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8025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魏晋南北朝服饰制度探析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历史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1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战争频繁,民族迁移、融合,玄学兴盛。秦汉的中央集权在魏晋南北朝长达四年的混战中分崩离析, 传统礼制被视而不见,士族之间乃至民间都在追求痛苦之外的洒脱,最早就从他们的服饰中体现出来,完全摆脱礼教规范,表达出“崇尚自然,质朴清淡 ” 的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服饰由于无礼制规范,所以一直显的有个性,包罗万象,体现吸收、借鉴、创新的精神。服饰样式和风格的转型诉说着历史的足迹,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让我们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着手,窥探该时期

2、的社会变化和主流文化。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玄学;民族融合 An Analysis Of Clothing System in Wei,Jin,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Wei 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oliticalchaos, War frequently, Ethnic migration and fusion, Metaphysics thriving. Qin dynasties centralized in more than

3、 four years of infighting collapse , Traditional etiquette is ignored, Officials are in pursuit of the folk between pain and even outside the free and easy, The earliest from their clothes reflected, Completely free of ethical norms, Express “advocate natural, simple lite“ values. Jin and southern a

4、nd northern dynasties clothing because there is no morality standard, So has been significant individualize, all-embracing, reflect absorption, reference and innovative spirit. Dress style transformation recounting history footprint, bears witn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let us from dynasties

5、 period costumes to spy out during this period of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culture. Key word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Dress culture;Metaphysics;National fusion 2 前言 服饰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展现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思想观念,同时也影响着当时的服饰风格。秦汉时期,儒学占统治地位,服饰传统,处处体现等级尊卑的社会观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服饰上在前期来看还

6、是传统和保守的,礼制规范在人们心目中仍然尚存。 1 这也是最后的一片残阳,可以看出儒学礼教的效果很绵长,但之后随着社会情况的复杂性,这种礼教的约束越来越无效,人们的生活形式越来越不安定,相对他们的行动自 由、随性。 2 因此,服饰不再拘束在礼制的摆布下,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形成“ 褒衣博带”的服饰风格。这个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政治混乱、思想哲学大发展的又一个时期,为了反抗儒教和礼法的虚伪,本土玄学应运而生,他们崇尚自然,任意而为的行事风格大肆其道,不拘一格、自由、随意。这种文化心理反映到服饰上,迎来了服饰的变革,总体洒脱、飘逸。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杂糅,南北交融,服饰文化相互借鉴和

7、吸收,根据自己的需要继承对方服饰的优点和现实性,为经济和生活提供便利。 3 一、 魏晋南北朝服饰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 ,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是充满曲折的一个时期,战火从东汉末年开始引燃,战乱相寻,几无宁岁。曹操的一首篙里行将战争年代苦痛的场面描写为:“铂甲生肌虱,万姓以死亡,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战争频繁发生,早已习以为常,但这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特别从服饰上的几多变化看出人们审美选择和社会状态。抱朴子讥惑篇记 :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4 道出乱世服饰之风。 1、汉族服饰 魏晋南北朝的服

8、饰体系,早期沿袭秦汉 的服饰样式,服饰风格保守、传统。服饰在商、周基础上,吸收春秋战国所长,在秦汉形成了统一的服饰制度。由于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和尊卑观念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大脑中,所以这时的服饰在形制和样式上体现出保守和规范。晋人司马彪的后汉书 .舆服志上说:“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生龙,山车金银饰,黄屋左 纛 ,所以副其德,章其功也。贤人佐圣,封国爱民, 黼黻文绣,降龙路车, 所以显其仁,光其能也 ”同样妇女在服饰上表现的尊卑观念尤为明

9、显。 唐杜佑 通典 卷 85礼 部分 说 :“晋依前汉制,皇后 谒 庙服, 绀 上皂下 :蚕,青上缥下,隐领袖缘。元康六年,诏以纯青。贵人,夫人,贵殡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缓,九殡银印青缓,佩彩擅玉 (于闻玉 ),助蚕之服,纯缥下为上下。” 5 袿 襡用绣为衣,裳加五色,锁 金银校饰 。刘熙释名称 :“妇人上服曰 袿 ,其下垂者,上广下窄,如刀圭也。”两汉时,特别注重礼,服饰从上到下根据官位逐级而下,表现出对上的尊敬和膜拜,在不同的场合,由上到下又有相应服饰变化,不得逾越。这种 行为一直是儒学极力倡导的“礼治”。所以到了魏晋前期,还是过多的 沿袭 着秦汉时期正统的服饰制度。 2、魏晋玄学下的服饰

10、风尚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饱受战争之苦,精神上的苦痛希望通过外在形式改变,所以服饰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寄情的替代品。加上儒学的虚伪加剧了士人寄情山水,享受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他们要撕开一切的虚伪,反对旧礼教。而这些反映在服饰上就是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胸露怀,弃冠裹巾等。 玄学的“玄”是从何而来的呢?古时士人有权利对政治进行清议,而魏晋南北朝时3 士人的政治见地毫无用武之处,无法撼动政治权利,所以士 人将对政治的不满选择用清谈的方式发泄,清谈里面的内容表现为“玄” ,“玄” 字的本意是 老子 中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其思想核心是 “道”即 “无”。 当时国家四分五裂,战争频繁,人们的生

11、活苦痛不堪,总感觉生命无常,朝不保夕,社会一片混乱,再无安定之局面,原来有序社会秩序被打乱,利益规则荡然无存,儒学构建政治体系分崩离析,不能再维持统一的局面,所以另一种符合战乱思想体系建立起来,那就是玄学。 玄学崇尚自然,追求放达、洒脱、不拘一格的人生价值观,这种思想境界在他们的服饰上同样沾染了这样的习性,宽衣 大袖,袒胸露乳,甚至披头散发,裸体。世说新语描写:刘伶恒纵酒放达, 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入我中?”王隐晋书曰 :“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之徒 ,皆祖述于籍 ,谓得大道之本。”甚至到了“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的地步 ,

12、他们把这种任达之风发展到了极致。展现了他们的一种极端心理,表现出放荡不羁,追求真我、自然的思想情感,侧面说明他们找寻的是不受任何东西限制和约束的精神状态,也是对礼教的有力否定和张扬个性美的态度。 士人放松、随意的着衣风格,除 了跟他们的哲学思想有关外,还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魏晋士人好服药和饮酒,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和清隽的外表,服药之风在士人之中达成认同,他们服用五石散,即寒食散,服用之后虽然能使人面容红润,但是是一种有毒的药物,并且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就不适宜穿着紧身的衣服,只能选择宽松的衣服。饮酒也是名士的生活习俗,他们认为人应该及时行乐,饮酒能减缓人的生活压力和痛苦,同样饮酒之后也会散

13、发大量的热,所以名士轻裘、缓带、宽衣。这种衣饰被认为是高逸表现,不只是吃药和饮酒的结果,所以民间纷纷效仿,穿着宽大。 3、汉族服饰与少数民 族服饰 中原各方势力相互较量之下,南方出现了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的交替。北方少数民族分裂割据,匈奴、鲜卑、 羯 、氏、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后出现北魏,进而演化成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战争促使民族迁移,南北交融扩大。历史上,在长江以南地区,“永嘉南渡”使得大量的中原人把北方的习俗带到了南方,给传统的汉族服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产生接触和碰撞,对于服饰上的交流,主要有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中原服饰学习北方少数民族

14、的优点。和平年代的服饰讲究礼节,不太在乎实用性,一旦到了 战争年代,就显得笨拙和冗踏,不适合奔波和行动。少数民族的服饰明显实用性高很多,经济实用,方便行动。在相互接触和交流下,汉族服饰剔除掉那会阻碍人行动的部分,学习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轻便和实用。 裤褶和档为流行的少数民族服饰。裤褶又称褶,本为便于骑乘的战服。下上褶,不用裘裳,因而得名。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急就篇颜师古注褶子说 :“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日左 衽 之袍也。” 6 汉末,三国割据,天下大乱,战事纷起,裤褶之服流行。褶在释名中被解释为 :“褶,裘也,复上之 言也”。三国志裴注引吴书江表

15、传记载,汉末吕范追随孙策起兵,为了整顿军中风纪,他愿暂任兼管理军中杂服的都督一职。“范出,更释褚,着裤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吕范所穿的裤褶之服,便是胡服的演化。 7 在我国古代,左 衽 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与汉族传统的右 衽 不同。档,也叫“两当”、“两档”。本为少数民族的服装,其初是由军戎服中的档甲演变而来的。其余还有半袖、幂罗、靴、六合靴等,均为北方少数民族之服饰,魏晋之初在内地均不流行,只是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的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加 强,才大量传入内地。中原及南方的服饰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们纷纷将衣服裁制得更加紧身,更加适体。梁大通二年,武帝近臣

16、陈庆之率兵北伐,次年占领洛阳,对于魏地的生活习俗 (包括衣冠服饰 )非常欲羡,回到江南后,马上模仿起北地的装束,羽仪服式悉如魏法。陈庆之4 的儿子陈暄也非常仰慕北朝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虏袍通跺,胡靴至膝”, 8 俨然是胡人打扮。两档原作为胡人的服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已演变成一种士庶妇女穿在外面的便服了。玉台新咏吴歌记载:“ 新衫绣裲裆 , 连置罗裙里 。 ”就是描绘当时妇女穿两裆的情形。妇女穿两裆,往 往加彩绣装饰,开始妇女把两裆都穿里面,后来就把两裆穿在交领衣衫之外。晋书舆服志记载:“元康末,妇人衣两裆,加于交领之上”,可见少数民族的服饰受欢迎度很广。 其二北方少数民族对汉族服饰产生浓厚的

17、兴趣,仿效之风渐盛。公元 494 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次年诏令禁胡服。拓跋鲜卑原是编发左枉,所以当时称索头或索洛。迁洛阳后,孝文帝下令改穿汉人的衣冠,命尚书李冲、冯诞、游明根等讨论服制,尤其令巧思多艺的蒋少游主制冠制,经六年方制成。孝文帝自己首先带头,太和十年“始服衰冕” ;太和十八年革其本族的衣冠制度十九年引见群臣 时并班赐百官冠服 (以易胡服 )按孝文帝的要求,不但男子,妇女服饰也必须改为汉装。一次孝文帝至邺城,见公卿曰 :“联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着小袖孺衫者 ;尚书何为不察 ?” (元 )澄曰 :“着者犹少。”帝曰 :“任城欲令全 著乎 ?一言可以丧邦,其斯之谓 ?”对于大臣的辨

18、解,孝文帝不但声色俱厉,加以批驳,而且将妇人是否由胡服改为汉装提高到兴国丧邦的高度来对待,可见他的重视和决心。作为鲜卑族的一位首领,顶住本民族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强大的习惯势力,竭尽全力地在很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民族的服饰,其动机何在 ?难道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 ?抑或 久居中原,羡慕汉装 ?话题得从孝文帝的祖先谈起 据魏书记载 :“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落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落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由此可见,石室所在,就是鲜卑族拓跋部原名之地。公元 1980 年 7 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

19、河镇西北 10 公里的大兴安岭北部东麓,发现了这个石室,石室中还保存着魏世祖拓跋 焘 太平真君四年派李敞来祭祀的石刻祝文,全文 19 行,201 字,内容正是魏书礼志一所载的祝文,只是字句稍有 出入。 9 这就可以确定拓跋鲜卑就是从这里南迁的。在漫长的迁徙道路中,以畜牧射猎为业的鲜卑族经历了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形成进而封建化的全过程。鲜卑族在无数次的流血战争之后,在一步步地走向中原的同时,也一步步地提高自身的文明水平,文明的进步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北魏尊拓跋力微为始祖神元皇帝后,其子沙漠汗曾经为人质于曹魏和西晋,这位王子耳濡目染,接受了汉人文化。他穿着汉服,并学得弹丸的武艺,能援弓飞弹,击落

20、飞鸟。回国后,诸部大人因为他“风采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风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 子,习本淳朴”, 10 因而进谗于力微,杀了沙漠汗。这正好说明守旧势力对进步文明的恐惧。祖先在汉化与反汉化斗争中的种种一事迹,对孝文帝来说无疑是一种“宗族记忆”,在他进据中原之后,这种记忆与北魏的社会现实不断产生撞击,最终形成了推行汉化运动的强大内驱力。孝文帝深刻地认识到,不接受汉人先进的文化,仅靠武力强盛,难以久居中原。大势所趋,势所必然,孝文帝加快了他的先祖们未完成的汉化进程,他主要做了六件事 :迁都洛阳 ;改革官制 ;禁胡语胡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禁鲜卑同姓相婚 ;改革礼乐刑法。

21、据史载,孝文帝为做成这六件 事,亲 自下笔制订礼仪律令,此类举止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今天来看,禁胡服胡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禁鲜卑同姓相婚,较另三项措施实行起来更有难度,是一种将带有野蛮习俗的游牧民族迅速拖入汉文化圈的断然措施,从文明史上来说,也是一种“加速度”的进化。不妨看看禁胡语这项具体措施,太和十九年 (公元 495 年 )六月,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负所居官。” 11 禁止本族语言,竟是如此坚决,从官抓起,违令者就要免去官职。孝文帝还曾对他弟弟咸阳王禧说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

22、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 黜 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5 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12 可见,孝文帝意在正名行礼,而学得汉语,才能学习汉人的经籍典册,同理,着汉衣讲汉语,首先就迅速拉近了不同民族间的距离,有利于消弥鲜卑人和汉人的隔阂。显然,就禁胡服来说,服饰的汉化,能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礼仪,进而可稳固政权,构成魏孝文帝的改革思路。尽管其目的在于巩固政权、维护统治,但通过六项汉化措施,既缓和了当时的社会、阶级 矛盾,也促进了鲜卑本族文明进步,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进步,这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简言之,

23、北魏孝文帝 鲜卑人元宏的服饰变革,不仅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较量、交流的深层内蕴,而且也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折服、敬佩乃至渴求,其中自然包含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文明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魏晋服饰的简约和奢华 由于当时社会背景,长期受政治压抑,服饰上表现为简约和奢华两种极端。 一提倡简约,为了与旧体制诀别,反对旧礼教,士人穿着放浪形骸,把最低贱的衣服穿出一种风尚,往往这种衣服是最简约 和轻便的,表现出他们狂放的个性。他们穿着的巾子、宽衣、小挥、木屐等,是平民穿的低贱之服,将这些简约的衣饰作为时髦的象征,暗示他们不拘礼法任情恣意的心理意识。 1、巾子 巾子用以束发,在念奴娇里出现的

24、纶巾,就是发挥这样的作用,真正的简单、快速。一般流行在贫民百姓中,属于最简单的盘发用物了。它包括角巾、葛巾、白纶巾等。角巾是一种折有棱角的巾子 ,一般为隐士所戴。世说新语雅量里描写王导对庾亮起兵发表言论为:“我与元规 (庾亮字 )虽俱王臣 ,本怀布衣之好 ,若其欲来 ,吾角巾径还乌衣 ,何所稍严 !”意思是只有庾亮起兵 来犯,那我王导马上戴上角巾回老家。所以戴角巾有归隐之意。葛巾是用葛布作的头巾 ,是最常见的一种巾子 ,多是末仕的士人和国子学生戴的。 13 但魏晋之风刮起之后,风靡整个 士林 。世说新语巧艺记载魏文帝善于弹棋 ,可以用手巾拂之 ,而座中一位客人却能用葛巾的角来拂棋 ,胜过了皇上

25、。这说明葛巾佩戴的身份没有限制,连在重要的场合都无忌讳,没有不敬之嫌。白纶巾颜色为白色,由白色丝织物品制成,佩戴上此巾被冠以素雅、高洁的文人修养,因此这种巾一般流行于有修为的士族之中。 2、挥 挥是满裆裤,在魏晋是贩卖走卒人穿的,一种 低下的贱服。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回说曹操为了报祢衡让自己出丑的仇,在宴会上让他击鼓表演,给他准备了岑牟、单绞 和小挥,想使他当众出丑,但出乎曹操意料,他竟裸体表演,反而让曹操感觉难堪。穿这种小挥象征着反抗和讽刺,所以魏晋士人十分喜爱,用他来调侃当今时局。 3、木屐 是用木头做成的一种鞋子,底板很高,穿起来之后,显得挺拔、飘逸。魏晋士人为了衬托出他们潇洒出尘的风格,就

26、爱穿这样的鞋子。世说新语 .文学中描述道郑玄是马融的弟子,马融惧怕他的弟子超过他,就决计杀他,郑玄坐在木屐上,躲在桥下,才躲过这一劫难。 穿木屐间接表达不问政事的淡然、从容的心态,士族用这种装束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二奢华的服饰文化 魏晋士族为了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讽刺朝廷的黑暗,穿着所谓的贱服,招摇过市。但上层阶级的服饰即便是战争年代,处处透露出皇家的气派和奢侈。代表人物是世家大族和贵族妇女。 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是我国历史上最享有特权、生活上最为寄生和奢侈的一个阶级。六朝时期,“土木被朱丹之采,车马饰金玉之珍” 14 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如晋武帝时的司徒、太傅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

27、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15 其 子何劭 “骄奢简贵,亦有父风。衣裘服玩,新故巨积。食必尽四方珍异,一6 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衣裘服玩中的“裘“在天工开物一书中的解释:“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何劭这种贵族子弟每天玩耍的开支达两万之多,用珍贵的兽皮充当玩乐的工具,其奢侈之度令人汗颜! 何邵的生活作风将贵族子弟的淫乐、享受的奢侈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除了何 劭 ,徐君茜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是将这种奢侈的生活带到了顶点,如徐君茜 “颇好声色,傅妾数十,皆佩金翠,曳罗绮,服玩悉以金银。” 16 一切奢侈的源头在贵族妇 女神身上可窥见一斑,贵族妇女的

28、穿着打扮更能将奢侈的作风表现出来,曹植在洛神赋这样描写道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遥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 ,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 ,灼若芙蓉出绿波”的综合现实和幻想之美的女性,除了其天生丽质,如“侬纤得中 ,修短合度”之外 ,自然也离不开服饰的魔力,“奇服旷世 ,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灿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17 这说明贵族妇女的服饰相当的华美。可以分为衣裙、配饰、发饰、妆饰来说。 1、衣裙 从材质上看,都是上等稀有珍贵的 动物兽皮,如虎、 貂、狐,羊、麂等。从样式上看服饰形式多种多样,设计复杂高贵,最有特点的就数杂裾垂髾服,它

29、的下摆由众多倒三角形拼接而成,此外在围裳外附有数条飘逸的丝带,非常楚楚动人,凤舞蹁跹。 2、 配饰 配饰最能看出妇女奢侈的程度,为了体现雍容华贵的气度,除了服饰,配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明月珰、跳脱、玳瑁钗、金步摇、香囊等成为贵族妇女追求的喜爱物品, “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珠环约素腕,翠爵垂鲜光”(傅元有女篇 )、“清晨插步摇,向晚解罗衣”(沈满愿戏萧娘诗),可见,贵族妇女的奢华之风 3、发饰 发饰 通常可以辨别出此人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发饰代表着阶级差异。晋书舆服制载:“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绶,太平髻,七钿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嫔及公主、夫人五钿,世妇三钿。”魏晋南北

30、朝时,妇女贵族梳蔽髻,它是一种假髻,可以梳成单环、双环、丫髻、 螺髻等式样,再在上面插上金银首饰。 4、 妆饰 贵族妇女喜欢在脸上进行精美的装饰,当时流行的有晓霞妆、 梅妆、 徐妃半面妆等。晓霞妆,由三国魏的一名叫做薛夜来创造的,用胭脂描绘双颊,视觉上看起来像晓霞将散。梅妆是在额头上画出五瓣梅花状作为妆容的标记。徐 妃半面妆只装饰半边脸面,左右面颊颜色不一,相传出自梁元帝之妃徐氏之手。 三、南北服饰的差异 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 羯 、氏、羌等嵌入到中原文化体系中,北方地区汉族服饰深受此影响,服饰“胡化 ” 明显。与此同时,北方战乱使人们大量向南方迁移,致使中原的服饰文化

31、在南方较原始的保存下来,因此南北方在服饰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头衣与发式 由于当时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服饰大兴“胡化”。 胡发”、“胡帽”在当时的中原地区颇为流行。北方诸少数民族的习惯是散发解辫,不束发戴冠的。他们或披发 ,或辫发,或剪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种风俗却为南方汉族政权所不齿,称其为“索头”或“索虏”。在北方民族政权统治下,不少汉族人或出于喜爱,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纷纷仿效这种发式。 南方在汉族的统治下,跟以往无多少变化,冠巾都延续秦汉时的样子,稍有不同的是汉代的冠形制前高后低,到了南朝时则变为前低后高。妇女的发式南方妇女的发式渐趋高大,花样百出,争奇斗艳

32、。诸如回心髻、归真髻、郁葱髻、凌云髻、随云髻等等。7 流行戴假发。 2、裤褶与两档和褒衣博带 胡人穿裤褶,北方地区受此影响,无论男子与女子都穿。邺 中记载曰 :“石虎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着紫纶巾、熟锦裤褶。” 18 西河记曰 :“西河无蚕桑,妇女着碧绮裙,上加细布裳,且为戎狄, 著紫缬襦袄 ,以外国色锦为裤褶。 19两档是从少数民族军队里的军甲演变而来,这种衣服不用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后来称为“背心”或“坎肩”。晋书舆服制记载 :“元康末,夫人衣两档,加于交领之上”,就是描绘的这种服饰形式。 南方仍是以秦汉时的正统服饰为主,宽大的群裾式服装历来是汉族衣装的主流,南方

33、气候相对温暖,也利于宽衣的存在。当时的士大夫生活 优裕,衣服的款式越来越博大,加上玄学清谈的风气影响,士人追求自由奔放、自然飘逸的境界,更助长了衣裳博大、广袖长裙之风,以至于“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 20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穿戴宽大侈丽之服在南朝成为一种风尚,正如颜之推所言“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人则扶持,城郭之内,无乘马者”。 21这种宽衣大袖的服饰也深刻体现出士族贪图安逸,注重享受的病态心理。 妇女的日常穿着是上着儒衫,下系裙子。北方女子受胡服影响,多为紧身小袄。南方则较为灵活,既有像北方的紧身小孺, 又有长裾飘飘,折褶细密的宽身大衫。上俭下丰,裙

34、长衣短,裙长直曳到地 ;广袖翩飞,身上衣带当风 ;层层叠叠,如仙女一般,体现出江南水乡女子特有的优雅婉转和轻盈飘逸的脱俗风姿,在洛神赋图、列女传等图卷中都可以找到这类遗迹。 3、 靴与木屐 靴流行于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等国家。为什么靴子如此受到游牧民族的喜爱呢,主要是气候因素,天气寒冷,靴子能很好的起到御寒的作用,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百姓还是官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穿靴。北史神武诸子任城王谐传载曰 :“北齐天统三年 (公元 567 年 ),任城王高谐任 并州刺史,时有妇人 临汾水浣衣 ,有乘马人换其新靴而去者,妇人持故靴诣州言之, 湝召居城诸妪 ,以靴示之,给曰 :有乘马人于路被

35、害,遗此靴,焉得无亲属乎 ?一 妪 扶膺哭曰 :儿昨着此靴向妻家。如其语,捕获之。”晋书石季龙载记载曰 :“季龙常以女骑一千为卤薄,皆紫纶巾,熟锦裤,金银缕带,五文织成靴,游于戏马观。”北堂书钞也载曰 :“石虎皇后出,女骑千人,脚皆五色靴。” 22这足以说明,靴子的实用和流行之广。 靴子的流行因气候寒冷,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显然,靴子不适合,南方独有的木屐形成。另一个因素也至关重要,魏 晋玄风散漫、狂放,木屐简单又随意的风格适应了南朝士人的心性。文人对服饰的普及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所以,木屐在南方是非常普及的。颜氏家训勉学第八说他们“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 南 齐书卷三四虞

36、玩之传载 :“太祖 (萧道成 )镇东府,朝野致敬,玩之犹摄屐造席。”萧道成不但不以为怪,反而“取屐视之,讹黑斜锐, 蒵 (鞋带 )断,以芒接之。”虞玩之并得意地称 :“着已二十年。”木屐的实用度体现在它的鞋底,有两齿,相当于我们现在靴子下面凹凸不平的纹路,目的为了防滑和稳固。急就篇注云 :“屐者, 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当时喜欢游山玩水的士人,就特别爱穿木屐,那时流行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4、 革带、珥、挡与羽扇、麈尾、花钿 南北方在配饰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有时,我们能很快从他们佩戴的饰物来区分地域,所以配饰有很强的地域性。北方人佩戴革带,碟蹼带是其中的一种,比较实用,它由三部

37、分组成,分别是带钩、带身、碟蹼,可放一些生活用品,容物量大,通常涉及到刀、打火石、皮囊等。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中说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啡绿,短衣长勒靴,有碟蹼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骑 射,短衣8 长勒,皆便于涉草。所垂碟蹼,盖欲佩带弓剑、盼悦、算囊、刀砺之类”。 23正是这种革带实用性强,对经常处在迁移的游牧民族来说,好处多多。 革带上装置丰富了,自然在修饰上也大做文章。以金银和宝玉饰之,如北周侯莫陈崇渭桥之战立有大功,宇文泰解所服金缕玉梁带赐之。从这之后,革带成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受到隋唐以后官僚、贵族的追捧,象征意味明显。珥是插在发间自然挂落到耳边的

38、链条装饰物, 挡是耳环,穿在两耳上,这算是他们的区别。 南方人士人最求飘逸、洒脱的文人气度,六朝士人很喜欢羽扇这种表现淡然兼具优雅的饰 物,代表人物非三国时的诸葛亮莫属,羽扇之于他,特别能展示他足智多谋,更象征着他的智慧和果断。晋代羽扇,刻木为柄,柄上列有十羽。东晋初年,王敦又改制长柄八羽的羽扇,便于用手持捉。花钿是妇女贴在脸上的装饰物,通俗篇云 :“妇饰之有假花,其来已久。其以珠宝穿缀,则仅著于六朝。”麈尾被誉为清淡的象征,士人要培养清淡的作风,通常手持麈尾,加入清淡之流。麈是一种大型的鹿,用尾巴的摇动来统领群鹿,麈尾就取至此处。晋书卷四三王衍传载 :王衍“妙善玄言,惟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

39、鹰尾,与手同色”。东晋孙盛与名士 殷浩一边吃饭,一边谈玄,双方“奋掷座尾, (毛 )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 24花钿能衬出女人的俏媚,所以那时非常流行,如何逊咏照镜诗云 :“ 羽钗如 可间,金钿畏相逼 。”如丘迟敬酬柳仆射征怨诗云 :“耳中解明月, 头上落金钿 。”沈约丽人赋云“陆离羽佩,杂错花钿 。”木兰对镜贴花黄,也就是花钿,体现了妇女审美心理。 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战乱中,服饰文化在逐渐的变化和演进,从初期以秦汉遗风为主,服饰依然遵循礼制,大方得体,后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服饰不在拘泥于正统,更流于实用和满足 士人的心里要求,服饰宽松,衣袖博大,轻松、自然

40、为主。少数民族在迁移中,汉族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和吸收,汉族服饰将少数民族便于活动和经济的服饰不分进过适当的改良,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在接受汉化中,欣然接受汉服具有礼教的特点,效仿学习,使政权更稳固,人民更文明。文化上,秦汉儒学恪守旧制,束缚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挥,导致政治黑暗,士人为了反抗这样的政权,以“清谈”为主的玄学产生,它文学个性是自由、宽松和不拘一格的,致使服饰文化也不拘一格、洒脱、飘逸。 注释: 1任继愈 .魏晋清谈的实质 和影响 .历史教学 ,1957.(10) 2江冰 .江西大学学报 .1991.(2) 3江冰 .江西大学学报 .1991.(2) 4李采姣 .奢华与飘

41、逸并存 论六朝服饰风格 .宁波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008.(3) 5姚斯廉 .梁 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6史游著 .喻岳衡主编 .急旧篇卷二 .1989.114 7黄能馥、陈娟娟 .中服装史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5 8参见北史卷 18 任城王云传附元澄传 :北方无寒,故用小袖 ;便于骑马,故穿糯垮 9大兴安岭北部发现鲜卑石室遗址载光明日报 .1980 年 11 月 9 10魏书 .转引自魏晋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150 1112均见魏书 .转引自魏晋南北朝史纲 .人民出版社, 1983. 418、 429 13刘乐乐、张美娟 .浅谈魏晋服饰的简约和奢靡

42、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2008.(3) 1415房玄龄 .晋书 M.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16李延寿 .南史 M.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9 17李采姣 .奢华与飘逸并存 论六朝服饰风格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8.(3) 18李 昉 主撰 .太平御览 .卷 687.中华书局, 1960.3617 19李防 主撰 .太平御览 .卷 814.中华书局, 1960.3618 20颜之推 .颜氏家训集解 .卷 4.涉务第十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95 21李 昉 主撰 .太平御览 .卷 697.服章部 .中华书局, 1960.3112 22田非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风俗之差异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19 卷第4 期 23 胡 道静 .梦溪笔谈校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23 24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1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