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40640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摘要:依据材料力学课程定位,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考核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建立教与考一体、教与学一体、理论与工程实践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课前与课后一体的多维教学改革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课程定位;材料力学;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0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1-0053-04 毋庸置疑,多年的教学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如忽略课程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定

2、位,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照搬同一改革模式等问题,不可小视其对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负面冲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课程性质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给工程设计带来的变革及当今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稳步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做出贡献1。 一、依据课程定位,综合制定改革方案 材料力学是变形体力学的重要基础分支之一,是学习构件设计理论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本科生最早(大学二年级)接触到的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课程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分析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其课程内容不仅为后续课程奠

3、定必要的力学基础,其分析方法、计算手段也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因此,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生创新能力及素质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在不同时期、不同课程中逐步实施。根据学生所处阶段及所具有的预备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 材料力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教与考、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多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案。特别是通过课程考核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法改革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考核

4、方式的改革,为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实施平台,教学方法改革则由相应的考核方式保障。 二、各项改革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 1. 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设计、分析、计算、制造等理念、方法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工程技术人员对力学基础知识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及广泛应用,促使我们重新考虑材料力学基本知识的继承与更新。在保留其基本知识结构、基本分析方法的前提下,增加部分内容。适当引入课程前沿相关内容,建立与其他相关力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开辟窗口。材料力学对变形固体的研究,是在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前提下,基本不涉及各向

5、异性材料。然而,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核工业、水利水电以及民用产品等领域已广泛应用,因此在材料力学课程中,各向异性材料内容应有所体现,讲课时加入了各向异性材料性能简介3。讲材料应力应变关系时,从一般到特殊,先介绍一般各向异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再到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最后到各向同性材料。对一般各向异性材料,过一点产生 6 个独立应力分量,其中每一个应力分量都要引起 6 个应变分量,如 6 个应力分量引起 x 方向的应变 x 表达式如下: 另外 5 个应变分量也可类似写出。kij 为材料弹性常数,共 36 个,由于 kij=kji,因此各向异性材料最多 21 个弹性常数。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最多

6、 9 个弹性常数,如果是各向同性材料,最多 3 个弹性常数,即 E、 和 G。虽然只是简单介绍,却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应用打开了一个窗口。 抓住力学分析中的共性问题,调整课程体系。教学中以应力、应变分析为主线,重点讨论解决力学问题通用的三大基本方程,即平衡方程、几何协调方程和物理方程4。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型通用力?W 软件在工程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计算机求解引入教学势在必行。例如,在教学中增加了教材中没有的 “有限差分法” ,增加了 MATLAB 在力学中的应用简介,供学生课外学习5。 创新除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具备基本的工程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强化工程概念、拓宽学生工程视野的

7、内容。材料力学教科书所涉及的工程结构都以受力简图的形式出现,至于简图如何抽象而来,学生并不清楚,不能与实际结构相对应,理论与工程脱节,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材料力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引入教师自己拍摄录制的工程实际结构、机械设备零部件等视频资料,通过这些视频信息,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工况,简化相应的约束、受力及结构形状,得到计算简图,之后通过简图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作为课后学习任务,针对教材中某些受力简图及其变形特征,要求学生留意寻找实际工程中与之对应的部分,定时反馈给教师,教师综合后分析讲解。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材料力学的目标

8、,很受欢迎,教学效果较好。另外,还通过网络视频资料引入国内外典型工程案例,包括某些工程事故,引导学生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原因。例如,2012 年 8 月 24 日横跨松花江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发生特大倾覆事故,造成 3 人死亡,5 人受伤。针对这一案例,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意见,写出简要报告。同一个事故,学生利用已学的材料力学知识、理论力学知识,从结构设计、载荷分布、强度、稳定等诸多方面,提出不同意见,有的见解非常独到。这种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

9、基础。 2.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材料力学“上机课” 。以前,“上机课”仅供学生观看课件,或用课件做一些自测题,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未能充分发挥“上机课”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改革后的上机课,从注重学生工程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出发,结合新形势下对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基本素质的要求,提出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利用上机课独立编写、设计制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分析软件大作业,并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计入课程总成绩。 将教师主讲的课堂,部分变为师生互动的课堂。选择部分教学内容,如截面几何性质、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等内容,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准备讲稿。教师根据关键内容,课

10、上随机抽找 23 个学生讲解,每人 3 min 左右,总时间控制在 10 min 之内,之后教师点评总结,形成师生互动共同研究的讨论课。这种教学一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此外,还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设置问题,课后学生寻找答案,下次课开始时,让学生用少量时间介绍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讲完一次静不定的力法正则方程及例题之后,布置学生课后推导高次静不定结构的力法正则方程,学生只需解释正则方程中某个系数的物理意义,教师即可判断他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及掌握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学会”到“会学” 。 在课外开设第二课堂。教

11、师有自己的教学、科研主攻方向,不可能各科皆通,根据课程定位,如果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解决工程问题时,可以邀请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在课外共同完成相应教学内容。例如,MATLAB 是一款功能较强的科学计算软件,对分析力学问题很有帮助,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完成“MATLAB 在力学中的应用简介”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课外观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提高了软件设计大作业的质量。 开展每年一届的“哈工大材料力学软件设计竞赛”活动,获奖者可在材料力学总成绩中额外加 5 分,此竞赛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发挥创新潜能、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平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载体。 持续建设网络

12、学习资源系统。材料力学从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到第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再到教育部的“MOOC-材料力学” ,历时 10 多年,此间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和多位教授的讲课视频、学习自测题、试题库、工程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参考书及参考资料等,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作为课堂学习的一个补充,选择相应的资源学习材料力学。 (二)课程考核改革 1.转变考核观念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全程。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学的情况,也应该考核教师教的情况,更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渠道,也是教学的“指挥棒” 。课程考核不能只是总结性

13、的期末闭卷考试,不能只注重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书面笔试能力,而应将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考核上。因此,对课程考核的基本构架、主要方式、考核内容等进行调整,形成重学习过程、重基本知识积累、重综合应用、重实践能力培养、重发掘学生潜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累加+开卷”全新考核模式,从而使课程考核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通过课程考核转变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不注重学习过程的观念,通过课程考核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 2. 改革考核方式 为发挥课程考核对教与学的驱动作用,必须改革考核形式。将期末闭卷考试改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多环节、多层次考核,形成“累加+开卷

14、”考核模式。所有的答卷考试均为开卷,包括 34 次随堂阶段性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总成绩由多项不同形式的考核成绩累加,各项考核及所占比例如下:平时作?I 占 10%;随堂阶段性测试占10%;上机课软件设计大作业占 10%;期中考试占 25%;期末考试占 45%。另外,还有两项附加考核(额外加分):“哈工大材料力学软件设计竞赛”获奖者加 5 分,预习讲稿和教师布置的课后问题解决方案共 3 分。 关于开卷考试并不陌生,常见于小班课、专业课,而且只可以查阅教科书(教材) 。材料力学是技术基础课,基本是大班(57 个小班)上课,开卷也是广义开卷,即可以查阅参考书、习题解答、学习指导等任何资料。特别

15、是开卷的大班阶段性测试,由于是随堂考试,人数多且间隔小,分布密集,为避免互相之间抄袭,达到考核公正,每次测试教师要拟定 610 套不同试卷,测试时前后左右按一定规律下发试卷,每个考生周围的试卷都各不相同。 闭卷考试均改为开卷考试,彻底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开卷考试也增大了命题范围,强调对学生综合性分析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的考核。 3.改革考试内容 由于是广义开卷考试,推进了试题内容的改革,跳出仅局限于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单一、有公式套用的出题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自己编制的多个知识点相综合、多种求解途径的考题。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

16、,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材料力学课程改革主导思想是:依据课程定位,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考核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这样的综合改革,形成教与考一体、教与学一体、理论与工程实践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课前与课后一体的多维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会”到“会学” ,初步掌握解决工程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自身潜在能力有所认识,增加了自信及对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学生的材料力学软件设计作品获得“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软件组) ”三等奖,有的作品还被纳入材料力学

17、课堂教学多媒体系统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2013 年“第九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团体赛一等奖 2 项,获个人赛一等奖 3人,二等奖 6 人。2015 年“第十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获特等奖 1 人(成绩第一名) 、 一等奖 4 人、二等奖 10 人,再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材料力学“累加+开卷 ”考核模式、材料力学上机课改革分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总之,教学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是动态的过程,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2010-07-29) 2010-10-07.http:/ 2钱国英. 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春香. 基础材料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