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醉翁亭记》的主旨新探.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288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醉翁亭记》的主旨新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醉翁亭记》的主旨新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醉翁亭记》的主旨新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醉翁亭记》的主旨新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醉翁亭记》的主旨新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隐与仕的 交织 醉翁亭记 的 主旨 新探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欧阳修贬谪滁州,政治理想受挫,已生归隐情思,但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又促使其继续完成建功立业的梦想。内心 深处隐与仕的矛盾斗争使其难以抒怀,故借钟爱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安慰自己。本文试从欧阳修隐仕情结的滋生、展现、拓展深化等几方面来分析醉翁亭记主题并展现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的隐仕情结。 关键词 欧阳修;醉翁亭记;隐仕; 欧阳修是北宋一朝的文坛领袖,其散文成就卓越。重修实录本传云:“尹洙与欧阳修亦皆以古文倡率学者,然洙材下,人莫与之

2、。至修文一出,天下士皆响慕,为之惟恐不及。”1可见,其文在当时的地位。其后, 欧阳修 的模仿者更是络绎不绝。他的很多文章都广为传颂、讨论。其中,讨论最激烈 的便是写于滁州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一直传颂不辍,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和今人编选的各种唐宋八大家文选, 醉翁亭记都赫然在册。关于 醉翁亭记 的主题探讨,也一直是学界的一个激烈的话题。笔者认为,醉翁亭记 是欧阳修在特定的情境下内心隐与仕激烈的矛盾冲突的产物。 宋代士大夫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安危,渴望出仕,建功立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宋代士大夫的真实写照。而另一方面,宋代士大夫注

3、重自身的人格修养,他们精神深处有“隐”的特质,但他们 的“隐”不同于陶渊明的归隐山田,放浪形骸,而是极力保持内心的平静,注重自身人格的完善。 一、 隐仕 情结的滋生 欧阳修 醉翁亭记写于庆历六年,是其贬谪滁州的作品。而其中所蕴含的 内心的隐仕矛盾斗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当时特定情境下的产物。 (一)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宋太祖为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励精图治,从“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起精兵”三个方面削弱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另外,为了扭转唐末五代以来武力相尚的社会风气,宋王朝采取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也都是文官掌握兵权。而特殊的历史环境 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相对宽松和

4、谐的政治环境,从而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 2,宋代士大夫的参政议政地位也达到了历史上的至高点。宋史曹勋传载:“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 臣 及言事官,违者不祥。” 3以此,“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4。由于这一“祖宗家法”的推行与严格执行,使士大夫阶层得到了应有的政治上的尊重,也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张扬了士大夫的政治理性。因而,宋代士大夫能够比唐人承担更 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政。 另一方面,虽然宋太祖的一系列政策对稳定大一统政局,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产

5、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即“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在内部矛盾激烈冲突的关键时期,宋王朝还要面对“夷狄骄盛,寇盗横炽” 5的残酷现实,对于一个年幼的王朝,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宋廷面临“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6的严峻局势。虽然士大夫积极倡导革故鼎新,指摘时弊,却仍无法扭转经济、政治上积贫积弱的严峻局面。经过“庆历新政”之后,一大帮士大夫深受打击,其政治理想变得异常幻灭。 欧阳修走上仕途的年代,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已有七十余年。此时,正是宋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这无疑 是 对 欧阳修 的政治理想、

6、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 ,是其内心急切渴望胸怀天下,却又无能为力的激烈冲突,换言之,则是其内心隐与仕的矛盾爆发的社会因素。 (二)儒释道三教影响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便开始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儒化和道化。至唐代,虽有“三教鼎立”、“三教融合”之说,实际上,只是三教各成体系。唐人立足儒教和道教,兼 影响外教以起到发展本教的作用。所以,至唐代三教之间并未真正融合。而到了北宋,一反五代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先后采取了保护、鼓励、发扬的措施,使晚唐五代备受打击的各种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真正实现了“三教鼎立”的局面。 “三教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北宋士大夫思想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儒、释、道三教

7、不同的人生哲学,在北宋士大夫身上实现着一种内在力量的互补,使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充实其精神世界。“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为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甚至难以实现,”特别是“庆历新政”这样的历史变革时期,会遭受巨大的挫折, “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其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若入世不行,避世也不成,佛教则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的随缘任运、心不执著,有时既可以给逆境中或欲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以精神安慰(有时是麻醉),也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化解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使人不至于过分沉溺于世俗的物欲而不能自拔,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

8、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 7。因此,宋代士大夫居官时大多能以天下为己任,勤于政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黜落时也能“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贬谪时也不怨天尤人,而是随遇而安。不管是官运亨通还是仕途受阻,都能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心态坦然以处。由此可见,儒释道三教的影响是宋代士大夫萌生隐仕情结的思想基础。 欧阳修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儒家宣扬的入世致用思想总是影响着他的人生追求和文学创作。其诗文总是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表达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而滁州的文学创作,则不免表现失意、怅惘的心情,甚至是放浪形骸、遁世归隐的消沉情绪。这一时期,欧阳修留下了大量流连山水、诗酒游乐的作品。但这都

9、只是其内心渴望出仕又渴望归隐的自我劝慰。 (三 ) 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 是欧阳修于庆历六年( 1046),即谪居滁州的第二年所作的。据史籍记载,欧阳修四岁丧父,由母亲郑氏抚养长大,教其读书识字、仁义道德。经其刻苦自砺,二十四岁中进士。其后便开始进入文坛,与尹洙等人交游,写作古文,议论时事。之后又与梅尧臣来往,“为诗歌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8。初踏仕途,欧阳修也是备受重用,“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9。当欧阳修正经历人生的得意时,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日渐衰弱, 民 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两种不同 的声音: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

10、谏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欧阳修此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危机保持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因而力主改革弊政。庆历三年( 1043),宋仁宗“广开言路,修政事,人多荐公宜为台谏” 10。于是,是年三月,欧阳修转太常丞,知谏院;十月,擢同修起居注;十二月,又以右正言知制诰。欧阳修忠言谠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发挥了谏官的职能,在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上呈的奏议达七十余篇,“论事切直”,热情地支持范仲淹、韩琦、富弼等革新人物及其举措,同时也极力地贬斥吕夷简、夏竦等保守派分子。因 此,欧阳修成为“庆历新政”摇旗呐喊、推波助澜的积极合作者。也正因如此,欧阳修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直至宋仁宗庆历五

11、年( 1045 年),范仲淹领导的新政改革失败,范仲淹、杜衍、富弼、韩琦等纷纷被罢官外放。生性孤介耿直,仗义直言的欧阳修作为新政的支持者,一边“自劾乞罢”,以“同其退”,一边上书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力求为其朋党开脱。在这场战斗中,欧阳修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的特别勇猛:“公之谏诤,务倾大忠。在庆历初,职习帝聪。颜有必犯,阙无不缝。正路斯辟,奸萌辄攻。气劲忘忤,行孤少同。” 11。正如叶涛在重修实录本传中所形容的那样:“修性刚直,处善恶,黑白分明。于当路有权势者,虽知其设机阱见待,必直前触发之不顾。其放逐流离至数年者,履矣;而复振起,志气故自若也” 12此状一上,欧阳修更遭到反对派的忌恨。不

12、久,又因孤甥张氏犯法,保守势力借此对其恶意中伤,谏官钱明逸以欧阳修与张氏有苟且关系相构陷,下开封府审讯数月之后,虽此事终因“券既弗明,辩无所验” 13而不了了之,但这年八月欧阳修仍被罢去龙图阁直学士和河北都转运使等职,而“知滁州”。这无疑是欧阳修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而 醉翁亭记 也在 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而成。 (四) 滁州的特色及作者的心态变化 滁州,位于长江、淮海之间,属淮南东路。这里,地僻事简,民风淳朴,景色秀丽。欧阳修曾在庆历六年六月所作的丰乐亭记中这样描写道:“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

13、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4可见,与几年前贬所的夷陵相比 ,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情风俗,滁州都要优越得多。但与繁华的京都相比,却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欧阳修这次被贬滁州的心态同第一次被贬陵夷的心态很不一样。第一次被贬,是因为指责高若讷而引起,而这次则是“庆历新政”的失败,再加上被人以“丑事”诬陷,使其在政治理想受挫的同时,又深感遭受奇耻大辱,这些都使其精神的重创远胜于第一次的被贬陵夷。 所以,初到滁州的这段时间里,欧阳修的心情还是极度失落压抑的。“阳城

14、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 15这首赴滁的小诗正暴露了欧阳修政治上受挫的忧伤 情怀。但是,这样的情绪并没有维持很久。很快,欧阳修便将身心投入了施政中去。滁州,一隅之地,恰恰为欧阳修实施宽简政治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试点。他顺应民情风习,设施井然有序,成效显著。伴随着滁州施政的成功,欧阳修的低落情绪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与梅圣俞书一七中,这样写道“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 16诚然,“小邦为政”,给予了仕途坎坷的欧阳修莫大的鼓舞,也使其在感伤低落的情绪中有了些许缓解。但是,这仅仅是其聊以自慰,

15、却始终无法愈合其内心 深处的痛楚。被贬滁州的欧阳修内心深处是无法平静的。所以,其后马上接着说:“身才过四十,顿尔心阑,出处君子大节,有所未果,不敢效俗夫子妄言尔。” 17又表露出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 所以,在滁州的时间里,欧阳修虽然在政治上、文学上成绩斐然,但是被贬的压抑苦闷感时时围绕着他。即便如此,欧阳修是依然怀有一颗乐观旷达的心。到滁州贬所作的第一首自勉诗便表明了自己为政的志向,“引水浇花不厌勤,便须已有镇阳春。”其内心深处,还是极度渴望政治上的第二个春天的到来的。“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 18,更是其豁 达坚定地胸襟的直接袒露。而 醉翁亭记 便是在这边既失意又积极旷达的心境下

16、所作的。 其隐含的思想则是其既想归隐又因理想未实现而萌发的矛盾纠结。 二、隐仕情结的展示 (一) 隐的体现 1、 关于醉翁亭周遭景的描写。 醉翁亭记 开篇简洁明了,“环滁皆山也”, 寥寥 五字便将滁州城群山环抱的景象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巍峨壮观。当我们被群山所吸引时,作者马上把视角拉到“西南诸峰”,因为那里树林、山谷“尤美”。当我们被“西南诸峰”陶醉时,作者又让你远眺那“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这样,从群山到诸峰到琅琊,作者一步步地将视角拉近 ,继而将山上的独特景物一一呈现。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便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水声来自何处?原来是从两座山峰之间流出来的“酿泉”。在静谧的深山中,山路兜兜转转,耳

17、畔泉水声叮咚作响,突见峰回路转, 一 座 亭子,紧靠在泉边,四角翘起,犹如鸟儿展翅欲飞 ,这便是醉翁亭。此时 ,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飞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辉映的秀丽山水图, 便 生动形象地呈现在 我们的 面前。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而醉翁亭的朝暮与四季更是迷人。此处,作者笔锋一转,将注意的视角扩大到醉翁亭的动态变化。“日出”、“云归”将山间的晦明变化演绎得异 常生动,而“野芳”、“佳木”、“风霜”、“水”、“石”则都是醉翁亭四季最美的使者。本是静态的描写,却动态十足。这样的景,这样的情,让太守留恋不已,以至于“朝而往,暮而归”, “乐亦无穷”。 欧阳修为何 要用如此多的篇幅 浓墨重彩地来

18、描写醉翁亭 周遭的景物?古文观止 总批所云 : “ (醉翁亭记) 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事,句句是记太守” 19,把话说得明白一点,就是醉翁亭记句句写山水风光,又是句句写周遭的活动,更是句句写太守的悲与欢,是其内心情感的最真实的流露。欧阳修也曾在 梅圣俞诗集序 中这样说,“ 凡 士 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 世 者,多 喜 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 羁 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 则愈工。” 20由此可见,欧阳修的写景并非真正为了写景,而是以文学的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感受,寄情山水,追求内心的平静。 2、 宴会的情

19、况 在太守的宴会上,溪里捕的鱼,酿泉酿的酒, 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 放,随行的客人一片欢腾。这里,作者没有直入宴席,而从捕鱼酿酒入手,别有一番风味。所列之物,也并非 饕餮盛宴 ,而是就地取材,“临溪而鱼 ”、“酿泉为酒”。而宴饮之乐,也并非朱门高第的高雅脱俗,而是 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这一切都似乎都与太守的身份极不相符。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3、 醉翁亭名字的由来 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处所点出后,作者继续探根寻源,“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 太守自谓也。 ”作者自问自答,看似一切都合情合理。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并不言明其身份。这无

20、疑成了全文的一个悬念。此外,堂堂太守又是怎样与这座亭子接下不解之缘的呢?亭子为何又要以太守“醉翁”的名号来命名?“醉翁”又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仅 仅因为“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 ? 此时,作者将这座深山独立的亭子与尘世间的纷纷扰扰联系在了一起。至此,文章开篇便逐步将视角缩小,直至缩小到一座亭与醉翁的情缘。 醉翁亭记似乎对“醉翁”名字的由来做过合理的解释,“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 也 ”,但这是真实的原因吗?据南宋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记载:庆历六年(公元 1 04 6 年),“公年四十,自号醉翁”。 21四十岁毕竟不“高”,因而也不好称

21、为“翁”。欧阳修在酬和沈遵的两首诗中这样回答:“我年四十犹强 力,自号醉翁聊戏客”(赠沈遵),“我昔被滴居滁山,名虽为翁实少年, (赠沈博士歌 )。此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更是明确地说明,“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由此可见,醉翁亭记是太守不以迁谪萦怀的洒脱胸襟的体现,是其“心隐”的真实表达。 此外,文中还指出,作亭者是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也。太守又是怎样与僧产生交集的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在宋代,士大夫观佛寺,游道观,与僧侣交往已成为风气。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影响。佛教中的隐逸因素肯定会渗入士大夫的思想中 。在欧阳修的作品中,也有这方面的体现。如其释

22、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等写其隐逸之友,刻画他们志存高远清高脱俗的形象,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欣赏之情,也流露出了其不得志之时心底里对隐逸的向往。 (二) 仕的体现 1、滁人游乐图 全篇虽以大量的笔墨描写醉翁亭的景色及其变化,但其周围的世态人情也描写得很突出。蜿蜒的山路上,各色的人群走过、停留、然后离开,这一切都成了太守眼中最美的风景。背着东西的人 脸上洋溢着笑容,歌声紧随其后; 走 累了的,躺在 树下休息 ,怡然自得; 前面的人 高声 呼唤,后面的人 爽朗 应答 ; 老人小孩, 络绎不 绝。一派热闹喧嚣的景象。 这是滁州人 的 出游 。这里,作者通过“ 负者 ”、“ 行者 ”、“ 伛偻提携 ”描

23、绘了热闹的充满生机的醉翁亭周边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人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将整座琅琊山营造的异常生动。滁州人的到来为太守的宴会增添的无限的乐趣。在太守的眼里,这就多了一层政治的韵味。是在其统治下,宽松和谐的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欧阳修曾在同样写于滁州的丰乐亭记这样描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 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可见,对于自己推行的宽简政策,欧阳修还是比较满意的。 2、 “乐”的几种境界 不知不觉,太阳下山了,欢声散去,笑语散去,众宾客们跟着太守踏上了归途。

24、“夕阳再山,人影散乱”,寥寥八字,便将醉罢晚归的满足惬意宣泄得淋漓尽致。热闹了一天的树林 浓荫遮蔽 ,但没有立刻安静下来。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几种“乐”的情境: 一是禽鸟之乐。树林本该就是禽鸟的乐园,滁州人的出游、太守客人的宴饮打扰了它们。所以,当所有人离去后,它们又开始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鸣林间,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这里的快 乐,则是一种自然赋予的,简单的快乐。 二是游人之乐。文章指出,“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里的快乐,是自然和人事带来的快乐,是一种缺乏理性的快乐。 三是是太守之乐。太守的快乐境界最高,醉了能知道“禽鸟之乐”,并且能乐“人之乐”,醒了能“ 能述其文

25、”,将自己所见所闻,民情世态记录在册。那太守是谁呢?在写了九次“太守”之后,作者方才点出“庐陵欧阳修”,文章的悬念才最终解除。至此,全文也自然而止,且饶有趣味。 醉翁亭记 全文贯通醉翁亭周围景色描写及其周遭的滁人活动,表现的乃是作者欧阳修为滁州太守 时的隐与仕矛盾心理。如果说同样作于滁州的丰乐亭记是欧阳修政治理想的体现,那么 醉翁亭记 则是其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内心独白,是其内心对于隐与仕的人生理想的深切思考。滁州为政的两年多时间,是欧阳修前后期政治的分水岭,是其政治理想视角转变的关键期。而这个转型期的矛盾斗争在 醉翁亭记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段时间,是欧阳修彷徨、矛盾、自我沉思的时期,是“醉”

26、到几乎糊涂的时期。 三、 隐仕情 结 的拓展 与 深化 被贬滁州是欧阳修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其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 第一次被贬陵夷,欧阳修还是踌躇满志,努 力直面人生。他在离开朝廷赴夷陵任途中,经留江陵时写了与尹师鲁书第一书,表达了对贬谪一事的态度,指出当初之所以写信给高司谏是“发于极愤而切责之” 22,并非以“责人太深”来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23。欧阳修对自己严责高若讷的言举毫无后悔,并且也勉励朋友在被贬之地不要“戚戚怨磋,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24。夷陵县至喜堂记、峡州至喜亭记都反映了欧阳修此阶

27、段的心态。虽然政治上的打击和由此而来的遣发边远小县的闭塞生活, 不可避免的给他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但欧阳修终究是一位胸襟开阔,目光深邃的政治家,在陵夷所作的诗歌还是以乐观的居多。如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与达观处隐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但是第二次被贬滁州,情况却截然不同。上文已经详述。不再赘述。 被贬滁州两年之后,仁宗幡然悔悟,意识到欧阳修确实蒙冤受屈,故于庆历七年施恩,升其官职,加其食邑。两个月之后又转起居舍人,知扬州。这是欧阳修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知扬州时,守旧派仍旧没

28、有放过欧阳修,言语诽谤、人身攻击,无所不用其极。欧阳修曾在谢转礼部郎中表这样表明庆历以还的经历和心态:“故其自被谗诬,迨于降黜。当取朝沸议,未尝以寸牍而自明;及累岁谪居,不敢以半辞而自理。其后虽经宽赦,移知要藩,曾未逾年,遽求小郡。盖臣知难当之众怒,尚未甘心;思苟免之善谋,惟宜退迹。” 25因此,欧阳修以目疾为由,自请移知小郡颍州。知颍州首尾不到一年的时间,欧阳修写作的盛赞西湖美景的诗词却不少。“都桥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26宜人的颍州风景已经将欧阳修吸引住了。而且 ,此时,欧阳修已恢复龙图阁直学士之职,昭雪前侮,恩还原职。凡此种种,都使欧阳修在坎坷的仕途中领悟到一种安闲静谧的人生乐趣

29、,也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美的感受。所以,到任两年,欧阳修便在颍州买地造房,决心久居于此。至此之后,欧阳修的归隐情绪已经占了上风,并多次向皇帝请辞。晚年,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坦言:“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27可见,其归隐之心是公开的宣告。 另外,从欧阳修一声所改的号中也可看出一些端倪。洛阳自称“达老”。这是其政治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仍是怀着一颗积 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陵夷自称“迁客”。虽有贬谪的失意,但仍向往能在政治上作出一番成就。而到了滁州,则自号“醉翁”。“醉”看似是一种简单的状态,实则是欧阳修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的困惑,是在坎坷的仕途中渴求明确自己的

30、奋斗目标。而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正如欧阳修自己解释的那般“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 28晚年的欧阳修以居士自居,留恋于此书文琴棋酒之间,真正实现了“心隐”。 纵观欧阳修一生的心路历程,从 积极入世到隐仕的矛盾冲突,最后释怀,真正实现“心隐”,我们发现这样的过程并非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在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宋代士大夫的一个独特现象。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宋代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感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的”, 他们将隐与仕,出世与入世内化为自身的完善与修

31、养。 四、对醉翁亭记主旨的批判 历来,关于醉翁亭记主题的分析就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 颂其政绩 此观点只抓住了欧阳修所描绘的滁人游乐的场景,而片面的认为全文的主要观点是欧阳修身为太守对自身政 绩的夸耀。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欧阳修是不喜欢标榜自己,更不喜欢往自己脸上涂脂抹粉的。在六一居士传中,他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志向,“今既老且病,是乃以难疆以筋骸,贪过份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其“素志”可见一斑。在班班林间鸠寄内中写到“身荣责愈重,器小忧常溢”,可见欧阳修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且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滁人之乐只是其宽简政治的具体体现。 此外,上文已述,醉翁亭记作于欧阳修知滁

32、州的第二年。而贬谪滁州已是庆历十年十月,试想一年不到的时间,又哪来的政绩可言?而且,从欧阳修在滁州所作的 全部诗文可以发现,并没有称颂自己政绩的影子,反而多是种花、饮酒、游山、思故人、少乐而多忧的诗文,如送谢中舍等。 所以该观点未从全文中心来把握,故意拔高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对欧阳修的人格塑造也有失偏颇。 (二) 与民同乐 在醉翁亭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与民同乐”的成分,写“滁人之乐”确实是“与民同乐”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单纯的“与民同乐”。文中曾提到,“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可见,此时的太守并非真正的快乐,而是“苦乐”,是心中对隐与仕的矛

33、盾无法排解的困惑与无奈 。此外,欧阳修还提到“醉能同其乐”,只有醉了才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那么醒着的时候呢?可见,观“滁人游”的快乐,“众宾欢”的快乐并没有使太守真正快乐起来。那是心灵的寂寞与惆怅。我们只看到“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 ”的感伤、失意的太守。所以,文中所写的“乐”只是太守表面的自我劝慰,实则是掩饰内心的矛盾。 (三) 贬谪的郁闷情绪 欧阳修被贬滁州确有压抑郁闷的情绪,但这样的情绪并非世醉翁亭记的主旨。原因如下:其一,欧阳修被贬是其政治上的失意,但是滁州小隅使其宽简政策得到顺利实施,这不可不说是其政治上的一个高潮。其二,郁 闷情绪与其豁达洒脱的人格特征相悖。欧阳修以为“以言被黜,便是忠

34、臣”,因此当他言事而外放时,只是经过一段时间便调整过来,不以贬滴为怀。身处困境,仍保持高尚的节操,并且鼓励一道蒙冤受屈的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由此可见,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并非仅仅是其郁闷情绪的抒发。 结语 知滁州,对欧阳修来说,是其政治上的逆境,也是其文学上的第二个高潮,更是其内心对于隐与仕不断矛盾,不断完善的过程。醉翁亭记以其简洁优美的文字记录了欧阳修的心路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对于隐与仕的抉择。 注释: 1重修实录本传 2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 北京 : 三联书店 , 2004 1 34元 脱脱 .宋史 曹勋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77.11700 5 范仲淹 范文

35、公集 (上卷 ) 政府奏议 答手诏条陈十事 四部丛刊本 6王安石 王临川全集卷三九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见光绪听香馆刻本 7洪修平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 社会科学战线 .2003(5) 89元 脱脱 .宋史 曹勋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77.11700 10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首) 年谱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11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附录) 祭文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12重修实录本传 13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首) 年谱 谪滁州制词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14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 丰乐亭记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15欧阳修

36、.自河北贬滁州初入汴河闻雁 1617欧阳修 .与梅圣俞书一七 18 欧阳修 .自勉 19吴楚材 .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2007.8 20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 梅圣俞诗集序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21南宋 胡柯 庐 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222324与尹师鲁书第一书 25谢转礼部郎中表 26西湖戏作示同游者 2728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 六一居士传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参考文献: 1元 脱脱 .宋史 欧阳修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3黄进德 .欧阳修评传 .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4张健 .欧阳

37、修之诗文及文学评论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3 5江正诚 .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文学 .台北 : 天一出版社 .1978 6林逸 .宋欧阳文忠公修年谱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0 7蔡世明 .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0 8莫砺锋 .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 .中国文学研究 . 9卜平 .解读欧阳修在滁州 .史苑杂谈 10崔文恒醉翁亭记思想辨析阴山学刊 ( 社会科学版 ) , 1998( 4) 11卓然 试论 醉翁亭记主题思想的复杂因素 固原师专学 报 , 1987 ( 4) 12闰昭典 浅说醉翁亭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3 ( 5) 13徐凌云 徐文博 知 人论世识醉翁 也谈 醉翁亭记 的思想感情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