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民间戏曲中的观音形象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戏曲中有不少对观音的描写,不同的朝代对宗教的政策不同以及观音的影响范围不同,戏曲中所呈现的观音形象也不 一样。通过分析西游记杂剧鱼儿篮观音鱼篮记香山记海潮音观音得道来分析观音的形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 戏曲 ;观音形象 ;妙善 ;佛教 ;道教 ;世俗性 Guanyins images in folk traditional oper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ieces of traditional operas
2、describing the image of Guanyin。 Different dynasties have different policies on religion and the different worship ranges of Guanyin also have effect on the image of Guanyin in traditional operas。 Through comparing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zaju yur fo Guan yin yu lan ji xiang shan ji hai chao yin .,
3、in order to summary the image of Guanyin and then to analyse the reason why it happen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opera; the image of Guanyin: ; miaoshan; Buddhism; Taoism; secularity 1 观音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从印度佛典中的男性观音形象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形象。这种身世信仰上的变革 1,同时也影响到了历朝戏曲作品中 的观音形象塑造。 本文主要论述戏曲中的观音所扮演的四种角色。 一、观音是具有无边法
4、力的佛教领袖 观音是拥有无所不能的法力以及至高无上权力的佛教领袖。元末明初剧作家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就从观音的出场及在唐僧师徒们取经前后下达命令中,体现出了观音法力无边且具有一定威信的佛教领袖形象。 首先,杨景贤从观音的出场突出观音的佛教领袖形象,西游记杂剧中直接以“观世音唱 : 旃檀紫竹隔凡尘,七宝浮屠五色新。佛号自称观自在,寻声普救世间人。老僧南海普陀洛伽山,七珍八宝寺居住。西天如来座下上足弟子,得真如正徧知觉。自佛入 湼槃后,我等皆成正果。湼槃者,乃无生无死之地。现今西天竺有大藏金经五千四十八卷,欲传东土,怎奈无个肉身幻躯的真人阐扬。如今诸佛议论,着西天毘卢伽尊者托化于中国海州弘农县陈光蕊
5、家为子,长大出家为僧,往西天取经阐教。怎奈陈光蕊有十八年水灾,老僧已传法旨于沿海龙王随所守护,自有个保他的道理。不因三藏西天去,那得金经东土来。” 2拉开全剧序幕。从这段观音的自我介绍中可以发现在此剧中观音是佛而不是菩萨,通过了解佛和菩萨的区别,佛的地位是高于菩萨,这是从地位高突出观音佛教领袖形象。 其次,在唐僧师徒取经前后,通过正面 和侧面两种描写方式,塑造了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观音形象。西游记杂剧第二出【逼母弃儿】,写到“ ( 龙王上 , 云 ) 夜来观音法旨云 : 毘卢伽尊者今日有难,分付巡海夜叉,沿江水神,紧紧的防护者。 ” 3虽然戏中没有直接让观音的出场,但是龙王说的“观音有法旨”并且
6、龙王按照观音的命令无条件去执行,侧面反映出观音身份的至高无上。在第四出中更是不得了,不仅是龙王要听从观音,连地上的虞太守等官员也得听从观音,并做拜科,十分尊重观音“( 观音佛上高垛 , 云 ) 众官见老僧么 ?( 众做拜科 )( 观音云 ) 长安城中,今夏大旱。可着玄奘赴京师 ,祈雨救民。我佛有五千四十八卷 大藏金经 ,要来东土,单等玄奘来。虞太守听我叮咛 : 依老僧国祚安宁 。 陈光蕊全家封赠,唐三藏西天取经。 ( 下 )( 夫人唱 )” 4,在西游记杂剧的第七出、第八出,在其他神仙无法钳制孙悟空的时候,观音一出马,便让孙悟空有功夫也无法施展,被压在山下无法动弹,第十出【收孙演咒】中,唐僧揭
7、了花字救出悟空,但是悟空却还没有悔改之心,这时观音现身给了唐僧一些法宝来控制无法无天的孙悟空,戒掉他吃人好色的本性。最后在第二十出【水部救火】中,观音佛崇高的地位,也使其它的神仙诚服,认真执行观音下达的 命令,原文写到“( 观音上 , 云 ) 老僧观世音是也。唐僧过不得火焰山,孙悟空来告,我差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壁水(犭俞)、参水猿等水部神通 。 水能灭火,就除此火山之害,免使后人受苦。传吾法旨,着神将跟孙悟空去,便要唐僧过山。风 、 雨 、 雷 、 电神,即时下中界 。 我着他火焰不能烧 , 刀侵断断坏 。” 5这是怎样高地位的人,能调动这些神仙去帮助孙悟空、唐僧。 西游记杂剧中的观音
8、无所不能,无人不敬,她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这场游戏的指导者,又是保护神,地位相当的高。杨景贤在作品中塑造这样的观音形象和当时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关, 元 末明初, 社会生产力低下, 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但是统治阶级却熟视无睹,毫无作为,他们只会贪污腐败,至于皇帝则沉溺女色和宗教中,维持社会稳定的伦理道德失去了本该的效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处境中,他们不满于现状,因此非常渴望有人能解救他们。又加上 明代颁布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2 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仗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罪。其义父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6于是就有许多愤世嫉俗的作家热
9、衷于通过繁荣的神仙道化剧来表达这种渴望有人来拯救的愿望。 生处这个朝代 ,目睹着一切的杨景贤借着西游记杂剧,把自己和百姓的愿望注入自己的作品中,他让观音充当无所不能的救兵形象,利用观音无边的法力来救苦救难,成为 “保护神” 。而 在那个时代,人们既有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崇拜心理又有想要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于是观音这种形象自然更能为百姓所接受。 总之,杨景贤在西游记杂剧所塑造的观音形象,更像一个信徒心中所认为的观音形象,充满了崇敬和敬畏之情。 除了西游记杂剧,在另一部杂剧鱼儿佛和传奇观音鱼篮记中也描写了观音菩萨佛教领袖形象,但是后两部剧更 强调观音降魔显灵的功能。 鱼儿佛讲述的是以打捕鱼为业的金
10、婴,虽有妻子和观音的劝说,却无法彻底断了捕鱼的决心,于是观音便请阎罗鬼判将金婴的灵魂引入地狱,只有金婴不断的口诵佛号才能避免受苦,同时观音还命令龙王带着虾兵蟹将金婴围住,替那些鱼类索命。在金婴无所是从的时候,观音再次出现,这时金婴再次听得观音说法并彻底悔悟 7。观音鱼篮记中,开头就说了故事的内容 : “鲤鱼精混混凡世,金牡丹多受灾迍,开封府包拯断问,显神通鱼篮观音。 ”鲤鱼精因仰慕才貌齐全的张真,于是幻化为金牡丹模样去向张求爱。后来鲤鱼精暗中做法使金牡丹卧病不起,自己却变为金 牡丹和张真商量一起出逃。之后,鲤鱼精出逃不成挟着金牡丹遁去。最后观音菩萨手执鱼篮出现在她面前,鲤鱼精才免于大难,观音给
11、她讲说佛法,使鲤鱼精放了金牡丹,并且皈依佛门,随着观音去修道,并成正果 8。两部戏,虽然情节不同,但是依旧表现出观音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无所不能的权力, 和西游记杂剧不同的是,这两部剧增加了观音 超度的功能 。 观音是天上的菩萨,当得知有佛根却暂陷于恶境中的金婴和鲤鱼精,就现身进行劝道说法。因为鱼儿佛和观音鱼篮记时正是道教劝善书全盛时期,以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出发点并且带有儒、道的“积善消 恶”和佛教的“因果报应”色彩在民间盛行 9,于是不可避免戏曲作品中也渗透了这些思想。这两部戏曲中,观音作为最高权力的菩萨,现身进行说法,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度人了解人生的苦难,从而皈依佛门,成为虔诚的信仰者,这两部
12、戏曲中的观音是完美的、公正的代表,最终也达到了度人济世的宗教目标,这样写迎合了当时民众普遍的审美喜好。 二、观音是苦心修行的信徒 她看透人世,认为“世 事浮云,看浮生如一梦。” 她一开始就决心要出家修行。这时的观音不再是 威力无边、神通广大的神仙,而是一个平凡人,经过苦心修行,最终成佛。明刊本香山记就 是塑造这种形象的代表作。 香山记主要讲述了从小就修真乐道的妙善,因三番五次违抗妙庄王的命令最终被妙庄王处死。之后因她的苦行最终修道成佛的故事。 香山记中突出了妙善的苦心修行。在作品中,至少四次正面提到了观音看透人世,想要苦行修道。第一次是在第三出,在当妙庄王说要替观音招赘驸马时,观音一开始说因为
13、自己年纪尚小,对世事还不熟悉,因此不想婚嫁,但是妙庄王不依。这时观音第一次说了自己想要修真乐道。第二次在第四出中,妙庄王再次尝试劝说妙善婚嫁,婚嫁之后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这一说法又被妙善再次否定,她对于 这种如浮云般的荣华富贵不屑一顾,只想出家修道成佛。在同一出,妙庄王对于观音的固执大发雷霆,说要把她押起来去御花园挑水映花,此时妙善第三次提出了对于修道成佛的追求。十七出中,世尊试探妙善时,妙善3 也说了自己不念荣华富贵的人生想法。不仅仅是从观音自身,从他人口中也可以看出观音修道成佛的虔诚,如第十三出中尼僧让她不要难过,专心准备三千羽林军和八百僧尼的斋饭,因为她是虔诚修佛的人,自会有鬼神来
14、帮助她,最后世尊去试探妙善是否是真心、虔诚的修道也是很好的例子。香山记中的观音把世事当成浮云,把浮生看成一场梦,想离开凡世 ,乐道修真。她视婚姻如浮云,视荣华富贵为浮云。正是观音想要虔诚修道,拒绝嫁人的行为,使得妙庄王极度不满,三番四次为难妙善,最后还赐绞死,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妙善渴望修道成佛的想法,最终苦行修道,虔诚修道成了妙善成佛的最关键的因素。 通过妙善的苦心修行也可以看出在戏曲作品中观音形象的世俗色彩逐渐增强。香山记中的观音逐渐没了神性、威信的色彩,这可以从四方面来论述,首先,观音的出身来说,观音出身为普通公主,她的出场在由妙庄王下达的旨意中引出的:“寡人妙庄王是也,下有三女:妙元、
15、妙英、妙善。”又有“与你自招驸马 ,取酒过来。” 10观音是待嫁的女儿,身份普通,不再是高高在上,任何人都不能违抗她命令的佛教领袖,她是一个国王的女儿,必须听从她的父王。其次,观音出家的目的具有世俗性。然后,观音的日常行为具有世俗性,她和普通人一样,会祈求神祗保佑自己摆脱难关,当她的父亲下旨要求她要让“桃花九月开,菊花三月放。桃菊一起开放” 11才允许她出家。这时观音下意识就想到插香祈求神祗,扶持她,保庇她,让自己顺利度过这个难关,出家修道成佛。妙善告神祗的情况,在后面依旧有出现。最后,妙善的世俗性还表现在,戏曲作家把观音塑造成一个具有 孝心的形象。如给父王祝寿又如观音被处死之时,说“爹娘空养
16、孩儿一身在世,养育恩情不能忘。” 12为父亲这种残忍的行为辩护,认为作为子女只能遵守却不能违抗旨意,在临死前还交代姐姐好好服侍母亲。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妙善同样怨过自己的父亲,在二十一出,妙善在阎王前的诉苦,说因为自己严父的原因,百般折磨,到了这种地步,在第二十二出,又说,恨自己狠心肠的父亲。这样具有人味的观音,愈加贴近民间,也更能为百姓们接受。观音这种崇“孝”行为,成了观音世俗性具体表现出来的补充之一。戏曲中出现观音崇“孝”行为,首先和明初统治阶级和民间共同提倡敬老、养老有关。其次和作家深受儒家思想和道教劝善书的影响有关。在儒家教义中,孔子要求把爱父母作为做人处事的第一要义,这两个因素影响了作
17、品中的观音形象,同时加上当时人们对于观音更加了解,因此观音的形象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虽然由于人们对观音的认知开始变得复杂,并且带有自己对观音形象的构想,使得观音的世俗味增加,中国味更浓。但是在戏曲中,并没有完全抛弃观音的特殊处。如妙善的前生是佛教中的正法明王,戏曲在第六出“花园受难”中写到“鬼神托梦”这一情节“(妙善于花园草亭,瞌睡)(鬼上舞介)(世尊上)妙善抬头 听我吩咐,你非是他人,乃是西天正法明王,只因犯了佛法,贬在妙庄王家投胎,我今赐你木鱼一个,素珠一串,你急辞了父王到清秀庵中修道,日后定有香山佛位。(旦引)一梦到南柯,醒来还依旧。睡梦之间,梦见神人,说我非是别人,乃是西天正法明王。因
18、犯了佛法,把我贬在人间,他赐我木鱼、素珠,不免前行。”13这出戏,妙在居然能将佛道一起表现,写出了佛法中妙善的身世,但是通过的形式却是托梦,这继承了元代神仙道化剧的模式,通过梦来造神,通过梦来崇道。剧中的观音,只是妙庄王的小女儿,但是经这一梦,却告诉观者,观音依旧有其佛缘所在 。同时因为观音的前生身份,她可以免受凡人在地狱的遭遇,甚至还有阎罗送她登仙。 三、观音是为国效忠的孝女 这里主要通过清抄本海潮音来分析这种形象。海潮音讲述的是具有为国效忠和为长辈行孝道之心的观音,因修罗刹的谗言,被妙庄王发配到白雀寺为尼,最后被赐三般朝典。4 之后因为自己的孝心和对众生的慈悲之心而修道成佛的故事。 海潮音
19、和香山记一样,都写到了观音的孝心,写到了观音为了双目失明的母亲,为了长了怪疮的父亲而献出自己的双目和双臂。但是比之于香山记中观音行孝的程度,海潮音中观音更为有孝心 。这种孝心是即使父亲如何对待自己,都毫无怨言,心中只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现在妙庄王百般折磨只是将自己的身体收回而已,有何怨言?同时为了减轻父亲的罪行,在被父亲打入冷宫时,还诵经祈祷能减轻父亲的罪行。 之所以以为国效忠的孝女来定义海潮音中的观音,是有其意义所在。海潮音中突出描写的便是观音为国效忠、为天下百姓忧心忡忡的的形象。 首先,表现在未被打入冷宫之前的一次和姐姐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志向,在第二出【泣颜回】、【喜衡灯】中,妙善的
20、姐姐来找妙善赏春,而妙善却说身子有小恙,不能奉陪,又长吁气。之后终于道 出自己的心事来“ (旦叹)怎除大地众生苦,不了业海迷途? (旦叹)非虚从,无妄语,难道女儿家终须是女? (下旦白)诶,姐姐,你但知眼前富贵,不思前后苦楚。 ”14其次,表现在当魔障侵入妙王国中,即修罗刹向渴望长生不老的妙庄王进谗言,使得国中一片混乱的情况下,观音挺身而出,劝阻为了长生妙道残忍杀害男童、欺凌童女的妙庄王,却不管自己的生死。最后,表现在妙善出家修道的目的和最终成佛的原因,香山记中妙善为了能让自己“白日升天,白发返黑”而修真乐道,但是海潮音中妙善出家修道完全是为了普度众生。在妙 善被父亲赐三般朝典后,进入地狱,十
21、王请妙善上乐土时,妙善说,不愿见到众生苦,因此不想成佛道,下定决心要普度众生后,才去成佛道。同时观音成佛的最大因素也是她对众生的慈悲为怀,体恤受苦的众生。 清抄本海潮音中充斥着作者尊佛抑道的宗教倾向,而且在作品海潮音中,作者张大复充分运用了文学作品反映历史,同时也给现实世界敲响警钟的功能,他的作品将历史事件融入其中,通过戏曲中的剧情影射历史人物和事件。 海潮音中怂恿妙庄王“要童女三百六十个,每夜幸其一 又用童男三百六十个,每取一童之脑和药服之 ” 15来达 到长生不老的修罗刹,就是代表道家。只求“术”,称有仙丹之类的东西便可以达到不死保持活力。他借着魔障可入妙王国里的时候,进献如此惨无人道的建
22、议,搞得国中人心惶惶,底下做事的,虽然按旨意行事,但是内心却是牢骚满腹。修罗刹有六大弟子,分别是酒魔、花魔、名魔、利魔、武魔、文魔,这六魔的安排,其实也表达出了道教虽表现与世事不争,但是实质上却是相当争强好胜。修罗刹所谓的仙道是建立在残害童男童男,残害无辜的僧人上,任何阻止他计划的,都会受到相应的报复。于是在前期,因为妙庄王自己的私心,代表“道教”的修罗刹占据这场善与恶势 力的上风,除了之前的残害童男童女,把妙善打入冷宫,发配到白雀寺,到最后赐死妙善,他在妙庄王身边煽风点火,使父女的关系走上碎裂的地步,他甚至还对与佛教相关的人和事物下毒手,因为西方罗汉化身为和尚把他的弟子武魔杀害时,他怂恿妙庄
23、王,让妙庄王“把佛寺改为道院,僧人不管老小都杀掉,尼姑不论老小都嫁人 16。”他妄图扼杀佛教的发展,掌握整个国家的宗教。但是不幸的是,他的野心被代表善势力的妙善和善思罗汉打败。在与善思罗汉对法中,他最终失败,露出原形。修罗刹便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而妙善也充当了除害的神灵,最后被修罗刹 当做牵线木偶随意摆布的妙庄王最后觉悟过来,便是善势力的佛教战胜恶势力的道家的最好例子。作者写这个情节并不是出于偶然,兴起而作,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明世宗因服用道士呈上的丹药,不治而亡。在他在位时,用道术治理国家,不理朝政,最终落得自断性命的下场。 17作家将历史事件融入作品中,体现了作品喻
24、世、醒5 世的功能。作品形成于明末清初,这时候的道教在明中叶出现尊崇过滥后,开始逐渐衰败。而佛教虽在明代有被限制,但是明代诸帝依旧有尊佛的传统,正因为如此,佛教在不同朝代的皇帝的扶持和推崇下,又有了一次 又一次的繁盛的机遇 18。海潮音在这种背景下,深受影响,在海潮音中极力宣扬佛教的宇宙因果律,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这和罗懋登的香山记所宣扬的一样,在香山记几次提到对于作善的要使其脱离幽冥,造恶的则要打入阴司。海潮音中也是如此,观音在游历地府时,看到了不少在受折磨的鬼魂,正是因为他们前身造孽作恶太多,以至于在地府中要受苦。而做善的,则可以接引至西天。如此写的目的,是为了
25、告诉世人,只要有善心,行善事,大慈大悲,那么也可以成佛,这对改善世风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海潮 音这部作品,观音的形象更具世俗性,接近庶民。她的身份失去了光辉的正法明王前生,而只是普通的公主,因为具有佛缘,所以被关注到。而她在白雀寺所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独立完成,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做打柴挑水扫院等等杂事, 不再有香山记中在清秀庵发生的一系列带有神异的事情“(丑上)【引】 自从公主到我庵中,一场怪异,钟不敲自鸣,鼓不打自响,香不烧自着,灯不点自明,地不扫自净 ” 19这种观音形象更加世俗和平民化。 从香山记到海潮音,观音形象的世俗化明显,进一步完成了由神到人的演变,其中的原因有作者出现 为了创作出
26、能够深入民间文化习俗的心理在里面,同时又和当时中国民间的观音崇拜兴起有关,还有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香山记成书于 1598 年,也就是明中后期,明中叶是戏曲创作的转折时期,戏曲反映生活的功能让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由于这种功能的提高,香山记中的观音变成了妙庄王的三公主,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去命令各路神仙鬼怪,她的形象褪去了神性,更有股庶民气息,不得不提的是观音的女性化,和明中期出现的阳明心学,努力在民间推广儒家思想,突出了人应有的应有的价值和地位,于是男女平等思想开始在作品中体现。观音本 地化和女性化,对晚期的中国女神崇拜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20。又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败坏,恶行不断,为
27、了惩恶扬善,这时的戏曲中的宗教味渐渐消失,却多了社会现状的描写。通过地狱、因果报应之类来告诫人们要做善事,忌做恶事,要遵守世俗道德伦理。 四、观音是为救灾放弃爱情的痴情女 这类作品中的观音具有“七情六欲”,但为了救世人而放弃自己的爱情,最终成佛。民间描写观音形象不尽相同,但是周秋良老师在谈到粤剧观音得道中的观音故事时,论述的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观音形象。戏曲中,观音和韦驮相爱,但是为了求良瓶救世 人,舍弃了爱情,后成为南海观世音菩萨。妙善和世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她和韦驮十分相爱,但是为了救世人,她抛弃了荣华富贵和自己的爱情,承诺自己将终身不嫁,将自己和韦驮的爱情置于了救世人苦痛之后。粤剧
28、中观音的这种形象,受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同时又和粤剧的一些戏剧特色相关 21。 五、小结 从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观音身份一出场便是至高无上的佛,即使是无法无天没人能够顺服的孙猴子也不得不听从观音佛,而众神仙包括众地方的官员们,也都得听从与观音,这里的观音佛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充满神性。到鱼儿佛和观音鱼篮 记中依旧如此,观音是法力博大,是讲说佛法让金婴和鲤鱼精皈依佛门的菩萨。而到香山记和海潮音中,观音则成了妙庄王的三公主,虽然香山记中妙善有正明法王这一前生的身份,但是6 剧中的世俗性却不断增强,是具有世俗味的形象,孝顺而且具有菩萨心肠。而海潮音中,观音不再有任何前生,一开始便是妙庄王的第三个女儿
29、,她既守孝道又为国尽忠。而到粤剧观音得道中的观音就更加庶民化,从让人觉得敬畏演变为让百姓觉得亲切,贴近生活。之后随着社会发展,思想更加开放。戏曲中的观音形象则更充满人味,这又是后话了 。 注释: 1李利安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山东大学学报 2006 ( 4) 2吴闲云 吴闲云讲说古本 http:/ 3金鼎公主 西游记杂剧吧 http:/ 4金鼎公主 西游记杂剧吧 http:/ 5金鼎公主 西游记杂剧吧 http:/ 6赵景深 、 江巨荣 明清传奇与杂剧 http:/ 7陈宗枢 佛教与戏剧艺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1) 66 8陈宗枢 佛教与戏剧艺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0、1992.( 1) 67-68 9陈梧桐 中国文化通史 -明代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 199 10周秋良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2008 ( 9) 54 11周秋良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2008 ( 9) 56 12周秋良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2008 ( 9) 70 13周秋良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2008 ( 9) 58 14周秋良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2008 ( 9) 99 15周秋良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2008 ( 9) 106 16周秋良 观音本 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2008 ( 9) 130 17陈梧桐 中国文化通史 -明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 193 18陈梧桐 中国文化通史 -明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 205 19周秋良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 中国戏剧出版, 2008 ( 9) 63 20一品禅悦 布施网 http:/ 21周秋良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 , 2008.( 9) 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