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苏轼“雅谑”审美分析.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42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苏轼“雅谑”审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苏轼“雅谑”审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苏轼“雅谑”审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苏轼“雅谑”审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苏轼“雅谑”审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苏轼“雅谑”审美分析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 2 - 摘要 苏轼之所以被广大社会的各阶层人民喜欢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善雅谑。而他的雅谑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而且深深的融入他的整 个文学创作中。他的雅谑不仅表现在纯娱乐式的交流,更多的是用幽默诙谐幽默的手法传递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感人至深的真情,独特的玩趣等等。苏轼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雅谑特色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思想洗礼、坎坷遭遇、乐天本性、前人影响等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苏轼 雅谑 表现 成因 导言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他

2、几乎是个全才,在诗、文、词、画、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明代著名文学家袁中道对苏轼极为推崇。他把宋元以来散见于各种杂史笔记中有关苏轼的遗闻轶事收集起来 , 编次成册 , 并在序中写道 : “子 瞻本传所载者 , 皆立朝大节 , 然观人者 , 其神情正在颦笑无心之际。都中无事 , 乃取其散见者 , 都为一本 , 使其老少行中 , 一览便尽知耳 , 其潇洒之趣 , 大约可见矣” 1 。可以看出 , 袁中道收集苏轼遗闻轶事 , 乃是有感于正史中苏轼本传只反映了他的生平大事 , 而不足以表现其整个人生。他认为通过“颦笑无心之际”的生活细节 , 更能把握和认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丰满形象 , 这实在是

3、精辟之论。是的, 对于苏轼来说,无论具体评价如何,不讲其作品的雅谑风趣,恐怕不能全面的反映苏轼的全部面貌。 他的诗、词、文、轶事充满了雅谑。无论他是在 朝为官,还是远游天涯,甚至是被贬流落之际,他都能善于运用雅谑这种力量,抛洒自己的才气和智慧。 那么,什么是“雅谑”?“谑”就是开玩笑, 诗经有云“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又云“谑而不虐”,意思就是说善于开玩笑,但不使人难受。 雅谑,顾名思义就是文明的、不粗俗的玩笑。然而在苏轼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雅谑”却并不这么简单。苏轼作品中的“雅谑”展现着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与众不同艺术方法。“雅”代表的是是广博的知识、惊人的才学,而“谑”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开

4、玩笑,更多是的坎坷遭遇中的悲愤加上苦难挫折后的幽默,是坎坷造就 了悲愤,更是苦难激发了幽默,这是一种悲剧感的幽默。 雅谑是幽默的一种。雅谑之于幽默,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雅谑出于幽默,而又高于幽默。幽默是智慧与意味的结合,能博人一笑,或微笑或开怀;而雅谑在智慧和意味之外还存有一分尖锐,它也能博人一笑,但只能是微笑,甚至让你笑不出来,雅谑的背后隐藏着情思和智慧、愠怒和豁达,它是一种失望后的愤怒,但不是绝望,它是一种宽容的希望,它是一种轻松的讽刺,不动声色却又一语中的。雅谑的精神内核是于曲折中见深刻,在随意中看情怀,一针见血又怨而不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雅谑, 不能缺少的是杰出的才华

5、,苦难的遭遇,旷达的性格,忠君爱民、正直宽容的心。纵观古今,除了苏东坡,又有谁能将这些完美地结合起来呢?所以,雅谑在苏东坡的文学创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表现 (一) 理趣 苏轼一生习得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并且将它们融会贯通充溢于其文学创作中。尤其令人传道的是其小品文中往往寓庄于谐,把深刻严肃的内容包含于“谑“中,用诙谐的笔调,让人们在笑声中感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如黠鼠赋中,描写了一只被困于空橐之中,因为橐坚不可摧,老鼠竟然先狡猾地弄出声音引人来,继而装死不动,然后乘人惊愕不备之时, 一下子蹿出橐中逃跑了,好狡猾的老鼠!人们在笑谈之余也会不由得生出感慨:万物之- 3 - 灵长的人类,做事如

6、果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能碎千金,不能无失声于破斧;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苏轼用这种幽默风趣的寓言形式,把这番触及“道”的认识表达的相当透彻。 在他的诗词中也不乏寓哲理于“雅谑”的佳作。如 定风波 /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天高气朗的 早晨,几个朋友相约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

7、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他肯定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 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象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趣味!风雨一肩的人, 谅必早已听到人类心灵深处的声声喊叫,他们不理会那些消闲式的理论、酒足饭饱的琐议和自视清高的空谈。回首向来萧瑟处,人类伟大心灵一直在艰苦跋涉。因疲劳显得沉寂,他往往不动声色,没有狂歌,没有狂喜,没有狂悲。 (二)情趣 1.谑人 ( 1)友情 东坡“ 长于趣” ( 刘熙载

8、艺概 ) , 又笃于情 , 自谓“我辈情钟” ( 点绛唇 ) 。无论是对同僚、朋友、家人甚至是歌妓,他都会用其生花妙笔,“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诗引),反映在其作品中常常是用雅谑的口吻赞美亲友,抚慰他们的病痛,增加趣味性,增进友谊,活跃气氛,娱 乐消遣,甚至竞才斗智等等。且每每都是“将欲赞之,必先谑之。” 原本嘲笑他人的疾病或者短处是极其不道德的,让人不敢苟同的,然而,这个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出现在苏轼的谐谑诗中时,却没有这种感受了。如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 “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全诗

9、一再提到“耳疾”,看似把朋友的疾病拿来调谑,实际上,诗人是在劝慰朋友说聪明不在耳目,而在本心的了解。用这种俏皮的笔触表现出来更有洒脱襟怀之感,顿时化人生之缺 憾为愉悦之美感。 苏轼善于“雅谑”也颇爱“雅谑”,日常生活中遇到可戏谑者总要纳入词中来,经常写一些“谐谑”词以增加喜庆祥和的氛围,像那首减字木兰花 ( 过吴兴 , 李公择生子 , 三日会客 , 作此词戏之 ) :惟熊佳梦 , 释氏老君亲抱送。壮气横秋 , 未满三朝已食牛。犀钱玉果 , 利市平分沾四坐。多谢无功 , 此事如何著得侬。 苏轼夸赞新生婴儿长得结实 , 是还没满三天就能吃牛 , 这点已经很夸张可笑了 ,特别精彩的是结尾两句,运用历

10、史典故和主人开了个极其雅致的玩笑。苏轼在题注中引用秘阁古笑林所载 : 晋元帝生子 , 宴赐 百官 , 殷羡谢曰 :“臣等无功受赏” ,元帝说 : “此事岂容卿有功乎” ?这一典故, 苏轼用得十分自然恰当 , 难怪“举坐皆绝倒”,使这喜庆的氛围更添欢畅。这样的小词确实是诙谐而不庸俗,调笑又不伤大雅,真可谓是雅谑词中的上品。 ( 2)亲情 苏氏兄弟是亲密无间的楷模,“夜雨对床”是二人的夙愿。苏轼“雅谑”诗词中- 4 - 表现的永不失赤子之心的兄弟情义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向往与启示。如 戏子由上片:“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从

11、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眼前 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开篇 6句写宛丘先生学舍低陋,生活清苦 。 这里, “ 宛丘先生 ” 两句于夸张、对比之中突出学官人长屋小, “ 常时低头 ” 两句以一细节续写屋低, “ 斜风吹帷 ” 一句形容屋陋。显然,这几句是戏谑之语,诗人以 “ 宛丘先生 ” 戏称子由,以 “ 长如丘 ” 戏指子由身材高大,以 “ 小如舟 ” 与先生低头诵经史,伸腰头顶屋戏言宛丘学舍低小,以 “ 斜风吹帷雨注面 ” 戏说学舍屋陋,生活清苦。 其后 “ 任从饱死笑方朔 ” 等 10

12、句, 运用典故来赞美 子由。“任从”两句赞子由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眼前”两句赞子由 将眼前的困苦、纠纷置之度外的精神 ;“读书”两句用反语讽刺了当时朝廷重法轻儒,“劝农两句既讽刺了朝廷派遣的官吏到处无事生非,闹得人心惶惶,又称赞了子由在朝廷重法轻儒,官差到处闹事,学官生活清苦之时,能甘守淡泊,以苦为甜的精神。“门前”两句赞美子由的为人,是上文称赞之词的集中概括。 从以上简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题为戏子由,通篇是戏谑之语,但是其主旨不在于“戏”而在于“赞”子由,赞子由的秉性为人。 ( 3)民情 苏轼经历了北宋晚年 新旧党派之争激烈的年代 熙宁六年,王安石执政,厉行新法,新法在

13、执行过程中流弊丛生,苏轼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把民间疾苦用戏谑的笔调展现出来,这时的“雅谑”是苏轼感时伤世、讽刺时政弊端,寓怒骂于嬉笑的一种迂回表现形式。如山村五绝之三 : “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 本诗描写的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腰里挂着镰刀爬山寻找山笋蕨菜之类的东西充饥,他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尝过盐的味道了,难道他也是像孔夫子一样,因为听了周代美妙的韶音而陶醉其中,忘了盐的味道了?诗中看似写 山笋蕨菜的“甜”,实际是反语,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来反映人民的“苦”,这都是新法中的盐法所带来的祸患,深刻揭露并讽刺了新法的弊端。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方

14、面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敢于讽刺和批判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雅谑在这里实际上成了他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2.谑己 幽别人的默容易,幽自己的默难。在苏轼的众多雅谑作品中,最能体现其人生智慧,旷达自适人格的就是那些解嘲自己的“雅谑”。苏轼自嘲是其自身率真性情的袒露,其主要目的在于派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 苦,带有自我心理调节必需的特征,特别是在他被贬期间,他就是用“雅谑”诗词来化解人生苦难,从而让自己活得更洒脱。他初贬黄州时便作初到黄州一诗感言: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

15、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诗人开篇就用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尴尬人生处境,这里的“口”实为一口,自己因为言事作诗而终至“乌台诗案”获罪被贬,是为“祸从口出”;而自己之所以会得次一祸却又是为谋生糊口为官所得咎,何其矛盾而又尴尬!中间用诙谐的语言描写了贬所的 环境:有- 5 - 长江边的味道鲜美的鱼可食,满山翠竹不仅好看而且竹笋香嫩可口。最后以戏谑语气作结,我这个编外人员,花费朝廷俸禄,却不能为朝廷作任何事情。 全诗充溢着故作夸大的庆幸,幸运的乐观、愉快,是诗人苦涩而又无奈自慰的表现,读来令人哑然失笑,欲笑先为之泣。 另外纵笔一首的雅谑更胜: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报

16、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诗中先写足了自己的衰老和病苦,而其后也写出了夸大了的愉快。但这竟使当朝宰相章子厚因此而将苏轼“遂再贬儋耳。” 12原因何在 ?纪晓岚的批注说得好 :“此诗无所讥 讽 ,竟亦贾祸 ,盖失意之人作旷达语 ,正是极牢骚耳。” 13说到底 ,整人的人未能将被整的人在精神上彻底搞垮 ,于是变本加厉地打击迫害。历来如此。西汉的整杨恽 ,东汉的整清议名士 ,魏晋的整嵇康向秀不都是这样么 ? 不料到了苏轼手里 ,皆成了五味俱全的幽默诗料。 其后的纵笔三首把这类自嘲式雅谑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寂寂东坡一病翁 ,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未颜在 , 一笑方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

17、角巾 , 应缘曾现宰官身。澳边古路三叉口 , 独立料阳数过人。 湘船不到米如珠 , 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 , 只鸡斗酒定播 吾。” 第一首前两句实际上一如纵笔前二句 ,只是两句之间倒换了一下位置 ,改了几个字而已。这与后来陆游作诗写到得意句多用几次不同 ,苏轼因该诗触犯当权者而贬海南岛 ,故意再用其意 ,可见其倔强和幽默。其实这两句所写情况还是满可怜的。三四两句用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笔法 ,顿将寒霜病寂的凝重气氛为之一改 ,但全诗的后味还是很苦涩的。第二首 ,说戴乌角巾的大学士发配到了天涯海角 ,引来父老争看 ,昔日曾为宰官只是一种缘分。而今只落得在古岔路口 ,

18、寂寂独立。第三首说 ,海南岛的米是不能自给的 ,有时运米船不及时到米就 贵重如珠了 ,所以苏轼每月只有一半时间能吃饱肚子。但是不要紧 ,明日邻居要杀鸡置酒祭祀灶王爷 ,到时一定会请我去吃的。 最耐人寻味的或许是 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为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头两句实为百感交集、五味俱全之语。人们生养儿子皆望其聪明 ,我却为大家公认的聪明一生蹉跎 ! 我不聪明谁嫉妒我算计我 ? 我会有今天的倒霉么 ? 聪明有什么好 ? 所以我希望儿子愚蠢鲁钝 ,无灾无难平平安安到达公卿之高位。而不要象我这么虽聪明却多灾多难屈沉下僚。后两句 ,看上去是插诨打科的牢骚语 ,以

19、及对高贵 公卿的艳羡语 ,实际上却是极为深刻怨毒的反语 :孩儿愚且鲁 ,就可以“无灾无难” ,而且可以“到公卿”了 ,反过来 ,这岂不是说 ,今之大红大紫的衮衮公卿 ,皆是因不“聪明”、“愚且鲁”而至 ,都是些“愚且鲁”者么 ? 聪明反倒得终生误和灾难 ,愚鲁反倒得到公卿 ,多么荒诞和不协调啊 ,但这是现实 ,而我因此一违常规地希望儿子愚鲁了 ! 全诗满是掩饰不住的愤怒, 欲哭无声,怒极反谑,是狂放式的大笑。 最后,当年老的苏轼历尽多次贬谪之后,历尽千辛万苦的诗人把 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一诗作为自嘲式雅谑的总结,也是自己一生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0、该诗以自嘲的口吻书写自己平生因连续遭贬而四处奔波的现实,这是诗人对自己政治功业的无情反讽,而对文学创作业绩,尤其是对人生思考的收获而言,这又是自豪的总结。 苏轼在其文学作品中的自嘲自讽,昭示着他那不懈的灵魂在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表现了他蔑视苦楚、笑对人生的豁达情怀。正是有了被贬生活的磨练和雕琢,才造就了后人为之敬仰,为之赞叹不绝的苏东坡。 - 6 - (三)玩趣 虽然是充满哲理,虽然是情深意长,恐怕苏轼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玩趣”。 “ 趣 ”的把握很难。少了,作品枯燥无味,缺 乏智慧的光芒和强大的感染力;过了,则不免陷于庸俗、粗陋。 而 苏轼的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

21、加上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优势,并由此表现为鲜明的艺术个性,而这种艺术个性更体现出了诗人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这种气质体现在诗文创作上就产生了很多苏轼的很多诗人出游之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风光,用随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即兴之作。而这些即兴的诗词往往流露出独特的趣味,这种独特的趣味来自苏轼本人的个人魅力,是从骨子里散发的“玩趣”。苏轼雅谑作品归根到底就是得 益于心态上的放松,思想上的自由,创作上的“玩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描写了四季变迁,大地回春之时,最先感到水温回升的自然是经

22、常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鸭子之类了。作为成年人对于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了,然而苏轼却一反常态,用儿童化的语言,“三两枝”来写实,通过轻松自在,气韵生动的语言,使得整体形象和意境画面显得跳脱欢快自然。闭幕想象,此时作为成年人的苏轼,童心未泯,在水畔数鸭子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泛颖一诗读来也使人忍俊不禁:上流直而清, 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诗人兴致勃勃,玩性大发,用清水当做镜子,揽镜自照,河水清晰的映出他的脸庞,自己与自己开起玩笑,忽然的水波荡漾,一个东坡变成了数百个,而顷刻之间又恢复到原样,他说自己想与水开玩笑,哪曾想

23、水竟然开他玩笑,回敬他!形象的立体感达到了可以想见触摸的程度,“玩趣”渺然横生。而一个“嬉”字,把东坡先生的童心和“玩趣”展现的淋漓尽致。 成因( 未完 ) (一)厚德载物,严父慈母 苏轼的“雅谑”产生缘由他的家庭教育。“父 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是今人的实践真言,“孟母三迁”这是古人的行为典范。苏轼的雅谑源自他旷达超然的人格,说到底还是得益于严父苏洵和慈母程氏的早期教育。苏轼的家庭式典型的小康之家,也是个书香世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苏轼的童年以及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个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度过的。苏轼三岁起,就在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祖父苏序、母亲程氏的教导下,开始了一生的学习生涯。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

24、个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喜爱诸子百家 , 尤其喜爱战国时纵横家的言论 。 在父亲的指引下,苏轼开始走进诸子百家,走进韩愈 、 柳宗元,走进老庄,为他日后 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使苏轼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 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 在宋史 -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 -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

25、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 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父亲在学业方面的严格督促,母亲在道德方面的悉心引导为苏轼之后的文学造诣打下了- 7 - 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根本,本性乐天 苏轼诙谐幽默,根于天性,且为世所公认。 在颜中其先生的苏东坡轶事汇编中,苏轼的幽默故事多达上百则,其性格的诙谐多趣,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些记载散见于宋明之际的杂史笔记和诗话,或为苏轼门人、朋友或同时代的人所记,或为苏轼自己所记,真实性自不 可否认。

26、“ 东坡善嘲谑 ”,“ 东坡滑稽 ”,“ 东坡以文滑稽 ”,“ 子瞻之清谈善谑 ” , “东坡好戏谑”,“东坡多雅谑”也早已成为 众口一辞 的共识 。 如此幽默善谑之人,必定会在诗文中有所表露。发而为文,便有东坡志林、调谑篇中的幽默故事,戏而作诗,遂成别具一格的谐谑之诗。 苏轼天生就是乐观主义者。苏轼正是牢牢抓住了“快乐为本”这一点,才能把自己的种种痛苦转为快乐,才能在生活中时时努力时自己快乐。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让读者忍俊不禁的真谛! (三)际遇坎坷,不畏艰难 纵观苏轼一生,除了刚开始在杭州、密州和徐州任上度过几年 放荡湖山的诗酒生涯后,从他 44 岁,在湖州任太守开始,就被御史弹劾说他写

27、的诗诽谤了朝廷,被下了大狱。所幸在鬼门关绕了一圈后,终于出了这“乌台诗案”,却又贬了官,做了黄州团练副使。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他被升调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重新走运了。然而好景不长,再次被弹劾,于是又被外调,不久被下放,从颍州任上贬为宁远军节副使,惠州安置,地方更偏远了。后又因诗触怒了当朝宰相,于是再次被贬送到当时未开发的蛮荒地带海南岛做琼州别驾,居昌化,连官屋都不许租住。这样过了三年,他已六十五岁了,遇上徽宗即位,这才得到大 赦南归,回到江苏常州,接到允许“告老”的诏令,一个月后,就病死客船。 可见苏轼一生坎坷崎岖,经历了两次在朝 外任 贬居的复杂过程,在人生的峰顶和低谷轮回了两

28、次。他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的经历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灭顶的苦难,而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幸事。 为仕不容,使得苏轼必须要找一种途径来发泄他心中的郁闷、失落等等错杂的情绪,“雅谑”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他用“谑”来淡化苦难,磨合心灵与仕途的距离,借此来摆脱痛苦,化解悲哀。 苏轼早期的作品中很少显露“雅谑”的特色,只是在积极用世的热情一再经受打击,仕途 失意之后,“雅谑”之作才陡然增多。正如苏轼自己所说:“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和致仕张郎中春昼)“挫折打击帮助人成长”“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更迅速”,正是在盛衰阅过,屡经挫折之后,他才变得更成熟。对社会、人生 有了更深刻、更冷静、更清醒

29、的认识;他的感情也变得更深沉、更复杂。 他洞达幽微 , 不但能对社会上那些在道统伪善面具掩盖下发生的种种颠倒、错乱现象加以讥嘲 , 而且也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生活中的悖谬和由此造成的困顿 , 并加以嘲笑。 (四)感悟哲理,洞达人生 (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 - 8 - (五)寄情山水,放逸身 心( 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疏导家,感悟自然!) (六)发现快乐,善于享受 (黄州时期的苏轼, 是个平凡的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 生活艰苦 “ 此间食无内,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七)前人影响,豁达乐观 (师傅欧阳修在学术上的指点,官场上前辈陈光弼等人的时

30、时敲打,偶像陶渊明的影响) 欧阳修 陈光弼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诗中满是寄情山水,醉心田园的归隐想法。他的诗中也有“波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饮酒)正饥饿难耐,急盼天明,哪料到晨鸡不肯鸣叫,何其无 奈!自嘲戏谑之意溢于言表。“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牛),亦是这种谐谑口吻。细细想来,此种幽默纯粹是含着眼泪的幽默,是苦中作乐。 苏轼既敬仰陶渊明的为人,也推崇他的诗歌,作有百余首和陶诗,他受陶渊明的影响自不必细说了。 结语 苏轼之雅谑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比比皆是,我们在因他的雅谑为之开怀大笑的时候,也不应忘记关注他那些“笑”背后的旷达自适的人格

31、,苦难挫折的境遇,广博的学识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而又异常压抑的年代,心理疾病日益泛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苏轼 这种超脱的“幽默”,我们尽可以多学学苏轼的旷达洒脱。 参考文献 1 许振,安丹丹从谐谑词看苏轼的人文情怀 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7月第 23卷第 4期 2 邓魁英两宋词史上的滑稽词派 J中国文化研究 1996年冬之卷总第 14期 3 庆振轩东坡幽默诙谐性格论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 23卷第 3期: 120 126 4 翁宁林 苏轼诗中的“雅谑” J 5 孔凡礼苏轼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6杨胜宽 苏轼幽默人生 的文化个性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32、人文社科版 2008 年 4 月 总第 200 期 7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 M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 8 孔凡礼:苏轼文集 M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9 王水照:苏轼研究 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10 宋东波 :苏轼 任是洒脱也多情 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年 2 月第 1 版 11 叶飞 :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 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 1 版 12 聂作平:苏东坡游传:宋朝第一 玩家的别致人生 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 1 版 - 9 - 13和谈苏轼谐谑诗探源 J新疆教育

33、学院院报 2006 年 3 月第 22 卷第 1 期 14周晓音苏轼谐趣诗词探微 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年 3 月总第 32 期 15郭慧丽、白云红苏轼戏谑诗探析 J古代文学名作欣赏 16魏裕铭苏轼诗的幽默特征 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 年 1 月第 1 期 17王燕飞苏轼诗词中的俳谐情调 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年 4 月第 24 卷第 2 期 18王路浅谈苏轼的“骂” 与“谑” J黄石师院学报 1983 年第 3 期 19杜晓霞 张海燕论苏轼小品文的幽默和诙谐特征 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11 月第 21 卷第 4 期 20刘德论苏轼的谐谑诗 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8 年 3 月第 29 卷第 3 期 21张丽华论苏轼的俳谐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3期总第 9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