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题: 寻找定林寺内容摘要:定林寺始建于刘宋元嘉十六年( 公元 439 年) ,距今 1500 多年,为南朝宗教文化圣地。初时定林寺先建于钟山之阳,禅房殿宇,郁尔层构,历六百多年,后寺殿倾废,宋干道年间(1173 年) ,有善鉴禅师将上定林寺匾额移至方山,重建方山定林禅寺,与南京钟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线上南北是正对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来自天竺的僧人达摩驻锡建康(南京) ,曾在方山偃坐修行, “达摩崖”等古迹至今尚存,方山为禅宗初祖履足之地,故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法。宋善鉴禅师所建砖塔至今仍然保存,塔底地宫供奉佛牙舍利,已有 800 余年历史,该塔为目前南京历史最久的楼阁式硬塔。关键字:南京江
2、宁方山定林寺、历史沿革、布局形制、定林塔、石狮、栏杆、屋脊装饰、井盖正文:定林寺始建于刘宋元嘉十六年( 公元 439 年) ,距今 1500 多年,为南朝宗教文化圣地。初时定林寺先建于钟山之阳,禅房殿宇,郁尔层构,历六百多年,后寺殿倾废,宋干道年间(1173 年) ,有善鉴禅师将上定林寺匾额移至方山,重建方山定林禅寺,与南京钟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线上南北是正对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来自天竺的僧人达摩驻锡建康(南京) ,曾在方山偃坐修行, “达摩崖”等古迹至今尚存,方山为禅宗初祖履足之地,故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法。宋善鉴禅师所建砖塔至今仍然保存,塔底地宫供奉佛牙舍利,已有 800 余年历史,该塔
3、为目前南京历史最久的楼阁式硬塔。根据史籍记载:佛陀涅槃后,有两颗佛牙舍利留存世间,一颗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 ,一颗传入当时的乌苌国,后由乌苌国传到于阗。五世纪中,南朝高僧“法献”游于阗,把佛牙带到南齐首都建康上定林寺佛牙阁里,广受四方佛徒朝拜,这颗佛牙便供养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里。 南宋孝宗乾道时 (11641173) , 高僧善鉴将“上定林寺”匾额移至方山,重建定林禅寺,与南京钟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线上南北正对,同时建定林寺塔,此塔已有 800 余年历史,专供佛像,不能上人。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宋乾道间,善鉴和尚因钟山定林寺废,便募资建寺于此,沿袭寺名。塔建于乾道九年,高十三米。
4、底层特高,南面开门,另三面各有佛龛,塔刹和腰檐已毁。此后,远近信徒、施者接踵而至,佛殿法堂僧房次弟建成。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全国佛寺“轮藏”之祖傅翕大士即在方山定林寺建轮藏并广为弘法,史载傅翕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宝志共尊为“梁朝三大士” 。同时,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来自天竺的达摩祖师留在建康期间,曾到方山定林寺举行佛事活动,方山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历史古迹,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另载,定林寺曾于元至治年间( 1321 1323 年)和明天顺年间居士朱福宝及其诸子重建( 1457 1464 年)两次大修后, 随后即遭到破坏,至清同治年间寺庙已毁,至太平
5、天国时,更被毁殆尽,清光绪间,由世称“道明师祖”的僧人向四方化缘重建,增其旧志,规模宏大。而不幸文革期间,寺遭劫毁,仅塔尚存。为了恢复千年佛教古刹圣迹,在国家和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定林寺得以再次重建,大雄宝殿、殿内佛像及山门、藏经楼、天王殿、功德堂、钟楼、鼓楼、禅堂、斋堂、祖堂、客堂、僧寮等建筑目前已竣工,藏经阁楼已在兴建之中。 定林寺采用对称式布置,沿轴线由北向南排列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台;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鼓楼和钟楼;厢房为达摩殿和关公殿,佛塔居于西侧,自成另区。寺院是典型的以佛殿为主的,采用我国传统宅邸的庭院式布局。这种主流的组合方式,凸显庄严、气派之势,突出天权权威仪。
6、庭院内布置香鼎,烛台,石狮,绿化等。这一布局方式形成了闭合露天的庭院,有利于改善微气候,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自然风,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又可获得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大雄宝殿重檐歇山殿顶,面阔七间,明间至尽间逐渐狭窄,进深五间同宽,建在石砌台基上。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面阔方向明间、次间及梢间都置以隔扇门。柱的收分较小,但有显著侧脚。屋檐伸出深远,斗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在比例和造型形上符合宗教建筑的特性。天王殿定林寺塔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高约 14.5 米,底层直径为 3.45 米,目测高度近 4 米,大于其他各层近一倍,底层顶部各角有方形孔洞,应
7、该为木质结构的遗存,原来古塔应该有副阶。底层仅南面开门,其余六层均四面开门。底层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佛龛有窗,其余四面开有假窗。由于北侧沉降得非常厉害,佛龛已经地面相平了,北面的佛龛就像塔门一样。底层及二层内方外八角形,三层至七层内部均为圆筒形,三至七级角檐为就地取材的火山石制作,八面外观象征性砌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第二层壶门两侧各开有方形壶窗,其他各层均每面开一假壶门,壶门皆为火焰券。此塔专供佛像,不能登人。塔身各面均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坊、斗拱,二层以上每层围有叠涩砖出挑的短檐平座,檐角就地采用火山石为材料做角梁,因石质疏松,易加工又耐久。整个砖塔呈外方内圆格局
8、,造型美观、风格独具。因地质及外力作用,塔身向北倾斜,近年修正后,仍倾斜 5.35 度,为南京历史上最久的楼阁式硬塔。定林寺塔立面 内部仰视定林寺庭院中有两尊守护者石狮。左边一座是前爪耍绣球的雄狮,右边一座是前爪抚小狮的母狮。先不谈这两座石狮是不是现代刻筑的,从形象外貌上考证,其性别差异未注重发型上的风化,雌雄两性的发型均为密布的一个个螺旋状圆锥形,颇似佛祖的发型,因此这两座石狮应是金、元之后的石狮。石狮早在经过唐朝石狮的雍容、稳健与威严与宋朝的秀丽化,石被除去尊严,从神瑞化的高台走向世俗化的人间。元朝之后宗教的普及让宗教建筑也得以兴建,而多数中国老百姓对宗教抱有实用心里的“临时抱佛脚”之说,
9、所以这些宗教建筑也把石狮搬来为其看家护院,大家都认石狮为共同的保护神。这一现象使得石狮又从世俗化走向了普及化,石狮艺术在欣欣向荣中与建筑艺术的结合更紧密了。同时,在大雄宝殿台基的台阶两旁有两尊麒麟,张嘴大吼,犬齿外露,舌犹如尖刀般有力上翘,目光炯炯,威武豪迈,充满了力量、运动与速度。殿前雄狮 殿前雌狮定林寺中最有趣的应是几种石栏杆,其花纹与装饰物千姿百态,有母狮与小狮嬉戏,有威龙吐火,还有小狮耍绣球。虽说栏杆的作用无非是防护安全、分隔空间以及标志尺度,但是各式各样的栏杆装饰为整个定林寺注入了更多活力。大雄宝殿的屋顶装饰手段很是丰富。正脊两端用鸱做装饰,其尾完全外弯,为卷曲的圆饼状。鸱身比例近于
10、正方形,背上插有剑把。用剑把鸱钉在正脊端上,似恐其逃逸。鸱身还附有小龙,细节制作精致,但整体造型缺乏生气。将鸱作为正脊两端装饰是有来历的:传说鸱为蓬莱仙岛附近海域中的鲸状神兽,能吐水灭火,把此厮请来趴于正脊两端是希望火灾能远离木构架建筑,但是又怕鸱过于凶猛,将整个屋子吞入腹中,故用一把剑将其钉在脊上,保得平安。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神兽。分析大雄宝殿正脊两端鸱的形态,应是明清之后的。正脊中央有一中墩,为一三节葫芦,葫芦下面还有一蛟龙作吐水状,意为保佑建筑不被火灾侵袭。大雄宝殿的正脊和垂脊还出现了正脊加高的现象,加高的正脊与垂脊被瓦片构成板瓦锁链花纹的透空花筒子脊,在增强美观的同时,也减小了风的推力和屋顶负荷。此外,垂脊一侧立有四大天王的琉璃像,使得宗教建筑的风味更加浓重。大雄宝殿戗脊为双重,上重戗脊的端部有一狮子端坐,戗脊末端为一排整齐的小兽共七个,最前面的领队是骑凤仙人,其后只可分辨凤和狮子,再后面的四只小兽形态相似,难以辨认。清代规定戗脊上用走兽时,领先者为仙人,其后依次为: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戗脊走兽 井盖应是宗教建筑的缘故,定林寺下水道井盖均为盛开的莲花,朵朵精致,甚是好看。建筑学093王文娟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