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 整理(精华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979307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选 整理(精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国历史文选 整理(精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国历史文选 整理(精华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国历史文选 整理(精华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国历史文选 整理(精华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武丁卜辞 武丁卜辞是较早期的商朝甲骨文。第一则卜辞展示了较完整的程式(一片完整的卜辞通常由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构成),其内容反映了武丁时期商朝的方国状况。第二则卜辞的程式不完整,缺少验辞,其内容反映了商王朝组织民众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 武丁卜辞 (一) 癸巳卜 贞 1,旬亡祸 2?王占曰 3:有祟 4,其有来戚 5。乞至五日丁酉 6,允有来戚自西 7,沚 告曰 8:土方征于我东啚 9,在二邑 10,邛方亦牧我西啚田 11。 【注释】 1癸巳卜 贞:癸 巳,即癸巳日,属干支纪日。所谓干支,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

2、二地支互相配合,构成六十个干支组合,俗称 “六十甲子 ”。中国古代纪年、纪日,都常用干支来标识。卜,灼龟见兆,也就是卜者钻灼龟甲或兽骨后所呈现的裂纹,观察它来判断所问事件的吉凶。 ,此字尚不能识读,但可判断为卜人之名。贞,卜问吉凶。以上在卜辞中称为 “前辞 ”,记录卜问鬼神的日期和占卜官的名字。 2旬亡祸:旬,十天为一旬。亡,音 w,通 “无 ”。谓以后十天有没有灾祸?以上称为 “命辞 ”,即命龟之辞,也就是由卜人通过甲骨向鬼神请示某事。 3王占曰:占,视兆而问吉凶。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吉凶。 4有祟:祟,神祸。谓鬼神要降祸。 5其有来戚:其,表示推测的语气助词。戚,忧戚、祸患。谓似有祸患就要

3、来临。以上称为 “占辞 ”,即根据卜兆而判定的吉凶。【注释】 6乞至五日丁酉:乞,同 “迄 ”。五日,由卜日起的第五天,即丁酉日。 7允有来戚自西:允,信然、果真。谓果真有祸事来自西边。 8沚 告曰:沚,商都西北的方国。 ,此字尚不能识读,但可判断为沚国诸侯之名。告,报告。谓沚国诸侯 向商王报告。 9土方征于我东啚:土方,商都西北的方国,约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其西边与沚国相邻。征,征伐、攻打,这里意指入侵。啚,鄙的本字,即边邑。谓土方入侵沚国东部边邑。 10在二邑:在,假借为 “灾 ”字。谓使两个边邑受到损害。 11邛方亦牧我西啚田:邛方,商都西北的方国,其位置当在沚国的西边。牧,放牧,这里引

4、申为侵犯。谓邛方也来侵犯沚国西边的农田。以上称为 “验辞 ”,即追记商王占兆后应验的事实。 武丁卜辞(二) 乙巳卜 贞 1,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2,其受年 3?十一月 4。 【注释】 1 乙巳卜 贞:这是 “前辞 ”。意同上一则注 1。 2王大令众人曰协田:令,同 “命 ”,即下令、命令。大令,对君王命令的尊称。众人,指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郭沫若释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说见氏著奴隶制时代 1973 年版第 23 页。协田,即合力耕田;一说意为协耕,即两人用耜并耕的 “耦耕 ”法。谓商王下令让民众合力耕田。 3其受年:受,获得。年,指谷物成熟,引申为好收成。这是卜问鬼神:今年会有好收成吗?以上为

5、“命辞 ”。 4十一月:这是 “ 占辞 ” 。意谓卜兆预示将在十一月获得好收成。 一、 甲骨文定义:甲骨文 , 是我国已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这种文字 , 刻写在龟甲和兽骨 上 , 内容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甲骨文起初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出士 , 又叫 契文、卜辞或殷墟文字。 二、甲骨文的发现 : 清朝光绪年间 , 北京的中药店里出售一种药材 , 名为 “ 龙 骨 ” , 主要来源于河南安阳 , 当地的农民在耕田、建房的时候 , 不断地从地 下挖出一种甲骨 , 当时的农民不知它为何物 , 就把它当 “龙骨 ”出售给了 药铺。 1898年初 , 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这龙骨并不是一般的东西 , 而是

6、一种出土文物。上面有刻画的符号 , 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关于王懿 荣发现甲骨文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 王懿荣一次身患疾病 , 就叫家人去药铺 买药。药卖回来后 , 他发现药中的龙骨上面刻画有一些符号。王氏是一个 金石学家 , 对古玩、文物有着特殊的嗜好 , 对这种刻有符号的龙骨产生了 兴趣 , 于是就四处查访 , 得知这种龙骨出自河南 , 于是亲自到河南进行了 考察 , 又找到了 300多片刻有符号甲骨。经过考证 , 王氏发现许多符号记 载的是商朝帝王的名字 , 而且形状奇特 , 于是就断定这种龙骨就是商朝 的 遗物。于是甲骨文被发现了。可以说王懿荣第 -个发现甲骨文的人。 王懿 荣发现了甲骨文

7、以后 , 便开始出重金大量收购刻有文字的甲骨 , 在 一年之间就收购了 1500片甲骨。后来的著名古董专家刘锷、孙 诒让等人也 开始了甲骨文以及甲骨的收购、收藏活动。 1908年 罗振玉也是一位精于古董的专家 , 他曾经在 1903年在刘锷家中作过家庭 教师 , 与刘锷过从甚密。当他看到刘氏所藏的甲骨时 , 就劝说他选择一些 有字的甲骨拓印出来刊行。 罗振玉首先弄清楚了甲骨的出土地点 , 随后与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 旧都。 刘锷于是在 1903年就出版了铁云藏龟。铁 云藏龟是第一部将甲骨文著录成书的专著 , 是甲骨学的开山之作。后来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孙诒 让、罗振玉、王国维、董作

8、宾等甲骨文的大家相继 问世了。甲骨文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 三、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l)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 , 导致 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 , 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因此 ,甲骨的发现 , 不仅在我国 , 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2)从历史学角度看 , 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完整的商王世系 , 证实了历史上确有商朝的存在 , 史 记殷本纪记载基本可信 , 可以作为史料运用 ; 甲骨文绝大多数与占卜有关 , 当时人笃信占卜 , 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 , 因而卜辞内容相当丰富 , 在政治、军事、农业、畜牧业、天文、气象、文化思想等方面展示了商代社会风貌 , 为我们研究商

9、朝的社会性质、阶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3)从古文字学角度讲 , 它是古文字学四大分支之一。 四、甲骨文概况 : 目前已发现的商朝甲骨 , 大约有十余万片 , 所使用的文字 , 大概有五千字左右 , 己认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左右。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 分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记录 , 也有少 量的记事文字。其中涉及到商朝的宗教、 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天文、气象、田猎及政权、方国情况、文化 生活等。 五、甲骨文的研究与现状 : 从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开始发表材料 , 接着孙诒让开始发表第一部 研究性著作契文举例 , 以后逐渐形成一种专门学问 , 叫甲骨学 , 文字上 研究有成就有孙诒

10、让、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等。 著作 : 铁云藏龟、殷墟书契前编、后编、殷契粹编、甲骨文合 集、甲骨文编等用以研究的专著就更多了。 清末刘鄂铁云藏龟 (发表材料 )孙诒让契文举例 (第一部研究性著作 )甲骨学王国维古史新证 (根据甲骨文字以证殷代历史 , 开辟史学研究新途径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运用甲骨文提供的历史资料“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 建国后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甲骨文合集 (集八十年来甲骨文出土材料之大成的巨制 , 一部十三本 )。 就目前研究看来 , 甲骨文还有许多待作的工作 , 如卜辞的文例、甲骨文 的分期、卜辞的地理研究、商代历法的

11、研究以及文字的识读等。 1.卜辞的构成即 甲骨文程式 :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署辞 兆辞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2.翻译选文: 第一则: 癸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 殼 卜问:后十天内有没有灾祸?商王观察卜兆判断吉凶说:有灾祸,灾祸马上就要降临。到了第五天丁酉这一天,果真有祸事从西传来,沚国诸侯派人禀报说:土方在我邦东部边境骚扰,使两座城邑受到损害。邛方也践踏我邦西部边境的农田。 第二则: 乙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 殼 卜问:国王命令众人合力耕田,来年会获得好年景吗?十一月。 大盂鼎铭 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丕( p)显玟王,受天有大命,在珷( w)王,嗣玟作邦开纪,匿匍有四方,畯(

12、jn)政纪民,在雩( y)御事,虘( cu)酒无敢。甛( tin)有葵( jun),祀无敢酻( zi),故天异临子,法保先王,王少有四方。我闻殷述命,唯殷边侯甸,雩依征内,避率肄于酒,故丧追祀。汝妹辰有大服,余唯即朕小学,每勿克,余乃避寡。今我隹即井阑于玟王,政德若玟王,令上三政。 今余隹命盂绍荣敬,雍德巠敏,朝夕入谰(谏),享奔走。畏天威王曰示命:汝盂进乃嗣祖南公。 王曰:盂乃绍夹死射戎,敏誎( c)罰讼;夙夕绍我,寡烝四方,雩我其过;相先王,受民受疆土;赐汝鬯( chng)一卣( yu),冂 (jing)衣、舄( x)、辇、马;赐汝祖南公伐用遹( y),赐汝帮伺四百人鬲,使驭至巧庶人六百又

13、五十又九夫,赐尾伺王臣十又三百人鬲,千又五十夫,徼( jio)国遣捕纪土。 王曰:盂,若敬乃政,勿辞朕命。 盂用取王仦( cho)用,作祖南公宝鼎。隹王廿又三祀。一、金文定义:金文也是我国己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在文字形态上,金文和甲骨文实际同属于一个体系。所不同的,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时代也较甲骨文略晚,商朝时青铜器铭文很少,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很多。由于是刻在钟鼎文和钟鼎彝器的 铭文。所以叫金文。 二、金文和先秦历史: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是中国奴隶制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商周至之际,金文的制作高度繁荣。已发现的有铭器的商周铜器达四、五千件以上。铭文有仅一

14、二字的铸器款识,也有四五百字的鸿篇巨制。最长的是毛公鼎之铭文。金文之内容有有战争的记录,有祖先的颂辞,也有天子的册命,结盟的誓约,争讼的券书。这些铭文同卜辞一样,是古代奴隶主阶级留下的历史记录。可以说是第一手的文字史料。 三、金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西汉宣帝时,美阳 (今陕西境内 )发现铜鼎,当时京兆尹张敞通习古文字,对鼎铭作了考释,成为第 一个释读金文的学者。两宋“金石学” (吕大临考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元明进展不大清代汉学兴起,出现了如阮元、吴式芬、吴大瀓、陈介祺、许瀚、方濬益、孙诒让等著名金石学家。 但历代封建学者,仅将青铜器作为古董,进行纯文字学的研究。到了近代,随着考古

15、学的兴起,金文研究才步入科学的轨道: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容庚金文编、续编、商周彝器通考;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建国以后有文物编辑委员会编的 文物考古 工作三十年等。 四、金文研究的意义 (1)铜器铭文字数从商代中期的几个字到商代晚期几十个字到西周时 期百字左右到春秋以后“物勒工名”而已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奴隶主宗 法礼治的形成、发展、瓦解的过程。因为青铜器除最初的”实用”外,已成为礼治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鼎迁国亡,问鼎即挑战。 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定王所遣来的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2)金文内容丰富,有关于

16、战争、祭祀、册命制度、法律的记载,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尤其是关于西周土地制度的资料,为文献所失载,受到学术 界的高度重视。郭沫若就通过青铜器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综合研究得出西周社会是奴隶社会等论断,取得了前人不可企及的成就。 (3)金文是我国己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之一,在语言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它保存着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早期象形字,形声字占了绝对优势,合文大为减少,比甲骨文更适合汉语的特点。 合文指汉字书写上把两个字连写而融合作一个字形。 1. 纪年法 A、帝王纪年法:包括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和年号纪年。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殷商时就己采用。 以“祀”为单位的,常出现在卜

17、辞、铭文中。 年 号纪年:西汉武帝建元 (前 140 年 ) B、干支纪年法:始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 (85),以六十甲子连续编排纪年。 C、星岁纪年法:岁星 (木星 )纪年与太岁 (设想的 )纪年两种纪年法的合称,岁星按十二次自西向东运行,每十二年循环一周天,故其纪年是“岁在某次”如岁在星纪、岁在大火;太岁按十二辰自东向西运行,每十二年循环一周天,并将十二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故其纪年是“太岁在寅”“太岁在卯”。 D、十二生肖纪年法: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 小学 A、周代的贵族子弟八岁入小 学 (初等教育 ),十五岁入大学。其后各代设立的官

18、学,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等名称,清末废科举,始设近代小学。 B、古代小学教授六艺,故礼乐射御书数都称为小学,到了汉代,以小学作为文字训法之学的专称。 3. 女妹辰又大服,余唯即联小学,汝勿克余乃辟一人。译:你妹辰身居要职,我虽然只上了小学,你 也得承认我是你唯一的君主。 牧誓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 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

19、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 躬有戮!” 一、尚书的编订及主要内容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即上代的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即上代的书。 尚书可

20、以说是我国最古的史书。但从其书的内容来看,它是属于最早的几个王朝的历史文件汇编。“尚”是上代的意思,“书”是历史简册,用现代的话说,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但是,两千年来,儒家却把它当作儒经中最重要的一部经书,尊为书经。而这部书经却 有一半是假的,那是晋代的“古文”;只有一半是真的,就是汉代传下来的“今文”的尚书。这一半的今文尚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不过商代的几篇在流传中受到了周代语言文字的影响,经过加工有些可能是在周代由商人的后代宋人写定的。另有有关的虞夏的 4 篇,其中最短的是甘誓,可能是夏代作为口耳相传的祖训传下来,到商代写成了文字,到周朝重新加以写定的。其余 3 篇应当是战国

21、时期根据一些古代所传的资料和传说加工而成的。只有西周的几篇才是保存下来的当时的原有的文献。 这些真的文献原来只叫书,是经常在统治者左右 的史官记下来的。尚书多士记载周灭掉商以后,商朝的遗民不服,周公就对他们讲:“惟殷先入,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这就是讲,你们商朝的典册上有记载,你们是夺取了下的政权而上台的。现在我们打败你们,夺取政权也是有先例可引的,你们也不要怨恨我们了。从中可知商周时期就有了史官的历史纪录。 但是,由于写书的竹简容易损坏,经过长年的历史推移,就无法保存了,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整理、订正的工作,孔子就是这项工作的最大贡献者。相传孔子就对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进行了整理其中就包括尚书

22、。孔子整理以后,就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尚书的记录,上起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约前 2200 年至 600 多年,按虞夏商周四代顺序编辑。其体例,传统分成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典是追述圣王的言事;读即谋议,君臣的讨论纪要;训、诰是发布的教诫文告;誓是作战誓辞;命为君对臣发布的使命文告。此外,禹贡、洪范一类为因事命篇。其内容主要是敬天法祖与讨伐逆命,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写照。 二、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情况,其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保存了商周二代,特

23、别是西周初期的不少重要史料。将其记录同甲骨文、金文等相参证,对于我们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都有很高价值。 2、尚书在体例上拥有三个第一 (l)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都记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 (2)尚书按朝代编排,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实际上又开了编年体的先河。 (3)尚书中的禹贡 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

24、体开了先例。 (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 ) 三、今、古文尚书的有关问题 1、今、古文尚书的来历 秦始皇焚书,尚书被禁,汉初故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 29 篇,文帝时晁错用汉隶写定,称今文尚书,首由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以后历代相传,而有欧阳之学与大小夏侯之学三家。除书序外,今文尚书实际只有 28 篇。 另相传汉武帝时,鲁共 王刘余从孔子旧宅壁中得书,经孔安国用今文校读,较今文尚书多 16 篇,因为是用汉以前古文字抄写的,故名古文尚书,当时虽未列入学官,但己私下传授。 2、今、古文尚书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

25、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3、今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 今文尚书从文辞看,多艰涩、义奥难懂,与商、周以后文辞迥然不同,应是真上古文献。至于古文尚书,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曾说 :“司马迁曾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可见,此书也应是真尚书,司马迁不但见过,而且在史记中,如同今文尚书一样,予以采用。由于尚书被视为宝典,两汉魏晋之际前后五次出现伪造的古文尚书,真伪相混。影响较大的是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尚书。对此书,宋以前的经学家多不怀疑,唐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就是根据这个本子;至宋吴棫、朱嘉始疑之;至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 遍举

26、其作伪的证据,这才定案,断为伪书。 克殷解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 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纣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武王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于郊。群宾佥进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乃适二女之所,既缢,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县诸小白。乃出场于厥军。 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 ,太卒之左。群臣毕从

27、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武王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基;乃命祖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 诗经豳( bn)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 (b)发( b),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 (h),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 (s),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 (y)彼南亩。田畯 (jn)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 (y)筐,遵彼微行

28、,爰求柔 桑。春日迟迟,采蘩 (fn)祁祁。女心伤悲,殆 (di)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 (hun)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qin) 。以伐远扬,猗 (y)彼女桑。七月鸣鵙(j),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 (yo),五月鸣蜩 (tio)。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tu)。一之日于貉 (h),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 (zun)武功。言私其豵 (zng),献豣 (jin)于公。 五月斯螽 (zhng)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 (jn)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 (

29、y),七月亨葵及菽 (sh)。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j),采荼 (t)薪樗 (ch)。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l),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to),亟 (j)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 (xing),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s gng):万寿无疆!选文:七月是国风第一长篇 88 句,描写了邑一年四季之农业劳动及劳役、田猎情况。 1、七月是描写豳邑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和劳役、田猎等事,反映了奴隶受

30、贵族的压迫剥削,虽终年勤劳,仍不免饥寒交迫的悲惨状况。 2、豳也作邠,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周族的祖先公刘到古公亶 父初曾在这里居住过。 3、螽斯:昆虫名,吃农作物、产卵多、繁殖快。古代用作祝颂子孙众多之辞。如:螽斯衍庆。 一、诗经的编订及主要内容 西周有采诗和献诗的制度。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当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历时 500 年的时间内,王室乐官积累的古诗达二千多首。春秋末叶,相传由孔子进行删订,取其约数称诗三百,简称诗。汉武帝立五经后,才称诗经。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计 305 篇,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地域涵盖今天的陕、晋、豫、冀、鲁及甘南,这些地域属于当时经济

31、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诗经 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1、风又称国风,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 15 国国风,共 160 篇。相传由周政府派专人游行四方,采集而得,故后人称之为采风。 2、雅是宫廷和京畿一带所演唱的乐歌,大部分是贵族们的作品。在当时统治者看来,西周的京畿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程度最高,故将这一带地方的乐歌通称为雅乐,也就是所谓的“正乐”“正声”,以与南方的“蛮夷”俗乐相区别。后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和音调的变化,又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全部产生于西周,音 调较沉厚,计 31 篇。小雅则产生于西周末期和东周,音调较轻快,计

32、74 篇。 3、颂是宗庙祭祀时所演唱的乐歌,共 40 篇,其中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属贵族们的作品,辞句虽典雅,但音调节奏迟缓板滞。 二、诗经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虽是诗歌的汇编,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资料,很多为其它记录所没有的,因此完全有理由把它称作一部古代优秀的历史作品。具体言之:国风中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劳动人民所受的痛苦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恋爱、婚姻以及 各地民情风俗也有许多描写:大雅较集中地搜录了周王朝东迁以前各历史阶段的史诗,所反映的多是西周王朝兴起的事迹和西周盛时的农业生产情况;小雅反映了西周末期

33、政治废弛以及东周社会的混乱状况;颂的内容虽是歌颂祖先神灵之辞,但其中不少篇章也都属于史诗性的作品。 三、诗经与先秦历史: 诗经之风是地方乐歌,就是各地的土乐。这些诗篇相传是由周王派专行游行四方采集而得,所以后人称采风,风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但不是照原样保留下来,而是经过整理和润色的,对农业生活、社会生活、恋爱婚姻及各地民情民俗都 有一定程度反映。 雅是宫廷和京畿一带所演唱的乐歌,有大雅、小雅之别,大雅则产生于西周末期和东周,反映了西周王朝的历史和农业生产状况。 四、诗经的流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汉武帝立五经后,才称诗经。汉初传诗的有齐 (辕固 )、鲁 (申培 )、韩 (

34、韩婴 )三家,立于学官,属于今文经学。毛诗晚出,未得立,汉书艺文志才著录毛诗古训传,属于古文经,后来,齐鲁韩三家亡之,毛诗独传,所以诗经又叫毛诗。东汉末,郑玄作笺,唐初孔颖达作正义,现在主要传本是十三经注疏本之 诗经,今人有程俊英之诗经译注可参考。 閟宫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35、。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旂承祀。六辔耳耳。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 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保彼东方,鲁邦是尝。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

36、功。 保有凫绎,遂 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 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徂徠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此诗以鲁僖公作閟宫为索材,广泛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表达诗人希望鲁国恢复其在周初时尊长地位的强烈愿望。 閟宫,亦即诗中提到的“新庙”,是列祖列宗所在之处,也是国家的重要场所。左传成公二年:“祀,国之大事也。”祭祀固然各 国都有,但在极为注重礼制的周王朝,诸侯国由于地位不同,宗庙祭祀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

37、和周王室相同,否则,就是僭越。然而鲁国却是一个例外,礼记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这是鲁人引为自豪的。诗中所叙祭祀,则正指此事。诗一、二、三章叙述了周的发生、发展、壮大以及鲁国的建立,并不是纯粹介绍民族历史,赞美所有先祖的功德,而是突出两位受祀的祖先后稷和周公,以说明祭祀他们的原因。至于诗中提到的其他人, 则只是陪衬而已。后稷是周民族的初祖,为姜嫄所生,其出生有一些神话色彩,大雅生民记载较为详细。诗写到这些是因为姜嫄有端正的德性,但主要的却是体现后稷的不凡与神异,和生民诗的用意一致

38、。后稷的发展农业,固是上天赐之百福,更和他个人受命于天分不开。以下叙述太王、文王、武王,重点在于灭商,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而文王、武王“缵太王之绪”,“敦商之旅,克咸厥功”,发展线索极为清楚。关于周公功绩,诗中没有明载,但“(成)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分明见出周公于建周有大功劳。史 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辅武王,衅社,告纣罪于天及殷民。”周公在灭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虽位极人臣,却不能和天子并提,故诗人用比较隐晦的方法突出了周公的功绩。第三章末诗人写道:“皇皇后帝,皇

39、祖后稷。”又说:“周公皇祖。”诗意就豁然明朗了。“周公皇祖”之“皇祖”,郑玄以为伯禽,朱熹谓为群公,皆误。明指周公,倒文以协韵耳。 建国之初,鲁国是诸侯中第一等大国,土地之大,实力之强,在诸侯中罕有所匹,故伯禽时,曾有过赫 赫武功,史记鲁周公世家:“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肹,作肹誓,遂平徐戎,定鲁。”在定鲁的过程中当还有许多武功,但载籍残缺,事已不传,只能是想像了。伯禽治鲁,更重文治,颇略武功,所以鲁积弱凌夷,到僖公时代,由于内忧外患,在诸侯中的威信日益下降,连僖公本人也只能靠齐国的势力返回鲁国。不过,僖公即位之后,确也做了一些事情,除礼制上恢复祭

40、后稷、周公以天子之礼外,也频繁地参加诸侯盟会,对外用兵,以逐渐提高和恢复其应有的威望,仅以春秋经传来看,公元前 656 年 (僖公四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候、郑伯、许男、曹伯侵蔡,伐楚;公元前 647 年(僖公十三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淮夷病杞故;公元前 644 年(僖公十六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而泮水诗中更有“在泮献功”之事。诗人对此都进行讴歌,叙述鲁公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戎狄是膺”是北部边境平安,不受侵扰,“荆舒是惩”则指僖公从齐侯伐楚之事。“泰山岩岩”以下,写鲁国疆域广大,淮夷、徐宅、蛮貊、南夷,莫不率从,

41、莫敢不诺。因为此时鲁国对淮夷用兵最多,成 绩最大,故诗人一再言之。大致鲁国在以后的发展中,初封的土地或有损失,而此时又有所收复,故诗曰:“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从全诗看,诗人着重从祭祀和武事两方面反映出鲁国光复旧业的成就,而又统一在僖公新修的閟宫上,閟宫之祭本是周王室对鲁国的特殊礼遇,同时诗人又认为鲁国的种种成功也来自那些受祀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这样,诗的末章又描写作庙情况,和“閟宫有恤”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閟官是诗经三百篇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分十章(毛诗原分八章,朱熹诗集传分九章),三章章十七句,一章章十六 句,一章章九句,三章章八句,二章章十句,共一百二十句。各章之间,意

42、义相互连贯,前后叙述僖公作庙,并以奚斯作颂结束全诗。中间写祖先功德、僖公祀祖、僖公武功及家人群臣情况,同时穿插了对僖公福寿的反覆祝颂,而其中六个“俾尔”句型分置三处,使本来恢宏的气势更起伏跌荡,如钱江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在语言方面,极铺张扬厉之能事,叙事细密,写秋尝则“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騂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各种祭品,各种容器,一一陈列,以显出其规模之盛大。写鲁公军旅则“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 徒增增。”威武的戎装,精良的武器,体现军队无坚不摧的士气。此外,“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徂来之松,新甫之柏”等以繁密的语言组成排比整齐的句子,也为增加

43、诗歌气势起到推助作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指出该诗对于汉代辞赋的影响,他说:“盖诗中变格,早开西汉扬(雄)、(司)马(相如)先声,固知其非全无关系也。”这是很有眼力的。但是,在诗中诗人表达的是周公后裔们对于僖公光复旧物所产生的共鸣,是对于再现过去辉煌的向往,这是一个衰落宗族特定时期的真实感情,作为鲁国诗人代表的作者抒发了这种感情,它既是充沛的又是复杂的,只有 长篇巨制才能容纳得下,只有细致的描写和深透的论说才能尽情倾吐。文心雕龙曰:“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这就是閟宫和扬、马辞赋的本质区别,也是方氏未曾注意到的。 3 宋楚泓之戰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

4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 子魚 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及未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一、关于春秋 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45、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春秋末年孔子整理、编篡的尚书中的一部分文章和诗中雅、颂的一部分诗篇,也是较早的历史记载 ,前者同甲骨文、金文的记载都是殷周时代王侯贵族的档案文书。后者是西周王室祭祀宴享时的颂诗。这是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纪录。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

46、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 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 (前 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 242 年的历史。大约 18000 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 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 排比史实。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

47、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春秋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在史学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春秋记入死亡,因身份不同,有的书为“崩”,有的书为“卒”,有的书为“薨”。此为记军事行动,因双方或各方情况不同,而有伐、侵、入、战、国、取、救、执、溃、灭、败等种种书法。记杀人,因杀与被杀者的地位不同,有的书为“杀”,有的书为“斌弑”。类似这样一些在“属辞”上严谨有序的区 别,其实反映了撰者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和评价。 关于春秋在撰述上的成就,左传作者借“君子曰”给娱乐这样的评价:“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说它言少意明,意义深远,表达婉转而有顺理成章,直言其事而无迂曲,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这是把它的语言、内容、著述方法、社会作用都讲到了。司马迁也说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是从语言和意义上肯定了它的成就。 孔子修春秋的时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按照孟子的说法是“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