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余姚海塘文化散论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 2 - 【摘要】 余姚具有七千年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傍海而生 的 余姚 先民 运用智慧创造生产生活,海塘已成为余姚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文献中 就有“ 旧有长堤,蔽遮民田 ” 的记载 。海浸时期,姚北诸山皆孤悬于海中,因山溪冲刷的泥沙以及海水带来的淤泥堆积,逐渐形成了姚北平原。后海岸线离开山麓地带并逐渐北伸到山会海塘和大古塘一线,海岸潮流一度增强,造成海岸内迁,经堤防抢救,才逐渐稳定。海涂的不断淤涨 ,北伸,为筑塘创造了条件。余姚人民通过 筑塘围涂,开垦种
2、植, 创造 了 浓郁 的海塘 文化 , 本文试对余姚海塘文化做一浅析。 【关键词】余姚;海塘;文化 余姚 沿海历史上灾害频繁,海潮风暴、洪涝卤水,时常造成重大 损失,所以先民在沿海开发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捍海塘的修筑 。 清以前,余姚海塘东起上林(今慈溪市桥头镇一带),西至兰风(今余姚市黄家埠镇一带),绵延一百四十余里。 本文试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余姚海塘做一文化研究,只因 新中国成立后,余姚、慈溪两县两次调整县境, 大部分海塘已划归慈溪所有,故本文所说的余姚县是指新中国调整前的余姚范围。 一、悠久的海塘历史文化 余姚境内海涂围堤垦殖,历史久远,古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宋则民居也”之说
3、,姚江流域北部濒临钱塘江口和杭州湾,海塘是流域的北部边界,也是流域的北部屏障。钱塘江和杭州湾潮汐常侵蚀沿海涂地,淹没庐舍、禾稼。为御潮保地,“令海水之潮汐不约冒其旁 田 ”汉、唐即在流域北部修筑土塘,断断续续、分布零散,称之为“散塘”。 自北宋庆历七年谢景初始筑大古塘至余姚解放,先后筑有大古塘、新塘、潮塘、周塘、二新潮塘、榆柳塘、利济塘、晏海塘、永清塘、澄清塘、千固塘、万安塘以及四圩、五圩、六圩、七圩、八圩等大小海堤。解放后, 筑有解放塘、胜利塘及九塘、十塘等等,现已围至十一塘。数量之多,历史之久 ,令人瞩目。海塘在 余姚七千年 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是 平原聚落兴盛的有力佐证 。 在众多
4、的 海塘中, 最为著名的是大古塘, 是 余姚第一条有确切修筑年代的官修海塘 , 也是余姚史载最早大规模修筑的。 作为水乡泽国,长期危害地方的自然灾害主要为海溢。为防海潮, 北 宋庆历七年 , 余姚县令谢景初率民 始筑古塘, 以云柯 (今历山镇) 为界,分东、西两部。东起上林 (慈溪小桥、樟树一带) ,西至云柯,全长二万八千尺,为 大古塘之前身。后至宋庆元二年,余姚县令施宿 又 自上林到兰风(今黄家埠、回龙一带)又筑堤四万二千尺。大古塘为百姓提供了极大的生活便利,海塘已经成为人们农业生活的一部分。但 海堤曾频频溃决, 海塘屡建屡毁。直至 元至正元年,余姚州 判官叶恒改土塘为石堤,土堤、旧时塘危缺
5、之处尽皆易石修复 ,石堤大大提高了海潮的防御能力,保障了农业生产。至此, 自北 宋庆历七年谢景初 始筑古塘至元至正元年叶桓,共三百年间终于建成了大古塘 ,可以说大古塘是余姚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 。 历 代以来 ,各类海塘均受到 高度 重视和保护。宋时 谢景初 始筑大古塘,就有“思其重大而慎于守护,县之官分季临视,庙山(今临山)、三山(今慈溪浒山)两寨官月遣十兵巡之。乡豪仍同查焉。稍损缺即白邑,补治之。” 特别是到了元代,将土塘改为石塘,重视程度也空前,从而较大程度地制服了海溢,且改善了自然 环境。 “每岁二、三月,鸠人夫辇木石以修海堤”,“视损缺罅漏者补筑之”,后又令汪文璟立石州门之右,以示来者
6、 。明代则以千字文编塘号,设有塘长、塘夫看护。清代设专官,派遣兵丁,来分段分汛防守。另外,历代 对塘工高度重视,并为海塘修筑提供了较充裕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也使余姚人口迅速增加。 直至今日,从汉唐以来陆陆续续修筑的海塘,有的得以修整和改造,有的随时代发展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不复存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海塘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余姚 人民直至今天,无论是否- 3 - 居住于大古塘南北西东,均对大古塘倾注着深 沉的亲情。百姓出自肺腑,称大古塘为 “ 英雄塘 ” 、 “ 祖先塘 ” ;这无疑是 余姚 围垦文化的发轫之作,也可以断言,大古塘虽然已不见昔日容姿,但它是 余姚 围垦历史的滥觞,
7、成为留存于志书的围垦渊薮。 二、 通俗的海塘命名文化 1.海塘塘名文化 历代修筑的海塘均有正式的名称,但民间方便起见 , 以数字顺序称之 ,所以古代海塘往往有官方和民间两个称谓。而后筑海塘就只以顺序数字命名。 解放前按修筑时间顺序称为二塘、三塘、 四塘 、 五塘 、 六塘 、七塘 ;解放后又陆续 分期分段 围筑 四 条海塘。均按习惯称之七塘、 八塘、九塘、十塘 。而有些塘 因为离海近,时筑时坍,所以又不称为塘,民间称“ 老圩 ” 、 “ 老 丘” 。 又有 老圩 ( 老 丘)、 二圩 ( 二 丘)、 三圩 ( 三 丘)、 四圩 ( 四 丘)、 五圩 ( 五 丘)、六圩 (六丘)、七圩(七丘)、
8、八圩(八丘)、九圩(九丘)。 而官方对于海塘的命名也颇为通俗。有以周边植物命名。如楝树塘,相传为清雍正初年所筑,因塘身遍植楝树,于是称为楝树塘;而榆柳塘则是沿海灶民为巩固塘身,筑塘防潮而在有些地段遍植榆树得名。 也 有以时间命名 的 。 1949 年 7 月,三圩塘遭大风潮侵袭,多处冲垮。 1950 年春,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以工代赈,全线加固,修筑成海塘, 因时值 解放后不久而改名解放塘 ;又如胜利塘,也称八塘, 1952 年时值土地改革胜利,政府发动群众筑塘,由此 而 得名胜利塘。 可见,无论是官方命名还是民间命名,都以通俗易懂为旨,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
9、余姚 百姓在海塘里围垦种植,发展渔业、盐业, 蓄水抗旱灌溉,这 巍峨海堤铺排出一片英勇的土地,孕育了几十代 余姚人民 的生命 。 2.海塘地名文化 海塘的修筑,对当时的百姓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 反映在地名上,留下了海塘围垦的烙印。 有以海涂围垦而成的新兴乡镇、村庄,如新浦、坎墩等。 园塘的来 由, 就是 因为 早年在围垦海涂时,建了一条圆形的海塘,人们就把那里 称为 圆塘,后来把圆塘讹称作园塘 。值得一提的是腰塘,以塘名为村名。其 来由 是 早年在围垦海涂时,七塘过了水云浦向北折,在这个转折处有一条小海塘,向东一段路程后,又向北和七塘连接在 了 一起,中间是一块接近于方形的土地,七塘 便
10、 附上了一条小塘,就像人的身体上长的肾脏,也就是老百姓说的 “ 腰子 ” ,便叫做 腰 塘 。 至于为什么向北折的, 说 是 在 那里先已有人建了一条独立的圆形的海塘,建七塘时利用西面和北面的老海塘 的那 部分,把这两部分进行加大加高, 就 成为现在的七塘 。 而南面和东面 的部分 也 就留了下来 。 又有和筑塘施工有关的地名,比如筑塘时以千字文排列工段, 就是说 某村的村民分到何段,就到何处兴筑。某字地初为筑塘工段名,后就相沿 用 为村名,如沙字地,爱字地,房字地 等 ,有些村名比如玉士地,其实是字沿革成士的。 另外 还有一些地名也是和海塘有关的,如牛角尖(因其地处在三塘和四塘 的 交界处,
11、地形如牛角状) 、 塘角钳(地形如张开的钳)。 据有关资料记载, 杭甬公路以北也就是大古塘以北,是年轻的江海沉积层,其开始成陆只千余年,在这里 , 海塘是这块平原逐步形成的佐证, 出现有 大量和塘有关的地名, 例 如潮塘,新塘, 周塘,七塘 等等 。由塘派生开来的地名,比如新塘下,塘跟,界塘头。路名又有五塘路、五塘江路、七塘路、八塘路等等。 余姚围垦筑塘除了大古塘和利济塘为官筑之外,其余大多是“官督民筑”,或以一个几个宗族祠堂为单位的小范围围筑,故沿海又有“祠堂丘”、“人和丘”“周洪六丘”等地名。 另外还有以“塘” 字直接命名 乡镇名 , 如余姚低塘、省塘、 临山区的上塘乡、兰塘乡、横塘乡、泗
12、门区的夹塘乡 等等。 - 4 - 三、丰富的 海塘审美文化 1。建塘 历史故事和 传说 海塘作为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民间留有大量关于建筑海塘的 历史故事和 传说 。 王安石与谢景初两人,作为余姚围垦历史的忠实实践者与倡导人。对余姚围垦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1407 年,宋庆历七年,余姚县令谢景初组织他的子民围筑大古塘。历经千难万险,凭着一股韧劲和血汗骨肉的代价,垒成了百里海塘。余姚县令谢景初 有诗云:“五行相交陵,海水不润下。处处坏堤防,白浪高于马。董众完筑塞,跋履率旷野。使人安共生,兹不羞民社。” 时任明州鄞令,同样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当年鄞县县令王安石, 亦 欣然写下余姚县海塘记 ,
13、余姚县海塘记篇幅不长,但在不长的篇幅中,王安石以二分之一的文字引用了谢景初的原话: “ 道 以宏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通涂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 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当时。 ” , 在这些大段引用的原文中,足见谢景初当时率众修筑大古塘时的追求与理念。 他 赞颂谢景初 : “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 ” 谢景初是九江人,名诗人黄庭坚的岳父,在人才辈出的北宋并不很出名。可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却为民所钦佩。 传说 余姚县令谢景初欣喜莫名,
14、立马命工匠刻碑树于大古 塘。从此之后海啸飓风望而却步,大古塘再不坍塌再不毁损。王安石有此功劳,升为相爷,谢景初也随之升迁。 石塘源于余姚州判叶。岑安卿献策叶恒,减负筑堤,救民于洪水,保姚北百余年免遭海溢的行为一时为乡里所传诵。南宋至元元年( 1335 年)夏天,姚北沿海被海波溢淹,数十里间,人为鱼鳖,茅舍俱毁,史谓“民叹其鱼”。这日,余姚州判叶恒,登门求策于岑安卿说:“我初来乍到,一时无措,只能按旧律,让百姓更负税捐,更担徭役,重修塘堤,以期生息。不知先生有何高见?”岑安卿知叶恒能为民办事,今日又亲自上门求策,心中十分高兴,便 坦诚地说:“照海溢灾害现状,百姓中出走甚众,多为不堪税捐重负与徭役
15、重担而远避者,倘若州判不作变通就想让乡民返归修筑海堤,怕是既欺民又耗财之举,海堤也是筑不起来的。”叶恒施礼问询:“问先生有何良策。”岑安卿进言道:“第一,免除以往所有课徭,筑塘者有酬,使百姓全力以赴筑塘保田,以图生息;第二,必须建石堤,免去建而即毁,毁而复建的土堤后患;第三,田亩生息后,在恢复年内,按实数田亩逐渐增交税赋,另不设课徭。” 叶恒一一照办,命岑安卿为财务总监。岑安卿则当场赞助一千多石粮食以解乡民之急。自此,石堤使姚北百余年无海溢。 民歌有“姚民鱼,叶筑堤;叶筑堤,岑公意。”即是颂扬叶恒和岑安卿的功劳。 另外,在 姚江流域北部濒临钱塘江口和杭州湾,传说 汉代有一个 著 名 得 地方官
16、, 他 想修筑一条堤防,以防潮水内灌。于是他 便 到处宣扬,谁要是能挑一石土到海边,就 奖赏 钱一千。这 在当时 可是个大价钱!于是 乎 ,附近地方 的老 百姓 知道这个消息 后,纷纷挑土而至。哪 知 他 的悬赏只是个计策,等到 大伙 挑土的人大量涌来的时候,他却忽然停止收购。结果,人们一气之下纷纷把泥土就地倒下 便 走了。 这个地方官 就是利用 了 这些土料,组织百姓建 造成了防海大塘。 又有传说朱元 璋做了皇帝,想为百姓打造一条铁海塘。铁从何来?说是家家户户献出炒菜锅来。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朱元璋一看不是个办法,这才改成筑石塘。他还许下诺言:石塘要随损随修。皇帝金口一开,从此修筑海塘,
17、都是“一斗金一斗银”的费用了。 元至正元年( 1341), 余姚州州判叶恒将余姚海塘全部易作石堤 。虽是传说,却也有根有据 石塘技术的确从明代推广,历代修塘也都不惜重金。清帝雍正有句名言:“如工程永固可保民生,花掉国库千万两银子也不必可惜!”清代修塘的投资,便为白银 2592.85 万两。 无论历史故事和传说是否真实存在,都 可以看到, 历代无论为官者还是民间都非常注重修筑海塘, 并 在筑塘过称中涌现了一批为人称道的英雄。 - 5 - 2。关于海塘的文学作品 筑塘防海,历史悠久。 千百年海塘的发展,不乏文人墨客留下筑塘颂曲、 诗词碑文。一部海塘史,实际上就是劳动人民向江潮作斗争的历史。 余姚
18、海塘历经沧桑,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吟唱歌颂,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宋代谢景初留有董役: “五行相交陵,海水不润下。处处坏堤防,白浪高于马。董众完筑塞,跋履率旷野。使人安共生,兹不羞民社。” 可见, 涌潮汹涌无比,反复无常,早期的海塘修筑任 务之重,所修海塘也伴随着岸线内移而屡建屡毁。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谢景初为民修筑海堤的急切愿望 , 当时率众修筑大古塘时的 坚定信念和追求 。 海 塘得以成功修筑,很大程度上在于地方士人尽心尽力,以维护地方 百姓 利益为己任。 这一时期海塘的修筑在长期的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对后代治理的思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元代 戴良作 海堤行高度赞扬叶判为官率
19、民筑塘的胆识和气魄, “海潮淼淼海云黑,基础居民遭垫溺。岂无精卫填石心,海水无情谁敢敌。余姚州臣一文儒,射策到来胆气粗。手捶大鼓召丁壮,誓作长堤备不虞。政行令奔喧百里,畚锸纷纷集 如蚁。阃符府檄适复至,以赋来从无远迩。伐山凿石倏有声,尽道轰雷动地鸣。灵胥闻之尚胆慑,天吴值此定心惊。顷之地脉异畴昔,海口分明见山骨。新堤万丈与城延,怒狼狂波争不得。从兹疆场水奠安,黍稷桑麻应郁然。当知击壤行歌日,绝胜乘涛悔过年。牧童每指村中路,即是前人沉溺处。念功既许髫令识,追恨惟容髑髅语。姚江渡头夜泊舟,夜间南岸听农讴。鳀壑鲛洲尽耕作,叶公为证孰与俦。古有白公及郑国,引渠溉田足民食。二渠已废名尚存,况乃叶公今更贤
20、。叶公事业海同久,海堤可坏叶公之名不可朽。” 一个狂潮掀起,怒卷而来,奔腾而至, 淹没沿海农田和 庐舍 把民众的血泪汗水和心智劳累冲决得断裂毁残,惨不忍睹 ,修筑海塘刻不容缓。作品 详实地记述了 叶判率民修 筑 石 塘 的 艰辛过程, 修筑兼顾防御公事。 修筑海塘可谓克服重重困难,官民齐心, 凝聚着人民与潮患奋斗的结晶,也是人民聪明才智的生动表现。文中处处可见对于余姚官员叶判的肯定、欣赏、崇敬之情, 最后一句 更是高度赞赏了叶判的魄力, 直抒胸臆 地 表达对叶判当官为政,为民造福的赞赏之情。 清代潘朗作海村竹枝词 : “海涛万顷拍天浮,蜃气横空幻作楼。时历四朝塘有六,竹枝遍唱绿云畴。”真实地记
21、录了当时 海潮自然灾害多,为防范海潮 袭击 ,历经 四代的 筑塘情况,以及海塘对于 促进 农业发展 方面的 作用 。 当时统治者高度认识到筑塘防潮的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修塘筑塘,促进了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外又有清代高翰的步大沽塘怀古等等。文人墨客用笔杆见证了当时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无一不是心怀赞颂,高歌吟唱之曲,成为千古绝唱。 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均可看出,无论是余姚官员还是百姓都高度认识到海塘对生产生活的作用,重视海塘的修筑和保护,这也是余姚海塘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 、历代传承的民俗文化 在坎墩 ( 杭州湾南岸 ) ,民间流传有娘娘殿 助力修塘的传说,百姓颇为信奉
22、。 坎墩的娘娘殿,从秀才潘朗的海村竹枝词可发现,早在清嘉庆年间,坎墩已盛行在娘娘殿拜谒祈福的风俗。娘娘也称天妃、天后、天妃、圣母,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海洋保护神 妈祖。宁波一带与妈祖信仰源远流长、关系密切。北宋宣和五年,徽宗皇帝为妈祖钦赐“顺济”庙额后,使妈祖信仰借助明州港而获得朝廷认可,并使其影响地域扩大至全国,各地供奉妈祖的祠堂、庙宇颇多,文人也多有诗词,前文所及黄巨川的越泥山诗即为其例。据记载, 1239年,钱塘江决堤,江潮漫到天妃宫,水势倒流不前,百姓借 势筑堤,大家都说是神力捍御,宋宝祜四年,又得妈祖神助建筑浙江钱塘江堤。三北民间亦有妈祖神助建筑海塘的传说。坎墩与胜山至今
23、还流传着祈福娘娘的民风习俗。 海塘的修筑,也促生了海潮文化。 一般的杭州湾海潮潮汐有大小,古谚:“初三潮,十八水”每逢阴历月之初三、十八日,必是大潮汐,其时水涨浪高,潮头往往冲击到原来的老- 6 - 塘 ,形成壮阔景象,民间留有 农历八月十八看大潮 的历史。 农历八月十八, 杭州湾沿岸的 新浦人有看大潮的习俗。每到这一天,百姓倾城而出,延塘一带,人山人海盛况空前。附近农家还都要在这几天前邀亲呼眷,杀鸡宰鹅,设宴待客 ,如同过节一般。所以民间又把这一天叫做观潮节,并相沿至今。光绪余姚县志载:“八月八日,有关潮会,自七塘边,延袤几十里,皆有观者,每字午至未乃止。”足见当时看潮之胜。新浦沿海一带,每
24、至农历十五后的四五天中,潮汐壮观,形成了内陆地带难以看到的独特景观。潮汐一天涨退两次,旧时人们受科学技术落后影响,对许多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一切归之于神,所一直以为是神所指使的,涨潮有潮神,退潮有潮神,潮汐乃是涨潮神和退潮神发怒与和解所造成的。并把农历八月十八附会成潮神生日。年年相约到海边去看大潮,祭潮神,自然而然地形成 了潮市与潮会。被请来演戏酬神的演员们身着戏服,在海塘上表演,为潮神祝寿。 由此可见,海塘的修筑丰富了余姚人民的精神和娱乐生活。 世世代代劳苦劳作 的 人们靠海为生, 在海塘上, 衍生出丰富的“拷海”文化。人们往往计算好潮涨潮落与海鲜的活动规律、特点等,选在潮落时,就便可
25、在海塘边、沿岸海涂上,牵黄蛤、吐铁、沙蟹、钩蛏子、弹涂、拾蛤蜊、撬箭鳗、戳鳖 ,提高了百姓生活。 五 、海塘重大的价值影响 海塘文化 令人瞩目,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 、 文化 和旅游等 内容。 海塘的旷日持久,巍峨雄固,对王朝政府而言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 给人民带来了福祉 。 海塘的修筑,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于涂田,王祯在农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涂田,滨海之地。潮水所拥,泥沙积焉,上有咸草丛生。初种水稗,斥 卤 既尽,可为稼。”海涂随着海岸的节节北移而逐渐外拓,原有的涂地因为离海越来越远而日渐淡化,土质不相同,因而有不同的名称。一条新塘圩成后,塘南之地便由过去的盐地变为垦地,塘
26、北的沙涂则变为了盐地,场署也相应北移到塘北。 具体地说, 一方面海塘修筑促成了人工河的开发。乾隆余姚县志卷八中收录明嘉靖余姚县志记载,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于古 塘下开新河以防倭,东自观海,西达临山,相距百余里,阔二丈,深一丈许”。二塘河、三塘河都是在 筑塘、防潮工程中开挖的,形成一个人为的水网。另一方面,大大发展了工农业,改善了人们生活。 清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沙滩渐长,内地渐垦,于是同一荡地,有西熟,有长荡,有沙头之异。西熟、稍熟可植五谷,几与下田等。既而长荡亦半堪树艺,唯沙头为芦苇之所,长出海滨,殆不可计。萑苇之外,可以渔;长荡之间,可以盐。”围成的海涂地其改良过程大致是:煮盐卤地涂
27、老地淡垦植渐成熟地。 海涂围成利用 一般 有海水制盐、种植、养鱼和蓄水 抗旱灌溉等。唐宋时,主要作为 渔业或盐业用地 ,那时余姚沿海海水制盐已具相当规模,清代遂成“浙江盐仓”,后来 地老涂淡, 盐分较低, 便 大量 发展垦植业 。 种植 面积最大的是 棉花、 其次是水稻、桑树,也有蚕豆、蔬菜等。近年来榨菜种植成为泗门、临山沿海农户一大宗生产项目,并在沿海建有水库,掘塘精养 ;总之,千百年来,一系列海塘工程节节修筑,滩涂也节节成陆, 海塘面貌焕然一新,经历了多次超历史纪录的洪潮考验,老海塘有险无灾。 并最终围垦出了万顷良田 。 海塘工程的发展,反映了当地人民与潮灾斗争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海塘的
28、修建,对广大人民的 人身安全,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都是有力的保证 。 总之,千百年来,海塘等一系列海塘工程的节节修筑,滩涂也节节成陆,并最终围垦出了万顷的良田,从而使这一带地区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由此可见海塘带来的巨大的经济价值。 修筑海塘捍潮, 可以说 是人与自然的大搏斗,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当年,这场搏斗的艰巨程度是可以想见的。往往是成千上万的人花了几年工夫才修筑起来的海塘,在几个小时里就会被汹涌的潮水冲毁。海塘屡修屡毁,屡毁屡修,沿江两岸的先民自强不息,前仆后继,锲而不舍,众志成城,修筑海塘的技艺也在这样的反复较量中得 到了一次次的提高,这一带因此而形成了修海塘捍潮的独特传统
29、。 它记载着余姚劳动人民的历史足迹和奋斗- 7 - 的精神,体现着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量, 海塘的修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是沿海人民在经济开发中智慧的结晶 。 记载着余姚劳动人民抗御潮患的英勇斗争的历史,传承者余姚人民抗御潮患的文化遗产,极富历史和文化价值。 了解余姚海塘文化,大大有利于余姚人民增长知识,收到文化的熏陶,也大大有利于人们热爱乡土,热爱祖国情操的提高,从这方面讲,了解余姚海塘文化,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 建设 的推进, 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成了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海塘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价值。海塘文化 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传承,
30、例如 “拷海” 已开发 成为 现代 丰富的旅游资源 活动 。 并且余姚 拟借助新城的推进,适时推进海塘生态、休闲等功能建设的构想, 以 达到提升海塘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姚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余姚市志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93年 12月第一版 . 2干凤苗 . 姚江志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3 年 12 月第一版 . 3余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余姚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 3月 第 1版 4徐长源 .慈溪县志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 6诸伯钧 .余姚境域县政汇编 .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6年 . 7季学原主编 .姚江文化史 宁波:宁波出版社, 1988年 8徐惠钊主编 .慈溪水利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 . 9王清毅主编 .慈溪海堤集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4 年 . 10戚建江主编 .百年新浦 .河北:新华出版社 .2007年 . 11方柏令主编 .十里长街 坎墩 .河北: 新华出版社 .2006年 10月 12洪焕椿 .浙江方志考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 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