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力学计算.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99561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杆件的塑性变形15.1 概 述工程问题中绝大部分构件必须在弹性范围内工作,不允许出现塑性变形。但有些问题确须考虑塑性变形。15.2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图 15.1 是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过屈服极限后,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有 pe(15.1)弹性范围内,应力和应变之间是单值对应的。塑性阶段却并非如此,应力和应变不再是单值对应的关系(如图 15.2)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塑性材料模型。图 15.1 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 15.2 弹塑性应力-应变有时也把应力-应变关系近似地表为幂函数,幂强化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如图 15.7 所示。 nc15.3 拉伸和压缩杆系的塑性分析

2、现以图 15.8 所示两端固定的杆件为例来说明静不定拉压杆系的塑性分析,当载荷 P逐渐增加时,杆件两端的反力是baPRbaR21(a)P力作用点的位移是baEAP1(b)如 b则 21R。随着 的增加,C段图15.8 两端固支杆图15.3 理想弹塑性材料模型图15.4刚塑性材料模型图15.6刚塑性线性强化材料模型图15.5线性强化材料模型图15.7幂强化材料模型的应力将首先达到屈服极限。若相应的载荷为 1P,载荷作用点的位移为 1,由( a) 、 ( b)两式求得baAPbaPRs1,S1Es1由平衡方程可知 S2APR(c)载荷作用点 c的位移为 Eb11(d)CB段也进入塑性阶段时, S2

3、AR,由( c)式求出相应的载荷为S2P载荷达到 2P后,整个杆件都已进入塑性变形。例 18.1 在图 15.9a所示静不定结构中,设三杆的材料相同,横截面面积同为 A。试求使结构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载荷 1P、极限载荷 p。解:以 1N和 2分别表 AC和 D杆的轴力, 3N表 AB杆的轴力。令s1E, s,得 33322 2cos1,coNP(e)图15.9 三杆桁架当载荷逐渐增加时, AB杆的应力首先达到 s,这时的载荷即为 1P。由( e)式的第二式得 31S3cos2PN由此解出 3S1A载荷继续增加,中间杆的轴力 s保持为 ,两侧杆件仍然是弹性的。直至两侧的杆件的轴力 1N也达到 S

4、,相应的载荷即为极限载荷 P。这时由节点 A的平衡方程知 1cos2cos2SSP AA加载过程中,载荷 与 点位移的关系已表示于图 15.9b中。15.4 圆轴的塑性扭转圆轴受扭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沿半径按线性规律分布,即PIT(a)随着扭矩的逐渐增加,截面边缘处的最大剪应力首先达到剪切屈服极限s(图 15.10a) 。若相应的扭矩为 1T,由( a)式知图15.10 圆轴受扭转S3PS12rIT(b)极限扭矩 P,其值为 Aspd取 dA2代入上式后完成积分,得s3PrT(15.4)达到极限扭矩后,轴已经丧失承载能力。例 18.2 设材料受扭时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关系如图 15.11a所示,并

5、可近似地表为Bm式中 m 和 B皆为常量。试导出实心圆轴扭转时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公式。解:根据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可以直接引用 3.4 中的( b)式,求得横截面上任意点处的剪应变为dx(d)式中 dx是扭转角沿轴线的变化率, 为横截面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 即为该点剪应变。 ( )式表明,沿横截面半径,各点的剪应变是按直线规律变化的(图 15.11b) 。由( c) 、 ( d)两式求出xBm(e)或者写成图15.11 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关系m1dxB(f)横截面上的扭矩应为 AdT取 dA2,并以(f)式代入上式, m131m121 rdxBxBTro(g)从( f)和( g)两式中消去1,得剪

6、应力的计算公式m132rrT(h)令 r,得最大剪应力为 ITrr41312P3max 当 1m时,材料变为线弹性的,上式变为 PmaxIrT由( e)式知 rdxBmax故有mPmax4131ITrBrd积分求得相距为 l的两个横截面的相对扭转为rlITrBmP413(i)当 1m, G时,上式化为 PGIl这就是公式(3.17) 。15.5 塑性弯曲和塑性铰1551 纯弯曲 根据平面假设,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 y 的点的应变为y(a)式中1是曲线的曲率。静力方程: A0d(b)My(c)在线弹性阶段,有 I(d)若以 1表示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弯距,由( d)式知maxS1yIM(e)载荷逐

7、渐增加,横截面上塑性区逐渐扩大,且塑性区内的应力保持为S(图 15.12b) 。最后,横截面上只剩下邻近中性轴的很小区域内材料是弹性的。此时,无论在拉应力区或压应力区,都有 S如以 1A和 2分别表示中性轴两侧拉应力区和压应力区的面积,则静力方程( b)化为 21AA21sss1 0Addd若整个横截面面积为 ,则应有 21故有 21A(15.5)极限情况下的弯矩即为极限弯矩 pM,由静力方程( c)得A 21sAssp12 yAydAydyM式中 1y和 2分别是 1和 2的形心到中性轴的距离。利用公式(18.5)又可把上式写成图15.12 纯弯曲图15.14 矩形截面梁的横力弯曲和塑性铰2

8、1SP2yAM(15.6)【例 15.3】在纯弯曲情况下,计算矩形截面梁和圆截面梁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弯矩 1和极限弯距 p。解:对矩形截面梁(图 15.13) ,由( e)式得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弯矩1M为 S2maxS16bhyIM由公式(15.13)求得极限弯矩 p为S2S21SP 4bhbhyAM1和 p之比为 5.1P所以从出现塑性变形到极限情况,弯矩增加了 50%。对圆截面梁, S3maxS14ryIMS3S321SP 4rrA7.161P从开始塑性变形到极限情况,弯矩增加 70%。15.5.2 横力弯曲 图 15.13 矩形截面和圆截面横力弯曲情况下,弯矩沿梁轴线变化,横截面上除弯

9、矩外还有剪力。图15.14a中阴影线的部分,为梁内形成的塑性区。把坐标原点放在跨度中点,并将坐标为 x的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情况放大成图 15.14b。在这一截面的塑性区内, S;弹性区内, yS。 为塑性区和弹性区的分界线到中性轴的距离。故截面上的弯矩应为 S2 342A0Sh/b bdyybdydyM(15.7)还可由载荷及反力算出这一横截面上的弯矩为 xlPM2令以上两式相等,得S2342hbxlP(f)这就是梁内塑性区边界的方程。设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截面的坐标为 a,在(f)式中,令 ax, 2h,得 S26bhalP由此求得塑性区的长度为 max1S24612MlPbhla式中 4,6maxS21 lbhM随着载荷的增加,跨度中点截面上的最大弯矩最终达到极限值 p。15.6 梁的塑性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