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梳理一、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它既包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普及、就业因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亚、非、拉三大洲发展中国家);也包括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福利水平下降的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同时还包括由于人口分布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迁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及其人均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
2、之一,因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人地关系。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都重视考生对人口问题的观点和知识考查,主要的考查方式与内容有:1、归因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的形成机制,地区差异及解决措施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2、归因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
3、,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4、农村地区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进而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5、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二、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
4、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些环境问题不只
5、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主要体现在:国际水域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臭氧的消耗(3)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美国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欧洲:由于河道改造和污染的影响,欧洲的湿地正遭受着破坏东欧和北亚:工业污染和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并影响着附近地区人们的生活北海和地中海:受到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印度洋: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动物引起
6、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造成的。(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
7、长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三、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北,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
8、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外图箭头表示);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
9、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既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就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选购带环
10、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 7%的耕地养活世界 21%的人口面临的困境详解:(1)来自庞大人口数量方面的压力: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据。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到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极限。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 8.17m3和 242m3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 1/7 和 1/4。巨大的人口压历程大大地超过了资源与环
11、境的承载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只能靠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转来满足。其结果将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严重危及到自然系充的生态平衡,由此可形成的恶性循环,又不断地削弱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演替便是典型例证。(2)来自资源短缺方面的压力: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1978 年-1988 年,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 1%,而同期国民经济以 9%-12%的高速度增长,缺水范围加大、程度加剧,特别是华北地区更为严重。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 1988 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落石出
12、平的 32.3%、28.1%、32.3%、和 14.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3)来自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各大水系的污染都很严重。矿山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是矿区废水、废气和固定废弃物污染严重。二是矿山植被、土地、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4)来自生态破坏方面的压力: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据调查,我国目前各类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67 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 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 179 万 km2,风力侵蚀面积 181 万 km2,每年因水土流失全国损失耕地约0.13 万 km2,每年流失土壤约 50 亿吨,相当于全国
13、耕地平均被剥去 1 厘米厚的沃土层,流失量占全世界 1/5。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农作物需要的养分,仅黄河、长江一年流失的 N、P、K 就达 4400 万吨,超过了我国一年的化肥施用量。草场严重退化我国现有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加,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 20.25 亿亩,约占草地总面积的 1/3,并且每年还以 3000 万亩的速度增加。消漠化威胁形势严峻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约 650 万顷耕地和 1/3 的天然草场受到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威胁,沙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 年 3 月发布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14、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 世纪议程(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15、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五、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解决的措施:改变能源消费构成(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 CO2 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草场。2臭氧层破坏: 措施:最根本的是减少人为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我国政府采取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料技术等来控制酸雨。(改善能源结构)4光化学雾: 措施:严格控制碳
16、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特别是对汽车尾气的治理。使用清洁燃料。 (二)、水污染: (三)、其它污染: 土壤污染,白色污染,食品污染,光污染,燥声污染,热污染等。六、主要生态破坏问题简介(一)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高产稳产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植被;有计划地开展矿区的复垦工作。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二)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水流域综合治理。 (三)旱涝、盐碱、风沙地:治理案例:辛店洼鱼台生态模式;北丘洼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 (四)沼泽湿地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海
17、洋环境的保护。典型例题例 1、读下图分析注 015 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少年儿童人口的系数;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即老龄人口系数):(1)世界人口剧增的同时,也在老龄化。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2)21 世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两大特征:老龄人口系数的提高和两类国家老龄人口系数的差异。描述特征时要注意观察图(或其他材料),从中归纳出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总体应包括变化和差异两种(从上图中也可得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发展特征)。回答第二问时,首先从图中读出 21 世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发展特征,即少年儿童
18、人口系数下降,老龄人口系数不断上升,其人口发展特征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当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面临的老龄化的影响,但仍有自己的特征。答案:(1)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1998 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超过少儿人口系数。20 世纪发展中国家老龄化进程落后于发达国家。21 世纪,发展中国家老龄化人口将在世界老龄化中占主导地位,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高龄化趋势明显。(2)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老年人口比例大,社会负担重,福利开支大。例 2、读我国 1982 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纵坐标表示年龄组别,塔底横坐标表示某一年龄组人口所占的数量),认真分析回答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