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水.甘露及其文化蕴含.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032774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露水.甘露及其文化蕴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露水.甘露及其文化蕴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露水.甘露及其文化蕴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露水.甘露及其文化蕴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露水.甘露及其文化蕴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露水.甘露及其文化蕴含有一次,清晨行走于草坪问,见草上,还有路边迎春花的枝条上满是露珠,玲珑透莹,那草那枝似乎灵动欲舞,想起温庭筠的诗句“露珠犹缀野花迷” ,不觉为之驻足。我们的诗人很早就着迷于露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凄美的白露, 诗经时代就让他们咏叹不已。 露存在的时间短暂,于是它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生短促,曹操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感叹人生短暂、人生无常,含有悲凉的意味,所以露的意象与秋景也就难解难分。大约是露水及秋日黄昏的迟暮、无常意蕴有以致之吧。但我总觉得用露比喻人生别有意味:人生虽短而可以圆润无比。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与露相关的占了两个:白露、寒

2、露。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白露是秋天到来的象征,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逸周书?时则训也有“白露之日鸿雁来”之说。白露为农历八月的节气,白露以后,阴气渐重,清晨的露水也一天厚似一天,凝结成一团团的、白白的水滴,因此叫“白露” 。杜甫有诗句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民间认为白露日,平时乖巧的鹭鸶会发野性离巢而飞,所以养鹭鸶的人家白露这天,绝不将鹭鸶放出笼外。鹤在这一天,也会发出高亢的鸣声,似乎是在告诉人们秋天的来临。 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寒露,顾名思义,是天气寒冷使空气凝结成露水的意思。农谚有云:“寒露百草枯。 ”此时惟有菊花不畏霜寒,2绽放出美丽的

3、花朵。寒露时节宜种麦,所谓“寒露至霜降,种麦莫慌张” 。从前有一种说法,寒露期间, “雀人大海为蛤” ,雀大约是一种候鸟,深秋天寒,飞到南方温暖地带越冬,古人发现原来熟悉的这种鸟突然都飞向海边,由于他们没有关于候鸟迁飞的认识,直观地以为这些雀变成了海中的蚌蛤。 露水还是高洁的向征,常为高沽之人所饮用,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蝉,在古人看来是清高的,汉代人把蝉的形象作为贵官冠上的装饰,为什么呢?因为蝉“饮露而不食” 、 “居高食洁”。 古人很早就赋予露水延年、长生的功能。庄子笔下的飘然不群的邈姑射之山的神人,就是饮风吸露而成。后来的汉武帝好神仙,于神明台上,立铜人张开手掌

4、以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红颜常驻甚至长生成仙。汉书?郊祀志:“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 ”艺文类聚引三辅故事云:“汉武帝以铜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七围,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欲以求仙也。 ” 三国时代魏明帝仿效汉武帝,于芳林园置承露盘。陈思王曹植还写了承露盘铭 。 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 ”(原注:“张华曰:天酒,甘露也。 ”) 洞冥记也说汉武帝时,有所谓吉云国,出一种草叫积云草,人吃了可以长生不死。太阳照在吉云草上时,上面有五色露水。东方朔得3到黑、青、黄三露,各盛五个盒子,献给汉武帝,汉武帝把这些露赐给

5、群臣饮服,群臣的疾病因而治愈。 开元时代,定唐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这一天,百官向皇帝献承露囊,囊用丝结成。民间此日也仿制为节日礼品,互相馈赠。 后世医家,虽不相信饮露可以成仙,但在他们看来,露水也是治病、延年的吉物良药。 本草纲目?水部云:“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及调疥癣虫癞诸散。 ” “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别有化云母作粉服法。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疼,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 ” 赋予美的自然物以正面的实用功能,是我们文化的特点之一。我感到很有意思的是露水的实用功能也关乎美,陈

6、藏器说“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唐代的杨贵妃据说每天要吸饮花上之露水,所以才成绝色美人。续齐谐记载,司农邓绍,八月朝(初一)入华山,见一童子,用五彩囊袋承取柏叶上的露珠,采得满满一袋。邓绍问之,童子回答:“赤松子先生取以明目也。今人八月朝作眼明袋,象此也。 ” 取秋日的露水用以洗眼,并演成民间风俗。江苏有些地方人们八月朔日,一定要起个早,取来草头上的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点在小孩的额头及腹部,以祛百病,谓之“天灸” 。湖北一带, “天灸”日为八月十四日,民间用朱水点小孩的头,俗信可以去灾。人们还以锦彩做“眼4明囊”相互馈送。从前露水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从这些风俗可推知,我想这样风俗的形成不必

7、因为赤松子的存在,而是民间认识到露水的美与清洁而加以利用的结果吧。比之帝王、贵族以露水求长生,民间的作为要智慧得多了。 将露水神化的极致是甘露之说的出现。甘露顾名思义指的是甜美的露水。 老子上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管子?小匡:“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 ”汉书?宣帝纪:“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大赦,以甘露连降,改年为甘露”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因为甘露的出现被视作祥瑞,它昭示的是天下的太平,帝王的有德。 尔雅正义引援神契云:“德及于天,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深泉,则黄龙见,醴泉涌。 ”所以古代多有宣称天降甘露,并郑重加以记载者,甚至以甘露为年号者,如东汉明帝时

8、代曾因天降甘露,而昭告天下,策告宗庙,遍赐群臣。以甘露为年号,除了汉宣帝的公元前 53 至公元前 50 年,尚有三国魏曹髦(高贵乡公)的公元 256年至 260 年;三国吴孙皓(末帝)的公元 265 年至 266 年;前秦苻坚的公元 359 年至 364 年;五代东丹王耶律倍(辽义宗)的公元 926 年至 936 年。帝王禅代之际,常有人声称甘露普降,如曹操的儿子曹丕欲称帝,各地纷纷上奏降下甘露。晋代魏的时候,同样的事情就又大量发生了。 不仅帝王之德,臣下的德政也可以招致甘露等祥瑞的出现,如过去的史书说,东汉吴郡的陆闳,做颍川太守, “致凤凰、甘露之瑞” 。同为吴郡的沈丰,做零陵太守,到官一年

9、,甘露降所属五个县, “流被山林,膏润草木” 。山阳百里嵩为济南相,甘露降于郡。作为嘉奖,汉安帝拜他5为大鸿胪。 直到清代,贤人致甘露的观念仍不绝如缕,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云:“方文襄尝与王青萝、邓敬所、何古林讲学西樵。甘露连降三日。青萝诗云:同德之磋,如气之和。同心之涵,如露之甘。 甘露又与醴泉并称,醴是甜酒,醴泉谓泉味如甜酒,也就是甘泉了。礼记?礼运:“圣王所以顺而弗悖也,故天降甘露,地出醴泉。 ”东汉王充则把醴泉与甘露看成是同一种东西,他在论衡?是应中说:“尔雅又言, 甘露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 醴泉,乃谓甘露也。今儒者说之,谓泉从地中出,其味甘若醴,故日醴泉。 ” 王充是疾虚妄的具有

10、科学精神的学者,他认为古人所称的甘露犹如滋润长养万物的 甘雨,这种甘雨, “非谓雨水之味甘也” 。甘露也是这样,它使土地“滋润流湿” ,万物“洽沾濡溥”(普遍得到滋润),所以人们称为甘露,不必露水味甘也。王充还指出的确有一种露水甜如蜜糖,但这种露水常附着于树木,而不附着于五谷,这种甘露不能使万物丰熟,灾害不生。可见他对甘露祥瑞的说法已经有所保留了。 甘露到底为何物?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解说甚详:“按瑞应图云: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 晋中兴书云:王者敬养耆老,则降于松柏;尊贤容众,则降于竹苇。 列星图云:天乳一星明润,则甘露降。 已上诸说,

11、皆瑞气所感者也。 吕氏春秋云: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和之美者,揭雩之露,其色紫。 拾遗记云:昆仑之山有甘露,望之如丹,着草木则皎莹如雪。 山海经云:诸沃之野,摇6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 一统志云:雅州蒙山常有甘露。 已上诸说,皆方域常产者也。杜镐言:甘露非瑞也,乃草木将枯,精华顿发于外,谓之雀饧。 于理甚通。 ” 关于李时珍首肯的杜镐说的雀饧,宋代王陶谈渊云:“杜镐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惊白于镐,味之,惨然不怿。子侄启请,镐日:此非甘露,乃雀饧,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 ”(说郛三四) 这种所谓的“雀饧” ,大约由露水与植物所分泌的淀粉类物质所合成,故有甜

12、味,后人不解,遂致神化,然后世医家,已多不信。 以露水、甘露为求仙之神水的观念,大约与山海经的记载有关,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 ” 大荒西经也云:“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 轩辕之国、西王母之山,都在神话中有名的昆仑山上,昆仑山这个乐园,人们吃的是凤凰之卵,饮的是甘露,所以短寿的也可以活八百岁,长寿的自然不言而喻了。至于吕氏春秋提到的“水之美者,三危之露” ,其实也是从山海经生发出来的。所谓的“三危山” ,在山海经?西山经中,是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栖居之地,大约也在昆仑山的范围之内。后世人们受神话传说的影响,赋予露水特别是甘露以神秘的功能,而汉武帝等人在求取长生、长寿的过程中对露水、甘露的取用服7食,更使这种普通的自然物平添了许多神奇色彩。在后世传承的过程中,神秘的观念与甘露、醴泉等观念叠合,则在天人感应观念盛行的时代,使它变成了某种祥瑞,朝廷、民间都极珍视之。 “甘露”内涵演变的轨迹,其实也并不难寻找。 (作者:上海市上海海关学院人文部教授,邮编 2012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