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索尔·贝娄的非洲.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41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索尔·贝娄的非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索尔·贝娄的非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索尔·贝娄的非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索尔·贝娄的非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索尔·贝娄的非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索尔贝娄的非洲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雨王汉德森出版前,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并未真正到过非洲,但他在创作中却发挥想象,虚构出一个完全另类的非洲形象。索尔贝娄 的非洲形象复杂的,既是风景优美的远方异域,也是一个肮脏落后的所在。贝娄的非洲形象与他言说非洲的立场有关,作家从二元对立方向制造白人 /黑人的优劣,炮制白人“英雄”的拯救神话 ,遵循的是殖民叙事的逻辑;然而,作品又让汉德森的拯救行动归于失败,还塑造两位睿智的非洲国王,显然又超越了殖民叙事的藩篱。这种矛盾的叙事策略与贝娄的犹太出生有关,也与他对现代

2、文明面临危机的洞察密不可分。 关键词 雨王汉德森;殖民叙事 ;二元对立;犹太人;非洲 Saul Bellows Africa Abstract: Before the publication of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American writer Saul Bellow has really never been to Africa, while he describes an African image in the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out of his imagination.Saul Bellows the image of

3、 Africa is complex,w hich is both a beautiful distant district and a dirty and backward place.Saul Bellows image of Africa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his standpoint of writing. Bellow makes racial odds and myths for white Americans to save Africa in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which obviously shows he ob

4、eys the rules of colonial narrative. But Hendersons failure of salvation, poetic description about the Africa and two wise African kings in the novel, shows that Bellows writing is beyond the narrative. Bellow obeys and surpasses the rules of colonial narrative, which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wr

5、iters Jewish birth, experiences and his insight into the crisi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image of Africa; colonial narrative;; binary opposition 1 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文坛的巨匠,被认为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继承者。贝娄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时间中,先后创作十部长篇小说、数量可观的中篇小说和和大量的散文。由于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建树,贝娄曾获得过多项荣誉:一次普利策奖、三次美国图书奖和一次诺

6、贝尔文学奖。其中, 197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认为,贝娄采用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形式在创作中融合了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 1诺贝尔颁奖词高度概括了贝娄创作的特征,可以说,贝娄小说大多属于“流浪汉小说”和“冒险故事”。 雨王汉德森是贝娄最为 典型的“冒险故事”。小说叙述美国百万富翁汉德森被庸碌的生活包围,不断与周围人发生冲突,先是与警察发生争吵,后来还动手殴打妻子和侄女,他感到极其痛苦,并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为躲避庸俗无聊的生活,他买了飞往非洲的机票,并在非洲的历险中,逐渐明白人的价值和意义。汉德森希望帮助非洲部落,但希望最终落空。在与狮子的接触过程中,他不断模仿狮子发出吼叫,从狮子身上领悟

7、了人生真谛,又重新返回美国社会。与贝娄其他作品相比,小说雨王汉德森的虚构成分最为显然。首先,贝娄在小说出版前从未到过非洲,其非洲叙述不过是知识与想象的综 合产物;其次,贝娄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其创作大多以犹太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如阿萨(受害者)、赫索格(赫索格)、威尔海姆(只争朝夕)等都是犹太人,唯独雨王汉德森中的汉德森却是虚构的 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无论贝娄的虚构是出于什么原因,它对于我们认识作品的内涵都有重要意义。詹姆逊曾指出:“历史只能以文本的形式接近我们,任何对历史和真实的接近只能通过它在政治无意识中事先的文本化和叙事。” 2也即是说

8、,文本叙事的语言与逻辑都是权力运作的结果,文本之中掩 藏着历史的真相。那么,小说雨王汉德森对非洲的虚构,反映作家贝娄怎样的“政治无意识”和言说立场? 一 一开始,贝娄以饱蘸深情的笔触,生动描绘出非洲的美丽景象:“一切都是这样的纯朴和美好这水气和平常的蒸汽并不一样,它投下了美丽耀眼的阴影夜间归巢的小鸟,拖着沉重的身子,扑翼而过。” 3贝娄描述了非洲云朵、水汽和小鸟,这时,它们都是可爱的景象,在主人公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因为非洲的见闻大大超出了他的意料, “我从没想过在非洲会看到这种颜色它仿佛是一朵美丽的玫瑰。” 4在贝娄眼里,非洲几乎成了美丽 的伊甸园,到处都是鲜花和鸟鸣,在视角和嗅觉上给人以强烈

9、刺激。然而接下来,随着汉德森对非洲的了解逐渐深入,贝娄的非洲不知不觉变了形,其可爱之处逐渐褪色。 确切地说,非洲的自然景观是美丽的,而人文景观却是野蛮落后的,特别是在非洲人身上,还留有许多残规陋习,几个黑黑的放牛娃跑过来,他们都是高高的个子,厚厚的嘴唇,鬈曲的头发上到处是油腻。汉德森认为自己从来没看过如此“野蛮”的人。事实上, 非洲由于久旱无雨,黑人身上满是油腻也情有可原,然而在 汉德森看来,却是非洲野蛮落后的重要标志。非洲普通民众是野蛮肮脏的,而非洲的国 王也大抵相似。贝娄在小说中借助汉德森之口,非常狂妄地告诉这位“野蛮”的国王,自己不过是来到非洲旅行的旅行者。 贝娄认为,非洲的“野蛮”主要

10、是肮脏、丑陋和恶俗。小说中有一位黑人向导洛米拉尤,贝娄对他的叙2 述显然带有猎奇心态:“他的头发蓬蓬松松,而且很脏这一头乱发根本梳不通,从两鬓伸展开来,活像一棵矮松树。纹样和残缺的耳朵说明他生来就是个异教徒” 5贝娄用异样的目光审视非洲,他认为非洲人不仅是肮脏的,还是极为顽固保守的“异教徒”。相对而言,贝娄对洛米拉尤的描述还是客气的,他对其他黑人的刻画简直充满语言暴力 ,是对非洲人非常不恭的侮辱。在贝娄笔下,非洲男人挂着一串死人下颚骨做的项圈,非洲老妇人都梳着硬邦邦的小辫子,而且数量很多。她们在神像上撒一些黄澄澄的玉米粉,还把刚杀死的鸡吊在它头顶上。 至此,贝娄描述的非洲已经非常显然了,既是一

11、个风景优美的原始大陆,也是一个充满愚昧肮脏气息的地方。自然的优美更加反衬出人的肮脏,人的肮脏让非洲令人厌恶。贝娄好像是在画一幅非洲的图画,而 小辫子,死人骨,杀死的鸡和神像等则是其中核心内容。 与非洲“肮脏”的黑人相比,欧美白人的行为则比较优雅高贵。根据当地习俗,汉德森在阿内维部族很有 礼貌地进行摔跤比赛,并手掩胸部向女王殷勤致意,显示出白种人良好的教养和高雅的举止。汉德森在瓦利利部落遭受囚禁时,也能彬彬有礼地回答检察官的问话,他以应有的礼仪拜访国王,以实际行动教育非洲人。特别是在带人求雨时,他觉得不应该鞭打神像,而至于汉德森被扒光衣服,跟随浩荡的求雨大军上街裸奔时,他觉得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尽

12、管周围的黑人并未穿衣服。汉德森之所以会认为自己是文雅的,而非洲人是野蛮的,完全是因为他看待非洲的立场有问题。他没有把自己和黑人放在一个层次上,他以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审视非洲。汉德森甚至自大地认为,自己的 举动会让非洲人胆战心惊,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样伟大的壮举。 非洲的环境如此恶劣,以致汉德森认为非洲不适合白人居住。 汉德森声称自己体力不佳,一直持续发烧。不是因为自己体力不行,而是因为在非洲这块贫瘠肮脏的地方, 任何白人都难免会生病。 贝娄多次使用“野蛮”和“蛮子”等词描述非洲人,其目的就要强调汉德森与非洲人的差别。在贝娄看来,欧美白人与非洲黑人不可同日而语。非洲人野蛮而缺乏教养 ,汉德森认为那些

13、晃着大腿的娘们,把屁股冲着自己,完全是一种无礼的举动,如果不是因为她们是“蛮子”,汉德森很有可能会对她们不客气。小说中, “我”虽然遭受非洲黑人的侮辱,最终还是原谅了非洲黑人的“野蛮”举动, 因为“文明”的“我”不愿与“蛮子”作太多计较。汉德森原谅黑人妇女“不恭”的潜台词,是他作为一位美国富翁受过高等教育,他在非洲应该表现出大度和慷慨,以便非洲人能够从中效仿,早日实现文明教化。也即是说,作品叙述采用的是二元对立思维逻辑,在贝娄这里,白人汉德森与非洲黑人对立,富翁汉德森与非洲穷人对立,文明的汉德森与野蛮的非洲人对立。贝娄多次强调汉德森和非洲黑人的区别,实际上是人为制造黑人与白人两个世界的对立。

14、另一方面,非洲的野蛮落后又成欧美 白人对非洲“启蒙教育”的前提。作品塑造的两个非洲黑人形象很有意思,反映了西方世界对非洲殖民渗透的进程。首先是黑人向导洛米拉尤。洛米拉尤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非洲黑人,却非常出人意料地改信了基督教。作品通过洛米拉尤改教事件表明,上帝依然惦记着非洲这片“蛮荒”之地,耶稣基督的光辉普照整个世界,非洲大地也概莫能外。其次是亲王伊特罗。阿内维亲王伊特罗也是非洲黑人,然而却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德森听到他说英语后深感震惊,因为他从没想到黑人也能说英语。在汉德森的潜意识中,他认为英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之一。 众所周知, 基督教 和英语是英美文3 化的重要载体,当然也是殖民价值

15、观念重要载体,作品让基督教和英语出现在非洲,就是要表明在英美文化的引导下,汉德森正一步步脱离困境,换句话说,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只有欧美文化才是“野蛮”的非洲摆脱落后的动力,才能对非洲进行文明道德训诫和思想启蒙。西方文化已渗透非洲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讲,向导洛米拉尤、伊特罗亲王和达孚国王都会说英语,洛米拉尤信奉基督教,都揭示出非洲正在遭遇西方文化的殖民侵略,非洲正一步一步被纳入西方的价值体系。 由此可见,贝娄的雨王汉德森与其他殖民文本并 无根本性的差别。我们知道,殖民话语的一大特征就是制造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对立,其目的是通过展示被殖民者的劣根性,论证殖民者统治行径的优越性

16、,从而为殖民统治提供合法化依据。作品中非洲黑人是野蛮的、具有不可救药的劣根性,必然会沦为殖民者统治的教化对象。从本质上讲,文中的非洲仍然笼罩在帝国主义阴影之下,作为被描述和被改写的他者形象,非洲由于无法为自己的存在验明正身,最终只能沦为一个沉默的缺席他者。正是从此意义讲,小说叙事对殖民非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正如赛义德所指出的:“每一个欧洲人,不管他会对东方发表什么看法,最终几乎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一个帝国主义者,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中心主义者。” 6索尔贝娄也无法摆脱这个宿命,尽管他并非真正的欧洲人。 二 贝娄的殖民意识还表现在,小说还从话语层面肯定白人“拯救”非洲的行动,倾心打造白人英雄

17、“拯救”非洲的神话。小说中的汉德森是欧美巨人英雄的象征,他不仅拥有超人的本领和品质,还担负着“拯救”非洲的重要使命。在阿内维,汉德森与伊特罗进行一场摔跤博弈,结果“我”轻松赢得这场比赛。在瓦利利,“我”轻易举起门玛石像,赢得非洲观众的赞扬和拥护。在当上雨王后帮助部落求雨,汉德森成 为非洲人眼里的白人英雄。 汉德森本人怀有强烈的拯救意识,或许也因为自身的优越感,或许是贝娄殖民意识的变种。汉德森决定要博得非洲孩子一笑,于是拿出自己的火机,准备让非洲孩子大吃一惊。汉德森渴望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给非洲送来火种,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非洲孩子看到大火后,立刻吓得无影无踪。随后,汉德森的拯救意识并未消失,他进

18、而对黑人向导洛米拉尤说,他来非洲是要帮忙做好事的,如果这里有吃人的怪物,他肯定会开枪打死它们。在阿内维部落遭遇旱灾和蛙灾时,汉德森的拯救行动带有一些偏执成分。他不听伊特罗亲王的劝说,果断决定炸死 这些青蛙,结果在炸死青蛙时也炸开了堤坝,以致湖里蓄水全部流光。小说为渲染汉德森的“拯救”精神,多次引用旧约弥赛亚的歌词,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歌词发出暗示,汉德森像弥赛亚一样担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汉德森认为,拯救精神是他们家族的光荣传统。从美国清教传统看,汉德森的拯救意识是美国人价值观念的一种投射。美国人有一种普遍的选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是受上帝的选派来到美洲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国度,为整个世

19、界提供一个样板。汉德森“我要、我要”的呼声表明,其内心深处有一种膨胀的自我意识,他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在 非洲找到人生的意义。他对落后的非洲世界有一种责无旁贷的拯救责任。 4 汉德森用火机点燃大片森林,用火药炸死成千上万的青蛙,这些都反映他内心深处的拯救意识。汉德森与洛米拉尤的谈话带有一定的殖民思想。汉德森对洛米拉尤说:“我要向你起誓,洛米拉尤,现在在印度和中国,在南美以及其他地方都有像我这样的人我们这一代美国人的使命就是要来到世界各地,去大胆探索生活的智慧。” 7众所周知, 中国、印度和拉美与欧美世界相比,都属落后和发展中世界,美国人来到这些地方,进行各种所谓的“发现”、“探索” 和“拯救”,

20、其实就是要进行 殖民活动。汉德森在潜意识中是认同对不发达地区进行所谓的“拯救”的,他想到殖民头子戈登时,甚至认为侵略者死在他乡,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我想起到过中国的戈登不过像他那样死去,比死在臭气熏天的古老英国要好得多对个多那样的人,我倒是寄予同情的,因为他既勇敢又糊涂。” 8英国殖民者戈登侵略中国时焚烧过圆明园,还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他在 1885 年被苏丹起义军击毙于喀土穆,完全是罪有应得,然而作品中,贝娄以汉德森口吻表达对这位殖民者的“敬仰”。至此可以看出,贝娄不仅自觉地认同 了殖民行为,还在作品中对殖民者大唱赞歌。 从本质上看,作品以虚构故事讲述美国

21、人的非洲历险,实际是鼓励美国民众去世界各地探险、征服和统治,集中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志,因为作品中叙述话语和权力总是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相辅相成关系。如书中所说,汉德森的祖先先是印第安人那里偷来土地。从政府手里获得大片土地,对其他移民曾进行过欺诈,这样汉德森才有机会成为大宗家产的继承人。学者们认为,“话语所保有的不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且在某种感觉上,它保有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 9也就是说,汉德森的表述为读者提供了美国白人发 迹的真相,他们之所以能够创立家产,完全是不断掠夺和抢劫的结果。 三 尽管上文分析雨王汉德森并未摆脱殖民话语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就此认定,作品是在为殖民主义行径张目,是

22、在鼓吹欧美国家的非洲殖民活动。实际上,作品在采用殖民话语展开叙述的同时时,又自觉地突破了殖民叙事的藩篱。 首先,贝娄并没有将汉德森塑造成一个全能的救世主,这显然悖离了殖民叙事的规则。事实上,汉德森在非洲的所有拯救行动都不成功。刚开始时,他想给非洲的孩子送些礼物,结果却弄巧成拙,用火机点燃了整片森林,非洲孩子被大火吓得四处逃窜;汉德森原本 想炸死青蛙帮助非洲部落除害,结果却炸开了池塘堤坝,导致池塘蓄水全部流失;虽然汉德森举起门玛石像当上了雨王,实际也不过是偶然巧合才求雨成功的。汉德森一心想要拯救非洲,种种迹象表明,他对非洲的现实状况其实无能为力。其次,小说对两位非洲国王的描写也超越了殖民叙事的传

23、统。第一个国王是女王威拉塔莉。威拉塔莉女王和她的妹妹姆塔尔芭正在等待汉德森。这位老太太女王对着汉德森咧嘴而笑。在汉德森看来,她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尽管她身上的肥肉垂下来,都能盖住手拐儿,尽管她嘴里剩下的牙齿已经不多了,但她笑得依旧热情。女王向汉德森伸出了 她的手。汉德森从女王的小手上感受到一股善良的气息。汉德森觉得女王身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他在她面前的焦虑、烦恼和骄傲全部烟消云散。女王一身脂肪,膘肥体壮,像一匹打了褶的缎子一般。在她飘然欲飞的服装下,臀部宽得像硕大5 的沙发。 在 这里,威拉塔莉女王成为大地母亲的象征,她不仅洞悉人生的真谛,指导汉德森“格伦 多 莫拉尼” 你要活下去,还想母亲那样

24、关心汉德森。第二位国王是达孚。达孚国王是汉德森的朋友和导师。他提醒汉德森所面临的危险处境,并鼓励他触摸和模仿狮子,以发出狮子一般的嚎叫,从狮子身上获得某种超验的力量。汉德森 从达孚这里获得了思想启迪,他将幼狮带回美国,把“我要,我要”转换成“他们要,你们要”,立志做一名医生为他人服务。小说中的两位国王是汉德森的人生导师,他们不是肮脏愚昧的非洲人,而且具有高超智慧和超人品格。由此看来,作品并未完全丑化和否定非洲,这又与殖民叙事存在一定的区别。 雨王汉德森采取矛盾的叙述策略,可能与作家的出生与经历有关。贝娄是一位美国犹太作家,并非盎格鲁 撒克逊人的后裔,他创作小说时并非是美国文化的代言人,而只是徘

25、徊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作家,一直遭受美国 WASP 文化的压抑。贝娄少年时代曾遭受其 他孩子的追打。奥吉马奇历险记回忆说,有时候,他们会被骂作是杀害耶稣的凶手,年幼时就受到孩子们的追打,他们一家的所有孩子,不管内心是如何想的,都会随时受到白人孩子的欺辱。贝娄在大学阶段无法进入英文系学习,因教师大都捍卫盎格鲁 撒克逊传统,英文系犹太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贝娄在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后希望进入英文系深造,但英文系主任威廉弗兰克布莱恩明确告诉他,作为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裔,他对英语和英语文学没有特别敏锐的感受,也不可能抓住英语文学的精髓。贝娄对自己早年的经历这样概括,认为自己的情况很早就清 楚了他是美

26、国民众中陌生人里的陌生人,与谁都不能打成一片。无论从作家出身还是经历来看,贝娄都不可能完全认同 WASP 的国家策略。加之,作为一名俄籍犹太移民的后裔,他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民族中的一员,对处于相同命运的非洲人比较同情,所以作家在叙述非洲情况时,又能自觉突破殖民叙事的局限。 贝娄小说叙事的叛逆性还与作家对社会危机的洞悉相关。从个人角度讲,汉德森来到非洲的目的,是要逃避美国社会让人焦头烂额的局面。他是为寻求自己精神解脱来到非洲的,他要从非洲汲取力量和灵感,以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样,非洲就不可能成 为其对立面。从社会角度看,汉德森还担负着一项特殊的拯救使命 他要寻找医治美国现代文明的良药。尽管

27、美国物质生活非常优裕,汉德森却仍然感到自己精神空虚。他认为美国文明正日益退化为荒漠, 由此,汉德森要从非洲的沙漠里寻找生命,并将它带到美国荒原化的社会;他要到非洲的蛮荒部落,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唤醒精神,从而寻求身体与灵魂的完整统一。这时,汉德森看到的非洲与美国情况完全不同,必然是美丽、可爱的形象。所以,贝娄笔下的非洲一直在变化,一开始它是一个美丽神秘的地方,后来又变成一个肮脏落后的所在。贝娄反复描述非洲的美丽和淳 朴,其实是要用非洲来反衬美国现代生活的丑恶,反衬当代社会中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 在索尔贝娄笔下,小说雨王汉德森是一部最为复杂的作品。主人公汉德森既是一个精神独立者,又是一个精神贫乏者。

28、他希望能找到人生的价值与归属,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小说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导致读者对小说有见仁见智的评说。我们认为,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不仅源于作家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还与贝娄采取的矛盾的叙述策略有关。贝娄作为一名美国当代的作家,他对传统殖民叙事采取了归顺立场,其“政治无意识”叙述与国 家策略趋于一致,客观上助推了殖民主义的气焰。但与6 此同时,他作为一名犹太后裔,又不能完全认同美国的 WASP 主流文化,相反,他对美国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非常焦虑。这样,贝娄又在国家意识形态方面与美国白人有所差距,他在创作中才能超越殖民叙事的约束,呈现出极为矛盾的叙事策略。 注释

29、: 1宋兆霖 .索尔贝娄全集 .第 13 卷 ,254 2Jameson. Fredric.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London: Methuen & Co. Ltd.1981:35 3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全集第三卷 .毛敏渚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P57 4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全集第三卷 .毛敏渚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P116 5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全集第三卷 .毛敏渚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P56-57 6Ledent.B n.dicte. Caryl Phillips.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P,2002.3 7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全集第三卷 .毛敏渚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302 8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全集第三卷 .毛敏渚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33 9姜飞 .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 .学习与实践 ,2006( 7) .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