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究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032396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究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究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究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究式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究式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11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朱学伏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 2 遗传与变异第三章第二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是:先以资料形式介绍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过程,之后总结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动手制作模型,这样设计能加深学生对 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其中介绍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这段科学发现史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方法,学生除了可以体验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外,还可以领悟到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妙处;让学生在构建模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而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本节中介绍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 DNA 复制、

2、转录、翻译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 DNA 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的物质基础。因此该内容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高中生物分子生物学部分非常重要。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 1:分子与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节内容,获得了 DNA 的基本单位是 4 种脱氧核苷酸,以及 DNA 是由 2 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等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构建 DNA 结构模型的认知基础。学生对于脱氧核苷酸的组成、脱氧核苷酸链的形成方式、2 条链在空间上排布如何、结构如何就需

3、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获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渴望知道 DNA 的结构,并期待着自己能动手制作,故同学们学习本节知识的热情很高,加上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本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DNA 结构模型的方法来实施教学,使学生能深化理解 DNA 结构的特点,为接下来学习 DNA 的复制,基因的本质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获取 DNA 研究的相关资料中的信息。2小组合作,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模型构建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2合作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4、 教学重点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难点 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和 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教学准备DNA 双螺旋结构立体模型,自制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纸质模型的材料、碱基软磁片模型材料;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2 / 11教法和学法 1教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构建模型教学。2学生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课时安排1 课时。设计思路及流程本节依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设计,即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重视探究性学习和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科学素养。基于新课程的这些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

5、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动手操作构建DNA 分子的结构模型,按照“创设情境设疑(激发思考) 讨论(思考)回答动手操作(实践)再创设情境再思考再讨论再构建成功构建正确的模型”这一思路组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模型构建”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化抽象为具体,然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这一过程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模型构建的活动中悄无声息的获得新知、培养能力,提高素养这一目标。教学过程播放影片,创设情境,设疑。 (提出问题)DNA 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投影相关 DNA 研究的信息资料。 (分析问题)

6、巩固、设疑、为下节伏笔。总结归纳 DNA 分子结构特点投影相关资料质疑、验证模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Jieju 构建核苷酸模型构建一条核苷酸链模型构建二条核苷酸链模型构建 DNA 空间结构模型3 / 11教学程序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第 28 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用激光绘织出象征生命的 DNA 螺旋的视频片段。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刚刚的短片猜测一下DNA 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可能需要的引导,方法如下:】问题 2:DNA 由几条链构成?问题 3: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结构什么样?【过渡】DNA 作为遗传物质,其双螺旋结构被誉为20 世纪以来生

7、物学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遗传物质必须具有稳定性,那么 DNA 具备这样的特点吗?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结构吧。任何科学发现都是源于对真理的痴迷追求和不懈努力,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也不例外;接下来让我们追随沃森和克里克 2 位科学家的经历,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一伟大的发现历程吧!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材料跟随科学家的思路,亲身体验一下 DNA 结构模型的制作过程吧,并确定一下,从结构上看 DNA能成为遗传物质吗?【学生观看影片】【学生讨论】回答 1:DNA 分子呈(双)螺旋结构回答 2:DNA 分子由 2 条链构成回答 3:脱氧核苷酸;双螺旋结构学生充满探索的欲望,急于了解 DNA

8、分子的结构。激发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热情,为后面实施模型构建做铺垫构建脱氧核苷酸模型资料 1:1879 年,科赛尔和学生经数十年的努力,于20 世纪初得到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单糖、嘌呤碱基或嘧啶碱基、磷酸。资料 2:1911 年,列文发现单糖是五碳糖,之后于1934 年发现核酸可被分解成含有一个含 N 碱基、一个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的片段,此组合叫核苷酸。且最终证实核酸是由五碳糖与磷酸基团组成的长链,每个五碳糖上再连一个碱基。问题 4:根据上述资料我们知道核苷酸有哪些成分构成?【模型构建】【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并回答】:回答 4:核苷酸中含有 1 分子含 N 碱基、1 分子脱氧核

9、糖和 1 个磷酸培养、阅读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4 / 11同学们桌子上的圆纸片代表磷酸;4 种条状纸片碱基;五边形纸片脱氧核糖。请同学们参照课本 p42 页图 31,利用桌子上的材料来构建脱氧核苷酸吧。【小组展示成果】肯定小组的成果,分析出现的问题时,投影脱氧核苷酸以及四种核苷酸的结构模式图:脱氧核苷酸因为含氮的碱基的种类分为 4 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五碳糖的 1 号碳原子和碱基相连,5 号碳原子和磷酸连接) 。【练习】课本 P51 基础题第 3 题。下列各图中,图形分别代表磷酸、脱氧核糖、碱基,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模

10、型时各部位之间需要连接,下列连接正确的是( )【小组合作构建模型】小组共同完成核苷酸的结构模型的构建。【小组展示成果】学生通过认真听讲,亲身构建模型,顺利完成本题练习。答案选 B.让学生体验初次构建模型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过渡 那么核苷酸是如何构成 DNA 的呢?构建一条脱氧核苷酸 链模型【投影】资料 3:当时科学界的认识:DNA 分子是以 4 种脱氧核苷为单位链接而成的长链。【引导回忆】生物 1 学习核酸时,核苷酸是怎样连接成长链的?请同学们尝试构建一条核苷酸链吧。【预备内容】学生模拟的结果相邻的 2 个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情况可能有 6 种:磷酸磷酸;脱氧核糖脱氧核糖;碱基碱基;磷酸脱氧核糖

11、;磷酸碱基;碱基脱氧核糖小组合作构建模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做到旧为新用5 / 11【讲述】同学的构建的模型中到底哪一种是合理的呢?请看:【投影】资料 4: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以 3, ,5 , -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拨疑】当年沃森和克里克它们是如何知道哪种是正确的呢?他们原来也不知道答案的,只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兴趣、永不言败的精神,通过不断的尝试去一步步接近 DNA 的真实面目的。【鼓励】现在就请修正你们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吧。【小组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足,鼓励并肯定小组的成果。【过渡】那么,他们是如何确定 DNA 到底是单链

12、、双链、三链等螺旋的呢?【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引导】最终确认:脱氧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连:如下图 。【小组合作、修正模型】【小组展示成果】,为学生自主构建模型指明方向,并做好恰当的引导,避免盲目构建模型6 / 11构建二条脱氧核苷酸 链模型 【投影】资料 5: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 DNA 的 X 射线衍射图;X 衍射技术是用 X 光透过物质的结晶体,使其在照片底片上衍射出晶体图案的技术。根据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 X 射线衍射的数据研究,已清楚 DNA 是有着不变的直径,有着规则的螺旋形状。资料 6:蛋白质结构权威鲍林认为 DN

13、A 分子结构为3 股螺旋;沃森和克里克原来按照 3 股螺旋的思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可是既构建不出合理模型,也遭到结晶学专家弗兰克林的强烈反对,结果使工作陷入僵局;沃森在认真考虑并向同事们请教后,决然地否定了权威的结论。正是在否定权威之后,他们加快了工作,在不到两个月内终于取得了后来震惊世界的成果提出 DNA 是双螺旋结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资料思考下列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根据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 的结构是什么样的?2.他们的根据数据推算出这一结论需要哪些学科知识?3.DNA 是单链螺旋还是双链或三链螺旋,他们是如何解决的?【过渡】那么,双螺旋到底是怎样的呢?【投影】资料 7

14、:沃森和克里克又开始尝试不同双螺旋模型,一开始两条链中的碱基是排在外侧,后来这个模型因为碱基在外侧不符合稳定性又被否定。沃森和克里克在失败面前没有气馁,他们重新构建了一个碱基在内部的双螺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是相同的碱基进行配对。了解课件中展示的相关问题。【学生回答】回答 1.推算出 DNA分子呈螺旋结构。2.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等3.三链螺旋既构建不出合理模型,也遭到结晶学专家弗兰克林的反对;他们认真考虑并向同事们请教后决然地否定了权威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科学家当时的知识环境,感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7 / 11构建DNA分子空间结构模型资料 8:

15、4 种碱基的结构简式(A 与 G 两种嘌呤是双环,C 与 T 两种嘧啶是单环)问题 11:通过资料,你认为碱基排列在外侧为何被否定?问题 12:请你们动手模拟一下碱基之间的配对,猜想一下怎样配对才能满足 DNA 双螺旋有着不变的直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投影下图)【点拨】A 和 T,G 和 C 之间通过氢键结合,氢键就是如图相关原子之间的吸引力。【过渡】我们的刚刚的猜想合理吗?资料 10: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多种生物 DNA 中碱基的含量。提出了查哥夫法则,即 T 与A 物质的量相等,且 G 与 C 的物质的量相等 。【活动】请同学们用所给的材料制作 DNA 平面结构模型和立体结

16、构模型。回答 11:不符合DNA 作为遗传物质要具有稳定性的要求。【小组通过模型的配对分析,回答】:回答 12:嘌呤类碱基与嘧啶类碱基配对符合直径不变的特点。相同的碱基进行配对又不符合化学规律,只能 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学生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推测,螺旋内部的碱基排列为: A与 T 配对,G 与 C配对。【构建模型】学生制作第二条链的模型。并完成平面模型和立体结构。训练学生归纳能力、总结能力、动手能力; 通过动手模拟碱基配对,强化对碱基互补配对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展示】DNA 双螺旋立体结构结构模型,要求学生与自己制作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课本 49 页的思考与讨论1问题 13:

17、请结合课本 49 页内容和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完善归纳出 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学生讨论回答】:(1)DNA 两条链反向平行。(2)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小组交流讨论】加深巩固对DNA分子结的8 / 11总结归纳DNA分子结构特点【巩固练习】课本 51 页基础题 1 【问题】 1.说出图中 1-10 代表的结构名称?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试推导出 DNA 分子的碱基之间数量关系?(参考拓展题)【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 DNA 分子的结构了吗?这种结构具有什么特点啊?能满足它成为遗传物质的要求吗?具有这种双螺旋结构的 DNA 是遗传物质,那么,它是如何在亲子代之间进

18、行传递的呢?回答 13:(1)DNA 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2)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而成,排列在 DNA 分子的外侧。 (3)DNA内部是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碱基对。【分组回答练习】其他学生补充交流后得出碱基之间数量关系的核心表达式:A+G=T+C【学生交流成果】【师生交流感悟】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下节内容埋下伏笔【板书设计】第 2 节 DNA 分子的结构9 / 11【教学反思】通过本教学设计实施后的反馈,把学生分成很多小组,面向了全体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设疑质疑动手探究

19、(构建模型)再设疑质疑再动手探究(再构建模型) ,这样的一个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本节课将学生动手合作构建 DNA 结构这一物理模型的过程分步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进行模型构建,并与教材中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过程的资料分析相结合,构建模型过程中碰到科学家们曾遇到的问题,通过新的科学发现和大胆的创新思维来加以解决,最终亲身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理解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也体会了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起到了“润物细无声 ”的育人效果,在实际教学

20、过程中起到了优秀的教学效果。第 2 节 DNA 分子的结构 学案【学习目标】1概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学习重点】1理解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成功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学习难点】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导学过程】一、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2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3他们如何对待和纠正过程中的错误呢?4沃森和克里克的默契配合,这种工作方式给于你哪些启示?二、DNA 分子的结构10 / 111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1)DNA 分子是由_ 条链组成的,_ 方式盘旋成 结

21、构。(2)DNA 分子中的_和_交替连接,排列在_ 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_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接成_,且按_原则配对。_和_,_和_配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_3规律:反馈训练1下列哪一组物质是 DNA 的组成成分( )A核糖、嘧啶、嘌呤、磷酸 B脱氧核糖、磷酸、碱基C核糖、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核酸、磷酸 2四种脱氧核苷酸的不同取决于( )A五碳糖的种类 B含氮碱基的种类C磷酸分子的多少 D碱基对的排列顺序3能够组成脱氧核苷酸的三个小分子物质的连接方式是( )A脱氧核糖-腺嘌呤-磷酸 B尿嘧啶-脱氧核糖- 磷酸C磷酸-脱氧核糖-胞嘧啶 D鸟嘌呤-磷酸- 脱氧核糖4在 D

22、NA 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 A 与 T 之间的连接结构是( )A氢键 B磷酸脱氧核糖磷酸C肽键 D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 AG时,双链 DNA 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正确的是( )A (A+C)/( G+T)=1 B (A+G)/ (G +C)=1C (A+T )/(G+C )=1 D (A+C)/(G+C)=16沃森与克里克综合当时多位科学家的发现才确立了 DNA 双螺旋模型,两人的默契配合成为科学合作研究的典范,请根据课本故事介绍回答下列问题:(1)DNA 组成单位_,含_种碱基为_。(2)美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_,推算出 DNA 分子呈_结构(3)美国生物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即按 X 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_的方法。(4)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指出碱基配对原则即_。(5)沃森和克里克借鉴各科学家们的发现,从最初模型中_在外侧,_在内侧,相同碱基配对,到最终_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在内侧的 A-T、G-C 互补配对的 DNA 双螺旋模型,并于 1962 与威尔金斯三人获得诺贝尔奖。答案:1-5 B B C D A 6 (1)脱氧核苷酸 4 A T G C (2)DNA 的 X 射线衍射图谱 螺旋 (3)模型 (4)A 与 T G 与 C (5)碱基 磷酸、脱氧核糖 磷酸、脱氧核糖交替排列 碱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