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本文对 苏轼散文 中 姿态横生的 人文情怀 作详细介绍,重点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人文情怀的文学价值、形成原因以及对后世 的影响。 关键词 苏轼散文;人文情怀 On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Su Shis Prose Abstract: This paper in su shis essays fun-loving humanistic feelings stance detailing his essays, a
2、nd probes into the unique humanistic feelings with the literary value, the formation reasons and on the impact of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 Su Shis prose; Humanistic feelings 1 人文情怀 更多的是指人文素养,是指 “ 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淀和升华 ” ,内涵极为丰富,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思想以及民族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等等自然为其应有之意。在
3、这种意义上 ,我国古代士大夫继承发扬了这种人 文情怀,具体表现在 治国参政的理想抱负、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忧国恤民思想以及对人情、国法和天理的知识、观念 等。古代的士大夫已不存在了,但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却留存于各种艺术品中。作为“士大夫化”的典型代表 苏轼,其散文就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作为最富盛名的文学大家,苏轼散文充分彰显着他的才气,而他的个人魅力同样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高度评价。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 之也。 ” 1林语堂先生赞叹为:
4、“ 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 的苏东坡,正直、慈悲、乐观与旷达的精神,闪耀在中国千年的历史星空 。 2 这是一种 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苏轼,带给我们的是对崇德修身和修养践履的执著和醒悟,是特有的自省意识、价值自觉和修养功夫,是需要 我们 透过 其作品 这个大窗口,不断领悟,激励培养的人文情怀。 一、苏轼散文 中 姿态横生的 人文情怀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 注重 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特别是其散文创作形成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对我国散文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苏轼散文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主要表现在苏轼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独善其身的创作立场及旷达不羁的创作风格等几方面
5、。 (一) 有补于世 苏轼创作态度的人文情怀,主要集中表现在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上 。 他在 凫绎先生集叙 中说 :“ 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 , 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 3P232 在 答虔伦俞书 中他又说 :“ 酌古驭今 , 有意于济时之实用 。 此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 。”3P193 这里所讲的 “ 疗饥 ”,“ 伐病 ”,“ 济时与实用 ” 都体现了苏轼散文那种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 。 苏轼从小就在儒学教育中成长,具有“ 奋厉当世之志”。 后来下决心“ 致君尧舜”,上京师应举,并竭尽发挥才能、“诵古说今、考论是非”,说得失,论利害,向朝廷进谏,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无
6、论他在制策中的大倡改革,还是在熙宁年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都展现了苏轼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特别是经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以后,苏轼的满腔政治热情被逐渐冷却了下来,他的许多少年梦也开始落到实处,并逐步对从前那种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个时候,苏轼受到了儒家哲学中积极出世的影响,开始有所作为。“事君之义,虽以报国为先,而报国之 道,必以安身为本。若上下相忌,身自不保,国由何报。” 3P232 苏轼开始清醒的认识到报效国家必须以安身为本,可是他却没有从此走上远离官场的人生道路,他说,“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儒家的人世精神一直在他身上
7、浮现,“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3P168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其仁爱的精神。苏轼继承着这一精神而又有所光大,其民胞襟怀更为广博而深挚。他反对王安石新法,是由于他具有民本思想,对政治改革采取比较温和的 态度,所谓“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3P211 他反对司马光的2 “以彼易此”政策,不顾权贵利益,为保护平民利益而力争保存新法中的“免役法”,和司马光争论后气愤地连呼“司马牛!司马牛!” 苏轼勤政爱民,关心民生,为官一任,惠民一方,处处为老百姓办好事。在徐州任上,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彭城门下,
8、水二丈八尺”,苏轼临危不惧,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前线,安抚百姓,指挥抗洪抢险,亲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4P25 与城共存亡,与民同生死,共同奋战七十余日,终于战胜了洪水,保全了全城生命财产,宋神宗赐建黄楼以示 嘉奖,至今城东南挡水的大堤仍称“苏堤”。在杭州任上,他修复六井,疏浚西湖,于西湖南北修筑长堤(“苏堤”),随时赈灾施药,“多作饘粥(稠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4P251,因他有德于民,杭州人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4P135。在湖州任上,他爱民如子,因“乌台诗案”被押解进京时,“送者雨泣”,“为作消灾道场”。 5 纵观苏轼一生的政历 , 他在朝为官时 , 上
9、书直言政事 , 不顾个人安危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做地方官时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些为政思想融入其散文中 , 便形成了他的散文 有补于世的人文情怀。 (二)独善其身 受孔孟儒学的影响,苏轼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处世原则和生活方式;在道家庄子这边,苏轼又深层次的找到了这种处事原则的哲学依据。 庄子反对社会黑暗,抨击社会现实,形成了自己的心灵 人格哲学。他主张绝圣弃知,摧毁仁义,抨击儒墨,反对功名利禄,明辨富贵善恶,苏轼的那种处事原则正是与这种对待外物的态度,朝着庄子主张的这种超脱了实用主义的功利目的,在舍得与不舍得的两者之间保持了若即若离的现实审美态度。“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里而观之
10、,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筱,如隙中 之观斗,反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优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为了摆脱这种外物君临于我的状态,就必须“游于物之外” 5,与外物保持长远距离, 以用一种超脱的态度来区别它们。这样,就能做到“非必怪奇瑰丽者,捕糟吸酸,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据记载,东坡志林曾详细记叙了苏轼本人在惠州游松风亭时的情形: “余尝寓居惠州嘉枯寺,纵步松风辛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辛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钓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 雷建,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么也不舫熟
11、歇。” 3P143 这个时候,苏轼把自己比喻成一条脱钩之鱼,他认为一旦摆脱了外物的支配,得到了支配自我的独立性,他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精神自由。庄子根据哲学中提出的人生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反对并否定了人与世界的种种矛盾,最终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想人格,而苏轼却在接受人生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把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原始儒学的理想人格在精神上结合了起来,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以外在客观条件为可有可无,无适而不可的现实人生哲学。这一点让苏轼进一步向庄子哲学靠 拢,引起这个现象的心理诱因正是庄子哲学所赖以建立的人格哲学和追求自我的殷切希望: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幢弃息如雷鸣,
12、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阂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P263 苏轼所要寻找的自我与解脱的人生苦闷,与庄子截然不同,但他表现出来的那种寻找自我的殷切希望和解脱人生苦难的强烈要求却构成了他独善其身的心理诱因。 (三)旷达不羁 3 “ 旷达 ”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批评术语 , 它原本是指一种放任达观的人生态度 。 比如 晋书 张翰传 中有云 :“ 翰任 心自适 , 不求当世名 。 或谓之曰 , 卿乃可纵欲一时 ,独不为身后名邪 ? 答曰 : 使我有身后名 , 不如即时一杯酒 。 时人贵其旷达 ”。 显然 ,这里的 “ 旷达 ” 指的是一种放任达观
13、的人格趋向和生活态度 。 后来 , 人们将这种“旷达”纳入了文学批评中 , 于是就由指属一种生活态度而一变为对一种艺术品味的概括 。即 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那种超然物外 , 超脱豁达的审美知趣 , 或是表现为对世事无常 ,岁月如梭 的低沉喟叹 , 或是泛观人间 , 诸缘尽捐的心灵呻吟 , 其表现形态不一而足 。 具体到苏轼而言 , 就是苏轼在创作中常常以健笔写人生的痛苦和缺憾 , 表达出一种洒脱的 人生态度 , 而作品中便形成为一种旷达的情感状态。 苏轼的一生坎坷曲折,遭受了许多打击和苦难,可是他从未被痛苦和灾难所击倒,无法承受,而是乐观豁达,善于排解,随心所欲,努力做到不被世俗的祸福苦乐所牵
14、绊,不被舍得和不舍得所烦扰,时时刻刻表现出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这点上,也充分显现出苏轼不同于常人的人格魅力。 苏轼获罪贬黄,过去的一些亲朋好友因为担心受到牵连而几乎断绝和他来往,苏轼在送沈逵赴广南中写道,“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可见,此刻内心的孤寂苦闷是不可言喻的, 但这仅仅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又游山玩水,从大自然中寻找那种生活的乐趣,表露出一种乐观超然的生活态度。苏轼在初到黄州诗中虽然流露出自己被贬后的那份不平,嘲笑自己安慰自己,但与此同时却又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样的句子,描绘了黄州的美丽恬静,展现出他能够身处逆境依旧
15、心境安适,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且能够在里面得到安慰、轻松,寄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文精神。对于大自然的态度,特别是表现出他达观的人生态度。他在临皋闲题写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在黄州数年,他为了排 解苦闷,也为了保平安,便在大自然中寻找寄托,以闲者自居,并以此安慰自己让自己满意。在记承天夜游一文中,他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他饮酒、赏梅、读书、赋诗 , 生活虽然简单纯朴,却过得十分安适。再贬儋州以后 , 生活是更加困难。苏轼当时是做了葬身海外、一去不回的思想准备的,与子迈“诀别”时,先“处置后事”,到海南后的安排
16、是“首当作棺 , 次便作墓” 3P256。即使这样 , 他依旧写出了“他年谁作舆地志 , 海南万古真吾乡”这样的诗句。 3P223 在日常生活中,他以吟 诗喝酒和赏景观月自娱,诵读陶诗。在无聊生活中,他甚至将极琐细的生活片段写进诗中,称“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脚”为“谪居三适”。 3P329 其思想精神之超旷可见一斑。好不容易得到了遇赦北归的殊荣,在高兴之余,却又写出“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样超脱于生死、苦乐的诗句。 总之 , 庄子的这种超世俗、超功利思想为苏轼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 使他进入一种相似的人生境界。这种不管何时何地 , 也不管多么痛苦磨难 ,
17、都能表现为乐观豁达、随缘自适的个性特征是难能可贵的 , 是高层次的,体现了一种生命体验的 升华。 二、苏轼散文中人文情怀的文学价值 苏轼是宋代散文家中最具鲜明艺术风格特色的作家之一 , 其散文作品 不仅涵盖了他 的个性与才华 ,也蕴含了极大的文学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人文情怀使苏轼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 如果将苏轼的散文作品比作一部生命交响曲的话 , 那么 , 展示文人复杂的内心矛盾和精4 彩的精神世界成了它的主调 ,不仅给创作带来了灵感,还给创作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 苏轼的创作视角始终围绕着天地之间的万灵之物、自然万物的支配者“人”的独立价值与品格而展开 , 他
18、的文学巨笔始终高唱着独立人格的 颂歌。他的散文作品 , 无论是描绘自然还是描写社会 , 都透过着自然与社会体现出这一伟大主题;他描写日月风光、山川景物 , 是为了捕捉大自然的灵气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使人彰显万物之灵的本色;他撰写人物传略、铭文、碑记 , 是为了弘扬人的深厚修养和崇高品格 ,释放 人类伟大之处的光芒;尤其在他的晚年 ,不畏疾病痛苦和 政治迫害,毅然创作了不朽的雪堂记、赤壁赋、菜羹赋、枕榔庵铭等千古之作 ,充分赞扬了 人的崇高品德。苏轼为政宽简, 作风正派, 为官清廉 ,为文自然流露、不饰雕琢 , 反映百姓的意愿 , 体察百姓的疾苦 , 都是他儒学道义的体 现。可以这样说 ,
19、苏轼文学散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他一生当中最根本的哲理性思考和美学价值。当他被贬滴居黄州,沦落成罪人的时候 , 一篇赤壁赋唱出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作为罪人 ,只不过是对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束缚,但是绝不会 对自我主体价值带来的丝毫污损。当飘零大江,仰望明月时 , 我为主 , 物为客的观念 , 没有一点点的迷茫。因此,在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的时候 , 便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 只是肆虐的享用眼下那无边风月 , 并且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慨,怀古伤今,这是多么自觉的人性觉醒 , 多么崇高 的人文精神 ! 苏轼一生把文学创作看作人生大事,热情讴
20、歌他人的崇高品格,也坦诚表露自己的人文情怀。无论是杜甫、陶潜、李白 , 还是范仲淹、欧阳修 , 凡出现在他的作品下全部放射着理想人格的光辉。在大力讴歌高尚人格的同时 , 他 自己也身体力行 , 自律自励。苏轼一生性格耿介 , 表里如一 , 作风正派 , 不推崇“视时上下而变其学” ,所以时常 为奸人所谋害害 , 可是他明知作为诗人,牺牲只是必然 , 却坚持保持了那份高贵的气节 , 文章写得狂放不羁 , 奔腾汹涌。 其二,人文情怀使苏轼散文立意高远。 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是苏轼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东坡曾讲 :“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 6可见,立意乃文章成败的关键。它不仅决定作品境界
21、、格调的高下,而且还是衡鉴文章优劣的重要尺度。 苏轼散文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了迥异于人的自家特色。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报国事君爱民的政治热情,渊博的学识和超卓的远见,横溢的才华和自由不羁的个性,构成了东坡散文立意上的新颖深刻,使作品包孕的主题十分广博,有治国之策,也有行事之则;有爱民之情,也有嫉恶之恨;有他人之思,也有自我之省,包罗万象。贝琼在给朱右的唐宋文衡作序时说:“韩之奇,柳之峻,欧阳之粹,曾之严,王之洁, 苏之博。”也说明苏轼散文的丰瞻。 苏轼的议论文从来不就事论事、四平八稳,而是翻空出奇,以高人一头的新颖题意使人警醒,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如魏武帝论、留侯论、贾谊论、韩愈
22、论等等,往往能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翻新出奇,得到出人意料之外、又能为人默许的结论。这些均显示出苏轼超人的韬略、巨大的气魄和独特的识度;苏轼的游记散文不善于再现自然景色,却是更多的披露他对人的热爱,与朋友们相处的乐趣和离开友人的痛苦,和对人生经验的感悟,如记游松江一文中写到怀念作古之友人,游沙湖一文中叙写了 聋医庞安常交往的乐趣,瞻耳夜书一文神会心醉于得失之理,均格调独特,境界全新,而前赤壁赋片尾的一段议论,尤为高人意表,尤为精警;他的书信亦别具一格,体现了他5 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他在答李端叔书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总之,苏轼的作品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
23、情、景、意融为一体,变化视角,发为议论,出而成文,既博大精深,新警绝人,又境界高远,豁达通俗,其睿思妙笔和独特的视角时时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正是苏轼的这份独特的人文情怀,使得其 散文作品立意 “ 新 ” 而 “ 深 ”。 其三,人文情怀使苏轼散文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在诗、词、赋、散文,乃至书、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其散文而论,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创作历代被后世所推崇。 苏轼以其自进不息、治世济民的政治抱负,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达观态度,将宋代散文推向最高的峰颠。他在坎坷多变的仕途生涯中,数度升沉拔瀚
24、,历尽了人世艰辛,也因此饱览了祖国山河, 广泛接触了人民的生活。苏轼在散文方面继承与发展了欧阳修的革新精神,以兼容并蓄、宏博复杂的气势 ,以行云流水、顺达舒杨、自然平易、摇曳多姿的文风,推动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与深化。他的政论文雄辩有力,善于用比喻,鞭辟人里,有策士气,具有雄壮阳刚之美。他的杂记,记、叙、议结合,意境清新高远,飘逸豪放。 苏轼散文 , 最富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篇目 , 以古文观止中的选文为例 。 古文观止便是一部値的研究的选本 。 古文覌止中选入的苏文有十七篇之多 , 在散文名家辈出的唐宋时期也能占到相当比例 , 这足以说明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十七篇中 , 有论、书
25、、证、碑文、赋、铭、传等 , 而他的抒情散文以记和赋的形式表现为主 , 集中 于 “ 五记 ”: 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 , “ 两赋 ” : 前赤壁赋 和后赤壁赋 。 对于苏轼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言 , 他对于世事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豪的文字情怀 。文如其人 , 文以载道 , 文字的传情达意之功能 , 只有尽尝生活艰辛的人 , 才能发挥到极至 。对于苏轼的散文 , 我们固然不能掩盖他那消极的出世思想 , 更要将之寄放于那个时代 , 听取时代和弦下的命运搏击强音 。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无论在选取题材、提炼主题,还是在谋篇布局、文学语言,在所有的苏轼的文学作品中,苏轼散文
26、堪称别具匠心,独一无二 。苏轼内心深处的那层情感抒发,在散文创作中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正是那份独有的人文情怀,让这位大文豪将大部分的真实想法体现于散文作品里。 其四,人文情怀使苏轼散文具有一种鲜明的艺术特色。 苏轼散文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代表了宋代古文运动的趋势和方向。而苏轼散文又别开生面,自成一家,表现出鲜明澄亮的艺术特色。 “文如行云流水”,“百态千姿 , 不构一格”,“涉笔成趣 , 嬉笑怒骂皆文章”,“浮想联翩 ,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 , ” 精湛的语言艺术”,这五个不同的角度对苏轼散文的不同特征分别进行论述。文贯秩然,是就行文而言。例如,前赤 壁赋是一篇烩炙人口的散文。全文文理自然,姿态
27、横生。文章首先开门见山,介绍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接下来是状物写景,触景生情,随着又开始饮酒助兴。“饮酒乐甚,扣弦而歌”。歌声唤醒了作者思古之幽情,于是就展开了一场对人生、对宇宙的自我讨论。后赤壁赋也同样写得精彩丰富,气势汹涌,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艺术才能。文贵流畅而忌雕凿,文贵有风采而忌鄙俗。苏轼散文已经达到了那种通达又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不落俗套,是就布局而论。例如,亭台记是苏轼散文中数量较多的一部分。苏轼的这类6 散文, 在谋篇布局上打破了以景物描写 为主体,借景抒情的常规,而以描写、叙述、议论的错杂并用为特点,显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三篇,内容上很多受到了
28、老庄超然避世思想的影响,以亭台作记,休裁相同。但超然台记关于苦和乐的辩证观点,放鹤亭记主要写了对昏君玩物丧国的叽讽,喜雨亭记写的是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思想,它们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而方山子传、贫彗谷惬竹记石氏画苑记、都是撰写友人的生平,都写得各有千秋。 涉笔成趣是指写作技巧。例如,在不计其数的苏轼散文中,不仅有探讨宇宙观,人生观的长文,也有反映 日常生活的短篇。浊醒有妙理赋把饮酒之乐写得令人神往,后记菊赋和菜羹赋传达出了乐观的人生精神,把采食山羹野菜的苦难生活描绘得乐趣横生。霭泉记全文上下集中赞美了霭泉,大声疾呼,“全民磋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零泉之可
29、信恃者乎?”苏轼散文的这种特点,宋史本传认为“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理由是很充分的。 浪漫主义是指风格流派上的倾向。苏轼一生特别推崇屈原和老庄,在屈原身上,他吸取了浪漫主义风格,在老庄身上,间接地学会了道家的养身之术,开始追求 游于物外的生活。例如,后赤壁赋只是一场“梦”,“梦”的起因是“山鸣谷应,风起云涌”的赤壁夜景引发的。 而晓畅,疏放,说的是语言特色。例如,画水记写到,“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之立”“作输泻跳鳌之势,汹汹欲崩屋也。”把水画之妙写的特别传神。后赤壁赋又将“江流有声,断岩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古战场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众妙堂记用“手若风雨,而步中
30、规矩,盖焕然雾除,霍然云散”把洒水、剃草者的动作形容得微妙微肖。 透过五个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比较发现苏轼散文的创作艺术。笔力 纵横,挥洒自如,是苏轼散文艺术的最基本特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共同特色。苏轼是一位有鲜明风格的作家,受体裁、题材不同的限制,他的作品有的显得奔放,有的显得粗犷,有的显得生动,有的显得精巧。所有作品风格的构造,是为了更形象更艺术化的阐释苏轼那份人文精神,通过作品的千姿百态,透露出苏轼复杂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 、苏轼散文人文情怀 的成因 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诞生和成长,都离不开他生活的特定的时代,家庭环境和个人的经历,亦受其独特的思想、性情影响。 苏轼散文中
31、传达出的独特的人文情怀正是出于这些种种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 其一,中国古代的文人是为朝廷而生的,这是儒家忠君、立功、建名思想浸淫的结果。苏轼的父亲苏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苏轼的教育一直以尊奉儒家道德传统为主,从小就在苏轼的心中播下了儒家思想的种子。苏轼父亲在教育苏轼时,不完全仅仅传授古文,同时还让他学到了历史知识和创作手法,还清楚历代朝政更替的缘由,这对他确立“立德、立身、立言”崇高的人生目标和“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理想追求起了关键性作用。除此之外,苏轼的母亲也富有浓厚的文化素养,特别重视对苏轼直道死节之志的教育。她在给儿子讲 后汉书中的 范滂传时,“ 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
32、人亦许之否乎 ?太夫人曰 :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 6苏母经常夸道古人名节激励苏轼:“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焉。 ” 7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加上苏轼本人对儒家典籍的潜心研究,培养了他儒家的崇高人格和求真精神,从而为他在后来政治生涯中能够立足奠定了基石。 7 其二,苏轼一生屡受贬谪,遭人嫌忌,备受磨难,无不起祸于他这种桀骜不驯,独善其身的性格特征,出于对世态炎凉的鄙视和对百姓疾苦的人文情怀,致使他一生几处于忧患与飘荡之中。其实,他对自己的这种状况十分清楚,所以在一些书信 及走访中时常提起,“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 3P379 他在 乞郡札子中向朝廷奏言,
33、“臣欲依违苟且,雷同众人,则内愧本心,上负明主。若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怨仇交攻,不死即废。” 3P127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坚持操守,不会随意遭到嫉恨、迫害,却一直改变不了初衷,并将这种美德气节看得比任何还重。他曾说,“夫君子之所重者,名节也。故有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可杀不可辱 之语,而爵位利禄,盖古者有志之士所谓鸿毛弊履也。 ” 3P387 又说, “ 特以臣拙于谋身,锐于报国,致使 台谏,例为怨仇。 ” 3P254 苏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儒学所提倡的崇德尚义的信条,把对真理和名节的追求视如生死。正因为苏轼这种刚直不阿的人格气质,才使他的人格魅力绽放着永恒的光辉。 其三,苏轼的思
34、想比较复杂 , 受到了佛释道的诱发,对自己人生有了另一番解读。儒家以入世为基本精神 , 主张 “ 达兼穷独 ” , “ 用行舍藏 ” ; 佛家出世 , 道家循世的基本精神 ,则呈现出另一番追求。我们在研究苏轼人格魅力形成的过程中 , 会考虑形成原因。而他的一生确实被三种精神所指引,所融合 , 成为了文化性格的支柱 , 随性乐观 , 终身不渝。他从儒家的肯 定人生 , 佛教的否定人生 , 道家的平淡人生中 , 提炼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一个人的生命和无垠的永恒相比较 , 虽然短暂,但生命本身毕竟是完美的,洁白的。他无论是为臣子 ,还是为父兄 , 为丈夫 , 都是以儒家为参照 , 而骨子里却是一个纯
35、粹的道家。他把儒家思想作为根本 , 又尽量发挥着博采佛道的特长。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 , 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 ,以一种积极 乐观洒脱的心态笑对人生 , 追逐美好事物。所以,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 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 , 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同时他自身的环境和生活经历又是 其形成的主要来源。他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共经历 “ 在朝外任贬居 ” 6两次, 既经顺境 , 又历逆境,可是并没有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在继承传统人生思想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 , 形成了一条波折、自省、豁达的思路,使得他的作品清新自然 , 题材广泛 , 内容丰富 ,
36、情节生动, 风格多样 , 进而促使宋诗走向了成熟。他的观念作为一个整体 , 每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 , 相互撞击的 , 制约互补的。 7 四、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才华横溢,勤于创作, 一生 留下 散文篇章无数,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藏中一块灿烂的瑰宝。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作品中 传达出的人文情怀一直被后世所传承 。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 由于苏轼文学观的巨大影响,中国文化史上曾
37、一度出现过 “ 程学盛南苏学北 ” 的时期,苏轼文学理论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之势。更为重要的是,苏轼的思想实际上也是明代文学解放思潮的先声。明代公安派袁宏道师法苏轻的随笔小品,以实践其 “ 独抒性灵 ” 的主张。明代中 后期,在文学上以人的自然之性对抗理学的 “ 天理 ” ,肯定了人的 “ 私欲 ” 存在的合理性,追求个性自由。这些观点与苏轼是一致的。在这一思潮的推动下,出现了 “ 三言 ” 、“ 两拍 ” 、牡丹亭等以大胆冲破传统礼教藩篱、追求情爱和物质利益为主题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以此观之,苏轼对中国古代文学人文主义运动的出现有首倡之功。 纵观中国历史上这些无数的文人士大夫,无论是思想
38、深刻、才华横溢、学养富赡,还是8 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受人喜爱,都很难有人超过苏轼。实际上,所有人心里的东坡,无不基于他生命内核中最本分、最朴实、最柔韧、最快乐的一种 情素、一种品格、一种风范。显然,只有洞彻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道理的人,才能品味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样平淡而优雅的诗意来的。 苏轼的这份人文情怀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后人带来莫大的启迪。 放眼现代社会 , 激烈的竞争 , 复杂的人际关系 ,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 使每个人都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 外在的刺激和压力与日俱增 , 由此诱发了许多心理疾患。凡此种种 , 说明培养健康的人格
39、是当务之急 , 是关系到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拨开历史的云雾之隔 , 与苏轼交心 ,大力 传承和弘扬 那种集真诚仁爱、刚毅坚忍、乐观旷达于一身的人格,积极培养“苏氏”人文情怀。 注释 ; 1清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清 林语堂 .苏东坡传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宋 苏东坡 .苏东坡全集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 4陈振 .宋史苏轼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338 5刘承干 .吴兴丛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4 6宋 苏辙 .栾城后集 .四部丛刊本卷 .二十二 7宋 司
40、马光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四部丛刊本 .卷七十六 8苏轼 .苏轼文集 (第 47 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9吴小林 .唐宋八大家 .安徽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 10梁廷楠 汤开建 陈文源 .东坡事类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2 11李振刚 .庄子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2 12王水照 .苏轼传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3苏轼 .东坡志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5) 14李志强 .略论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4) 15李晓伟 .浅论庄子对苏文之影响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5) 16高华 .苏轼人格魅力的文化解读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 17张代会 .浅论姿态横生的苏轼散文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综合报 ),1995.(4) 18张大联、汪佑民 .试论苏轼散文的立意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报 ),2005.(5) 19李鑫 .苏轼人格魅力的现代启示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