初三议论文阅读训练.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972935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三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三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三议论文阅读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初三议论文阅读训练 假如你不是天才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和见到的天才、成功者和幸运者的故事。可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假如你不是天才,你就不活了吗? 活,当然还要活的。而且还都想活得更好一些。那么你将怎样胜出呢? 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敬业。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天才,通过敬业却可以使自己成为 “专才 ”,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媒体曾盛炒过一个惯偷的经历,他叫刘 金华,偷偷摸摸大半辈子,监狱、拘留所经常进进出出,快 60 岁的时候看到大墙外有一个孩子走过,心里猛然一动,自己都这般年纪了,白来世界上走一遭,最后连自己的骨血都留

2、不下。于是翻然醒悟,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 他最后一次从监狱被放出来,找不到工作就去捡破烂。捡破烂竟拾金不昧,几次捡到居民丢失的贵重东西,千方百计都要归还到失主手里,并捎带着清理卫生和维护治安。时间一长,被物业公司招为保安。一个贼竟当了保安,居民大哗,纷纷抗议。物业公司却力排众议,为他打保票。岂知,有他当保安就最懂得怎样防盗,贼们也不敢再光顾那个 居民区。后来他成了各小区争抢不上的保安,原来的居民区为了留住他,将闲房给他住 任何人,通过敬业都可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凭这个口碑就可以走遍天下,成为个人的护身符、无价之宝,永不会失业。这是因为,敬业者都善于发现学习的机会。这是无需交学费、不必有多

3、高的级别就可以得到的学习机会。那就是在干中学,学中干,为干这,为干得好而学。而学习的机会中,就常常包含着发财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说得更直接些,在这个竞争激烈、淘汰神速的商业时代,现代人的工作 “已经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为提高自己的工作市场价值而进 行的投资。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 ”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智者无不是工作学习代,学习工作化。每一天至少有一个对某个人是有用的机会,每一天的某个机会就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绝不会再来的机地。当你精于算计,事事计较,把多干活、干好活的机会推给他人的时候,也就把学习甚或是成功的机会让给了他人;相反, “

4、当一个人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在多干活、干好活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体验到干好活的乐趣,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思想与业务同进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 管理学家陈鸿桥有 言: “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 ”奉行实用主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对老板有更大的好处,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不敬业只 “敬钱 ”。 “钱 ”也难以惠顾你。因为 “钱 ”要依附于 “业 ”, “业 ”不强何以生 “钱 ”? 2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2 分) 骨血: 口碑: 24. 举惯偷刘金华的例子要证明什么道理?( 3 分) 25. 结合文意

5、,回答问题。( 4 分) 敬业者的 “学习机会 ”指的是什么? 现代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什么? 为什么说 “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 ”? 26. 最后两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述的?( 4 分)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 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

6、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 200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07 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 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

7、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 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

8、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 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4根据第 节内容,指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的具体含义。( 2 分) 15 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 2 分) 16 指出第 节运用的

9、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分) 17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 4 分) 阅读冯新 的抱怨不如改变一文,完成 15 一 17 题。( 10 分)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 的全部文稿,随后将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炉! 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平静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莱尔写作生

10、涯的巅峰。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现实生活中,不知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上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 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艳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你就可以拥有

11、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5 本 文 表 达 的 主 要 观 点 是 : ( 2 分) 16文章一段讲述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 分) 17 某 班晓文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情绪总是很低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 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眼界与读书 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

12、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 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

13、 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 。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4 阅读全文,说说作对知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分 ) 15 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分 ) 16 第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4 分) 1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