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试论贵州水族的“石板墓”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文化网 作者:席 克 定 2013 年 02 月 01 日 http:/ 一 、前 言 水族是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之一。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有 411847 人,贵州有 3 7 万多人。水族石板墓主要发现在水族集中居住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其次是荔波县,独山县,榕江县等地。墓葬的分布同水族今天居住的地域大体相同。 在贵州少数民族墓葬中,水族墓葬是最具特点的一种墓葬。 水族墓葬遭受到很大的破坏,早期墓葬遗留下来的不多,且多残破。 2012 年 8 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水族墓群调查发掘报告 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版,为我
2、们提供了现存的水族墓葬资料,使我 们对水族墓葬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文即利用报告提供的资料,对水族墓葬有关的几个问题,作初步讨论。 二、水族墓葬的基本情况 墓葬中虽然很少随葬品,但墓葬的形制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水族墓葬有“石板墓”和“乱石墓”两大类型。 “石板墓” “石板墓”是一种用打制平整的石板仿“干栏式”住房形制修建地面墓室的墓葬。这种墓葬由地下和地面两部分组成。地下部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棺,仰身直肢葬,棺中放置少量随葬品。地面用平整的石板修建两层或三层长方形墓室,墓顶为 两面坡人字形,人字形两端竖立有双鱼纹“牛角”形挡头,人字形中立有石板,墓室的四面用整块石板竖立作墓
3、壁,墓壁外有立柱,立柱多有人俑雕刻。墓室上有若干具有民族特点的附加装饰,墓壁的前后两端有铜鼓鼓面纹饰,其余有水书、人物、动物、植物等雕刻,墓室后竖立有粗犷的人形轮廓雕刻。清初“开苗疆”后,汉文化大量进入,影响到水族的墓葬,“石板墓”的形制便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若干新的墓葬型式,由“仿干栏式石板墓”演变为“圆形石围墓”,同时,墓室前竖立了制作精美的墓碑。 “乱石墓” “乱石墓”是一种在地面 用乱石和泥土堆砌成长方形墓堆的墓葬,是广大水族群众普遍使用的一种墓葬,是水族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 乱石墓一直沿袭使用,没有变化。 三、水族墓葬的特点 水族墓葬,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民族特点: 、仿生前住宅修建“干
4、栏式”地面墓室是水族墓葬的独特特点; 、墓后竖立的人形轮廓石雕是水族特有的丧葬习俗; 、反映水族“饭稻羹鱼”传统文化的双鱼纹牛角造型是水族墓葬的标志; 、用铜鼓鼓面纹饰作为墓葬的重要装饰。 2 、墓葬的石雕保留了大 量的水族文化。 、仿生前住宅修建“干栏式”地面墓室是水族墓葬的独特特点 水族的墓葬是长方形,地面墓室有两层或三层,是仿“干栏式”房屋的楼房,墓顶的两面坡人字形,是仿“干栏式”房屋的“屋顶”,中立的石板是“屋脊”;墓室的四壁用整块的石板,是仿房屋的墙壁,墓壁外有立柱。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两面坡人字形屋顶和立柱都是水族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的特征,所以,水族墓葬的地面墓室明显是仿水族居
5、住的“干栏式”房屋形制修建,是“仿干栏式”石板墓”。 照片一 “干栏式石板墓”这一名称是我 在 1981 年发现荔波县水甫水族墓葬后,在贵州水族石板墓葬一文中提出的 2,其后的介绍和讨论的论文,多使用这一名称。报告否定水族墓葬用“仿干栏式石板墓”的名称。报告说:“使用干栏式石板墓这一名称来命名水族墓葬,既不准确,也不全面,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水族墓葬的局部与整体特征”(第 7页)报告称水族墓葬为“长方体三层箱式石结构墓”、“长方体双层箱式石结构墓”。 报告对水族墓葬是“仿干栏式石板墓”的否定,同报告中对水族“箱式”墓葬的论述,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报告 虽然否定使用“仿干栏式石板墓”这一名称,但在
6、文中,却完全是按照“仿干栏式石板墓”这一名称来论述水族墓葬。报告说:“关于水族墓葬的概念:它特指我们所说的用加工规整的石材(以板材为主,包括其它形状的石材)构筑的仿房屋建筑结构式样单层或多层的箱式墓,这是水族墓葬中最具典型特征的墓葬类型”( 9页)。报告虽然称水族墓葬为“箱式”墓,却明确指出墓葬的建筑材料是石材,而且特别强调是“板材”(即“石板”);墓葬的名称虽然是“箱式”,但墓葬的外形却是“仿房屋建筑结构式样”。水族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房 屋,这里的“房屋建筑结构式样”就是“干栏式”房屋的建筑结构式样。 水族社会没有“仿房屋建筑结构式样”的“箱子”,水族墓葬的地面墓室既然是仿“房屋建筑结构
7、式样”就不会是“箱子”的式样了。在“水族墓群的定义”中。报告更明确的说:“水族墓群指地上部分用加工整齐的石料构筑成一至多层、平面呈长方形、外部形状类似于房屋结构式样的一种极富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墓葬群体”。报告在这里明确地为水族墓葬是“仿干栏式石板墓”下了一个极为准确的定义!所以,报告对水族墓葬是“仿干栏式石板墓”的否定,是自相矛盾, 不能成立的。“箱子”是汉族使用的用具,不能用来作为水族墓葬命名的根据。 水族的墓葬与水族的丧葬习俗相适应。水族的“仿干栏式石板墓”反映了水族的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水族认为人的死亡是灵魂与躯体分离,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水族的祖先崇拜,相信祖先神灵就在自己周围
8、,并随时荫护着自己家庭和家族后代。因此,子孙要为死者作好生活的安排。于是,在墓室的地面,仿照死者生前居住的房屋,修建一个墓室,这就是仿“干栏式”的地面墓室。这是为死者修建的一个居住的地方,使死者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安定的生活。 水族仿“干栏式”住房修建地面墓室,是一个约定俗成,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设计图纸,其形制由师父口传手教,墓葬之间存在着差异。清初“开苗疆”后,汉文化大量进入,影响到水族的墓葬,汉式房屋的形制多种多样,水族不同工匠对汉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他们在修建水族墓葬时,对3 汉式房屋因素的取舍,也不相同,所以,水族墓葬的同一个型式之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汉文化影响
9、的逐步加强,水族墓葬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可见到的水族的多种不同形制的墓葬,表明水族墓葬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除第 一次变化是在“仿干栏式石板墓”内部进行外,其余的四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产生了一个新的墓葬型式,最后演变成为汉式的“圆形石围墓”。 第一次变化:在“仿干栏式石板墓”的墓室上出现了汉式房屋的因素,如墓顶上的“筒瓦”、屋脊上的“双龙抢宝”、墓壁上的墓主神位、龛式墓碑等。但墓室有两层或三层,所以,仍属于“仿干栏式石板墓”。照片二 第二次变化:把三层或二层地面墓室变成一层,墓室顶部出现了瓦当。“干栏式”房屋没有平房,也没有筒瓦和瓦当。所以,是把仿“干栏式”住房改为仿汉式长
10、方形住 房修建地面墓室,是“仿汉式长方形石板墓” 照片三 (报告)作“长方体单层箱式石结构墓”)。民族形式的住房改变为汉式住房,是社会发展的正常情况。即使在今天,民族地区的住房改造,也多是修建为汉式住房。水族墓葬的演变,是这种社会状况的反映。 第三次变化:改地面墓室的“屋顶”为石墓盖,用长条形石块叠砌墓壁;没有“屋顶”,也没有房屋的“墙壁”和立柱。这是仿汉族墓葬形制修建地面墓葬。虽然改变了仿生前住房修建地面墓室的性质,但墓室顶部的石盖仍然仿汉式屋顶的形制,修建的是“长方形石室墓”。 照片四 第四次变化:用封土堆代替石墓盖,把生前的住房和死后的墓葬结合在一起,修建成“长方形石围墓”。 照片五 第
11、五次变化:变成了“圆形石围墓”, 照片六 说明水族墓葬已彻底的汉式化了。 “乱石墓”虽然用不规整的石块和泥土堆砌而成,但墓葬不是圆形或方形,而是长方形 照片七 。这是房屋屋基的形式,表明墓葬仍然具有仿房屋修建的性质。 综上所述,水族墓葬有“石板墓”和“乱石墓”两大类型。 、第类型。石板墓 石板墓可以划分为型 型:仿“干栏式”石板墓,有 2 式: 1 式 人字形屋面仿“干栏式”石板墓 2 式 人字形筒瓦屋面仿“干栏式”石板墓 型:仿汉式长方形房屋石板墓, 型:长方形石室墓 型:长方形石围墓 型:圆形石围墓 、第类型 乱石墓 报告对水族墓葬的发展演变关系没有认识,不了解水族墓葬各个不同型式之间的关
12、系,所以,报告对“水族墓群”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混乱的。“报告说:“水族墓群指明清时期大量分布在水族地区,地下部分采用竖穴土坑、地上部分用加工整齐的石料 构筑一至多层、平面呈长方形、外部形状类似于房屋结构式样的一种极富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墓葬群体;以及与4 之共存、带有水族历史文化元素符号的用不规则石块堆砌长方形墓冢和用加工规整的石料围砌、叠砌成的长方形、圆形石室与石围墓群”。(第 5 页)报告把由“仿干栏式石板墓”演变而来的“长方形石室墓”、“长方形石围墓”、“圆形石围墓”同“仿干栏式石板墓”割裂开来,而把它们同另一类型的“乱石墓”混淆在一起。报告不能正确划分墓葬的类型,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3、水族接受墓碑的时间是比较早的,在“仿干栏式 石板墓”的墓壁上就出现雕刻墓主神位或在墓前修建龛式碑。由于墓碑上刻有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和亲人姓名等,墓碑成为死者的象征,变成了祖先崇拜的寄托。于是,在不再仿照生前住房修建地面墓室的“长方形石室墓”中,水族便把仿照生前住房修建地面墓室的传统,放在修建墓碑上,墓碑的碑帽,完全按照汉式住房的房顶修建;墓壁上的雕刻,也全部转移到墓碑上。水族的墓碑,保留了大量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水族文化,是水族晚期墓葬的重要内容。 水族石板墓墓壁上穿著汉式服装的人物图象雕刻,全部穿著明代的服装款式;在男人的图象中,没有一 个梳发辫的。我们可以据此推断,“仿“干栏式”石板墓”
14、的上限在明代,不会晚到清代。“圆形石围墓”可见最早年代是尧古 M4,为嘉庆十年。可知水族“仿干栏式石板墓”到“圆形石围墓”的演变,最晚在嘉庆十年 1805 年,即已完成。水族新型式的墓葬出现以后,旧型式的墓葬继续使用,陆续消失。目前可见到的“仿干栏式石板墓”最晚年代是拉佑 M1,为同治五年( 1866 年。所以,我们在水族墓地中,能够看到多种型式的墓葬,同时并存。由于早期的水族墓葬多数已被破坏,这个对时代的推断只能作参考。 水族墓葬从“仿干栏 式石板墓”演变成“仿汉式石板墓”、“长方形石室墓”、“长方形石围墓”,最后成为“圆形石围墓”,虽然地面墓室不再仿生前住房修建,但是,全部墓葬,都在不同程
15、度上,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了仿生前居住房屋形制修建墓葬地面墓室的特点。 、墓后竖立的人形轮廓石雕是水族特有的丧葬习俗 水族石板和乱石墓的地面墓室后面多数都另竖立有一石板,石板上有浅浮雕人物,两人、三人或多人并列,最多达 18 人(水懂大寨 M1)。浮雕人物头部为半圆形或方形,躯干为梯形,双腿为长条形。制作粗犷,仅见人形轮廓。也有的不用石板浮雕而 是在墓室后面并列竖立一排或两排单个的人形雕刻。 照片三 学术界比较普遍的一个观点,认为这些雕刻的人形轮廓,是墓主人的子孙,墓主人有几个子孙,就在墓室后面竖立或雕刻几个人形轮廓雕刻,表示墓主人子孙的繁荣昌盛,“后继有人”。这是水族特有的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方法。
16、这个习俗与汉族在墓碑上雕刻子孙名字的性质相似,水族使用墓碑以后,这个习俗仍然延续使用。只是在雕刻时,有意识的使人物的形象模胡,不能明确表明每一个人形 轮廓指的是谁,是使生者的灵魂不会附着到雕像上去,以免危害生者的安全。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 表现了墓主人的子孙繁荣昌盛,生者对死者的关怀, 又保护了生者的安全。这个丧葬习俗反映了水族的灵魂观念。 反映水族“饭稻羹鱼”传统文化的双鱼纹牛角形造型是水族墓葬的标志 在水族墓葬上,有一个用“鱼”作为主要纹饰的“牛角”形造型:两5 鱼头相对,鱼身弯曲,鱼尾向上,成“牛角”状,两鱼头之间有一葫芦。这个“双鱼纹牛角造型”(报告作“仿牛角造型的山字形装饰挡头
17、”)是一个极具民族特点的造型。在水族墓葬上,从“仿干栏式石板墓”到“圆形石围墓”,从墓室顶部 照片九 到墓碑顶部 照片十 ,是各个类 型的墓葬上都具有的一个特殊的附加装饰,充分表明了这个造型在水族墓葬中的重要性。 水族自称为“睢”,汉字音译为“水”,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早期曾经经历了渔猎与采集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鱼”曾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食物。他们在辗转迁徙定居黔桂边境,成为农耕民族之后,没有丢掉渔猎阶段的这个生活内容,一直保留下来,演变成了“饭稻羹鱼”的传统农耕文化。 2 水族“饭稻羹鱼”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在传统的宗教活动、丧葬活动及祭祀活动中,都有充
18、分的体现。牛是山地农业的 主要劳动力,有了牛才能搞好农业生产。有了牛,搞好了农业生产,才能使死者有安定的生活。在丧葬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砍牛”是最重要的内容。在丧葬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生者为死者砍牛,砍牛以后,要把牛角砍下来,悬挂在堂屋的中柱上。牛角越多,越能表现子孙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的精神。 3在墓壁上,特别雕刻有“牛牺图”。 “饭稻羹鱼”的传统文化,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食物。在所有的宗教祭祀和大型的喜庆或其它活动中,都离不开鱼。在丧葬活动中,水族有“忌晕食素”的习俗,但鱼却不仅不受限制,而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和食物:老人 去世后,出嫁的姑娘和女婿,一定要送一篮糯米饭和一条重 3 5斤的鲤鱼或草
19、鱼;儿、孙及族中叔伯弟兄依亲疏关系,送一定数量的鱼,整齐地放到祭堂前的簸箕上,出殡前一天晚上,在灵堂举行祭奠仪式,为死者“开路”,缅怀死者生平。在丧葬活动中,如果敲击的铜鼓在 3 面以上者,需用 120 条鱼来作祭奠用 4;在“砍牛”仪式中,“砍牛”之前要祭祀拴水牯牛的主祭桩,而桩头必须悬挂一条鲜活肥美的雌鲤鱼。三都水族自治县杨拱乡板劳村仿汉式长方形石板墓的墓前供台正中刻一圆形凹盆,内雕三条头部相连的鲤鱼。尧古 M2“墓碑底座正中位置雕一圆盆,内 浮雕一尾鲤鱼”。在残存的墓葬石刻中,还可见到三幅钓鱼的石刻。 在婚姻仪式中,新娘正式进入新郎家之前,要由一位老妇右手提一只土罐,土罐中注入半罐井水,
20、内盛两条、四条或六条小鱼,左手牵着新娘的右手,由大门踏入新郎家。在“尝新节”的祭仪中,用以祭祀的是新谷和鲜鱼,当天的饮食亦以新谷鲜鱼为主,等等。 5 由此可见牛和鱼在水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墓葬中把双鱼纹“牛角”造型作为主要装饰,是因为它代表了水族社会“饭稻羹鱼”的传统文化。在地面墓室上装饰双鱼纹“牛角”造型,表明死者虽然离开了水族社会,却 没有脱离水族“饭稻羹鱼”的传统文化生活,与生者的关系仍然是密切的。在水族墓葬中,从“仿干栏式石板墓”,到汉式化了的“圆形石围墓”,从墓室的顶部到墓碑的碑帽,双鱼纹“牛角”形挡头都是地面墓室的重要装饰。双鱼纹“牛角”形挡头是水族社会“饭稻羹鱼”传统文化在墓葬
21、中的反映。也可以说,双鱼纹“牛角”形造型是水族“饭稻羹鱼”传统文化在水族墓葬中的标志。 、用铜鼓鼓面纹饰作为墓葬的重要装饰 在“仿干栏式石板墓”中,有相当部分地面墓室的前、后壁上,都仿铜鼓鼓面刻有一个圆形凸出平面,平面上用线条 阴刻铜鼓鼓面纹饰:纹饰6 中央为芒体,芒体有角,其外有晕,芒体穿晕。与水族、苗族、布依族等贵州少数民族目前使用的晚期铜鼓的鼓面纹饰,基本相同。 照片十一 报告中作“铜鼓纹”。“铜鼓纹”应是指铜鼓的器形,墓壁上雕刻的仅仅是铜鼓鼓面的纹饰,不是铜鼓的器形。 6 目前可见到的墓壁上雕刻的铜鼓鼓面纹饰石刻,报告中共收录了 25件报告第 234 页 “表一一 水族墓葬铜鼓纹饰统计
22、表”。这是水族墓葬经过大规模破坏之后,残留下来的。水族墓壁上原有的铜鼓鼓面纹饰石刻的数量,当不在少数 。 水 族是一个热爱铜鼓、崇拜铜鼓的民族。水族人民历来视铜鼓为吉祥的宝物。水族对铜鼓的尊重,是对民族尊严的维护。在节日、喜庆活动和丧葬仪式中都要使用铜鼓。但水族使用铜鼓,有严格的规定,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 水族在“端节”、“卯节”等节日或其它喜庆活动和仪式中,都把铜鼓都作为乐器敲击。在丧葬活动中,铜鼓则作为重器使用。 水族在丧葬活动中使用铜鼓,有以下一些特殊的内容: 老年死者死后,须坐在铜鼓上更衣。 用铜鼓作祭桌,摆放各种祭品。一般用 3面铜鼓放 9碗祭品。 丧 葬活动中敲击铜鼓。其数目要经过
23、水书先生按死者属相推算,限定在 3 面至 9面之间。敲击时,不用调节气流的木桶,要用一面锣来定音。铜鼓节奏的缓急,依锣声而定。 7 可见铜鼓在水族的丧葬活动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仿“干栏式”石板墓的墓壁上雕刻铜鼓鼓面纹饰,象征着死者拥有铜鼓,让铜鼓这个吉祥的宝物,保护死者安宁的生活。铜鼓鼓面纹饰在墓葬墓壁上的位置,后来被墓主牌位或墓碑所代替,足以说明铜鼓鼓面纹饰在水族墓葬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墓壁上的铜鼓鼓面纹饰,磨制光滑,雕刻极为精美。 、墓葬的石雕保留 了大量的原生态的水族文化。 在水族墓葬的雕刻中,数量最多的是人物图像。 墓葬中的人物图象有穿著民族服装的水族和穿著汉式服装的汉族。 穿著
24、汉式服装的人物活动场景,有“官吏出行”、“、喜上眉梢”、“蟾宫折桂”、“四骑交战”、“宴饮”等,与水族墓葬的氛围,极不协调。 穿著民族服装的水族人物活动雕刻,记录了水族社会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真实场景,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穿著民族服装的人物,除了一部分是墓壁立柱上的石俑和在墓壁上或墓碑碑柱上的浮 雕人物图象外,还有大量的是在各个类型墓葬墓室后面竖立的、制作粗犷的、单个的或在石板上并列的仅仅表现人形轮廓的雕刻。 、水族墓葬上大量的石俑和人物浮雕图象雕刻,为我们提供了水族原有的、已经消失了的服装款式。 妇女的服饰是:头上挽髻,戴银簪的查 M2),盛装时头戴羽冠水懂 M
25、1),颈部戴扭丝项圈,著对襟上装,有的裸露乳房,下著百褶裙,腿上戴脚笼。男子头上戴帽,上身穿对襟上衣,下穿直统长裤或中长裤;有的穿长衫。 、墓壁上和墓碑碑柱上的人物图象中显示的民族活动场景,是现实生活 的写 照。 报告中收录的民族人物活动场景,有以下一些内容: 1、“牧牛图” 7 第 82页 引朗 M11 西壁下层:“南面两头水牛,后牛背上骑一戴帽持扇牧童。”拓片三九。引自报告。下同。 2、“放牧图” 黔南州民族博物馆藏品 01 号:“正中浅浮雕六只家畜,皆头左尾右,下面一排雕刻长角水牛三头,上左为一马,中为一猪,右亦为一牛。左、右两端各雕人物图案一幅,左侧一人头戴笠帽,肩挑扁担,担子两头似为
26、竹篓,以右手握担,左手前摆作行走状。右侧一人形象同左,头戴笠帽 ,右手执鞭作放牧状。”拓片一一 O 3、“钓鱼图” 第 71 页 引朗 M6 南壁下层:“一留有胡须的老翁头戴笠帽,足尖朝外两腿分立站于树下,左手提一鱼篓,右手握一鱼竿,正钓起一条鲤鱼,旁边还有一尾鲤鱼并列。”拓片二二) 照片十二 第 89 页 马联 M1 墓壁东南壁下层,东为“垂钓图”:“一位渔 翁头戴斗笠坐在芭蕉树下,左手执鱼竿正钓住一尾鱼,芭蕉叶上 还残留有所施的绿彩。” 第 87 页 马联 M2 墓碑右侧石雕“钓鱼图”拓片四二 4、“送礼图” 第 156 页 水懂 M1 墓室西壁中层:“二名男子头戴小帽,上穿紧身短衣,下著
27、腿裤较短的裤装,用扁担合抬一只牛腿作行走状。前面一名男子手中还拿着一支烟竿。”拓片八六 ;图版一一二, 2) 第 195 页 石拓 06:“男前女后二人共抬一只牛腿作行走状,二人皆左手下摆,右手握扁担,身着短衣裤装,男性戴帽,脸长方,浓眉大眼;女性绾发、圆脸、眉目 清秀。”(拓片一二五。 5、“骑象图”第 70 页 引朗 M6 东壁下层:“象背上骑一身穿对襟衣扣的男子,左手拉象尾,右手执鞭,象体肥硕,但四肢、头颈与象鼻较细,有点不成比例,象鼻下垂,鼻头上卷。”拓片二 O 6、“生母娘娘”第 18 页 水甫 M3 北壁上层:“画面上 9个阴线刻出的人物轮廓形象,作一横排手拉手比肩而立。其上是一条
28、几何形纹饰带有对角线、菱形线、弧线及钱纹等。”拓片六 7、“祭祀图” 第 76 页 引朗 M8 南壁下层:“下刻波浪,上饰双树,西面一张供桌,上燃烛一 对,摆祭碗三个,桌下是用以祭祀的一牛一马,东边为三位寨老,皆长衫戴帽,正拱手向上。”拓片二六。 第 132 页尧古 M2 右侧碑柱:“一男一女站立桌前,桌上供着鱼、酒壶、酒杯。”拓片五八。 第 138 页墓碑左侧:“中刻祭祀图:图中一张供桌上摆着鱼和酒杯酒壶,四位形象各异的人物站在桌后,桌下还有一只小狗。” 8、“牛牺图”第 138 页 尧古 M7 墓北侧立石雕:“六头健壮的长角水牛被拴住鼻绳吊在廊柱上,廊上站立五人,西面为两位绾发妇女,脖戴项
29、圈身穿褶裙,手中捧着一个尖底钵,预备接牛 血;东面二人为腰挎长刀的男性;中间一人短衣长裤打扮,手握砍刀,似乎正要开始进行砍牛。拓片六十七;图版九五 照片十三 9、“号手”第 18 页水甫 M3北壁下:“西侧一幅下部为两位正在吹奏的号手,形体相同,后者比前者身材要高一些。二人均面向东部侧身而立,左8 手叉腰,右手执号,口含号嘴作吹奏状。在二人的上方是一条游龙。”拓片四) 10、“芦笙乐舞图”:第 157 页水懂 M1北壁中层:“分三栏。东、西两边是头戴山字形帽,身穿长衫,吹着长号行走的相同人物造型。中间是一组六人的乐舞队,前面五人皆头戴羽 冠,为首一人身穿披风式长袍,上系两粒宽大的横扣,双手上举
30、,摇着一对响铃引领前行;第二至第五人身穿民族服饰裙装,腰上吊着飘带,身体朝前,其中第二、第三、第五人吹奏着芦笙,第四人吹奏着芒筒边舞边行;第六人为头戴小帽,身穿裤装,吹奏着芦笙跟随在后的男子形象。”拓片九一 照片十四 11、“双人舞蹈图”:第 156 页 水懂 M1 西壁上层:“一身穿裙装,绾发,腰系飘带的女子与一位头戴瓜皮帽,身穿裤装的男子正一手相握,上身紧靠在一起相拥而舞;女子身后一吊钩上吊着一釜形器物,下面有一只猪正在觅食。”拓片八七; 图版一一二, 1 照片十五 。 12、“男女相拥图”第 132 页尧古 M2 墓碑右侧:“一男一女搭肩拉手,女子绾发、脖戴双项圈,下着百褶短裙。”版版九
31、三, 2。 13、“避乱图”第 77 页引郎 M9,东壁上:“正中刻一男性端坐车上,南侧山石背后露出刀枪剑戟等兵器,山前一抱着小孩的妇女与北侧树下一男子正作逃跑状。”拓片三 O 14、“抽烟图”第 154 页 三都恒丰乡丰明组石板墓北前壁上:“居中一人分腿正坐,面向前方,头戴三角形帽,左手扶膝,右手执一长烟竿作抽烟状,竿上吊一圆形烟袋,其右 方站立一人,头亦戴帽,左手上举,右手提一物。” 15、“仪式图”第 186 页三都水族自治县文管所藏水文碑刻:碑身中部雕刻水书,两侧站一人:右侧一人双足尖朝左,头顶上凸似绾发,衣长过膝,左手执一伞状物,右手叉腰;左侧一人双足尖向外,头圆,右手执一羽状器,左
32、手握一长棒,下部呈烟斗状,长棒高于身高。下部中置一圈足鼓腹敞口罐,中插三支长茎花朵,左侧一人骑马,马前右侧有一牛。似在举行某种仪式。人物均为阴刻。拓片一一五 16、“人物与双鸽”第 172 页的查 M2 墓碑碑面:“上部雕一对相对而飞的鸽子, 下为三个人物造型:居中一人骑在马上,两边各站立一人,一胖一瘦,穿著打扮相同,手中捧着酒杯。”拓片一 O三;图版一二一, 2 17、“挥手女性”第 172 页 的查 M2 墓碑:“左柱内侧雕一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立姿,发髻高耸,上插两根长条状发饰,身穿开襟短衫,左手撩开衣襟,露出上体,双乳突出,右手高举,五指大张,下穿长度及膝褶裙,两脚尖朝外分立”拓片一 O
33、二;图版一二二, 1) 18、“双鱼纹牛角形”挡头上的人物 第 74页 引朗 M8墓顶前挡头:“山字形双鱼纹仿牛角造型,正中部位雕一身著裙装脖戴项饰 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图四三;图版三一 19、“哺老图”第 222 页独山县天星大寨韦占科墓:“右边一女子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左边孩子的母亲却正在直接用乳房喂食坐在椅子上年迈的老公公”民国戊子年十月) 照片十六 水族石板墓葬上雕刻的人物图象,记录了水族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其时代在清代中期以前,有一部分可能早到明代,延续到民国时期。这些人物活动场景,极具民族特点。如“哺老图”,反映了水族对老年人的尊崇。水族9 对老年人有特别的尊称: 60 67岁,
34、称“上上寿”; 68 69 岁,称“进古稀寿”; 70 72岁,称“古稀寿”; 80 82 岁,称“耄寿”; 83 87岁,称“逾耄寿”; 88 89 岁,称“进耋寿”; 90 97 岁,称“逾耋寿”; 98 岁以上,称“期赜寿” 8。这是在受到汉族影响以后,借用了汉族“耋”、“耄”等对老年人的尊称以后的称呼。由于是借用汉语代替原有的称呼,所以,这个称呼,各地有一些差异。不过,把老年人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段,冠以特别的尊称,这是水族特有的敬老习俗。“哺老图”正是表现了水族这个优良的敬老传统。 水族的石板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剩余的数量不多。以上所引的,仅是残存墓葬上的人物图 象。这些残存的人物图象
35、,己经包括了水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的内容:有服饰、祭祀仪式、砍牛、钓鱼、吹奏芦笙、舞蹈,等等;这些人物图象,是由水族民间工匠制作,雕刻在水族墓葬上,存在于水族社会中,为广大水族群众认可,是真实可信的。 报告中说,荔波县永康水族乡太极村四组墓地中,“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有牧牛图、身着民族服饰的人物形象等。未采录,仅取部分图片作参考”。说明墓葬中雕刻的民族人物图象是极为丰富的,除了以上所引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没有收入报告。 综上所述,可见水族墓葬 虽然存在多种不同的型式,但都具有共同的民族特点,包含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并不如报告所说的仅仅是“包含水族文化元素,未完全异化者”。相反的,这些不同型式
36、的水族墓葬中却包含了多少不等的汉族文化元素。所以,报告中所提出的“水族墓葬”基本特征中的第三个特征:“包含水族文化元素,未完全异化者”,应该更改为“虽然包含汉族文化元素,却仍然具有水族墓葬的特点者”。 四、贵州水族石板墓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贵州处于半封闭状态,汉族文化进入较晚,对水族文化的影响,时间较短;同时,汉文化同水族民族文化的差 异又比较大,水族虽然在墓葬形制上接受了汉族墓葬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新的墓葬类型,甚至使用汉式墓葬;在墓葬上雕刻了一些汉族文化的内容,等等。但汉文化却没有融入水族文化。水族墓葬上雕刻的民族人物活动,如“哺老图”、“双人舞蹈图”、“男女相拥图”、“祭祀图”等图象中,都没
37、有汉文化的因素。穿著汉式服装的人物活动图象中,也没有水族文化的因素。在水族的石板墓葬中,两种民族文化的内容,同时并存,但区别明显。这种情况,充分说明水族石板墓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水族民族文化!这是极其珍贵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水族的民 间工匠,在墓葬的人物图象雕刻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水族墓葬的地面墓室和墓碑碑柱上雕刻的穿著民族服装的人物雕刻,不仅展示了水族的民族服装,表现了水族的民族形象。而且,由于墓葬上雕刻的水族的生活场景的内容,从清代中期以前,延续到民国时期,这就使水族墓葬上雕刻的民族人物活动场景,对研究水族的历史和社会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既可以弥补文献记
38、载的缺失,又是作为研究水族社会发展演变的实物资料。所以,它们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料价值。 汉文文献中,对水族的记载,不仅时间很晚,而且内容 极为简略,对宗教的祭祀仪式、丧葬活动中的砍牛、生活习俗中的乐舞等,基本上是空白。清代官府绘制的“百苗图”,以苗族为主,虽然也包括了其他的兄弟民族,但主要内容是表现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对水族的记载也很少。贵州水族石板墓10 葬上的人物图象雕刻,系水族民间工匠雕刻,真实地、比较全面的记录了清代中期以前,直到民国时期的水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面。虽然这批人物雕刻仅限于水族,没有文字说明,但却有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图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价值超过了清代官府绘制的“百
39、苗图”! 1、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水族 墓群调查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2012 年 8 月 2、席克定:贵州水族石板墓,贵州文物 1984 年 2期 3、 6:韩荣培:“饭稻鱼羹”水族传统农耕文化的主题,贵州民族研 究 2004 年,第 2 期。 4刘剑:在死亡中追求永生水族“控拟”葬仪的人类学考察,贵州民族研究 2007 年,第 5期。 6唐合亮:水族丧葬见闻,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七集水族、壮族 7参见席克定:贵州石板墓墓葬中的铜鼓 鼓面纹饰石刻,载中国铜鼓研究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8 宋晓军:石国义:水族“铜鼓舞”,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七集水族、壮族。 9 资料由原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化馆王何以馆长提供。 照片 1 “仿 干栏式 板墓” 1 式 牛洞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