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清平调三首》争鸣略论.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27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清平调三首》争鸣略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清平调三首》争鸣略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清平调三首》争鸣略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清平调三首》争鸣略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清平调三首》争鸣略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名花”与“倾国” 李白清平调三首争鸣略论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摘要 在李白研究史上, 清平调三首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关于其真伪、主旨以及艺术风格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些争鸣进行全面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原诗的背景、内涵与艺术魅力,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解读古诗的路径与方式。 关键词 清平调三首;李白;真伪;主旨;路径 “Famous Flower” and “Topple Nation” Brief Discussing of Li Bai Qingping Tune Threes Conten

2、ding Abstract: In Li Bais study history , the position of the Qingping tune three is very important, But with regard to its authenticity as well as artistic styles, thrust has been controversial. Contend and comb these in an all-round way, not merely facilitate our understanding background, intensio

3、n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original poem in depth, and can help us to review route and way that understand the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 Qing ping Tune Three Li Bai Real and Fake Substance Route 3 在传统士大夫,抑或在李白自己看来,待诏翰林是他人生仕途上最为 耀眼的一个阶段。多年以后,流放夜郎的诗人还在诗歌中半是惆怅半是炫耀地回忆道: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

4、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流夜郎赠辛判官 手握金鞭,走马章台,流连琼筵,醉眠花柳,出入宫掖,睥睨权豪。花红酒绿时纵情喝酒,歌舞声中尽情享受。这样的生活,诗人确实难以忘怀,而让读者难以忘怀的却是醉眠花柳之后的那些惊天地动鬼神的巅峰之作。很多年以后,哪怕诗人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李白在宴席酒楼中的飘逸身影,依然仿佛在人们眼 前摇晃,而随之回响在耳边的则是他天仙般的诗篇。人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讲述着诗人诗酒风流的故事, 李肇的国史补记载: 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鞾,上命小

5、阉排出之。 在李白一挥而就的十数章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奉玄宗之命为贵妃所作的诗篇。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记载: 开元年间,皇室最看重牡丹花。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有牡丹正在怒放,玄宗皇帝率领杨贵妃娘娘与众位梨园弟子前来观赏。玄宗兴致奇高,说道: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 于是召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 此三首诗为: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样的记载,屡见于各种野史笔记,以至于清平调三首虽不

6、是诗人所写作品中最好、最有名的,却也算的上是其诗篇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看成是他长安生活的一个标志,或者说诗人性格的一种展示。不过,进入聚光灯下的清平 调三首由此也为细心的学者发现了所谓的疑窦,于是关于其真伪、主旨及其艺术风格的争论越来越 多,对于这些争论的梳理也就不无必要了。 一、真伪的辩析 近代学者大多肯定清平调三首为李白所作,如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 1第三编里就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们: 清平调、清平乐等词,无疑是李白所作。清平调、清平乐开专写 妇女的风气。 4 他们的信心来自何处呢?首先,唐宋以来的大量笔记都有非常生动的记载与描述。除上文所引国史补、李翰林别集序外,

7、孟棨本事诗亦载清平调词是李白供奉翰林时,奉唐 玄宗命所写。 而宋代以后的著录记载更不胜枚举了。如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王琦注本、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均著录此清平调三首;而韦睿松窗杂录、乐史杨太真外传亦有载。 其次,历代各种李白诗集都有著录,诸多李白专家都对此三首深信不疑。如 施蛰存的读李白词札记 2一文认为,清平调三首,秋风清 一首,李白歌诗也,今列于词。还有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 也是 持肯定 说。 但也有不少学者对上述说法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其理由大致有二,一是从创作时间推论其不可靠,一是从文体出发论证其不可能。 首先,由于 李白待诏翰林是在天宝元年,而作品主要涉及到杨贵妃与唐明皇,

8、有人据此表示怀疑,认为杨玉环其时不可能公开出现在李隆基身边,等到能公开时亦已无缘相见了。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开元五王”条云:“杨太真以三载方入宫。”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容斋随笔”条云:“王氏可谓妄 (指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四“杨妃窃笛”条驳洪迈语 )。至天宝四载八月,立太真为贵妃,是则妃之专宠,自在天宝时,而其初丐为道士时,形迹尚秘密,岂得纵恣佚乐?”吴企明先生就认为照韦叡松窗录的纪事看来 3,李白撰清平调词,正在杨贵妃被册为贵妃以后, 得专房之宠的时候。杨玉环是在天宝四载被册为“贵妃”的,这时李白早已离开长安,在梁园、齐鲁一代漫游,不可能与杨贵妃相遇,并为之撰写清平调词三首。杨玉环于天宝三载被潜

9、纳宫中的时候,李白亦在这年的春天,“赐金还山”,远离京师,没有机缘在兴庆池沉香亭畔,与杨玉环共赏牡丹,为之援笔赋词。 对于这一怀疑,首先,新唐书卷五玄宗纪、钱易南部新书(辛)、乐史杨太真外传、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等书籍文章都有证明杨玉环被潜纳入宫是在开元时。那么,杨玉环在被潜纳宫中之后,在被册为贵妃之前,能不能公开随侍玄 宗左右,这个问题在上引两唐书杨贵妃传的两段文字里,都有很清楚的记载:“不期岁,礼遇如慧妃”,“礼数实同皇后”,“遂专房宴”,而且几个姊妹都已封为国夫人,“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说,天宝二年,玄宗游温泉宫,有刘朝霞者,献贺幸温泉赋,中间有几句是:青一对兮黄

10、一队,熊踏胸兮豹拿背;朱一团兮绣一团,玉镂钶兮金镂鞍。这分明是写杨氏姊妹随驾游华清宫时豪华场面,可证旧唐书所载为可信。” 4 此外,李廷先先生又用武则天的事迹来证明唐代皇室“闺门之礼”是不甚严的 5。这些都是说明杨玉环 被册为贵妃前公开随侍玄宗左右是无可厚非的,更不能成为阻隔李白与杨玉环的相见时期。 其次,从李白的创作实际来看,李白一生多作乐府,少为近体, 近人浦江清先生的词的讲解说:“李白抗志复古,所作多古乐府之体例,律艳近体已少,更非措意当世词曲者。即后世所传清平调三章,出于晚唐人之小说,靡弱不类,识者当能辨之。惟其身后诗篇散佚者多,北宋士夫多方搜集,不遑考信。” 6按照浦江清先生所说,李

11、白的诗多为古乐府之体例,而律艳近体很少,因此断言清平调三章并非李白所作,而为晚唐人所作的小说。 故有人从诗体的角度,怀疑 清平调三首不为李白所作。就如 吴企明先生继承浦江清先生的说法,也认为是出自小说家的手笔:“至于清平调词三首,乖违词乐义理,出自小说家的手笔,绝非李白所作。” 7并且,他更以“谬悖史实、乐理,事伪,词亦伪”为由具体地阐述了他的观点。 5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李白撰清平调的书籍,是晚唐人韦叡的松窗录: 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收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焉?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旨,犹若宿醒未解,因援笔赋之。

12、 吴企 明先生就认为韦叡松窗录这段记载是不可信的,认为它和其他晚唐五代小说家言一样,“虚构成分重,多所附会讹谬,和历史事实牴啎,存在很多问题” 。 8并且,他也提出四个问题进行阐述。 对于这些疑问,不少作家已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伪作之说不足为据,并对所提出的证据一一进行了辩驳。其中,关于杨贵妃和李白的时间问题已经有所阐述了,而对于吴企明先生所说的“叙事涉于虚妄,典故运用失当”,李廷先先生也摆出了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9 “花妖”及“醉酒花”的词,又有李白自己所作的诗: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温 泉侍从归逢故人、侍从游宿温泉宫作以及宫中行乐词为证,说明诗中并不存在虚妄之处,并且“飞燕”的典

13、故并无失当,整首诗是李白的妙语天成。 二、主旨的讨论 关于李白清平调三首创作的具体背景,批评家大都认可其为杨贵妃而作。不过,对于诗人的主旨或创作态度,却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诗歌意在称颂贵妃之靓丽动人,一种则以为李白意在婉讽杨玉环为红颜祸水。 主张称颂说者认为,“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沉香亭牡丹盛开,唐玄宗与杨贵妃前往观赏,命李白别创新词时写出的,旨在歌颂名花与美人,取悦君王以供 娱乐。” 10“云想衣裳花想容”:看到杨贵妃的衣服,让人不禁想象为天上的云彩;而杨贵妃的容貌又让人联想起鲜艳的花朵。这句就极力赞美杨贵妃有牡丹花之美貌。而当时杨贵妃正是得宠之时,赞美杨贵妃,就是

14、取悦了杨贵妃,自然地也就取悦了君王,正所谓“烽火戏诸侯,只为搏红颜一笑”,红颜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君王的心,更何况是受宠的红颜。 除了从内容上进行阐发了,“称颂说”还从诗歌体制上找到了依据,即清平调词三首是应制诗。应制诗就是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 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 唐宋应制诗均是颂诗,这是体制所规定了的,称应制体;倘比较全唐诗及全宋诗的其他篇章,即可明了。李白蔑视权贵确是事实,但他却不会让应制诗越俎代庖,去发挥讽喻的功能。” 11 “讽刺说”则抓住“飞燕”一词进行发挥,挖掘其微言大义。赵飞燕虽与杨玉环同为国色天香,

15、但在历代文人笔下,其历史形象并不光彩。 汉书外戚传 记载了赵飞燕以微贱出身而贵为皇后的真实经历,至六朝以后署名汉代伶玄的 赵飞燕外传 、宋代秦醇的 赵飞燕别传 、明代古杭艳艳生的 昭阳趣史 几部小说 ,将赵飞燕形象渲染为嫉妒、狡 黠、淫滥的化身。李白将杨 贵妃比喻成赵飞燕,或许只是猎取两种外在形象上的共同点,但安史之乱之后,杨贵妃似乎已经成为文人心目中的红颜祸水,批评家很容易将杨玉环与赵飞燕的形象叠合起来,于是读者从“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中,读出不同寻常的政治意味。如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记载,高力士因报李白让他脱靴之耻,曾向杨贵妃进谗,说李白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有意侮辱她。“飞燕有貌无德

16、,终祸汉祚。太白以之比杨妃,表面极夸杨妃之美,古今冠绝,未必不暗含讥讽,以致他日高力士得以此进谗也。” 12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巫山 妖梦,昭阳祸水,微文隐讽,风人之旨”。刘首顺的唐诗三百首全译有写到:内容是歌咏宫廷帝妃生活的,词藻华丽,但也暗含着讽刺。 13 6 李白待诏翰林,仅仅三年就放归南山。多年以来,人们都在为李白的怀才不遇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借口。清平调词应是李白天宝三年离京后写的,绝非什么颂妃应制之作。它的深刻寓意即在于以缠绵悱恻男女情思寄托“君王不可见” 14的意绪,抒发“为同行者所谤”(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而被逐出朝廷的怨愤。 15 作为红颜祸水,杨贵妃既然已经为大唐的衰

17、落承担了责任,也不妨为大诗人的冷落 与埋没承担责任。于是李白的放归,在许多野史笔记中,都将罪魁祸首指向了杨贵妃。其导火索,在许多批评家那里,就是清平调三首。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说:“太白此词,名花与妃子共咏,虽竭力揄扬,而意成讽炼。一时兴到笔随的绝妙好词,其中以飞燕比太真,不料日后竟成为人所媒孽馋构。终于落拓以死。才人不遇,可为浩叹。 ” 16 李白四处游历,结交八方之友,造就自己的名声,终于得以入长安而供奉翰林,正是要大展宏图之时,又何以会以诗讽刺受宠的杨贵妃,断送自己的前程?况且,李白是奉诏作诗,又怎敢以宫闱暗昧微词隐喻?唐玄宗 ,一代帝王,前期也算是英明的君主,饱读诗书,对于诗中隐喻会

18、一无所知?这样,李白也太不知趣了吧。就算李白豪放不羁,有胆敢作,唐玄宗又何以看过诗后只是大加赞赏,毫无察觉?而很多讽喻之说也总会提到高力士以此诗进谗言一说,以至于李白因此而仕途受挫。所以,我觉得诗本身并无讽意,而是小人进谗言而引出的颂讽之争论。 三、艺术成就的探讨 (一)咏花绝唱 历代咏花尤其是咏牡丹可谓用尽词汇,极尽赞美。 “ 牡丹历来有百花王和富贵花之称。所谓百花王,主要是指牡丹花大、姿媚、色艳、香浓,在群芳中首屈一指。唐代舒元舆有 牡丹 赋,专门描写牡丹的万状皆绝:“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 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忻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

19、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 17 可见,是对牡丹的极力赞赏。 李白以人写花,写花亦写人。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这三句词都提到了一种花,即芍药。 据乐府诗集引松窗杂录载:“开元中,禁中木芍药花方盛开,帝乘照夜白(马名),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以歌擅一时。帝曰:赏名 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李白作清平调三章,令梨园子弟略抚丝竹以促歌,帝自调竹笛以倚曲。”而芍药又谓之牡丹,词中写花亦写人,明显的就属“倾国”了, “然而,妃子青春易逝,名花却年复一年,色香依旧。所以后人诗有为云为雨徒虚语,倾国倾城不在人 (唐彦谦 (

20、牡丹 )之句,对牡丹的魅力永恒作了由衷的赞叹。” 18 (二)咏人佳作 诗经以来,歌咏美女之作无数,且为经典之佳句,如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 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汉书外戚传引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多用倾城、倾国赞绝色美女。 李诗之妙处在于 将杨贵妃与“百花王”牡丹联想在一起,突出了杨贵妃的美。魏国英、吴雅戈的毛泽东圈住史传诗文集成(诗词卷)中注释“云想”句:看到杨贵妃的衣服,让人不禁想象为天上的云彩;而杨贵妃的容貌又让人联想起鲜艳的花朵。 19吴兆基编

21、译的唐诗三百首中对清平调的赏析也说诗的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牡丹花好像贵妃美丽的相貌。7 这些都在咏贵妃之美貌。李锳诗法易简录:三首人 皆知合花与人言之,而不知意实重在人,不在花也,故以“花想容”三字领起。“春风拂槛露华浓”,乃花最鲜艳、最风韵之时,则其容之美为何如?说花处即是说人,故下二句极赞其人。飞燕新妆而似芍药之凝露者,即明皇所谓“妃子醉兮海棠睡兮”意同。皆象其容貌之艳丽耳。朱曰:“一枝浓艳露凝香”者,即所赏之芍药 以状贵妃之貌娇丽而润泽也。襄王神娥空自断肠,然恐涉于荒芜,不足为矣,惟汉宫之飞燕,靓妆初就,其娇姿逸态或可与之仿佛而比拟耳。以飞燕比花,花比贵妃,则贵妃之美固绝伦矣。 20李白

22、不与他人雷同或相似,只顾言语赞美人美,而是以 花写人, 故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 (三)完美的艺术技巧 1、修辞手法之妙 一种是比喻衬托。词中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彩好像贵妃的衣裳,牡丹花好像贵妃美丽的相貌。同时,又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贵妃之花容倍感润泽艳丽。玉山、瑶台、月色,忽在上天仙境,素淡的字眼,映衬了花容人面,只为仙女之貌,把杨贵妃比作仙女下凡,真是精妙之极。“这首诗连用彩云、鲜花、带露的牡丹、月下的仙女来层层比喻衬托,一个花容月貌、美若天仙的杨贵妃真是呼之欲出了。” 21第二首“一枝红 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

23、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以红艳的牡丹比作杨贵妃,而在巫山行云作雨的神女也不能同杨妃相媲美,楚王与神女相会只在梦中,而杨妃与玄宗却是真实中的无比欢爱。那么汉宫赵飞燕又怎么样呢?与杨妃一比,虽貌美却还是要再添新妆才能与之比拟,足以衬托出杨妃的天然绝色。 二种是想象移情。“云想衣裳花想容”中有“云”、“衣裳”、“花”、“容”四个具体的意象,天上的“云彩”,地上生长的“花朵”,一般都会引起人们的美感,诗人在这里就是利用了读者的想象与移情,让人从天上的“云彩”想到贵妃美丽的“衣裳” ,从地上的“牡丹花”想到贵妃美丽的“容颜”。而后,笔锋又转向玉山、瑶台、月色,让人置身于天上仙境一般,想到美貌的仙女,而贵妃

24、正如是仙女下凡。玉山、瑶台,谁也没去过,也就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人去想象,可以尽量地去“想象”,尽量地去“发挥”,尽量地去“塑造”我们无与伦比、完美无缺的美人 杨贵妃。 三种是虚实结合。云、花、贵妃的美丽是真实的,光芒四射,夺人眼球,而仙女的美丽是虚幻的,想象无限,侵人心境;贵妃玄宗的欢爱是实在的,楚王和神女的相会是梦中的。诗人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贵妃的美貌,展现了贵妃玄宗的相爱。 2、用字之妙 李白这首词中选字最为精妙的就要属两个“想”字。“想”字虽只在首半句出现,可是却连接着后面的内容。 李杜二家诗钞坪林:“想”字妙,得恍惚之致。唐诗笺注: 此首咏太真,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换花说,

25、是想之魂。春风拂槛想其绰约,露华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华工笔也。 单看“想”字也许还不足以体现其精妙,那么用别的字与之比较,其精妙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以云比衣裳,以花比容貌,若用云似衣裳花似容的似字,已很不错了。不是人如花却是花似人,这是人是主,物是 宾。再不然,云是衣裳花是容的是字更好了。这不特分宾主,而且,物是为人而有其价值与存在。但他都不用,而偏用想字,那是何等的轻虚飘逸呢。不着迹,而叫8 读者有长思长读的意趣。想字,不但是想是,而是含有想念。想是已比是超脱得多,想念更飘渺云雾万里。云在想,意念,嫉妒,比拟其衣裳。花在想,意念,嫉妒,比美其容貌。用字至此,叹观止矣。 22 词中是“云想”

26、,“花想”,我们一般想到花,都会想到叶子,因为鲜花要以绿叶相衬才显得更加娇艳,那么为什么就不作“叶想 ”呢?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 琦按蔡君谟书此诗,以云想作叶想,近世吴舒凫遵之,且云叶想衣裳花想容,与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俱从梁简文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脱出。而李用而想字,化实为虚,尤见新颖,不知何人误作云字,而解者附会楚辞青云衣兮白霓裳,甚觉无谓云云。不知改云作叶,便同嚼蜡,索然无味矣。此必君谟一时落笔之误,非有意点金成铁,若谓太白原本是叶字,则更大谬不然。 除了“想”字,我们还可感受到“倚”和“恨”的精彩。赵飞燕,为汉成帝所宠爱,立为皇后 ,以美貌善舞著称,可是以美貌著称的

27、赵飞燕也还需要新妆才能和杨妃相比,而一个“倚”不仅包含了装扮的动作,也包含了装扮好后的一个姿态,经赵飞燕的一番装扮与弄姿,杨妃的天然美貌与美姿可就呼之欲出了。而 “沉香亭北倚阑干”中的“倚”可专指贵妃,可兼指明皇,而牡丹更是在眼前,所以这是把花与人的姿态同写了。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 只一倚字,而美人、名花、姿态都见,可谓传神之笔。 唐诗解卷二五: 此见妃之善媚也。人与花交相为欢,并蒙天子顾盼矣。乃妃心解春风无限之恨,故方倚阑而求媚于君,盖恐恩宠难长也。春风易歇, 故足恨。汉武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太白于极欢之际加一恨字,意甚不浅。 23 春天的时候,恼人的春景看多了,人们总会起一种春愁,这里的“

28、恨”意即为“春愁”,恨春风吹拂不常,恨名花有飘零的时候,恨美人有步入迟暮的时候,可是“名花倾国两相欢”,“沉香亭北倚阑干”,花与美人同在君王身边,慵懒的姿态娇羞百媚,君王看到了这些,淡淡的“恨”意又岂会不消释?整首词欢乐之中加淡淡的一点“恨”,而这一点点的“恨”不会使诗意沉落,而是更衬托了其中的“欢”,这真是作者的绝妙之笔。 从以上选字技巧,足可见李白的天才。 3、构 思之妙 张新吾的唐诗四百首注释赏析中写到: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24 花与人合为一体,将花的姿态与人融合,既突出人的特色,又将花与人共同赞美。第一首赞颂杨贵妃如花似

29、仙。第二首说和这样的美人一起,胜于楚襄王梦与神女幽会;而赵飞燕也只有依恃新妆才能与她媲美。第三首则名花与美人齐咏,说名花和美人得到君王的宠爱,纵有无限春愁、春恨,也都消除尽了。吴兆基编译的唐诗三百首中赏析清平调也有写到第二首诗以带露之花比杨贵妃的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 名花和贵妃相映生辉。三首诗将木芍药(牡丹)和杨贵妃交错而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与花焕然一体,同蒙唐玄宗的恩泽。“关于清平调三首其二,唐诗笺注:此首亦咏太真,却竟以花比起,接上首来。作者在诗中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描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容浑然一体。” 25清平调三首或为先咏花,或为先咏人,或为齐咏,咏花咏人,

30、难分难辨。但其花实则暗9 喻贵妃,所以其咏花亦即咏人,咏人亦即咏花,实为都在齐咏。但作者下笔写作时却不是都在齐咏,而是前两首暗暗地齐咏,而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才是正式地齐咏。沈德 潜唐诗别裁集云:“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或谓首章咏妃子,次章咏花,三章合咏,殊近执滞。” 4、取景之妙 清平调三首所选之词皆为华美词藻,所选之意象皆为华丽景物:贵妃所穿之“衣裳”必为华丽的锦衣,“玉山”、“瑶台”更是仙境之景物,“名花”、“红艳”即“百花王”牡丹,还是带露的“红艳”,更是娇艳欲滴了,可以说这是一种意境美。并且,这首作品又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节奏和谐,富有乐感,而正是由于这首作品的语言

31、具有一种音乐美,所以在当时被当场配以乐曲,让当时的“著名歌唱家”李龟年当场演唱,让当时善 舞的杨贵妃当场翩翩起舞,而唐玄宗则享受其中。它的语言还有色彩鲜艳的绘画美,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实也就是 通过了其辞藻之美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杨玉环的雍容华贵、如花似仙的神韵来 ,可谓真是一幅鲜活生动的美女图 。 所以说,整首词的语言可谓妙语天成。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此诗: “语 语浓艳,字字葩流。”诗法易简录:“如此空灵飞动之笔,非谪仙孰能有之?” 而从三首结构来说,之前所说前两首暗暗地齐咏,后一首明了地齐咏,也足见其结构精妙。 李瑛诗法易简录评比

32、此诗说: 此首 乃实赋其事而结归明皇也。只两相欢三字,直写出美人绝代风神,并写得花药栩栩欲活,所谓诗中有魂。第三句乘次句,末句应首句,章法最佳。 我们可以看到,一篇名作的造就不仅是要作者本身才华横溢,还要能将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如,就如写作就要多方面的精选,并把精选来的东西(包括字词、意象等)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也将作品达到一定艺术境界,从而展现其人其诗的独特魅力。 结语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正如潘稼堂所言:“有名花不可无倾国,有倾国不可无君主,三者更拆开不得。” 26可其“名花 ”与“倾国”并不顺利地被后世人所接受,有真伪之争,有主旨之争,但他们的争议与研

33、究更让世人更清楚地认识它,并在时代的各种争议传播之路中显现其动人的魅力。若我们把盛唐看做是一个美时代,那么李白就是一个美诗人,清平调三首就是美诗歌。“ 美时代出美诗人 ,美诗人出美诗篇。” 27 注释: 1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709 2 施蛰存 .读李白词札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4.(1) 3 吴企明 .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 .文学遗产 .1980.3 4 5 李廷先 .李白 三首辨伪商榷 .文学遗产 ,1981.(4) 6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主办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编辑 .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87.432 7

34、吴企明 .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 .文学遗产 .1980.3 10 8 吴企明 .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 .文学遗产 .1980.3 9 李廷先 .李白 三首辨伪商榷 .文学遗产 .1981.(4) 10 蘅塘退士等选编 .唐诗宋词元曲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09.163 11 子娟 . 李白清平 调词三首的是是非非 .文史杂志, 2009.(2).总 (140) 12 周本淳 .唐人绝句类选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11.87 13 刘首顺 .唐诗三百首全译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565 14 李白 .杂曲歌辞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全唐诗 (25

35、 册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26.45 15 康怀远 .李白清平调词寓意新探 .甘肃理论学刊, 1989.(3) 16 喻守真 .唐诗三百首详析 .北京:中华书局, 1985.246 1718 尚成 . 天下无双艳 ,人间第一香 .食品与生活 .2004. (5) 19 魏国英 吴雅戈 .毛泽东圈住史传诗文集成(诗词卷)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218 20 (唐 )李白著 詹 锳 主编 .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12.770 21 艾克利 段宪文 王友怀著 .唐诗三百首注释 .西安:西安文艺出版社, 2005.01.382 22 振雄 .评李白清平调 .中国公论 .1942.七卷 .(1) 23 (唐 )李白著 詹 锳 主编 .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12.五卷 . 775 24 张新吾 .唐诗四百首注释赏析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5.119 25(清)蘅塘退士编 .唐诗三百首 .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05.304 26 霍松林主编 .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 .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8.01.467 27 彭江虹 李白女性诗歌美简析湖南社会科学 文教历史 2005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