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1——3单元复习.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12770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  1——3单元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1  1——3单元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1  1——3单元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1  1——3单元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1  1——3单元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一 1-3 单元 李军伟1 有学者评述雅典民主制说“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段话表明雅典民主制A实行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B保证公民最大程度地行使权力C实行直接民主,缺乏包容 D使权力的行使局限于少数公民【解析】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意思是雅典民主制发展成对少数派和少数意见者实行专政的工具,如利用陶片放逐法,将一些功勋卓著的人驱逐出

2、境等,这些都是因为雅典实行直接民主,缺乏包容。根据“少数派和少数意见”“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可排除 B 项。A、D 两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故 C 项正确。2 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评价美国 1787 年宪法时说:“美国宪法制定二百多年,没改一个字,只有一个一个的修正案。”易中天的评价意在A说明美利坚民族缺乏创新精神 B批判美国两党制制约宪法的完善C强调美国宪法存在明显的不足 D肯定美国宪法保证了美国的稳定4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3、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解析】掌握历代选官制度的运作方式及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 A 项中“中正”“评定”字样判定其为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 B 项中“摧毁门阀”“策试”“及第”等字样判定其为科举制,该制度自隋朝开始实行;由 C 项中“孝廉之举”字样即可判定其为察举制,该制度盛行于西汉;由 D 项中“八股形式”即可判定其为八股取士,其流行

4、于明清。故本题答案为 C。5(2012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局限性,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重才学,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日后滥用职权,危害百姓。答案为 D。6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 1922 年和 1923 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5、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1922 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解析】本题考查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解,注意题干“如果”是一种假设。从“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 1922 年和 1923 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可知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吸取了教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 正确;1923 年,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故 A 错误;题干“也许会干得更好”并不是说中

6、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而是指如果中共当时没有放弃革命领导权的话,便能降低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造成的损失,D 错误;国共合作决裂的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C 错误。答案为 B7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类似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理解。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汉至武帝以后,柄

7、归中朝”“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 A、 B、C 三项。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答案为 D。8 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说:“使刺配远恶州郡。”门下侍郎章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从材料可以看出宋朝君权与相权平分秋色 在用人上重文轻武理学思想影响官员人

8、格 缺乏制约皇权的制度性设计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对宋朝政治制度的理解。解题关键是获取材料信息,判断每个选择肢是否可从材料中得出。宋神宗虽然最后接受大臣的意见,没有处死转运使,但不能说君权与相权平分秋色,错;材料中没有关于宋神宗用人的信息,无法得出其重文轻武的结论,错;门下侍郎章惇称“士可杀,不可辱”,反映出官员重气节,这正是理学思想影响的结果,正确;宋神宗最初要处死转运使,后来又要将转运使刺面发配,虽然由于宰相等人反对作罢,但这不是制度在起作用,如果神宗专制一点,宰相等人的反对也就没有作用了,正确。答案为 D 。9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9、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已经跨越了君主政体B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解析】 此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材料中,利玛窦认为明朝的皇帝虽然实行专制统治,但“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B 正确。 A 项说法错误,与材料中利玛窦的论述不符;C 、D 两项与所学知识和材料不符。答案为 B。10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要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

10、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千人。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皇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清朝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力【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关键是注意“这”是指什么(从康熙到雍正,可以给皇帝上密折的官员不断增多)以及理解“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地方官的建议再作出决策,A 不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B 不正确;地方官给皇帝密上奏折,只是反映情况,其管理地方的权力并没有得到扩大,故 D 不正确;密上奏折表面上看是皇帝的恩惠,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

11、的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为 C。1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虽不是始于西周,但是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且完成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A 项中的“完全”与题干中的“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矛盾;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B 正确;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反映出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故D

12、表述错误。答案为 B。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宗法制被彻底破坏分封制被严重破坏A D【解析】材料中的现象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这发生在战国时期。分析各选择肢,错在“全面”;正确,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兴起,士阶层也在壮大;错在“彻底”,宗法制延及战国时期及整个封建社会;正确,分封制不仅仅指分封诸侯,也包括分封后形

13、成的统治秩序。答案为 B。13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全面实行分封制 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C“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解析】分封制始于商朝,西周时全面实行,A 正确;诸侯、卿大夫皆世袭,故有贵族色彩,B 正确;西周时,周王对诸侯有很强的控制力,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 不正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西周诸侯国可以

14、任免官员、收税、养兵,拥有较大的自主权,D 正确。答案为 C。14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解析】父子关系为宗法关系的核心。由材料可知,在秦汉之际宗法关系已服从于君权关系, 天子被排除于宗法体系之外。就本质而言,宗法制是两条线拧成的绳索,一条是氏族时代以来的血缘关系,另一条是封建统治确立以来的政治需要。在宗法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前一条线虽然始终未曾断绝,但逐渐削弱;后一

15、条线则逐渐增强,渐渐处于主导地位。君统与宗统关系的这种变迁,正是宗法制对于社会结构变化与政治格局变化的适应。A、C 说法错误。D 为主要干扰项,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的意思。答案为 B。材料题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窃国大盗”还是现代化先驱,历来评价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 年 2 月 14 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参议院在致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之伟业,共和之幸福,实基此日。”凤凰网被误

16、读了百年的袁世凯“窃国”(1)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表明辛亥革命的失败。结合材料一,你如何看待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二 除了西欧、美国等少数原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被动的适应性行为,即继发外生型国家。但由于其原始本土文明的抵抗,出现了形式上接受现代化的躯壳,而在实质上仍按传统规则行事的“文化假晶”现象,所以现代化总是不彻底,总是落后,赶不上发达国家可是,由于任何政治革命不可能把全体人民的心灵更换一遍,每次革命都不能根本解决这种“文化假晶”,所以,又会引发新的革命。袁世凯与中国现代化的“假晶现象”(2)结合

17、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国现代化取得了哪些进展?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代化? 材料三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是简单的文化复辟、“开历史倒车”的问题,而是真实原始的中国灵魂面对西方文明的压力做出的自我防伪、自我坚持的反应。这种灵魂不仅袁世凯有,今天大多数的中国人也有,正是这种灵魂的存在,导致了中国现代化之外壳与灵魂相矛盾的“文化假晶”现象。袁世凯与中国现代化的“假晶”现象(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真实原始的中国灵魂做出反应的因素有哪些。据此,你怎样看待袁世凯复辟这一历史事件?【解析】本题以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第(1)问,设问的目的在于还原历史真实,

18、即袁世凯不是“窃国大盗”,而是合法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2)问,旨在考查中国现代化的特征,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国现代化的表现,可结合19121916 年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回答;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第(3)问,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仅仅是个人品质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 2000 多年历史沉淀影响的结果,据此思路评价袁世凯称帝现象。【答案】 (1)袁世凯在参议院临时大总统选举中,全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符合民主程序。所以说袁世凯是合法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2)现代化进展:政治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具有反对专制统治的重要意义;经济上

1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文化上,1915 年,以新青年杂志创办为起点,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成为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如何看待这种现代化:属于继发外生型现代化,只是接受了现代化的外壳,实质上仍按传统规则行事,不可能改变人民的心灵,实现真正的现代化。(3)因素:专制制度、小农经济、传统儒家文化。看待:根源在于专制制度、小农经济、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延续 2000 多年,影响根深蒂固;直接原因在于袁世凯的个人野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钓鱼群岛位于中国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台(岛或屿)、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五个岛屿及几个岩礁组成,其陆地

20、面积约 6.5 平方公里。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 1895 年被日本占领,二战时期,钓鱼岛又由美军控制,二战后据相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理应归还给中国,但1972 年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群岛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中日之间就钓鱼群岛主权问题冲突不断,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材料一 1403 年左右出版的中国航海记录顺风相送载:“至八日出海口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 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船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福建往琉球篇载

21、:“ 北风东 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 针取赤坎屿”(注:文中甲卯、单卯、乙辰、单乙等均为指南针的方位)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多幅海疆图都清楚标明钓鱼群岛为中国的一部分,1863 年清朝刻印的皇清中外一统舆图中,用中文明确标注我国版图包括钓鱼屿诸岛在内,而古米山以东用日文标名属于琉球。在行政上, 钓鱼群岛明朝年间隶属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材料三 明清以来中国福建、台湾等地居民经常前往该群岛捕鱼采药,数百年间从未间停,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日本曾 经有史学家提出许多证据证明,日本人在 1884 年发现钓鱼台

22、,1895 年 1 月 14 日日本内阁决定将钓鱼群岛“ 编入”日本领土。材料四 在 1961 年至 1968 年期间,美国方面对台海盆地进行过详细的地质勘测,估算出在台海盆地约 20 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上,至少蕴藏了等同整个波斯湾的巨量石油,保守估计为 800 亿桶。(1)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为什么说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曾在 1884 年、1895 年两度窃据钓鱼台和现今占领钓鱼群岛的主要意图各是什么?【解题突破】第(1)问,材料一中的“八日九日 十日十一日”说的是钓鱼群岛早在 1403 年以前已被发现并命名;材料二说的是清政府将钓鱼群岛纳入版

23、图,并进行管辖;材料三说的是中国官方和民间对钓鱼群岛的开发、利用。第(2)问,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来推断日本窃据钓鱼群岛的近代和现代的意图。【答案】(1)钓鱼群岛早在明朝(1403 年)以前就由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 明清时期均将钓鱼群岛纳入疆域,对其长期有效地行使了主权。中国官方和民间均对钓鱼群岛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当航标、捕鱼、采药等。(2)前者:是作为占领台湾的跳板。现今:占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台海 20 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4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

24、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解析】掌握历代选官制度的运作方式及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 A 项中“中正”“评定”字样判定其为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 B 项中“摧毁门阀”“策试”“及第”等字样判定其为科举制,该制度自隋朝开始实行;由 C 项中“孝廉之举”字样即可判定其为察举制,该制度盛行于西汉;由 D 项中“八股形式”即可判定其为八股取士,其流行于明清。故本题答案为 C。5(2012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局限性,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重才学,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日后滥用职权,危害百姓。答案为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