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时 间 2010、9、27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认识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教学目标3、情感与态度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教材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
2、上的差异。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
3、难度。重、难点分析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难点:锋面雨的形成。教具准备 地图册教法小组合作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内容安排及授课步骤 教师活动及时间 学生活动及时间(一)导入新课:(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烟台一年中的风向有什么变化?(夏天吹东南风,冬天吹西北风)这种变化对本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二)讲授新课:(1)展示自学提纲,学生与文本对话:(4)(2)师生思维对话,检查点拨,探寻规律:(4)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让学生解答自
4、学问题,师生给予修正,(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38 页图2.19 和图 2.20,认识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 (2)1、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 (1)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1)3、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3)生生对话:教师列出图表,学生自主填写(3)(4)多项思维对话,合作探究,突破重点:1、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3)2、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
5、显的地区)(巩固练习)伴你学 36 页图 5 和图 6。 (3)(课堂小结)因为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特殊的季风气候,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3)板书设计: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季风气候显著1、 季风和季风气候2、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二、气候复杂多样1、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2、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侯总结。1、冬季是高气压,夏季是低气压。 (1)2、冬季吹西北风或东北风,夏季吹东南风或西南风。3、冬季风来自陆地,夏季风来自海洋。4、冬季风不易形成降水,夏季风容易形成降水。(师生思维对话)1、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降水集中在夏季(3)2、与
6、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学生与文本对话)1、什么是寒潮?(2)2、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我国主要有五种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所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3)(1)4、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1)(生生对话)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 (3)2、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处同一纬度地区,但是天气差异很大,为什么?(生生对话)降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时间长的灾害性天气为寒潮。 (3)(学生与文本对话)1、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2、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3、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 (4)(学生与环境对话)通过举例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图片等给学生,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3)课后反思 冬季风、夏季风的成因比较抽象,需要再进一步强调,要求学生学会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对于我国的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要大体记住他们的范围,对于高原山地气候教师强调的不够高位,应补充垂直分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