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任纵率真, 一往而深 李煜词抒情 特色述略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3 摘 要 李煜存词仅 30 多首 ,但在唐宋词发展史上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后主之词大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沉痛, 将原来用于遣宾娱兴的词变为抒写自己悲欢之情的工具,创造了抒情的典范。 其词任纵率真、 一往而深 的特色主要展示在 触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相生、今昔对比等方面 。 关键词 李煜;词;抒情;率真 引言 人称李后主的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在位十五载,国家在他手中灭亡,自己也被俘作了囚徒。他是一
2、位有争议的君王,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无争议的杰出词人。其三十余首词流传千古,词中倾泻的至情至性,缠绵悱恻,哀怨凄婉,令人为之扼腕销魂。胡应 麟诗薮杂编称其“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这一评价说明李煜词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之重。李煜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其抒情色彩的强化。虽然李煜词的题材局限于其狭隘的宫廷圈子,但不论是情调轻盈、色泽鲜亮的欢乐颂歌还是绝望哀鸣、沉重暗淡的人生悲歌,都是李后主在其生命历程中真实情感的抒发、切身体验的阐述。“情一往而深,其春愁秋怨如之,其词笔复宛转哀伤,随其孤往,则谓为千古之名句可,谓为绝代之才人亦可” 1。而“在词中表达词人自我的真实情怀、真切感受,这改变了词史发展的轨
3、迹,开启了词史运行的新方向。”2 李煜词 的特色,也就在情感的抒发中渐次展现出来。 一、触物寓情 林花开谢总伤神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情感的抒发往往通过景物的描摹展现出来,所谓 “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故明 人谢榛感叹“景乃诗之媒” 。正如陆机文赋提到“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秋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3,诗词等作品中所要抒发的感情与所描绘的景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情况下, 人 的 感情 是 比较平静 的 ,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景或 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 心 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 ,从 而 通过诗词篇章得以释放。 李煜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不仅 才华横溢,而且留心观
4、察生活,深于体验,敏于感受,并 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相谐的传统写法,使情的表达与景的描绘妙合无垠 ,“写物抒情,互相结合,随物婉转中有情存,与心徘徊时有物在。使情与景密切而和谐的交融在一起” 4。纵观李煜流传于世的作品,通过“景”与“情”的关系来表情达意的作品不在少数。 李后主早年锦衣玉食,极尽享乐,终日在深宫中歌舞饮宴、纵情声色。然而,宋太祖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匡胤语),晚年,在囚禁中度过了三年“以泪洗面”的日子。故其目光所及,一山川,一草木,无不触发其家仇国恨, 其词亦流露出 忧幽隐恨 ,如朱晞颜在跋周氏埙簇乐府引所言:“若江南李后主、西川 孟蜀王,号称雅制。观其忧
5、幽隐恨,触物寓情,亡国之音思极矣。 ”李煜亡国之恨,往往就这样触目而生。如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 门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这首词是李煜在围城中所作,写的是少妇独居空楼触目伤心,缅怀往事的愁怨之情。词的上阕通过景物的描写一步步引出迷茫惆怅的情绪。江南樱桃,三月花四月实,花残则春归。4 “道藏经云:蝶交则粉 退,蜂交则黄退,双飞言其暂时也。” 5月亮初挂,杜鹃啼起,却只看见暮烟笼罩,正如稼轩词“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描述的。下阕又言暮烟,在反复中更强调了迷乱的情绪。炉香缓缓地从凤凰式的香炉中袅娜而
6、出,悠闲中不知已将“挥泪对宫娥”,轻分罗带,与之永别。“空持”、“回首”两个动作将怅恨欲绝的依恋却无奈的情绪展露无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后主的这首词在借景抒情,景中寓情表现手法中愈见其情感值惨痛,也愈见其性情之天真。那种低回留恋之绪,那种宛转可怜之情,在抒情中隐约显现。正如陈廷焯所云:“伤心语,不忍卒读。” 春花秋月本是人间美景,赏花玩月亦是人间乐事,但在李煜眼中都化成了无数的凄苦与酸楚。诗词中景物的出现,往往是以情感为转移的, 吴乔说:“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围炉诗话王国维也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后主 在创作时把 蕴育已久、 饱藏于胸中的 情绪
7、,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 其 所描写的景物 处处 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 特有的 意境。 如 相见欢 ( 又名 乌夜啼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全词意与境浑,景 与情融。上阕写景物,花开花谢,朝朝暮暮,风风雨雨,通过自然世界万物的更替来强化时光之流逝和不可逆转,谭献曰“濡染大笔”,殆谓此也。“太匆匆”、“无奈”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不是徒作客观描写。景为情所使,景物只是作者所选用的素材,是抒情而不是单纯的体物。下阕忽而转入人事,时光易逝,美人易老,故伤情至极,把“林花”值得留恋比作美人留醉。最后一句是点睛之
8、笔,避开凋谢的残花和老去的美人,却不留痕迹地将这两个话题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情感奔骋,表达了人生不可逆而覆水不可收的慨叹和悔恨。真可谓“及天下事大乱好家居撞坏,然后日 以泪洗面,则亦噬脐何及矣” 6!从而从更深层次来抒写了好景不再的无奈和人生痛苦的惆怅。王国维说:“后主之泪,真所谓以血书者。” 7血泪之文的吟哦缘于自身的苦痛体验,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景物中倾注凄厉哀怨的情感,情寓于景,使外物与内情完美融合。 李煜无论写什么样的情,都有相应的景物与之相交融,构成一种统一的情调,和谐的色彩,特有的意境。 词 中的景并非 仅仅是 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 词人自身的 一定
9、感情指向性。 文学史上历来 就有 “ 悲秋 ” 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主人公 登楼,举头只见新月如钩, 勾起 了 一 连串 旧恨新愁;低头看 绿 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寂凉 。凄 清 的景物蕴含着 深深 的愁苦 ,景中有情,情溢 于 景外。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上阕写秋叶风雨,在令人凄苦、彷徨、迷惘的氛围笼罩下,下阕发出了“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浮生一梦”的人生喟叹。又如采桑子庭前春逐红英尽描写的落花飞舞、细雨濛濛,触动了无可奈何而悲哀的情怀。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拂晓的月与云引发了主人公惆怅难寄的心情,曲折地表达了思念伊人的深情。 词短而情长,景为情生,情
10、寓景中,后主的词常常就是如此寥 寥几笔,勾勒环境,描画景物,渲染气氛,再借由人物的心态、行为举止等做点睛之笔,情景相生相合,乃至传神达意。 二、直抒胸臆 天上人间恨未休 5 直抒胸臆, 即 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 是抒情直接性的一种体现。作者不无病呻吟,不故作雕饰,作品 直指人内心的感情,使读者受到 强烈的 感染,激发联想,引起共鸣,形成 独特的 意境。 李煜的词绝非封建士大夫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不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更不是专为伶人妓女的歌吟之词。他在词中单纯地记录了他独特的心灵历程,尽情地抒写了他的欢乐、痛苦与悲哀。袁行霈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 二卷)中指出李煜之词“因纯情而缺少理性
11、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 8李后主写词 任纵率真 ,是真实情感的倾泻。叶嘉莹认为“就后主词之用字造句而言,他的基本态度也是全以任纵与纯真为主的,摆落词华,一空依傍,不避口语,惯用白描,无论其为亡国前之作品或亡国后之作品,无论其为欢乐之词或愁苦之语,都是同样以任纵与纯真为其基本之表现方式的。” 9前期词作且以 浣溪沙为例: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词反映 了帝王文章的富贵气象,但与一般帝王之文又有所不同。全词写足处处奢靡绮丽的景象,红日已高,金炉添香,地衣舞皱,将他早年身为皇帝时,
12、在宫中通宵达旦、酣歌醉舞的惬意与快乐描写得淋漓尽致,毫无掩饰与雕琢,像民间词一样,源自于心,真情而大胆,毫无顾忌,充分表现了一个风流皇帝沉醉于宫廷享乐生活的真实情态,行文 如奔腾而下的飞瀑一般,一泻到底,无拘无束,使词中的事、景、情等都活生生地跃现在读者的眼前,字里行间纵情声色的得意之情更是流露无遗,真切而深刻,全无娇柔造作之态,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李煜的词没有歪曲或者粉饰生 活,其具体内容给人以合情合理和本真诚挚之感。 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都倾泻到笔端,直抒胸臆,倾露肺腑。 如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
13、更行更远还生。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李煜传载: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群臣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10。开首两句劈头以“别来春半”、“愁断肠”发端,直吐真情,概括性 很强,总摄全篇。在内容上强调时光流逝之快与情绪之离别色彩,渲染满怀愁苦,突出明丽春光下的内心感伤与时间无法挽留的遗憾。花前痴立,怅然若失的形象似画如诗。这“愁”之欲去仍来,犹雪花之拂了又满。下阕言人之愈离愈远,犹草之更远还生。只是这无尽的愁恨不知能否如这春草一样冲破无尽的空间阻隔,沟通彼此的心灵。在一唱三叹的直抒胸臆
14、中,把词人的无奈之情抒写的淋漓尽致,纯是自然流露,表现了离情的深挚。“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岂独妙肖,谓之入神可也。” 11 至于其亡国被俘以后的词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情感的表达上就更为真切 。他眷恋故国,追怀往事,他的愁、恨、哀、思都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又如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沈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此词后主被掳入汴所作,描述亡国之后身为囚虏的难堪以及对故国的无限思慕之情。尽6 管后主情感是颓丧的,也尽管他的思想是厌世的,他却敢于直抒直写,且都是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上阕直写“哀”痛,凄
15、婉却来得突兀,无比怨愤的情调冲激而出,精妙而深刻。盖庭院者,他家之庭院,所恶岂仅藓侵阶而已?白日帘静, 无人前来荒凉难堪之情真切。面对如此萧瑟之景,怎能不勾起对“往事”的追忆?下阕写天净月白,联想起秦淮河畔的楼殿,影入河中,一切繁华皆以成空。阵阵哀愁便不断的袭上心头,欲抑不能,难以排遣。“空照”一词更是描画出了惨淡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怅惘失落的情绪。 但凭一种强烈而直爽的性情,信手拈来,于天然中见真情。 这篇词怨愤的难堪之情、失国的哀痛之绪强烈地贯穿于首尾,荡出满怀的恨愁 , 读之令人叹惋伤感。 关于后主的直抒手法,吴梅词学通论曾谓:“余尝谓二主词,中主哀而不伤,后主则近于伤矣。然其用赋体,不
16、能比兴,后人亦无能学 者。” 12如渔父阆苑有情千里雪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后主视天地间无一物不可爱的洒脱情怀; 再 如捣练子令深静院调动了听觉、视觉、触觉,在白描中全方位刻画了秋夜的无奈,将难眠的莫名情绪写得非常直接而到位。 在李煜的后期,作为一名亡国之君,他无心在用词上精雕细琢,然而正是这份情感的自然流露,才成就了李煜词如此之高的艺术地位,并且重新把词带回到抒情之路。如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倾吐真切,含蕴深沉,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唱尽了李后主绵绵无期的哀婉凄苦的故土之思。 对于人生、对于命运,李后主 “ 不是从 外延来认识的,他是从自己的内心、自己主观的一个真挚深切锐感的心灵来
17、感受,而且是这么坦率地表达出来。”13李煜 心声吐露明快,感情抒写真率,因而写出来的词情真语挚,也成为了他生命情感的外化。 三、虚实相生 一晌贪欢是梦中 “虚实相生”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出的那些虚像和虚景;“实”,是指作者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 以使诗词作品结构更为巧妙紧凑,情感更加动人心弦。 在跌宕的人生路途中,李煜时而被无意拥上高位,时而又被历史趋势推落低谷,但是他一生始终于词相伴,至死不改真情,只要吟
18、咏,就呕心沥血,倾注全部真情,情至深处,梦魂往来,在主观臆造的情境中找寻 痛苦灵魂的暂时栖息地 。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这样的论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在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14可见,创作时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虚构物象,并取眼前所无之 景与现实的实景形成对照、映衬、反衬等关系,从而在“神与物游”中更加透彻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这种虚实相生的抒情手法,宣泄出深广却又含蓄的情绪使李煜的词动人心魄,让人读之深切体会其发自肺腑的哀恸和血泪凝成的悲慨。 虚景与实景 、实情的 融合,互相映衬, 能够
19、渲 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在 李煜 看来,梦中的世界,回忆中的美好事物均是凄楚 而寂寞的 人间的对立 和 补充 ,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不顾一切地享受片刻的放松与欢愉,寻觅一丝难得的慰藉。李煜词中虚虚实实的含蓄隽永哀婉凄绝让人难以释怀。主要的体现有以下两点: 7 其 一,追忆已经消逝或虚幻的人事物景。如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该词是李煜国亡入宋后思故国的感怀之作。 全篇由悲叹写起,悲人生愁恨不可避免,叹惟独“我”的哀愁无边无际。美丽的故国昨夜又入梦中,醒来便泪流。下阕补叙梦里情境
20、,秋高气爽高楼眺望之事已是空幻。梦境替代不了真实的生活,抚平不了心灵的创痛。只有在梦里才能“重归”,才能“秋晴望”, 梦里梦外、欢乐悲哀相互映衬 ,从悲痛至极到无可奈何,归结到人生如梦, 昭示了现实人 生的沉重,更增添了词作的悲剧力量。 后主词中之实着眼于客观景物, 词中之虚着眼于主观情思。 又如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实写景物全篇只有词首两句。春光在眼,无尽连绵,于是凭栏眺望。但“独无言”把文字轻快的节奏带入了沉重,包含着无谁共语和不堪言说的孤寂心情。春色依旧,耳畔竹声依旧,
21、新月依旧,依旧似当年,但再依恋也已是物是人非。同时也暗喻自己对国家、往日的追恋,和处境中的无可奈何。下阕, 是幻景,是词人对当年的怀想。虽然春意尚浅,坚冰才初解,而尊罍、笙歌、香烛、画堂已尽在。虚实之景,眼下心前互相映照,情在其中矣。在结尾处又回到现实,憔悴之态,衰老之貌,令人读来,不自觉就会心感凄恻,泪流而不自禁。 其二,推想远方不可及的人事物景, 望江梅即是这样的词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首词是入宋后眷恋南唐的心情的一种表现,但词人并不是采用即景实写的手法,而是借助遥远的环境
22、,加以曲折表 现实情。通过多层次的空间画面的展示,提供给读者一个鸟瞰式的图景。虽然写的只是美妙的境界,但由于他对这清秋图画、美妙境界的梦想和爱慕,就渗透着囚居的现实生活孤寂难堪的情味。词中景物的描写新鲜而又含蓄,意绪表达集中而又委婉,展现的江南风景愈是美丽,愈能见其对故国的情思。隐情于虚景,实情在词外,气氛和谐而意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处于囚禁中的词人,日日神思恍惚, 只能在梦牵魂 绕 之中 , 追寻往日的足迹 ,思念南国,怀想江南的春秋佳日,追忆昔日的盛游。但这都已成为陈迹,只是梦一场,但却也只能在梦中满足了日夜的怀念。 类似的 词作还有 望江南 多少恨 ,整 首词 从现实着眼,起得突兀
23、,一 腔愤怒 喷薄 而出 ,接着主人公 追忆了 “昨夜梦魂中” 游上苑的欢乐景象 。 词到此 便 戛然而止,梦中所见到的 景 象和自己的 情绪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现实和 梦中的 虚景之间自然 而 巧妙地完成了对情感 陡 变的展示。 四、今昔对比 血痕杂入泪痕新 生活在南国的李煜从公子变皇孙,由老六成老大,而且双娇配才子,酣睡卧榻旁。但是入宋后的他,拱手让江山,当俘虏,被软禁,小周后受尽污辱,最后被毒死。 在中国文学史上 恐怕 很难找到像李煜这样的文学家 ,贵为人君和 贱作囚徒 的落差是在太大。大喜大悲 的遭际让他体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人生况味。经历了人世变迁之后,后主虽也深知往事已是如前世般
24、隔绝,但在悲凉凄清的当下,他仍然始终执著于梦幻般的往昔。因此他在词中会自觉8 或不自觉地叙写对过往的种种回忆,并与今日之境、之景形成极大的对比张力,进而形成一种李煜词的今昔对比抒情特色。 李后主不甘屈辱而又不得不绝望于既定的现实,在沉重的压抑下,总是在伤今怀旧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追怀故国往事,一往情深,甚至通过梦幻虚景发出悲愤的呼喊。哀怨处境的孤寂凄凉凄,哭诉内心的痛楚玉无奈,更至于咒骂自然,指控人生。然而,他的伟大之 处正在于他能“以自己特有的经历,用词精致,出语本色,兼以国亡之后的真情实感熔铸其中,在词史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境界和气魄” 15。为了更加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的今昔对比
25、来抒发内情也是 李煜常用的抒情手法 。 许瑞蓉在随笔依情,单纯明净 李煜词艺术特色述略中指出“(李煜)善于将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情感,是李煜词的显著特色之一。据统计,李煜现存 30 多首词中,竟有 14 首有关梦境的描写,而且多是梦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凄苦相对比之作。” 16如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 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全篇运用对比的手法,书写往日的富庶繁华和王国的凄凉,感人泣下。上阕极写南唐的历史和广阔地域,铺陈当年江南之豪华、安逸,气魄沉雄。下阕骤转入被掳后的
26、残酷凄凉现实。泛泛两句,在今昔对照下,道尽亡国之君的屈辱与憔悴。末尾三句忽忆当年仓皇别祖庙,肉袒出降的惨痛情景。“论者谓此词凄怆,与项羽拔山之歌,同出一揆。” 17 梦里是“半生富贵”的内容,以乐写悲,以欢情写悔恨,以梦境反衬现实,上、下阕反差强 烈,跨度极大,在兀起顿转中,情感跳跃幅度达到极限,痛与悔充溢于词间。 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抵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 袁枚曾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解之诗。”李煜正由于其大起大落大愁大痛之情不可解,才给后世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再以“绝命词”虞美人为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27、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词人连用了三层的对比。上阕前二句以 “ 春花秋月 ” 无尽 无休 的 宇宙永恒与 一去不返的往事 昭示的 人生短暂对比,次二句紧承前句,将 周而复始的 “ 小楼 ”“ 东风 ” 与 “ 不堪回首 ” 的 “ 故国 ” 相对比 , 同样突出此一层意思。下阕首二句“物是”与“人非”对比,三层对比叠用,“从不堪回想故国的景物情事和现在生活情况的对比中来抒发他当时的深长愁恨” 18, 交织着潜在的感性,也隐含着理性的灵光 , 突出宇宙无穷与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汴京不可往,故国不可归,前进不得,后退不能
28、,在极尽绝望中, 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发出了撼人心魄的有力问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之愁,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无尽奔放且 余味无穷 。 整首词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构思精巧, 是一首纯粹的血泪之歌。 李煜词中较多运用今昔对比,这样就可以把旧事与今日贯穿起来,由此情此景比照彼情彼景,在抚今追昔中 人生无常、芳华成空的伤痛便一无遮拦地得以展现 。谢新恩 秦楼不见吹箫女,“秦楼吹箫女”本俊秀清艳,而如今“不见”,使全词境界突变,“上苑风光”本旖旎不尽,冠以“空余”,顿感今日之凄凉。除此之外,后主善于 拉长时间和空间 的幅度,在荡气回肠的情感抒发中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慨叹, 给人
29、留下思考的余地,造成余味无穷的效果。再看 望江南 多少恨 , 梦回故国,还是往日的上苑,依旧车马喧嚣,春风得意,一派繁华9 热闹景象,而梦醒后的现实却只有一腔遗恨。表面写对昔日繁华的眷念,实际表达的是今日之凄凉愁苦。梦里欢聚依依,梦醒悲恨连连,强烈的比照中,使人读后为之动容。 正如杨海明所述:“李煜词中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以及那悃忱的怀旧心志,就是常人所普通怀有的。”19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特殊情况,在精神实质上也反映出一般现实生活的规律性,因而就具有说服人的力量, 这也正是他的词能够打动人心之处。 结语 在五代词人中,李后主可说是一位最忠实于文学艺术创作的作家, 可惜他生性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才干
30、,以至于在他手上断送了大好江山,由一个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一变成为别国的阶下囚,实在令人叹息。 在此姑不论的李煜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生活习惯,凡是能够真诚面对自我的人生,能够率真表达心中所念的人,就值得我们的敬佩。况且 李煜之词,“一扫浮艳,以自抒身世之感,与悲悯之怀” 20,以其清新疏淡,风格独具的抒情方式,在词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特别是在情感表达上,李后主的词率性自然,诚挚感人,为五代词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春风。 尽管词源于民间,早期的词也继承了民 歌清新而质朴的传统,但发展至晚唐五代,词的创作渐渐误入形式主义的歧途,内容愈来愈空洞,多是无病呻吟,而语言愈来愈绮丽,雕
31、章镂句之文泛滥,多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不承载情感,尤其是“花间词派”的词作。直到李煜的出现,才使得词的这种畸形发展趋势得以扭转。他推动了词的发展,在中国词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李后主冲破了“花间”樊篱,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和抒情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词的艺术技巧,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后人几乎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在后期仅仅短短的二、三年中,李煜取得的成就便足以使他成为独步词 坛、承前启后的大家。可见,李后主词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情感意蕴作为词的抒情内容,就应该具有个人化、个性化的特性。富有生命力的抒情作品,不仅能够准确捕捉词人自身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认,使其抒发的情感具有自
32、我的独特性,同样的,它还应该能够善于抒写人类共同的情感本质,使其抒发的情感具有深广的涵盖性。李后主的不少词篇之所以能够传颂不衰,正是应为抒发自身真情实感同时又能触动大众的心弦,与之同呼吸、共吐纳。李煜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被囚禁的皇帝饱经残酷折磨之后对一己人生的感受,而且可以涵括家破人亡、乱离 伤别时的种种辛酸血泪和人生哀痛,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上跨时空的共鸣。 从帝王到臣虏的人生巨变赋予了李煜深沉的生命体验,成就了他词人的成就。后主 以其率真的语言、任纵的性情、真挚的感情、明净的意境,或触物寓情,或直抒胸臆,或含蓄陈述,抒发了真切深刻,感人至深的思绪和情感,千载之下,
33、才能为不同阶层、不同年代的人世代唱诵。 注释 111中国古诗词精讲 .俞平伯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第 135 页 .第 141 页 . 2李煜 .李煜词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第 9 页 . 10 3 陆机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4. 4张怡 .李煜词“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8( 6) .26. 56词心笺评 .邵祖平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第 19 页 .第 24 页 . 7王国维 .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 .内蒙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第 168、 182 页 .
34、8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第 375 页 9叶嘉莹 .迦陵论词丛稿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98 页 . 1015董 希平 .李煜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第 25 页 .第 5 页 . 12吴梅 .词学通论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第 74 页 . 13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第 159 页 . 14刘勰 .文心雕龙注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第 295 页 . 16许瑞蓉 .随笔依情,单纯明净 李煜词艺术特色述略 .作家评论 2009.10.B.第 130 页 . 17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第 37 页 . 18詹安泰 .李璟李煜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第 22 页 . 19杨海明 .唐宋词与人生 .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第 52 页 . 20龙榆生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第 22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