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诗经中的战争诗的思想蕴涵探源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战争诗是世界各国文学史上的共同现象。中国诗经中的战争诗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民族传统密切联系,别具特色。诗 经中战争诗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对外征战的概貌,一方面宣扬周室的武功德威;一方面反映诸侯国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英雄气概,基本上没有正面战斗的描写,更没有流血飘橹。而是从对军威、军旗、战马、武器、士气和将领的描写来反映战争,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受周礼的影响 ,是周朝统治者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代一向有止戈为武的传统
2、,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主张安境保民,以德服人,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战争诗; 民族战争;秦人之勇;农耕文化;周礼 Book of Songs “Implication of the war poetry Origin Abstract: war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literary history of poetr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Chinas “Book of Songs“ in the poetry of war with its rich historical content and traditi
3、onal close ties, unique. “Book of Songs“ war poems reflect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 vassal state of the profile of foreign expeditions, on the one hand to promote an ideal of martial arts Zhou;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the nobility against the common enemy, the heroic
4、 spirit of unity and exteriors, basically no positive combat description, and no bleeding floating oars. But rather on military might, flag, horses, weapons, morale and general description to reflect the war, this i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s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Zhou, King Tak protect t
5、he people of the Chou dynasty rulers, Text of the embodiment of thought. Ancient China has only Ge has been the tradition for the military, advocating the enemy without fighting the soldi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safety advocates, people with morals, which is a very valuable intellectual
6、resources. Key words: War poetry;National war; Brave of Qin Man; farming culture; Moralty of Zhou 1 中国古代兵书杂谈指出:“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者间接描写战争的。”1如果这一说法符合实际,那么,关于战争的题材,在诗经中就占了较大的比重。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诗经中直接写到战争的诗约有三十余篇,与战争相关的如徭役诗、怨刺诗也占有一定篇幅。诗歌作者有从征的士兵,也有征人的妻子。下面试着就战争诗的题材内容、战争思想,思想成因等谈点个人浅见。 一、 题材上主要描写民族间战争 一般说来,战争基本
7、可以分为三类:民族战争、阶级战争以及统治阶层内部战争。通观诗经中战争诗内容主要是关于第一类战争即民族之间的战争,阶级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战争相对很少。民族间的战争居多,是因为春秋前期周王 室统治力下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造成诸侯国实力增加,进而发展成诸侯国间冲突不断而周王室又无力控制的局面。古代中国的内乱给了外部民族入侵的机会,在民族危急关头,中原各国意识到只有增强团结性才能共同对外的道理。另外来说,当时流行的不是倡导武力征服,而是主张“共生共赢” 2,提倡武力和利益互为补充,以利益引诱为主导从做到不动兵戎使诸侯归附。所以诗经中写华夏族内部战争的战争诗是非常之少的。 诗经中的战争诗主要是周天子
8、与诸侯对外各部的战争。这些所谓的各部主要指的是西戎、北狄、南蛮、东夷。西戎是居住在西北的 部族,它原为周族西北近邻。北狄是住在山西北部的一部族,又称玁狁。武王革命时,西戎玁狁随同内徙。周武王力克商后,他们便成为周族敌人。周公和成王曾经用兵把西戎赶回西北,并把玁狁赶回晋北,却一直没有征服他们。南蛮住在江汉流域,其中最大的就是荆楚。在西周时,荆楚子孙不断扩大势力,形成独霸南方之局面。东夷原来是殷代贵族的残余,由于反对土地的封建掠夺,因此盘踞在徐淮一带继续反抗周朝新秩序,仍然保持着与周朝对抗的局面。 周宣王时,边境各民族乘中原发生大旱灾和共和政变之时,纷纷向华夏族展开猛烈的进攻,其中玁狁的声势最浩大
9、。 公元前八二七年,宣王开展了进攻四方的战争:派尹吉甫攻玁狁,派秦仲进西戎,派方叔打荆蛮,派召虎进攻淮夷,自己则亲自征战徐戎。各方战斗都很激烈,最终赶走了西戎与玁狁,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经过这一些战役,周族不仅巩固了西北国防,而且也也扩充了江汉徐淮的疆土。宣王还因此获得了“中兴周室”的称号。而这些战争都记录在诗经中。如小雅中有 出车采薇采芑六月, 大雅中有常武 江汉等。 诗经中有六篇战争诗反映的都是宣王时代的战争,诗篇按照战争发生的地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反映周朝与戎狄战争 的诗,如采薇、出车和六月;另一是反映周朝与荆蛮和徐淮的诗,如采芑、江汉和常武。这两部分诗歌,基调上和感情上都有很明显
10、的区别。采薇、出车和六月等整篇都弥漫着抑郁沉痛的气氛,充满了对国家人民生死存亡的忧患感受。这种在民族、国家和人民受到外来侵略时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感受,是对民族命运和前途的热忱关心,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崇高思想感情。而采芑、江汉、常武等则完全扫空采薇、出车等几篇中的悲伤抑郁气氛,呈现出另外种情调和面目。采芑叙述并赞美了方叔南征荆蛮取得的辉煌胜 利;江汉叙述并赞美召虎奉宣王之命征伐淮夷取得的辉煌胜利;常武叙述并赞美了宣王亲自出征征讨徐淮取得辉煌胜利。三篇诗歌突出了周王朝军队威武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以及周朝君臣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诗经中也有一些反应周朝各诸侯国对外族的战争的诗,秦襄公十二年,秦国出兵西2
11、 戎,就有反映在其中,如小戎: 小戎 俴 收,五 楘 梁 辀 。游环胁驱,阴 靷 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弁。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 騧 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 觼軜 。 俴 驷孔群, 厹 矛鋈 錞 。蒙伐有苑,虎 韔 镂膺。交 韔 二弓,竹闭绲 縢 。 这是一首典型的妇人思 念征夫的诗,诗的主要内容是妻子因看见秦师出征时的壮观兵阵,而联想到征夫在外的情景。诗歌用华丽的词句表达了她对征夫的思念。再如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
12、斗热忱,赞颂了士兵们豪迈的英雄气魄。 二、 内容上不对战斗场面进行正面描写 从世界范围内讲,战争诗多是以描写史诗壮丽残酷多变的战争场面为主要内容的。著名的希腊史诗伊利亚特通篇都把特洛伊人与希腊人之 间的大型战争作为描写和渲染的中心,从整个战争场面进行宏观的描写。其战斗场面声势之浩大,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也就是这点为这部作品赢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另外,如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作品,它们对于双方战斗场面不但不回避,而且还是作为篇章的重点加以描写的。再如我国著名的藏族史诗格萨尔反映了以岭国王子格萨尔为首的英雄们与反派之间的斗争,对斗争场面的描述非常详尽,在描写霍岭大战时,竟然用了几十万
13、字的篇幅,可见它对于此次战争场面的描绘是多么的具体和详尽。 但是诗经中的战争诗,却是完全把叙写 中心与重点放在无关战争本身的其它方面,对血腥战争场面也没有直接的描写,而是花了很多笔墨去表现与渲染军威气势。它描写战争的失败和胜利,但却不突出残酷的厮杀与悲凉的哀嚎。以采薇为例,描写的是一位远征的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回想到自己在军营中的情况和心情。诗歌的前五章都是在回忆过去,前三章着重描写怀乡思家,情调比较低沉;第四章和第五章侧重表现临近战争的紧张情绪、军队的声威和最后的战绩;而最后一章则写到了在归途中的复杂心情。其内容的着重点和之前提到的西方的世界名篇完全不一样,完全体现了古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叙
14、事方 式,采薇也因此被誉为写景抒情的名篇,广为传颂。这样的诗歌还有六月、江汉、常武和采芑。采芑主要叙述了方叔征伐荆蛮的事情,突出表现了方叔所率领队伍的车马和军容威盛,纪律严明,同时也赞扬了他的宏才伟略。六月是宣扬宣王臣尹吉甫出征猃狁师捷庆功;江汉是写召虎领兵平淮夷,回朝后被封赏;常武描写了宣王平徐国之乱的战役,渲染了军队阵容整齐、气势盛大和宣王的名将风度。诗经中的战争诗不直接叙写具体的血腥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对兵马旌旗的描绘来彰显君威和国力以及能轻易战胜敌军的士气,这样的描写 特点是十分独特而别具意义的。 三、表现中国古代独特战争思想蕴含 (一)秦人之勇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段时间,是周王朝权利衰
15、微,各诸侯群雄并起的时候。各个民族诸国的强大与弱小,兼并或者被兼并,很多都是靠着大大小小的战争冲突来解决的。这个时候,人民的性格体魄等就对国家的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秦人,下自百姓间的民俗民风,上至秦士兵的战斗魄力,都在秦风中有体现。朱熹评价秦风曾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慨,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3意思是秦人崇尚武力与勇敢,打起仗3 来忘记自己生命,轻视生死, 所有的一起都能在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小雅采芑就是突出地表现了方叔扬率领的军队的威武壮观盛况,表现了秦兵各个万夫莫敌的战斗力,鲜明地突出表现了秦人尚武尚勇的社会面貌。 (二)武备观念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
16、来都不曾销声匿迹过的社会现象,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古国,对于战争有着一种属于本民族的理解,这在诗经中也是有所表现的。首先是在对待战争的慎重态度上,在打仗前“先言教战然后用师”,即在出兵前先对战争作一番预先的理论和经验上的分析和预判,要打就打有把握的必胜之仗。再者是在战争中,古人对于战争 的理解也是颇有见地的。虽然说战争是以进攻为主导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是对于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却不是可以这么简单的,时刻需要兼顾进攻和防守。小雅中一首诗在开篇是先突出表现万分危急的战争境况,再笔锋一转,用“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告诉我们周王面对这个情况早已有所准备,并且是严阵以待。这就把周王朝对战争的把
17、握程度提上了一个高度。 (三)慑敌制胜 战争靠的不仅仅是对于战争的一些书面理论,也不是几个士兵匹夫之勇就可以说明问题的,说到底古代战争终究还是靠人海战术和将领的军事指挥。小雅采芑一诗中几闪强调“ 其车三千”,又用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和“伐鼓渊渊,振旅阗阗”来渲染军队声势浩大,士兵众多,装备精良,士兵高昂,给人一种未战先胜的感觉。另外对于战争领袖和王公贵族,诗经中的战役诗对其刻画也是不遗余力的,从装束外表、品行才智、威严气势等各方面反复渲染,给人一种“士兵多且猛,将领威且智,战争将无往不胜” 4的感觉。 (四)重德轻刑 与战争有关的词汇,从来都是有道德和刑罚的一席之地的,从某种意义
18、上来讲,战争本身是不道德的东西,常常会以巨大的伤亡和历史退步作为代价,但是战争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民 族融合的一种历史工具。对此,我国古代也是一边进行着战争,但是一边也对战争中的道德和刑罚进行着深入的思考。论语子路中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又有“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5这些都比较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崇尚以道德教化代表严刑酷罚的观念,文德教化宣扬是诗经战争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大雅江汉中的“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大雅常武中的“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等等。战争诗中突出这些内容,目的在于阐述王者之师不依靠暴 力与杀
19、伐制胜,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的。此外,诗中又有很多关于华丽的车马旗服和严格的军纪的描写。诗经中的战争诗不直接描写战争,而是以大篇幅地描写战争周边的事情,其目的在于宣扬王师军威,以威严力量不战而胜。这也是我国古代向往的“舞干戚而有苗平”的具体细化。 周公对殷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感悟到注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富足的治国理念,惩罚人民的慎重态度,开展杀戮酷刑的尺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深刻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诗经抒写基本是旨在抵御外族入侵和保护农 业文明的,如出车、六月;在描写特点上突出的是对战争性质的叙述,和对君威的大幅度描绘,如大雅江汉、常武
20、等,都是王室代表正义的一方,师出有名。 四、战争诗中独特思想的成因 (一)农耕文化的影响 4 华夏诸国地处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宽广肥沃的平原土地和适宜的气候使这片地区发展农耕经济的自然条件非常好。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华夏民族,不光从农事上获得较为稳定的物质产出,从而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家园意识 6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所说的家园意识,是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家庭的牵挂。农耕生产极其强调稳 定性与周期性,不会像游猎畜牧经济一样需要四处迁徙;农业种植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长期稳定的经营才能有丰厚的回报,同时农业生产需要集体协作来收播种、兴修水利、防范野兽等,这就决定了华夏族长期定居、群居的生活
21、方式。群居一般又以血缘宗亲为单位聚合,因此华夏民族生长的环境是稳定持久又充满家族感情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会形成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与对亲人思念。学者章可敦就认为,农业耕种需大量人力的投入,需要整个部族相互协同合作,而且婚丧嫁娶等都需要邻里乡亲的帮助,这就形成了农耕民族友好亲善的民风。且长期劳作在地里,与大 自然亲密接触,靠勤劳换取劳动果实,自然会形成农耕民族好静求稳定的性格。由此可以想到,当喜好稳定生活、性格沉静的农业社会人员长期征战于他乡,眼前不再是温情和谐的生活场景,而是冷酷血腥的战场,其内心思乡盼归的情绪的迫切可想而知。即便崇尚冒险的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漂泊了十年,历
22、尽千辛万苦之后还是返回了他的故乡 ,更不用说家园意识极为深厚的农耕民族成员了。 当农耕文明长期面临周边落后文明的威胁到了一定程度,组成部落联盟来共御外侮是农耕国家必须采取的手段。周王朝南征北战都是联合华夏诸族并肩奋战,这就造就 了华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国家意识。同时以周为例,部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亦是与周边蛮族不断冲突的过程。文王之前,周族几经转徙,不断面对周边犬戎的侵扰,顽强坚韧的民族性格也由此养成。加之前文所提到过农业民族渴求和平、重视家族亲情的特点,因此当有外敌入侵时,农耕民族团结合作的凝聚力与保卫家园的顽强斗志,便会形成农耕民族特有的尚武精神,虽难以忍以忍耐对家园亲人的思念,却也从未丢
23、下过手中的刀戟,从未舍弃过保卫家园的职责,爱国情便与思乡意复杂矛盾地纠缠在了一起,这种家国之间难以取舍的矛盾无奈之情,萦绕在历朝历代农耕国家 的将士心头,也贯穿了整个古代战争诗歌史。可以说农耕文化是产生中国古代独特战争思想的最根本原因。 (二)周礼崇德的规范 产生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华夏礼乐,尤其周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其作用在于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在这种伦理政治秩序下,周人又吸取殷商纯恃天命、不知敬德以至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认为天明不可信赖,要敬德奉德、明德用德,以德保天命,所以“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24、尚书中也再三强调德治,如“丕显考文王,克明 德慎罚”(康诰)“网不明德慎罚。”(多方)“先王既勤用明德”、“王惟德用”(梓材)“公称丕显德”、“惟公德明光于上下”、“万年乃厌于乃德”(洛诰)等。无论王事政治,还是人际恩怨,周人总是用道德来评判是非曲直,德可谓周人政治文化的中心。正如王国维所言:“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 周礼的核心之一便是敬德,也就是崇尚德行,宣扬文德,注重仁爱,以教化来润化阶级关系,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避免同盟部落之间、统治阶层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这就是“茂正其德而厚其性 ”。 其次,周礼的另外一个核心是“敬天保民 ” 7,也就是谋父
25、所言“事神保民”,尤其是“保民”思想,很能代表农耕文明的特点。农耕社会需要稳定和大量的劳动群体,不失时节的播5 种收割,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一旦战争爆发,必然导致社会劳动力与经济收入的锐减,从而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因此注重保护百姓的生命并使他们生活无忧无虑是统治阶层必须得认识到的治国之策。农耕社会成员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性情沉静,只要给予民众安定的生活,不与民争利,“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再施以礼乐教化,就能很好地稳定阶级关系,彻底消除 内患,“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8也正因此,华夏农耕民族爱好和平更不尚杀伐,周王朝亦得出修德教化、不轻启战端的施政理念。像周穆王般无缘无
26、故就起干戈是不可取的,犬戎并未冒犯周天子的威严,轻启兵戎的做法有违“燿德不观兵”的祖训,征伐的最终结果当然是“荒服者不至”。 而“修德”“保民”的治政理念反映在对外战争上,便是“修德威服”的战争理念。面对猃狁入侵、淮夷背叛这些有违“道德”的非正义战事,周王朝威严受损,“且观之兵”便师出有名,必要的军事威慑不可避免;但基于周礼“尚德保民”和“修德威服”的理念,对蛮夷施教化,向他们炫耀军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上善之策:对蛮夷修德以治,符合统治阶层以德化天下的治政理念;修德以引其归化,能满足王室以文德昌达自诩、以归化蛮夷来服为功的心态;不战而“威服”之,能最大限度减少杀伤、保护生灵,符合下层人
27、民的愿望,也能保证国家运行的平稳,堪称农耕国家最为理想的冲突解决方式。 在诗经战争诗里描写出征荆蛮淮夷的诗篇中,“修德威服” 9的战争理念表现的十分明显。大雅江汉与大雅常武记录了周王朝征伐淮夷徐方的战事。淮夷与徐方本臣服于周王又因王室衰微而离叛,至“宣王中兴” 时,天子发兵征伐,在江边列阵以炫耀武力,声势震天。江汉云:“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结果“淮夷来求”,对方不战而降。当然,其间究竟有没有发生战争诗中倒没有记录,描述的征战过程就是淮夷慑于周军威势立刻请降,或许作者刻意略去了交战经过,就是为突显出“威服”这样的战争方式。常武诗中也说到:“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
28、阚如虓虎”。天子之兵堪称虎狼之师,“四方既平,徐方来庭”。战争亦进展顺利,同样只说“徐方震惊”、“徐方既同”,明显是敌人被周军“威服”。如果说这两首诗中“威服”的成分 更多,那么泮水与閟宫则直言“修德”以“威服”。泮水诗云:“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閟宫亦言“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鲁僖公修德威服,使淮夷归化,使周礼远播,这在农耕文明看来是上善的功德,是比侵吞敌方更令人值得骄傲的战果,因为它壮大了华夏声威,传播了政治理念,同时消除战争隐患,避免了流血冲突,这是非常符合华夏农耕民族的心理接受力的,因此作诗以祭,让祖
29、先得子孙传颂,让“修德威服”的理念为后世传扬。 诗经战争诗中 反映出的“修德威服”战争理念,正是周礼“修德”“保民”思想的体现,也符合农耕民族不尚杀伐的性格,还能满足华夏诸国以文明昌达自诩的心态,表现在诗歌中则是大力夸耀威严的王师,而避免有违“修德”的血淋淋的战争场景描写,赞美不战屈人之兵的“威服”方式。 五、结语 诗经中战争诗大都是正面描写朝廷军队磅礴的气势、显赫的威仪 ,没有战斗场面的具体描绘,形成这种独特文学风貌主要是受了农耕文化和周礼敬德保民的影响。诗经中的战争诗是以周人的征战为主要内容 ,围绕周王朝的兴衰历史而展开的真实、生动、深刻的历史画卷 ,并以它原有 的面貌保存至今,它是我国战
30、争诗的起点 ,对后世影响深远。诗经中的战争诗是一座有待深入开掘的古代文化的富矿 ,我对它所作的探索还只是一刚刚起步而已。 6 注释 : 1.王显臣等中国古代兵书杂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3.40 2.巫宝三先秦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20-21 3.宋 朱熹诗集传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79 4.王硕民诗经中战争诗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3) 5.宋 朱熹四书集注 M成都巴蜀书 社出版社, 1986.33 6.章可敦诗经战争诗与农耕文化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4(4) 7.王定璋从敬天保民到敬德保民天府新论 6,1996.(6) 8.陈戍国诗经校注 M长沙:岳麓书社 ,2004.207 9.许志刚诗经论略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