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18256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作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李曼丽 杨莉 孙海涛 摘 要: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为了对我国大陆地区的通识教育实践进行调查分析,我们选取了四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我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状况,找出目前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关键词: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改革建议一、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原因,文化教育也向苏联学习。在高等教

2、育方面,解放前的通才教育开始向专业教育转变,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专业教育在当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较弱、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1961 年我国开始纠正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80 年代末期,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于使大学生具有成为专家的基础和素质。此后,高校开始提出加强学生基础的措施,如“拓宽专业” 、“学科渗透”等。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

3、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虽然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比通识教育要窄,但它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哲学观,从这个角度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另一称谓。为了对我国大陆地区的通识教育实践进行调查分析,我们选取了四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我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状况,找出目前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我们分别考察了四所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在这些教学计划中各个学校对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描述:北京大

4、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他们认为,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明确指出所谓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还应该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还应该使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拓宽专业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清华大学认为培养学生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要放在首位,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德育的内容包括: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品德和作风。他们强调,基础教学

5、不能仅仅从专业教学甚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来考虑,而应当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思想及文化、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他们也提到要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加强实践,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多种模式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大学本科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坚持全面的人才质量观,并指出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加强文化素质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必备知识的培养;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要重视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健康良好生活方

6、式的养成。在专业培养上,他们也提出了打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的原则。北京师范大学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他们认为所谓全面素质包括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基础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他们提出的培养目标为: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社服务;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外语水平达到规定的水平,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外语;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

7、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和军训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体魄。正如前面所述, “专业化”曾经一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四所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制定的,所以会多多少少带有专业教育的痕迹,与通识教育完整、全面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知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专业教育是具有功利性的,因而是单向性的,而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它反映了一种培养“完人”的理念。这种理念反映到教育目的上就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那通识教育目标应当反映怎样的思想呢? 第一,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和“人” 。由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知识体系日

8、趋分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应当看到任何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成为这一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人,他要适应这个社会的文化、道德观念,要反映这个社会的特点。因此,通识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第二,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高校狭窄的专业化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专业化的教育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接触不到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想,甚至领略不到人类现有文明带给人精神上的乐趣和震撼。因此,通识教育要让学生接触人类的基本知识和理

9、论,突破学科的壁垒,把相互分割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观。第三,通识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体系日益膨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未来社会中较高层次的人,要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如: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等。面对完整、全面的通识教育,单一、片面的修补式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美好愿望。我们可以看到,和通识教育的目标相比,我们调查的四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对原来专业教育式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它们没有全面的反映出通识教育的思想,具

10、体分析开来,这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下列特点:(1)强调培养以政治素质为首的全面素质。虽然对全面素质的内涵表述四所学校各有不同,但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来看,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与通识教育培养“完人”的理念是相同的,从这一点上说与纯粹的专业教育是有区别的。但不足的是在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各个学校都较多地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养的培养。其中清华、人大、北师三个学校都明确指出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世界观放在首位,但对基本的公民素养的培养提及较少。(2)更多地从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专业面,忽略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四所高校都提出了拓宽专业的培养原则,但出发角度更

11、多的是为了学生找工作,忽视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的探索。虽然四所高校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素质,并对这类课程做了相关的规定,但对这些课程比例的合理程度缺乏深入的探讨,同时对实现这个目标的其它途径的挖掘也显得十分不够。(3)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考虑不多。在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四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北师大还提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和通识教育的目标相比,四所高校对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都考虑不多,对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考虑不多。从以上分析看,

12、四个高校由专业教育脱胎而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着单一性、片面性,而且教育目标从根本上影响着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和改革通识教育目标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通识教育目标的建立应当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系统、明确、清晰的目标体系。三、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实施状况1.各校通识教育课程总份量有较大的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重视程度。总的看来,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份量有所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从 90 年代中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三分之一以上。表 1 四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

13、(90 年代中期的数据以在此期间各高校理学学士学位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状况为例)2.通识教育课程的内部组成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必修课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至多在文科和理科生之间有些许的差别。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指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一般这种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表 2 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组成从各校的情况看来,一般公共必修课占通识教育总课程的 70%左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 30%。3.全校必修课程的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全校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

14、体育和军事课程,有的学校还有数学课和法律课,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理论课程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道德修养、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为 10-18 学分。体育和军事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课程,主要课程种类有体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军训。体育和军事课程一般占 4-6 个学分。应用基础课主要是提高技能的工具知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增加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着重于应用能力。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包括外

15、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外语一般占 12-18 个学分。中国人民大学把高等数学也列入应用基础课程中,并要求修够 8 个学分。表 3 四所高校全校必修课一览表表 4 全校必修课中各类课程的比例(以上为文理科平均学分)4.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等。其中还有跨学科课程。数学类课程:如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漫谈、数学模型、文科高等数学、数学史、数学与文化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如今日物理、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自然科学中的混沌与分形、现代信息

16、电子技术概论、元素与生命、化学与生活、人类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环境教育、新地球科学、太空探索、现代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等。计算机类课程:如 Internet 及其应用、计算机文化概论、日常流行办公软件操作与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Java 语言基础等。社会科学类课程:如经济学基础、中国农村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外国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与价格、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述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权力现象概论、涉外工作实务、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外国宏观经济管理、现代广告学、税务筹划

17、理论与实务、北京导游、现代家政、就业学、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交流学、知识产权法、法律导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等等。人文科学类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文明、古代东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评述、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唐宋八大家散文、欧洲文艺复新、文化大革命、清代档案史料、清代宫廷史等等。语言类课程:如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韩国语、科技英语、高级阅读、英汉互译技巧、报刊选读等。艺术类课程:如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赏析、音乐赏析、美术赏析、戏曲赏析、戏剧赏析、影视欣赏、摄影艺术实践、电脑音乐创作、装饰艺术设计、钢琴即兴演奏、文艺实践等。

18、基本技能类课程:如文科论文写作、科技写作、经济写作、公共写作与处理等。5.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照顾到学科间的联系,设置了跨学科课程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开设了一些跨学科课程。如:数学与文化、科学与文化、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科学概论、跨文化交际等。6.课程的设置与学校性质相结合,体现学校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现了该校师范性质的特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如:教育评估、家庭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学校辅导与咨询、班级工作与班级社会学、外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比较师范教育、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四、通识教育修习制度和教学形式通识教育课程的修习形式有三种:必修、限选和

19、自由选修。必修一般指学校或院系规定学生必须修习某课程的方式,学校对必修课程一般有统一的要求和安排。选修是指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的方式。而限选则是介于必修和自由选修之间,指学校或各院系对学生修习的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一般是在某几门课程或某一领域中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其中的几门课程进行修习的方式。目前,我国大陆高校中一般都包涵了必修、限选和自由选修三种方式。且一般都要求文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理科生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无论文理学生都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艺术类课程。文理互选课程一般要求为 2-4 学分,艺术类选课一般为 2-3 学分。如: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通选课程分为五个

20、领域:A 数学与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 C 哲学与伦理;D 历史与文化;E 语言文学与艺术。要求学生毕业时应修满 16 个学分的通选课,且每个领域至少选修 2 学分,在 E 领域选修 4 个学分,其中要有 1 门文学课程,一门艺术课程。获得文科类学位的学生至少选修 2 门 A 领域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式教学。少数课程是以课堂讨论和讲座的形式出现。五、问题与讨论1.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种类分布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我们依照各校课程的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划分为七个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计算机、语

21、言、艺术和技能。表 5 四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领域分布(由于体育卫生类的课程各校情况较为复杂,未计算在内)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构成比例不均衡。如清华大学语言类的课程占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三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科学类课程占了该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一半以上。然而,通识教育绝不是课程杂乱的堆积,要实现通识教育目的,不仅课程要有广阔的覆盖面,而且还要求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呈现一定比例。否则,学生仍然是散乱、零碎、庞杂的知识。2.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调查发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有应用性和专业性的倾向。知识的划分,按其深入程度可分为基础知识和专

22、业知识,按抽象程度可分为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一般说来,理论基础知识更具有普遍性。因此通识教育强调把教育的内容转向基本原理、基础公理。学生学习的知识越基础而深刻,对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通识的能力主要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理论根基。因此,不应把过多的应用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列入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中。3.课程领域的划分普遍缺乏明确的标准调查的四所学校中只有北京大学明确提出划分通识教育课程领域的标准。北京大学明确提出了划分领域的标准是:“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

23、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有利于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启迪思路;有利于使学生有机会选修著名大师的特色课,并在竞争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面向广大学生的北京大学的“名师名课” ;有利于学生对现有的一级学科有基本的了解和选择。 ”通识教育课程领域的划分对于保证学生接受全面的知识和训练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校应当依据通识教育的目标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进行科学的划分。六、建 议1.高校应在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现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自高校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后,高校的通识

24、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份量大大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缺乏深入认识,所以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出现许多的问题。首先,通识教育目标亟待彻底的改革。我们过去按照知识体系划分教育目标的思路已经不能适用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目标的划分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而非灌输知识的角度来制定。通识教育目标应当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清晰、明确的目标体系。第二,通识教育课程并非一味追求数量。通识教育课程的种类应当全面反映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领域。不同领域的课程数量之间应当形成一定的比例。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过分偏重于某个别领域的现象。师资缺乏,学校按人设课可能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建议同一地区高校间的人力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