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严推广教育班第24期大智度论.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99831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严推广教育班第24期大智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严推广教育班第24期大智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严推广教育班第24期大智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严推广教育班第24期大智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严推广教育班第24期大智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智度論卷 092 2666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4 期( 大智度論 ) 大智度論卷 92 釋淨佛國 1土品 2第八十二 3 4 (大正 25, 705b18-709b12) 釋厚觀 ( 2013.1.12) 【 經 】 5 壹、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能得佛道、度眾生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貳、明二種要行: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壹)略明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貳)廣明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一、成就眾生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一)正明成就眾生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二)菩薩自 住勝道,教眾生無住

2、,共證菩提 6 1、菩薩自住勝道 ( 1)明菩薩所行道 A、須菩提心念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道 ?菩 薩住是道,能作如是大 7莊嚴 8? B、佛答 ( A)生身菩薩所行 佛知須菩提心所念,告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薩摩訶薩道,十八空是菩薩摩訶薩道,八背捨 9、九次第定是菩薩摩訶薩道,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摩 訶薩道。 1佛國【宋】【宮】。 ( 大正 25, 705d, n.15) 2 胡 吉藏,大品經義疏卷 10: 此下後文明淨佛土,故云淨土品。云初是 成就眾生 ,二段明 菩薩自住勝道,教眾生 。 ( 卍新續藏 24, 335a7-8) 3 二 (

3、上 ) 【宋】【元】【宮】,二 ( 之上 ) 【明】。 ( 大正 25, 705d, n.16) 4 大智度論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卷第九十二十九字大智度經品第八十二淨土品卷九十三十六字【石】。 ( 大正 25, 705d, n.14) 5 【經】【宋】【宮】。 ( 大正 25, 705d, n.17) 6 大品經義疏卷 10: 今 自 菩薩共證菩 薩 , 就文為四:第一 明菩薩自住勝道 ,二者化眾生令因菩薩住勝道,三者令眾生傳化,四眾生令悟共證菩提。今是初。 ( 卍新續藏 24, 335a8-11) 自 , 一作 時 。 ( 卍新續藏 24, 335d, n.4) 薩 疑 提 。 ( 卍新續藏

4、 24, 335d, n.5) 7 大 ( 誓 ) 【宋】【元】【明】【宮】。 ( 大正 25, 705d, n.18) 8 參見大智度論卷 45: 問曰: 云何名大莊嚴? 答曰: 為度眾生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行諸善福功德者;略說是六波羅蜜。如富樓那次第說:若菩薩為一切智慧故行檀波羅蜜,是福德共一切眾生。共者,此布施福德,我及眾生共等,我以此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大正 25, 387b14-20) 9 參見大智度論卷 21( 大正 25, 215a7-21) ,大智度論卷 44( 大正 25, 381b5-23) ,大智度論卷 81( 大正 25, 628a9-16) ,大毘婆

5、沙論卷 84( 大正 27, 434b) 。 大智度論卷 092 2667 ( B)法身菩薩所行 一切法亦是菩薩摩訶薩道。 ( 705c)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頗 10有法菩薩所不學能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不?須菩提!無有法菩薩所不應學者。 何以故?菩薩不學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種智。 ( 2)菩薩住空無戲論道,為眾生故分別諸法 A、須菩提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一切法空,云何言菩薩學一切法?將無世尊無戲論中作戲論耶?所謂是此、是彼,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漏法 11、是無漏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凡夫人法、是阿羅漢法、是 12辟支佛法 、是佛法!13 B、佛答 ( A)述成 :以諸法 空

6、故 , 能得無上 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實空。 須菩提!若一切法不空者 14,菩薩摩訶薩不能 15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今一切法實空故,菩薩摩訶薩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6 ( B) 釋義:眾生不知空故, 菩薩巧 為 說 須菩提!如汝所 言:若一切法空,將無佛於無戲論中作戲論:分別此彼,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乃至是佛法? 須菩提!若世間眾生知一切法空,菩薩摩訶薩不學一切法、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今眾生實不知一切法空,以是故,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分別諸法為眾生說。 2、菩薩照明勝妙道 ( 1)由因緣和合,有名字諸法 須菩提!於是菩薩道,從初已來, 17應如

7、是思惟:一切諸法中定性不可得,但從10 頗 ( ) : 13.與“不”、“無”、“否”等配合,表示疑問。 ( 漢語大詞典 ( 十二 ) , p.287) 11 法【宋】【宮】 1 2 3。 ( 大正 25, 705d, n.19) 12 是【宋】【宮】。 ( 大正 25, 705d, n.20) 1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若一切法皆自性空,云何菩薩摩訶薩於何處學?若有所學,將無世尊於無戲論而作戲論,謂有諸法 是此、是彼,由是、為是;此是世間,此是出世;此是有漏,此是無漏;此是有為,此是無為;此是異生法,此是預流法,此是一來法,此是不還法,此是阿羅漢法,

8、此是獨覺法,此是菩薩法,此是如來法? ( 大正 7, 409c24-410a3) 14 者 ( 是 ) 【石】。 ( 大正 25, 705d, n.21) 15 能【宋】【元】【明】【宮】。 ( 大正 25, 705d, n.22) 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善現!若諸有情知一切法皆自性空,則諸菩薩摩訶薩不應學一切法,證得一切智智,為諸有情建立宣說。以諸有情不知諸法皆 自性空故,諸菩薩摩訶薩定應學一切法,證得一切智智,為諸有情建立宣說。 ( 大正 7, 410a10-15) 17 大品經義疏卷 10: 於是菩薩道,從初已來 , 第二 、 明菩薩見住勝道今教眾生。 ( 卍

9、大智度論卷 092 2668 和合因緣起法故有名字諸法。 18 ( 2) 明諸法 性空無所著 我當思惟諸法實性無所著 若六波羅蜜性,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若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一切法 19、一切法性空,空不著空,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有著! 20 3、悲濟眾生無住著 ( 1) 學一切法 ,觀眾生心行 須菩提!菩薩摩訶 薩如是思惟, 21不著一切法而學一切法。 住是學中,觀眾生心行 是眾生心在何處行?知眾生虛妄不實中行。 是時,菩薩作 ( 706a) 是念:是眾生著不實虛妄法,易度耳 22! 23 ( 2)教化眾生莫執著,自亦無住著 A、方便示導 眾生行菩薩

10、道亦莫執著 是時,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時 24,以方便力故,如是教化言: 汝諸眾生!當行布施,可得 饒財 25 亦莫恃 26布施果報 27而自高 28。何以故 ?是中無堅實法。持戒、禪定、智慧,亦如是。諸眾生!行是法,可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 莫念有是法!如是教化,行菩薩道而無所著,是中無有堅實故。 29 新續藏 24, 335b10-11) 1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於菩薩道初修學時,應審觀察:諸法自性都不可得,唯有執著和合所作。 ( 大正 7, 410a15-17) 19 法 ( 空 ) 【元】【明】。 ( 大正 25, 7

11、05d, n.23) 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自性空,空性不應執著空性,空中空性尚不可得,況有空性能執著空! ( 大正 7, 410b12-14) 21 大品經義疏卷 10: 菩薩如是思惟 下,第三、明傳化自既了悟,更他未悟。 ( 卍新續 藏 24, 335b14-15) 22 耳: 10.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 ( 漢語大詞典 ( 八 ) , p.646) 2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一切法時, 於諸法性雖無執著,而於諸法學無厭倦 。是菩薩摩訶薩住此學中,觀諸有情心行差別,謂審觀察

12、是諸有情心行 何處?既觀察已,如實了知彼心但行虛妄所執。爾時,菩薩便作是念:彼心既行虛妄所執,我令解脫必不為難。 ( 大正 7, 410b14-20) 24 時中【宋】【元】【明】【宮】【石】。 ( 大正 25, 706d, n.1) 25 饒財:多財;資財富足。 ( 漢語大詞典 ( 十二 ) , p.578) 26 恃 ( ) : 1.依賴;憑藉。 ( 漢語大詞典 ( 七 ) , p.511) 27 報【宋】【宮】。 ( 大正 25, 706d, n.2) 28 自高: 2.自傲;抬高自己。 ( 漢語大詞典 ( 八 ) , p.1324) 2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是

13、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教誡教授諸有情言:汝等今者皆應遠離虛妄所執,趣入正法修諸善行。復作是言:汝等今者應行布施,當得資具無所乏少,然勿恃此而生憍逸。所以者何?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今者應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當得種種功德具足,然勿恃此而生憍逸。所以者何?此中都無堅實事故。汝等 今者應行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 應行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 應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應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應行諸餘無量佛法,然勿恃此而生憍逸。所以者何?此中都無堅實事故。 ( 大正 7, 410b20-c11) 大智度論卷 092 2669 B、 行道得果亦不 住 ( A)正明 若如是教化,是

14、 30名行菩薩 道,於諸法無所著故。何以故?一切法無所 31著相,以性無故、性空故。 32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菩薩道時,無所住。是菩薩用不住法故,行檀 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尸羅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羼提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毘梨耶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禪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般若波羅蜜 , 亦不住是中。 33 行初禪,亦不住是中。何以故?是初禪、初禪相空,行禪者亦空,所用法亦空。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如是。慈悲喜 捨、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亦如是。 得須陀洹果,亦不住是中;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不住是中;得辟支佛道,亦不住是中。 34 ( B) 釋 不住因緣 須菩提

15、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不住是中? 佛言:二因緣故,不住是中。何等二?一者、諸道果性 空,無住處,亦無所用法,亦無住者;二者、不以少事為足 作是念:我不應不得須陀洹果,我必應當得須陀洹果,我但不應是中住;乃至辟支佛道,我不應不得,我必應當得,我但不應是中住。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住。何以故?我從初發意已來,更無餘心,一心向阿 ( 706b)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5 4、了悟無生 ,共證菩提 ( 1) 以一心專向,能生菩提道 須菩提!菩薩一心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 36遠離餘心,所作身、口、意業皆應30 是【石】。 ( 大正 25, 706d, n.3) 31 所【宋】【元】【明】【宮

16、】。 ( 大正 25, 706d, n.4) 3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教誡教授諸有情時,行菩薩道無所執著。所以者何?一切法性不應執著,若能執著、若所執著、執時、執處皆無自性,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 大正 7, 410c11-15) 3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菩薩道時,於一切法都無所住, 以無所住而為方便 ,雖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而於其中都無所住。 ( 大正 7, 410c15-19) 3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雖行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

17、而於其中都無所住。 ( 大正 7, 411a5-6) 3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雖能得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而於其中不欲證住。所以者何?有二緣故。何等為二?一者、彼果都無自性,能住、所住俱不可得。二者、於彼不生喜足,是故於中不欲證住。謂諸菩薩常作是念:我定應得預流果乃至獨覺 菩提,不應不得,然於其中不應證住。所以者何? 我從初發無上正等菩提心來,於一切時更無餘想,唯求無上正等菩提。 然我定當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豈於中間應住餘果?( 大正 7, 411a11-20) 36 大品經義疏卷 10: 一心得菩提 下,第四 、 明菩薩及眾 生了悟皆住菩提也。 (

18、 卍新大智度論卷 092 2670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住是一心,能生菩提道。 37 ( 2)雖諸法無生, 愍眾生不知 故起菩提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諸法不生,云何菩薩摩訶薩能生菩提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無生。云何無生?無所作、無所起者,一切法不生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有佛、無佛,諸法法相不常住耶? 佛言:如是!如是!有佛、無佛,是諸法法相常住 。 以眾生不知是法住法相,為是故,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生菩提道,用是道拔出眾生生死。 ( 3) 道 與菩提 ,不一亦不異 A、 用 生道等 三句 38不得 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

19、也! 世尊!用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非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39 B、明因果不異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當得菩提? 佛言:非用道得菩提,亦不用非道得菩 提。須菩提!菩提即是 道,道即是菩提。 C、破不異難 ( A)須菩提難 續藏 24, 335a21-22) 37 大般若波羅蜜多 經 卷 476 80 道土品: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專求無上正等菩提,於一切時心無散亂;諸有發起身、語、意業,無不皆與菩提心俱。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住菩提心,起菩提道,不為餘事擾亂其心。 ( 大正 7, 411a24-28) 38 案:此處經文部分 ( 大智度論卷 92( 大正 25, 706b

20、12-15) 只提 三句 不得菩提,而論文釋經部分 ( 大智度論卷 92( 大正 25, 707c25-708a4) 則說 四句 不得菩提。 39( 1) 放光般若經卷 19 82 建立品: 須菩提言: 世尊!以生道意故,得道耶? 佛言: 不也! 不生道意得耶? 佛言: 不也! 亦從不生不滅得耶? 佛言: 不也! ( 大正 8, 135c26-29) ( 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第二分 ) 卷 476 80 道土品: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 諸菩薩摩訶薩為用生道得菩提耶? 佛言: 不也! 世尊!為用不生道得菩提耶? 佛言: 不也! 世尊!為用 生不生道 得菩提耶? 佛言 不也! 世尊!為用非生

21、非不生道得菩提耶? 佛言: 不也! ( 大正 7, 411b8-13) ( 3) 另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第三分 ) 卷 535 30 佛國品 ( 大正 7, 749b24-28) ,與第二分同樣提到四句分別 ( 生道、不生道、生不生道、非生非不生道 ) 。 大智度論卷 092 2671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即是道 、 道即是菩提者,今菩薩未作佛 40,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說諸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41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42 ( B)佛答 a、總相答:破人法異見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得菩提不? 不

22、也! 世尊!佛不得菩提 。 何以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43 b、破因果不異 如須菩提所問: 菩薩時亦應 得菩提 !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具足住如金剛三昧,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44時名為 ( 706c) 佛,一切法中 45得自在。 46 二、淨佛國土 47 (一)明淨土因 1、明無惡因 40 佛 ( 時 ) 【宋】【元】【明】【宮】。 ( 大正 25, 706d, n.5) 41( 1) 一切經音義卷 27: 多陀阿伽度 ( tathgata) ,怛他揭多,云如來也。阿羅訶 ( arhat) ,阿羅

23、漢,此云應也。三藐三佛陀 ( sayaksabuddha) ,此云正等覺。 ( 大正 54, 484b16-18) ( 2) 佛十種名號,參見大智度論卷 2( 大正 25, 71b13-73a5) ,大智度論卷 21( 大 25,219b2-c8) 4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者,豈不菩薩摩訶薩已得菩提道,應已得菩提?若爾,如來、應、正等覺何緣復為諸菩薩說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 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及餘無量無邊佛法,令其修證? ( 大正 7, 411b15-21) 4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24、卷 476 80 道土品: 佛告善現:於意云何?汝豈謂佛得菩提耶? 善現對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故,不應謂佛得菩提。 ( 大正 7, 411b21-24) 44 是【石】。 ( 大正 25, 706d, n.6) 45 中 ( 是 ) 【石】。 ( 大正 25, 706d, n.7) 4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76 80 道土品: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然汝所 問豈不菩薩摩訶薩已得菩提道,應已得菩提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菩提道未得圓滿,云何可說已得菩提?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若已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已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已圓滿諸餘無量

25、無邊佛法,從此無間以一剎那 金剛喻定 相應妙慧, 永斷一切二障麁重習氣相續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得大自在,盡未來際饒益有情。 ( 大正 7, 411b24-c13) 案: 永斷一切二障麁重習氣相續 ,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第三分 ) 卷 535 30 佛國品: 從此無間,用一剎那 金剛喻定 相應般若, 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麁重習氣相續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 大正 7, 749c16-18) 47 大品經義疏卷 10: 白佛:云何淨土 , 第二 、 明淨佛土 。文為 二:初 、 明淨土因 ,二 、明淨土果。因中有二:初 、 明無惡因 ,二 、 明有善因。

26、( 卍新續藏 24, 335c3-4) 大智度論卷 092 2672 ( 1)略標:無三業障惡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 佛言:有菩薩從初發意已來,自除身麁業 、 除口麁業 、 除意麁業,亦淨他人身、口、意麁業。 ( 2)別 釋麁業相 A、須菩提問 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身麁業、口麁業、意麁業? B、佛答 ( A)十不善業 佛告須菩提: 不善業 若殺生乃至邪見,是名菩薩摩訶薩身、口、意麁業。 ( B)六蔽心 復次,須菩提!慳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亂心、愚癡心,是名菩薩意麁業。 ( C)戒不淨 復次,戒不淨,是名菩薩身、口麁業。 ( D)隨世間心 遠離出世之觀行 復次,

27、須菩提!若菩薩 48遠離四念處行,是名菩薩麁業;遠離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 聖道分 , 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亦名 菩薩麁業。 ( E)貪二乘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貪須陀洹果 49乃至 貪阿羅漢果證、辟支佛道,是名菩薩摩訶薩麁業。 【 論 】 50釋曰: 壹、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能得佛道、度眾生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貳、明二種要行: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壹)略明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貳)廣明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一、成就眾生 (承上卷 91 81 釋照明品) (一)正明成就眾生 (承上卷

28、 91 81 釋照明品) (二)菩薩自住勝道,教眾生無住,共證菩提 1、 菩薩 自住勝道 ( 1) 明菩薩 所行道 A、須菩提心念 ( A)釋須菩提心念問法而不發言之原因 48 薩 ( 摩訶薩 ) 【石】。 ( 大正 25, 706d, n.8) 49 果 ( 證 ) 【元】【明】【石】。 ( 大正 25, 706d, n.9) 50 【論】【宋】【宮】。 ( 大正 25, 706d, n.10) 大智度論卷 092 2673 a、不令眾疑自證無戲論法猶復多問 上來須 菩提常種種問空法,以時會疑其已 51體寂滅無戲論法猶復多問,是以不問而心念。 b、欲利益好禪定而不好語言者 復次,有菩薩及諸天

29、深入禪定,不好語 言而欲得法利,是故須菩提不發言而心念。 ( B)釋佛以言答之理由 問曰:須菩提雖無言,而世尊以言答? 答曰: a、雖語而不妨細禪定行 佛身色,視無厭足 52;如色無厭,聲亦如是,雖語而不妨細禪定行,是故佛以言答。 b、佛自 住於 寂滅,隨眾生所問、所念而答 復次 ,佛安立寂滅相,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中住,不分別一切法若善、若不善等;眾生有疑而問,佛隨所問、所念而答,是故不與 須菩提同。 B、正明經意 ( A)須菩提 問 須菩提聞是六波羅蜜等諸法甚深義,不能得其邊,是 故問:何等是菩薩道?行是道,如清淨無 53所著六波羅蜜等諸善法莊嚴? ( B)佛答 a、生身菩薩所行 ( a

30、) 總說 佛知其意,於須菩提 ( 707a) 所益雖少,為增益諸菩薩故,答六波羅蜜等是菩 薩道。 ( b)別辨 、 就所行之法 ( ) 第一辨 六波羅蜜是菩薩初發心道; 次行四禪、八背捨、九次第定及三十七道品, 54但求涅槃; 51( 1) 高麗藏 ( 第 14 冊, 1305c-20) 作巳,中華大藏經 ( 第 26 冊, 587c20) 作巳,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標點本 ( 五 )( p.3446) 作已。 ( 2) 大正藏原作己,底本高麗藏 ( 第 14 冊, 1305c-20) 作巳,中華大藏經 ( 第26 冊, 587c20) 亦作巳,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標點本 ( 五 )( p.3446)

31、 作已。己應作巳,形近而誤。又巳、已同源,二字通用。順今人習慣,原文依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標點本 ( 五 )( p.3446) 作已。 52 厭足:滿足。 ( 漢語大詞典 ( 一 ) , p.942) 53 無 ( 無 ) 【宋】【元】【明】【宮】。 ( 大正 25, 706d, n.11) 54 道品品道【宋】【元】【明】【宮】【石】。 ( 大正 25, 707d, n.1) 大智度論卷 092 2674 十八空、佛十力等微細,但為求佛道。 ( ) 第二辨 六波羅蜜道,多為眾生故; 三十 七品等,但求涅槃; 十八空等,於涅槃中出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道。 、 就所行之人 是三種 55,皆是生

32、 身菩薩所行。所以者何?分別諸法故。 b、法身菩 薩所行 遍一切法 今又一切法皆是菩薩道,是 56法性生身菩薩所行;不見諸法有好惡,安立諸法平等相故。 此中佛自說因緣 :菩薩應學一切法;若一法不學,則不能得一切種智。 學一切法 者,用一切種門,思惟、籌量、修觀、通達。 ( 2) 菩薩住空無戲論道,為眾生故分別諸法 A、須菩提問 須菩提白佛 57:若一切法一相,所謂空,云何菩薩學一切法?將無於無戲論相法中作戲論耶?所謂此彼諸法。 略說 是 戲論相 :此東、彼西,是上、是下,是常、是無常,是實、是虛 58,是世間、是出世間,乃至是二乘法、是佛法。 B、佛答 ( A) 佛 印可:以諸法空故,能得無上

33、道 佛可具 59說:一切法空相。 若法實定有不空者,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四諦, 60無四諦故無佛、法 61、55 三種:指 六波羅蜜道、三十七品等、十八空等。 56 是【石】。 ( 大正 25, 707d, n.2) 57 佛 ( 言 ) 【石】。 ( 大正 25, 707d, n.3) 58 虛空【宋】【元】【明】【宮】。 ( 大正 25, 707d, n.4) 59 具其【宋】【元】【明】【宮】【石】。 ( 大正 25, 707d, n.5) 60 參見中論卷 4 24 觀四諦品 ( 青目釋 ) :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若一切法各各有性不空者,則無有生滅

34、;無生滅故 ,則無四聖諦法。何以故? 苦不從緣生,云何當有苦,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 苦不從緣生故則無苦。何以故?經說無常是苦義,若苦有定性,云何有無常?以不捨自性故。復次,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 若苦有定性者,則不應更生,先已有故。若爾者,則無集諦,以壞空義故。復次,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汝著定性故,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者,則不應滅。何以故?性則無滅故。復次, 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 法若定有,則無有修道。何以故?若法實者則是常,常則不可增益;若 道可修,道則無有定大智度論卷 092 2675 僧寶, 62如是三寶等諸法皆壞。

35、今諸法實空,乃至空相 亦空;眾生愚癡顛倒故著。 是故於眾生中起悲心,欲拔出故,求佛身力;欲令眾生信受其語,捨顛倒 , 入諸法實相 。 ( B)釋 義 :眾生不知 空故 ,菩薩 巧為說 是故菩薩雖知諸法空,而為利益眾生分別說; 若眾生自知諸法空,菩薩但自住空相中,不須學分別一切法。 2、菩薩照明勝妙道 菩薩行菩 薩道時,從初發意已 63來,如是思惟:一切法無定實性,但從因緣和合起;是眾因緣亦各各 ( 707b) 從和合起,乃至到畢竟空。畢竟空唯是一法實 ; 餘者無性,故皆虛誑。我從無始世來,著是虛誑法,於六道中厭 64受苦惱。我今是三世65十方佛子,般若是我母,今不應復隨逐虛誑法 66。是故菩薩

36、乃至畢竟空中亦不著,何況餘法所謂檀波羅蜜等! 爾時 ,菩薩照明菩薩道,其心安隱 , 自念:我但斷著心,道自然至。 3、 悲濟眾生無住著 ( 1) 學一切法,觀眾生心行 A、 空法難信,為度眾生故廣學一切法 知是事已,念眾生深 67著世間,而畢竟空亦空、無性、無有住處,眾生難可信受。 為令眾生信受是法故,學一切法,修行生起是度眾生方便法。 B、 以 眾生所著無實故易度 ( A)正明 a、辨義 觀眾生心行所趣 68,知好何法、念何事、何 69所志願。 觀 時,悉知眾生所著處皆是虛誑顛倒憶想分別故著,無有根本實事。 爾時,菩薩大歡喜,作是念:眾生易度耳! 性。 ( 大正 30, 33b23-c15)

37、 61 法寶【宮】【石】。 ( 大正 25, 707d, n.6) 62 中論卷 4 24 觀四諦品 ( 青目釋 ) : 無四聖諦故,亦無有法寶,無法寶 、 僧寶,云何有佛寶。 行四聖諦得涅槃法 , 若無四諦則無法寶 , 若無二寶云何當有佛寶 ? 汝以如是因緣 , 說諸法定性 , 則壞三寶。 (大正 30, 34a13-17) 63 已以【石】。 ( 大正 25, 707d, n.7) 64 厭: 3.謂飽嘗,充分經受。 ( 漢語大詞典 ( 一 ) , p.941) 65 三世 ( 中 ) 【宮】。 ( 大正 25, 707d, n.8) 66 法【宋】【宮】。 ( 大正 25, 707d, n.9) 67 深染【元】【明】。 ( 大正 25, 707d, n.10) 68 趣起【宋】【宮】。 ( 大正 25, 707d, n.11) 69 何【宋】【元】【明】【宮】。 ( 大正 25, 707d, n.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