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 1-8 地质年代简表 据王鸿赖、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农( 1990)简化 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 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 1913 年英国地质学家 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表 1-8。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
2、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 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
3、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 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 ,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 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 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 O,志留纪为 S,等等,这
4、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 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 “ 距今年龄值 ” ,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关于地质历史演化的具体情况,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予以介绍。 标 题 : 地质学基础: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发信站 : 水木社区 (Tue Jul 17 18:03:50 2007), 站内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 4.092.5 亿年,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地层年代符号是 Pz2。它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距今 4.093.62 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泥盆系( D),该名来源于英国南部的德文郡( Devon), 1839 年
5、A.塞奇威克和 R.I.莫企逊命名, De-von 日译泥盆,我国沿用。石炭纪距今 3.622.90 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石炭系( C),石炭纪是因其地层中含煤而得名, 1822 年首见于 W.D.科尼比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质报告。石炭系二分性明显,下部以海相灰岩为主, 上部以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沉积为主。因此,西欧把石炭系分为两个系,下部称狄南系,上部称西里西亚系。北美也是这样, 1891 年 H.S.威廉斯把石炭系划分为下部的密西西比系和上部的宾夕法尼亚系。前苏联、中国和日本,均采用三分法,即石炭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相应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 1979 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以
6、来,有些地质学者主张中国的石炭系也应二分,下统称丰宁统,上统称壶天统,但尚未完全统一。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 2.902.50 年,其相应地层称二叠系( P),该名来源于俄国乌拉尔西坡的彼尔姆( Perm)州, 1841 年 R.I.莫企逊命名;但二叠是两层相叠的意思, 1859 年马考( Marcou)根据德国地方性名称 Dyas 意译而来,德国地层二分性明显,下部为红色砂岩,陆相;上部为镁质灰岩,海相。现在全世界采用彼尔姆纪( Permian);中国和日本等习惯译称二叠纪。 晚古生代,在加里东运动之后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大量发生和繁盛。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
7、物达到极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鱼类和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发生了两次生物集群绝灭,一是在晚泥盆世生物量的突然变化和生态系的更替;一是在二叠纪末许多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蜓、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珊瑚中的两大类)、大部分腕足动物的绝灭,成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 晚古生代陆生植物繁生,是地史上形成大规模煤炭的时代。晚古生代后期冈瓦纳大陆是冰川广布的时代。晚古生代发生海西运动,主要板块发生碰撞,大部分地槽和活动带(除去古特提斯海和古太平洋边缘活动带)褶皱成山,形成统一的劳亚古陆,同时与冈瓦纳古陆相接形成联合古陆。 第一节
8、 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一、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蕨类时代 地球上的植物,最初以原始形态出现于海水中,到元古宙海水中藻类空前繁盛。陆地上在一段漫长时期内,几乎没有植物。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加里东运动)使海域缩小,陆地扩大,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湿平原、洼地或湖泊,为植物 “征服 ”大陆提供了外界条件,促进那些本身具备了发展条件的植物,从水生转为陆生,并逐渐向高等植物演化。由于植物繁茂,大气和水体中的氧也更丰富。 志留纪已开始发现原始的裸蕨植物,但此是陆生植物的先驱。到泥盆纪才有相当繁盛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群。 所以 ,泥盆纪又称裸蕨时代。这是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这种植物茎的分化还很不完全,没
9、有叶子,只有枝的分叉,是最原始的陆生孢子植物。这种植物还不能真正适应广大的大陆环境,到泥盆纪晚期就完全绝灭了。到了石炭二叠纪,代之而起的是较高级的植物,包括石松类、节蕨类和种子蕨类等,如芦木、楔叶木、鳞木、封印木、科达树、翅羊齿、楔羊齿、细羊齿、大羽羊齿等。这时候植物才从海滨地带延伸到大陆内部,出现了万木参天、郁郁葱葱的景象。因此,石炭二叠纪又称蕨类时代。这些植物组成的巨大森林由于地壳的下降运动和流水冲刷常常被泥沙所埋藏,而新的森 林又在埋藏层上继续成长,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许多煤层,所以石 炭二叠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之一。到了晚二叠世,因为地壳运动十分强烈,环境变化很大,能适应多种环境
10、的以松柏类和苏铁类为代表的裸子植物便相继大量出现了。 二、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 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到泥盆纪,三叶虫类逐渐减少,繁盛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类延续至早泥盆世后期已全部绝灭。但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等科属数量达到极盛。属于软体动物的头足类菊石(纲)动物在海中 开始繁盛,具有小型锥壳的竹节石也大量漂浮洋面。许多海洋热带底栖动物如层孔虫、苔藓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在上古生界地层中常常形成礁体。珊瑚类、腕足类等有许多属种都是上古生界的标准化石,如拖鞋珊瑚( D2)、多角珊瑚( D)、鹗头贝( D2)、云南贝( D3)、中国石燕(
11、D3)、长身贝( CP)等。牙形石仍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有一种海生动物称为蜓的,突然繁盛起来,演化迅速,层位稳定,成为石炭 -二叠系的重要分带化石。蜓又叫纺锤虫,属于原生动物有孔虫类,具纺锤形或球形外壳,一般只有几毫米大小,壳 内具许多房室,构造各异,种类繁多。另外,在陆上因有大规模森林出现,石炭 -二叠纪昆虫类空前繁盛,已知昆虫种类达 1300 种以上,大型蜻蜓展翅宽达 5060cm,创古今昆虫中身体最大的记录。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有些动物经过复杂的演变,从无脊椎动物中分化出来,这就是从志留纪开始出现而繁盛于泥盆纪的鱼类。因此,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我国泥盆纪鱼类超
12、过52 个属,多数在江南发现。当时的鱼类多身披骨甲,没有上下颌骨,称胴甲鱼类或无颌类(通称甲胄鱼);也没有骨质的中轴骨骼或脊椎,中轴还是很原始的。但这种动物一经出现,这就 为向高等脊椎动物发展提供了基础。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这是动物界发展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到了石炭纪,有一种叫总鳍鱼的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因在晚古生代后期,地壳运动强烈,环境多变,许多地方海退,出现湖泊沼泽。这种总鳍鱼具有坚硬的鳍,内有和陆上四足动物相似的骨骼,同时,它们平时在水里呼吸,而遇到干旱水涸季节,还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甚至可以勉强用鳍代替四肢在陆上移动。再进一步演化,终于形成两栖类,最常见的为迷齿类,又称坚头类
13、,广泛生活于成煤沼泽环境。所以石炭二叠纪又称为两栖类时代。从水到陆这是动物界发 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到了中晚石炭世,随着陆地面积增大和地势分异加剧,许多地方进一步转化为广阔的内陆河湖盆地。气候由潮湿向干燥变化。两栖类为适应离水较远的生活条件,其中一支进化到原始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产卵和繁殖后代,不能脱离水体;而爬行动物则完全可以在陆上产卵和繁殖后代,真正地 “征服 ”了大陆。 三、晚古生代最重要的生物事件 生物界的演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不断遇到灾难性的事件。以泥盆纪而论,已经被识别的全球性事件至少有 8 次之多。其中最重要一次为发生于晚泥盆世的生物危机,表现为生物量急剧 下降,造礁生物消
14、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 3 个目、四射珊瑚的 10 多个科灭亡,这一事件称凯勒瓦瑟尔( Kellewasser)事件,也称弗朗斯 -法门事件。这一事件之后,世界各地普遍海退,蒸发盐广布,南美出现了冰川沉积。生物事件常常与黑色页岩联系在一起。因此,生物事件的原因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气候干燥、缺氧事件等有关。 除此,晚古生代末期二叠纪生物事件更为明显。冈瓦纳古陆,包括印度和中国西藏,曾普遍生长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许多动物门类在二叠纪末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繁盛于早古生代的三叶虫至此全部 消失。蜓类在晚二叠世尚存 40 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在晚二叠世有 12 个科,该世末
15、有 10 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 个属,至二叠纪末所余无几。为什么发生这一生物事件,迄今尚无一定解释。或曰与海洋盐度变化、气候变化、地磁极倒转、宇宙线暴、超新星爆发、陨石撞击等有关,或曰与生物营养结构变化、病毒和瘟疫等有关。 第二节 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 一、海西构造阶段地史特征 在加里东运动中,特别是在早古生代晚期,就揭开了大陆块从浅海广布向陆地转化的序幕。从泥盆纪开始,这种 倾向更加明显,海陆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生物界的演化。晚古生代的,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称为海西运动,也称华力西运动。晚古生代可以称为海西构造阶段。海西或华力西是当
16、初因德国的山名而命名的。 在晚古生代,一方面在那些仍然活动着的地槽中进行着巨厚的沉积,例如在西欧地槽(相当于古地中海地槽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从现在法国到波兰一带)中,堆积了总厚度有一万五、六千米的上古生界,其他地槽也大同小异;另一方面在许多地台上继续进行沉积,形成上古生界盖层,例如中国地台上的上古生界大约从一千多米(北方 )到三、四千米(南方)厚。由于早古生代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所以下古生界几乎都是海相地层。而晚古生代时,因为陆地扩大了,陆相地层也多起来了;有些地方海陆变化频繁,还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所以,从地层内容来看,上古生界比下古生界要复杂的多。这是第一个特点。 其次,自古生代特别是晚
17、古生代以来,大陆块不断靠近和聚集,若干大陆块边缘和相邻地槽受到挤压、发生褶皱和隆起上升,形成岛屿和山脉,导致大陆的拼接和扩大,最后形成联合古陆。所以海西构造阶段使陆块从分散趋向集中,这是第二个特点。 二、联合古陆的形成 北方各古陆在海西运动以前,都是被活动性很强的地槽所分割。从石炭纪到二叠纪,许多地槽先后褶皱隆起。海西运动远比加里东运动显著而广泛,是造山作用和火山活动广泛分布的时期。西欧地槽、乌拉尔地槽、中亚 -蒙古地槽、中国西北各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塔斯马尼亚地槽等,由于各陆块的碰撞都发生强烈褶皱,并伴随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其结果是使原在加里东时期联结在一起的北美古陆和欧洲古陆,因
18、乌拉尔地槽褶皱又和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在一起,形成更加广大的统一的劳亚古陆。劳亚古陆又称北方大陆,指由劳 伦古陆(包括加拿大的大部分和格陵兰,名称来源于加拿大的劳伦斯河)与欧亚大陆联合而成的大陆。 这时,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可能局部连结,但为一条古地中海(按现在地理位置相当于从西南欧和非洲北边缘经小亚细亚、喜马拉雅山脉到马来半岛再到印度尼西亚)所分隔,因此形成南北两大古陆互相连结但又南北对峙的统一大陆,这就是联合古大陆(或称泛大陆)。此外,在古陆的周围还环绕着环太平洋地槽。这种南北古陆和两大地槽带的对立形势,就是海西构造阶段结束时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三、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 根据沉积 物
19、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 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 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
20、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 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征。( 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 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 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 斯坦
21、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 (如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
22、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 -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 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密切相关。 四、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方大陆冰川广布 石炭、二叠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均代表热带潮湿气候,它们分布的地方往往形成广大煤田。安卡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均代表温凉气候,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重要煤田。石炭纪时赤道通过
23、北美、西北欧、中亚、中国西北和华南、印尼等地,其两侧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丛生的地带,因此,从煤田分布面积来看,北方大陆远远大于南方大陆。 当石炭二 叠纪北方大陆森林繁茂,形成广大煤田的时候,南方冈瓦纳古陆上却是冰雪晶莹,出现了震旦纪和奥陶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活动。从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初,冰川活动持续时间长达 5000 万年,仅据巴西境内统计,冰碛层覆盖面积超过 400 万 km2。由此可见当时冰川应属极地大陆冰盖类型。根据南方诸大陆古地磁资料,恢复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古陆纬度位置,可以拼成一个统一的冈瓦纳大陆,而大陆冰盖的中心正好大致接近南极位置,冰川流动方向大致呈放射状。特别有趣的是巴西的冰川
24、来自东方,而冰碛层中的某些岩石在南美并不存在,但却在非洲西南部发现; 同时非洲西南部的冰川流动方向有的正好指向西方。这些事实也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 晚古生代,中国也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是由海洋占优势向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时代。虽然,晚古生代也曾多次发生海侵,有时海侵范围还相当广泛,但就整个时代看,主要还是陆地在不断扩大。 在华北地台区(包括东北南部),从晚奥陶世就已经脱离了海洋环境形成古陆,沉积间断约达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到了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华北有过多次的海侵,但每次海侵时间都很短暂,时 而为海,时而为陆,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
25、。到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一直延续到现代。虽然在新生代海水曾经漫覆过平原地区,但与过去的规模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在扬子地台区,早古生代时广大地区曾长期沉没于海水之中,后来由于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到泥盆纪初期,大部分地区隆起为陆。但此后又多次海侵,差不多整个晚古生代都是在海水浸漫之下,沉积了海相为主的地层。到晚二叠世早期,扬子地台产生大规模裂隙,川、滇、黔地区有大面积的玄武岩喷发活动(峨眉玄武岩)。总的来看,华南要比华北活动性大,地理环境也比华 北复杂。 在海西构造阶段,介于各地台间的地槽活动区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碳酸岩、火山岩等,从数千米到一万多米。到晚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
26、十分强烈,天山、昆仑、秦岭、蒙古 -兴安等地槽相继褶皱隆起,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华北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对接在一起,华北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也基本联结在一起。稳定地台区进一步扩大。扬子地台的边缘地带在晚古生代末期仍然十分活动,直到三叠纪印支运动中才褶皱隆起,但扬子地台内部及边缘在海西期产生强烈的张裂和拗陷作用,导致了中国西南地区大范围玄武岩裂隙喷发活动。 经过海西运 动,海水已经大规模撤退,环列中国西北和北方的各地槽都已褶皱为山,华北、东北以及华南的一部分,已连结成广阔的大陆,只在西藏、西南和华南等相对狭小的地方,还有海水存在。所以说,晚古生代是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使中国出现
27、陆地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在海西运动之后,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使气候由湿润向干燥演变,生物界遭受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意味着中国地史又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上古生界特征 中国上古生界地层分布很广。上古生界总的特点是:陆相地层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相对增多, 而海相地层相对减少;陆生植物化石大量出现;含煤地层广布。但是,在晚古生代时中国各地地壳 运动强烈程度不同,地壳运动性质和古地理环境也都不同,所以,上古生界的层序、厚度、岩相等,因地而异,相差很大。现以山西代表华北地台,贵州代表扬子地台,概括说明中国南北两个地台区上古生界的特征(表 13-1)。 表 13-1 华南和华北上古生界地层
28、对比 注: 平行不整合; 地层缺失;石炭系按二分法,则中统划归上统。 (一)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的特征 1.整个华北地区(包括东北南部),上古生界只有 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 2.各地上古生界总厚度一般为数百米至一千四、五百米,相对比较稳定。 3.各地岩相变化不大,一般说来,中、上石炭统(即本溪组和太原组)主要岩性为砂页岩和灰岩夹煤层,灰岩厚度很小,富含海生动物化石,故属于海陆交互成煤相地层,总厚度一般不超过一、二百米。二叠系全部为陆相,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为砂页岩夹煤层,属于沼泽盆地成煤相地层。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逐渐变为红色岩层,植物化石减少,煤层绝迹,有的含有石膏,厚度
29、也较大。说明由沼泽盆地成煤相向半干燥和干燥内陆盆 地相转变。 4.上古生界下伏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 C2 与 O2 之间呈普遍的明显的平行不整合,说明中间有一长期沉积间断。 5.上古生界含有很多矿产,首先是丰富的煤炭。其次,是在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中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之上,往往富集有铝土、粘土或铁矿。 (二)华南地区上古生界的特征 1.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石炭和二叠系。 2.地层总厚度可达 4000m 多,但各地差异较大,横向变化显著。 3.整个上古生界以海相地层为主,间有陆相地层,和北方显著不同,说明曾经多次海侵。 4.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5.地层之间接触
30、关系比较复杂,西南地区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活动,东南地区有褶皱运动,常呈角度不整合关系。这是海西运动在华南地区的表现。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南北地壳发展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南方比北方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和不均一性。 至于在西北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所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一般厚度较大,并有强烈的喷发活动和花岗岩侵入活动。东北北部是蒙古 -兴安地槽通过地方,上古生界也很巨厚,如大小兴安岭地区泥盆系厚约五、六千米,东北北部的石炭系(吉 林群)可厚达七、八千米。 三、中国晚古生代矿产 中国在晚古生代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矿产,主要的有铁、锰、铝、土、煤及金属矿产。 (一)铁矿 中国南方中、上泥盆统中分布有丰富的
31、赤铁矿和菱铁矿,上泥盆统的铁矿工业价值较大,分布于湖南、鄂西、赣东等地,这类铁矿因首先发现于湖南宁乡,故称宁乡式铁矿。铁矿的形成跟当时古地理环境有不可分的关系。铁矿大都分布于当时古陆边缘地带,泥盆纪初海侵规模较小,到了中、晚泥盆世海侵规模变大,许多古陆被海水淹没,从而使大量风化物质在海陆交界地方沉积下来,并富集了铁矿 ,属典型的滨海、浅海沉积类型。 在华北地台范围内,在中石炭统底部,也就是中奥陶统石灰岩侵蚀面上,相当普遍地分布有一层赤铁矿或褐铁矿,称山西式铁矿。多呈透镜体状、似层状及不规则状,规模一般不大,但多为富矿。 (二)锰矿 主要分布于南方上古生界地层中,含矿层位较多。广西上泥盆统榴江组
32、底部与中部有含锰矿层,称桂平式锰矿。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江西、广西等地下、中石炭统中分布有开采价值的锰矿。在广西、湖南、江西、皖南等地下二叠统中常有含锰硅质页岩,一般以软锰矿为主。 (三)铝土矿 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中常有数层铝土矿和耐火粘土,特别是位于最底部(即中奥陶统灰岩侵蚀面之上,本溪组之下)的铝土矿,质量好,分布广,通称 G 层铝土。例如冀东开滦、辽宁本溪、山东淄博、河南等地,都产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铝土矿。同时,在西南地区贵州中部及云南东部等地的下石炭统(旧司组)中也分布有极丰富的铝土矿。因为石炭纪初南方海侵范围还不广,许多地方位于海面之上,结果使大量铝的风化物搬运入海
33、,于古陆边缘的近岸地带形成了重要铝土矿。 (四)煤 石炭二叠纪是最主要的造煤时代,但煤的分布情况和形成时间 因地而异。华北地台的成煤时期是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下部,合称石炭二叠纪煤系(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由于华北地台稳定,地势低平(因久经侵蚀),故煤田具有含煤地层厚度不大(一般二、三百米,最大可达五、六百米),但层位稳定、分布广、面积大、储量丰、质量好的特点。从东北到华北的广大地带,几乎都有这一时代的煤田分布,如有名的开滦、淮南、平顶山、淄博,以及本溪、焦作、大同、太原、峰峰等煤矿。 华南地区的情况和华北不同,因海水长期漫覆,只有海退间隙在滨海低地形成一些小块煤田。所以,南方煤田分
34、布规模较小而分 散。但成煤地层时代延续长,在下、中、上石炭统和下、上二叠统中几乎都有煤层存在,其中以上二叠统龙潭组更为重要(因海西运动海退),形成海陆交互相煤系,如有名的江西乐平煤系,浙江礼贤煤系,安徽宣泾煤系,湖南斗岭煤系,云南宣威煤系等,皆与龙潭组相当。 我国西北部也有煤田形成,如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山丹等石炭纪煤田就是,代表祁连地槽褶皱隆起后山前拗陷类型。这一类型含煤地层厚度较大( 1000m 以上),往往成带状分布。 (五)金属矿产 因在各地槽中有岩浆活动,形成许多金属矿产,例如西北祁连山地区的著名斑 状铜矿。其他有色金属矿以及阿尔泰山地区的铅、锌、铁等矿,大都和岩浆侵入体有关。 -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