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族历史.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52013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氏家族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杨氏家族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杨氏家族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杨氏家族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杨氏家族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杨氏家族历史 弘农,是杨姓家族的大郡望,具有双层深远的意义:在地缘方面,代表了当初培育他们成长的地方。那远在我国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一带,在血缘方面,则说明了他们是姬周王室的后裔,一脉相承自三千多年前的圣君周文王,当然更是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嫡传子孙。 所谓弘农,是汉代的一个郡名,范围包括现在河甫省洛阳、嵩、内乡等县以西,至陕西省商县以东之地。这个地方,又是如河跟杨姓家族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的? 要了解杨姓与弘农地区结缘的本末,必须从他们的得姓谈起。 杨姓的起源,在唐书的 宰相世系表中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阳俟,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突羊舌大夫也;

2、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二曰杨氏。突生职,职生赤,赤生容胖,字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县,其后以邑为氏。 根据这项考证结论可以知道,周文王的后裔当中,先后有两支以杨为氏: 一支是传自大约两千八百年前西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另一支则传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公族,当时的晋国公族,是由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所传,所以这一支杨氏,当然也是唐叔虞的后裔,跟上述嫡传自周成王的一支,显然同出一祖, 只是在血统的分支上略有不同而已。 周宣王之子尚父首先受封的杨国,根据考证,位置是在今山西省洪洞县的东南。这个小国,后来于春秋初期被当时强大的晋国所灭,并且改置为晋国的羊舌邑。也大致在这个时候。 尚父的子系,开始以杨为氏

3、,正式诞生了这个著名的姓氏。 第二支以杨为氏的姬周后裔,实际上也是孕育于古杨国的故址,因为,古杨国被晋国改置为羊舌邑之后,邑下又分设了铜崼、杨氏、平阳三个县,而其后晋武公之子伯侨的五世孙叔向,由于高官至晋国的太传而食采于杨氏县,后来叔向的后裔又以邑为氏而姓了杨,所以 ,上述两支杨氏的得姓虽有先后的不同,但发祥的地点则一,当然,现在山西省洪洞县的东南地方,也正是普天之下杨姓中国人的最早根源所在。 发祥于山西洪洞县东南的杨氏,后来又怎会以代表河南和陕西地区的弘农两个字为表记,长时以来名闻天下? 说起来或许是同一血统的心灵感应所致,因为,不论是传自古杨国的那一支,还是系出晋国公族的那一支,其后他们在

4、面临到国亡或出仕等不得不离开老家的因素时,大家几乎有志一同,全都跑到弘农地区去另立基业了,如此日积月累,到了汉代初期,杨氏已在弘农地区汇为巨族,加上其间又出了许多 分别在各方面著有成就的杰出子弟,于是,弘农杨氏的名号自此闯出,弘农地区当然也成为了杨姓的最主要繁衍中心。 关于杨氏茁大于弘农地区的过程,刚去世不久的李济博士在其所著中华民族的形成一书中,有如下十分的记述: 杨氏之播迁分布情形,据杨名时杨氏族谱序谓:子孙避乱居华阴(今陕西省);秦汉间,或居河内,或居冯翊(今陕西省),汉有封赤泉侯,后世为安平者,关西伯起(按即杨震)即其裔孙。伯起之后又蕃炽,故今杨氏多言出自关西。 又叔向之子孙,奔于华山

5、而家华阴。杨昌有子三人,曰包、隆、宽。包为后汉武人 ,关基河内;隆仕寨开基凤州(今陕西);宽亦仕秦,其裔孙分衍于扶风(今陕西)、和顺(今陕西)、原武(今河南)。杨氏在西晋末,已有一部份迁于闽、越,亦有于唐末避黄巢之乱入闽者,自宋代起,福建始成为杨氏播迁之中心。 2 杨氏的四知堂,跟他们的大合望弘农一样,也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创造四知一典的,是汉代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震,由于四知美德在传统文化的永垂不朽,杨震的后裔,一千多年以来便始终以四知为堂号,为他们血缘归属的表记。这项传统,直到今天,衍传在台湾岛上的杨氏子孙,也 仍然奉守不渝,而且必将千秋万世相承相袭下去。 杨震是东汉安帝时的华阴人,

6、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人。由于当时的华阴,是位于关西地区,所以他就被尊称为关西夫子,而他的后人,也因而有以关西杨氏自称的。 有关四知一典的出处,以及杨震一生令人无限景仰的事迹,后汉书都有翔实的记载,简而言之是这样的: 杨震,字伯起,少好学,明经博览,时称关西夫子,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五十始仕州郡,举茂才,迁荆州剌史,清廉自守,答却暮夜之贿。后转涿郡太守,延光初,为太尉,时嬖幸充庭,震历疏切谏,遂为中 官樊丰等所谐,遣归本郡,道饮鸩卒。 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遗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其实,四知杨氏也好,关西杨氏也罢,实际上根本就是弘农杨氏的一份子。换句话说,由杨

7、震所传的四知杨氏和关西杨氏,是弘农杨氏的一个分支,所以这一支杨氏,向来以弘农为他们的大郡望,以四知或关西为他们的堂号。 弘农杨氏 简介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弘农杨氏,中国的一大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 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 “关西孔子 ”。 “四知 ”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 “清白吏 ”。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 “四世三公 ”。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 “西晋三杨 ”;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朝代,隋朝的建立,使得这个家族更是成为天下

8、望族之首。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 “李武韦杨 ”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 “十一宰相 ”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 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等。 历史 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

9、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 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 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 据通志 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 “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据史记 晋世家及新唐书 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 514 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

10、盈的好朋友,认 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3 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前 514 年)亦载: “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 ”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陕西灵宝),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晋国灭了, “祈盈之难 ”无踪了,没有政治上的阻碍后,杨家发展壮大了。华阴杨氏文 化研究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杨氏自杨道走出山林,重新进入政治舞

11、台后,十余代皆为周室命官,或为大夫、司马,或为太傅、州牧。秦末,华阴杨硕率其八个儿子随刘邦征战,其第六子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为将军,杨硕本人封为太史;杨喜第四代孙杨敞也官至宰相,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这个时候,弘农杨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为通侯,乘朱轮者十人,史称 “西汉十轮 ”。东汉杨震50 岁前穷究学典,设馆授徒,时称 “关西孔子 ”,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为官刚正清廉,史称 “清白吏 ”;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 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人称为 “东汉四世三公 ”。 此后历朝历代,弘农杨氏也是人才辈出,如魏晋时期分掌军国大权的 “西晋三杨 ”

12、;北魏政权中的公室大族杨播兄弟;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隋开国皇帝杨坚;李唐时 “李武韦杨 ”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 “十一宰相世家 ”,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等等,其由东汉杨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 ”、 “清白传家 ”和杨家将 “忠烈报国 ”的家门遗风,对后世历代影响深远。 弘农杨氏部分世系表 第一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大史学家司马迁女婿。为弘农族中的第一个宰相,食邑于汝南,后杨氏又有 “汝南堂 ”之 称,封安平侯,居弘农,为弘农一世祖。生子杨忠、杨恽。 第二世:杨忠,生子谭 第三世:杨谭,生子宝、并 第四世:杨宝,生子震、衡 第五世:杨震,字伯起, “关西堂 ”“四知堂 ”“清白堂

13、”誉称得于杨震。生子牧、里(失考)、秉、让(失考)、奉。杨秉,东汉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 8 世)均为太尉,后世称为 “四世三公 ”。 第六世:杨奉,生子敷 第七世:杨敷,生子篡、众 第八世:杨众、生子超 第九世:杨超、生子柄、骏、珧、济。骏、珧、济号称 “西晋三杨 ”。 第十世:杨珧、生子结 第十一世:杨结、生子珍 、继。杨珍为上谷房始祖 第十二世:杨继,生子晖 第十三世:杨晖,生子佑、恩 第十四世:杨佑,生子钧 第十五世:杨钧,生子暄、穆、俭、宽 第十六世:杨俭,生子文升、文休、文异、文伟 第十七世:杨文伟,生子荣、士、积、安、篡 第十八世:杨荣,生子师、奉、恪

14、 4 第十九世:杨恪,生子元表、元政 第二十世:杨元政,生子志元 第二十一世:杨志元,生子成名、成规 第二十二世:杨成名,生子凭、凝、凌 第二十三世:杨凌,生子后之 第二十四世:杨后之,字谦人,生子帐诚、帐盛 第二十五世:杨帐诚,生子临琅、临傥、临蝶 第二十六世: 杨临蝶,生子居本、居庆、居忠 第二十七世:杨居本,生子再思、再韬 第二十八世:杨再思,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再思公为靖州杨一世祖,亲立 “再正通光昌胜秀 ”为字辈。 四知的典故: 来源后汉书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 “茂才 ”。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

15、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 “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 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 ”王密说: “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 ”杨震(严肃地)说: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 “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 杨奉据闻

16、系出望族 ,大姓 ,史称【 “弘农杨氏 “】 ,三国中的出场因在李催 ,当时 ,杨奉为李催一将 .他的出场可谓极其的轰烈 ,是救天 子于水火之中 ,登时成了风口浪尖的焦点人物 .其间经历了李乐等人的登场亮相 ,也乘机推出了一代名将徐公明的登场 ,种种迹象表明勤王之兵中唯有他杨奉做到了忠臣之职责 .辉煌之后 ,是低谷的到来 .势力庞大的曹孟德众望所归地成为了天子的保护伞 ,而杨奉则被认为是泛泛之辈 ,于是乎 ,公明离去 ,大败于曹操 ,续而投奔袁术 ,再招安于吕布 ,如丧家之犬般四处流串 ,当时的盛况已一去不复返 . 杨奉 ,拥有诸侯一样的盛名 ,却因没有自己的领地而如丧家之犬 ,最后 ,意外的

17、结局竟是被刘备这位当时情况不比他好多少的这样一位人物给灭了。 一场洪门宴 ,而刘备却没 有项羽的 “仁慈 “,最终 ,曾经威名大作的人物就这样匆匆离开了历史的舞台 ,而在罗贯中的笔下 ,这样一个人的离开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也许 ,杨奉的兴起 ,带着许多人的期望 ,曾几何时 ,他几乎做到了 ,可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究其原因 ,有很多 ,不能片面地认定是哪一个 ,可是 杨奉之流不足道 “也许是个重要的因素 ,也许他为一将 ,或许还能安渡一生 ,可偏偏他站了出来 ,于是呼如王允等人 ,匆匆离场 也许 ,杨奉这样的一生是偶然中的必然 ,也是必然中的偶然 ,不过相信他一定是郁郁离去 ,搞不好在被

18、杀的一刹那还在悲叹 “时不予我 !“ 杨奉其实幸运 的 ,因为时虽不予他 ,却给予了他的子孙 ,史载隋朝皇室杨坚等人以及后来宋的 “杨家将 “都是他的后代 ,再联系到那个时代的名人杨修 ,依旧是 “弘农杨氏 “,几乎同样的结局 ,也许那是 “弘农杨氏 “整个时期的不得志 ,而从这里再看 ,杨奉的结局又成了一种必然 . 渐渐地 ,历史都联系到了一起 ,而这一切也许本就是一体的 5 【弘农杨氏】 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置,【函谷关以东,洛阳以西】( PS:请注意,这里是董卓入京之后绝对控制下的地盘!)。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 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

19、中,是最 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然而,弘农杨氏又是借助于【杨震家族】而闻名的。可以说,没有杨震家族,就没有弘农杨氏。 据通志 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 “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据史记 晋世家及新唐书 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 514 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 *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 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

20、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前 514 年)亦载: “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 ”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陕西灵宝),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此后 ,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记载: “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河南修武),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

21、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 ”杨硕有八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有二子,长子杨忠即杨震的曾祖父。 【杨忠】,字孟兰,【安平顷侯】,有【子】名【谭】,【安平侯】。有【二子】:【宝】、【并】。【杨 宝】,字雅渊,自幼好学,读书非常用功,习欧阳尚书颇有造诣,远近闻名。时值西汉末年,哀、平两个皇帝,昏庸无能,都不理朝政,纲纪败坏,忠 *不分,他不愿出仕为伍,便隐居起来,专门教授生徒。后来王莽篡权,做了新朝皇帝,他更是不肯露面。孺子居摄二年(公元 7 年

22、),他与龚胜、龚舍、蒋翊三人俱被王莽征聘出来做官。他闻讯后,便逃走得不知去向。东汉中兴后,光武帝很佩服他的清高气节,曾经特别嘉奖他,并且派了自己坐的车子,去请他出来做官。他因年老体衰不能进京,老死于家。 【杨宝】的儿子【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历东汉章帝 、和帝、安帝三朝】,被杨姓尊为【弘农杨氏始祖】。他自幼继承家学,攻读其父所习的欧阳尚书,他 “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 ”,造诣很高,时称经学世家,【 “关西孔子杨伯起 ”】,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学家】。【杨震】出名后,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在其家教授生徒达二十多年。州郡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被他婉言谢绝拒绝。续汉(志)书载: “教授

23、二十余年,州请召,数称病不就。少孤贫,独与母居,假地种殖,以给供养,诸生尝有助种蓝者,震辄拔,更以距其后,乡里称孝。 ”【杨震】到了 50 岁才开始做官,四迁至【荆州剌史】、【东 莱太守】。当【杨震】做【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以前他在荆州剌史任内举茂才时由他举荐的王密,正担任昌邑令。王密为报答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 10 斤黄金去拜见杨震。杨震毅然拒绝接受,并责备王密说: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荐你为茂才;而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官?你这是干什么?王密却说: “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听后,非常羞惭地拿上

24、黄金谢罪走了。从此,杨震遂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的 “四知 ”而扬名天下。 6 【杨震】是【汉代杨氏】家族 史上【第一个】位居【太尉】的高官,他一身正气,忠于朝廷,同以外戚、宦官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杨震的感人事绩,赢得了朝野的普遍赞颂,弘农杨氏正是借助杨震的事绩而扬名天下的。 杨震有五子,长子【杨牧】,做过【富波相】。【杨牧】的孙子【杨奇】,【汉灵帝】时为【侍中】,后出任【汝南太守】。汉献帝时夏入为【侍中卫尉】,从汉献帝西征有功,【杨奇】之子【杨亮】遂被封为【阳成亭候】。 【杨震】的中子【杨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博通群经,常隐居教授。 40

25、 余岁出仕,【汉桓帝】延熹五年( 162 年)十一月,由【太常】拜【太尉】,成为三公之首。 【杨秉】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进谏,为【东汉名臣】。先拜【侍御史】,后相继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剌史】,并迁任【城相】。他做官也和他父亲【杨震】一样,十分清正廉洁,以弹劝贪官污吏为己任。他自定剌史的工资为二千石,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他的老部下见他罢官归里,送他百万钱,他闭门不纳,拒不接受。 他是桓帝的【 “劝讲 ”】,即【老师】,经常给桓帝提意见,桓帝有时不但不听,反而还贬斥他。他 “以病乞退 ”,出为【右扶风】。大将军梁冀用权,杨秉称病不出。梁冀被诛后 ,他被拜为【太仆】,不久晋升为【太常】。

26、延熹五年杨秉出任【太尉】时,是宦官势力十分炽热的时候,他们任人唯亲,党羽满天下,竟为贪淫,朝野怨恨。杨秉与司空周景联名进谏,桓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杨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剌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谊等 50 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杨秉】之【子】【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长大后常隐居教授门徒,【汉灵帝】时官拜【太尉】、【司空】,是【杨家】在【汉代】的【第三位】【太尉】和【三公】。 【杨赐】之【子】【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 。熹平中,【杨彪】以博习旧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 【中平六年】( 189 年)九月,【杨彪】由【

27、太中大夫】拜【司空】,同年十二月,迁【司徒】。 从【西汉末】的【杨宝】,经【杨震】、【杨秉】、【杨赐】,到【东汉末】的【杨彪】,【五代】家学相传,培养的【儒学门徒】,【遍及关、洛】。东汉是经学盛行的时代,像【弘农杨氏】这样的【经学世家】,自然备受当时清议公论的推崇和赞许。从【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一门【 “四世太尉 ”】,与【汝阳袁氏】同为【东汉】( 【最显赫】 )的【世家大族】。后汉 书 杨震传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 ”由此可见,弘农杨氏天下 “世家大族 ”的历史地位至此已经完全确立。 华阴古称弘农,境内有一山一水,毋

28、庸说,山当以天下第一险的华山莫属,水自然就是咱渭南的母亲河渭水了。山水相映灵秀相依,在山水的环绕下,这里土地富饶,人民富足。华山更成了华阴旅游业的“大佬 ”,而人文方面的 “大佬 ”则是华阴的杨氏文化。在悠悠渭水的抚育下,我国的一支大姓在华阴生根繁衍,这就是杨氏家族。众所周知,渭南历史上曾出过 80 多位宰相,但是, 你可知道这其中有一半宰相来自华阴,而又以杨姓宰相占了绝大多数。 为什么华阴有这么多姓杨的宰相呢?这就得对华阴杨氏追根溯源了。公元前 514 年,杨氏家族的先祖羊舌季夙一家因 “祈盈之难 ”秘密逃亡。羊舌季夙携身怀六甲的妻子仓皇逃离,来到华山旁的仙谷(今仙峪),或许是历史的偶然,也

29、或许是一种巧合,当羊舌季夙看到清幽的仙谷时,竟萌发了结束逃亡生涯的念头,他认为,这仙境般的谷道,倚着奇山峻峰,就像有一座坚固的靠山在救助他们、佑护他们,于是,他们在此停留。 7 羊舌家族在仙谷白羊峰巅的一座石龛下幸存下来,伴着婴 儿的阵阵哭声,一个劫后余生的婴儿就生产在石龛里的一堆茅草上,落地生根,取名道,这个石龛后来被称为羊公石室。羊舌后人为了隐姓埋名,他们便以祖宗封地 “杨 ”为其姓氏,复姓 “羊舌 ”二字从此被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弘农杨姓经过 2000 多年的繁衍生息,至今已发展到拥有 7000 多万人口,名列百家姓第 16 位的千古望族。东汉时期的太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唐朝杨贵妃

30、家族,宋代的 “杨家将 ”等等,相传都出自弘农华阴,当今杨姓中 90%以上的人,都出自华阴。 如果读者一直关注渭河上下,那么应该记得曾报道过的陇西李 氏祠堂,李氏尊老子李耳为其宗祖。但李耳其人却根本与陇西毫无瓜葛,李氏祠堂只是以李氏之名在此供奉了不同时期的李氏族人罢了,又以李耳名声最早也最为显赫,所以才供奉他为先祖。而华阴杨氏就不同了,他供奉的是声名远播的族人杨震,而杨震又是有史可考的华阴人。 言归正传,继续探讨杨姓的宰相。晋国灭了, “祈盈之难 ”无踪了,没有政治上的阻碍后,杨家发展壮大了。华阴杨氏文化研究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杨氏自杨道走出山林,重新进入政治舞台后,十余代皆为周室命官,或为大夫

31、、司马,或为太傅、州牧。秦末,华阴杨硕率其八个儿子随刘邦征 战,其第六子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为将军,杨硕本人封为太史;杨喜第四代孙杨敞也官至宰相,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这个时候,弘农杨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为通侯,乘朱轮者十人,史称 “西汉十轮 ”。东汉杨震 50 岁前穷究学典,设馆授徒,时称 “关西孔子 ”,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为官刚正清廉,史称 “清白吏 ”;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人称为 “东汉四世三公 ”。 此后历朝历代,弘农杨氏也是人才辈出,如魏晋时期分掌军国大权的 “西晋三杨 ”;北魏政权中的公室大 族杨播兄弟

32、;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隋开国皇帝杨坚;李唐时 “李武韦杨 ”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 “十一宰相世家 ”,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等等,其由东汉杨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 ”、 “清白传家 ”和杨家将 “忠烈报国 ”的家门遗风,对后世历代影响深远。 由此可见,杨氏家族不但人丁兴旺,更是人才辈出。李唐时杨氏出了宰相世家,所以,华阴杨姓宰相居多就不难解释了。 对于杨氏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华阴市杨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蔺怀周满脸自豪地说: “天下杨氏出华阴,但凡姓杨的人都喜欢说自己是华阴人,哪怕不是也尽量让自 己靠近华阴。如果不姓杨也以娶个姓杨的妻子为美。杨姓的女婿以李隆基最为著名,其次还有文人墨客,

33、像白居易和杜甫都是杨家的女婿。 ” 对于杨氏文化的保护,蔺怀周举例说: “以前华县那地方有个郑国,后来就叫郑县。郑姓以前就是源自华县,后来几个支系外流,南下汉中的叫南郑,东去河南的就叫做郑州和新郑,可是由于没有重视、挖掘和研究这个文化,海内外的郑姓后人寻根问祖都跑到河南新郑去了,正宗的华县祖源地反而没人知道了。从姓氏文化保护方面来看,这是个遗憾。 ” 所以,如今在这华山渭水之间的华阴人便把杨氏文化看得很重。 华山矗立,渭水长流,华阴人也希望他们看重的、保护的杨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希望天下杨氏都能够认祖归宗,为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祖先们还个愿。 记杨仁山居士族谱弘农杨氏宗谱 在乌石乡长芦村发

34、现的弘农杨氏宗谱,是研究杨仁山居士家族史的重要史料。此部宗谱为明万历十年 (1582)刻本,当时印刷了四十一部 (凡例 )中言: “ 俱要珍藏,毋许损失,违者罚银拾两公用,仍为不孝论。 ”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中华书局, 1997 年 9 月 1 版,国家档案局二处等编 ),该谱国内外各图书馆均无收藏,七甲保存的这部大约是海内孤本 了。综合目录所收杨姓家谱近四百种,明刻本仅有一种 (徽城杨氏宗谱七卷,明崇祯三年 (1630)刻本 ),可见该谱之珍稀。此部宗谱为白皮8 纸正楷写刻精印,除首页略有残缺及卷三缺少页外,其余完好,共计 264 页。此部宗谱为统谱,它包括三个支派的宗谱。首为芦山岭

35、下杨氏宗谱,其次为秋浦开元派宗谱,再次为贵池开元涌泉派宗谱。在明代此三地皆属池州府管辖。杨仁山居士故里一甲二甲杨家村与杨水深所在的七甲当地人皆称之为岭下杨 (因两村杨姓皆住芦岭下 )。细分之,则前者称大芦岭下杨 (该村在大芦岭下 ),后者称上芦岭下杨 (该 村在上芦岭下 )。两村杨姓同族不同宗。统谱中的芦山岭下杨氏宗谱,是七甲的宗谱,并不包括一甲二甲的杨姓,但两村杨氏由共同始祖传衍分派,在一甲二甲杨姓已无宗谱保存的情况下,对研究杨仁山居士家族史仍具有重要价值。由统谱可知,早在南宗末或元初,两村的祖先便都从距一甲二甲杨家村西北五里一处名叫后村 (该村目前还在,仍名后村,居民多为杨姓 )的地方迁来

36、定居了。 现将此部统谱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全谱共五卷。前为序文五篇。第一篇为芦山岭下杨氏宗谱序,作者毕锵。第二篇为杨氏续修统谱序,末署 “时皇明万历拾年壬午 (1582)岁首夏上浣之吉河南郑藩引礼舍人陵阳闇斋程文绣拜撰 ” 。程氏即受杨氏家族的委托编纂此部统谱的执笔者。第三篇为杨氏宗谱旧序,末署 “ 时天历二年 (1329)春三月之吉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宣郡贡师道撰 ” 。贡师道,元宣城人,字道甫,举茂才。天历为元文宗年号。由此序可知,上次修谱时在元天历年间,距此次再修已有二百五十年。第四篇为秋浦开元杨氏重修世谱序,末署 “ 时万历九年辛巳 (1581)岁秋八月之吉赐进士出身河南参议青阳柱峰

37、章世仁拜撰 ” 。第五篇为杨氏宗谱记略,末署 “ 时万历壬午 (1582)孟夏之吉贡士笏山 桂远治拜书。 ” 卷首。首为凡例。次为杨氏祖居八景图说。图说中言: “此地有奇山胜地,命为八景。曰:芦山耸翠、寨岳朝屏、平园竹雾、汤陇松阴、坞池浸月、穰岭凌云、永桥流碧、圭突锺灵。不惟可供眺望,且宅兆所系,人事所由盛者也。 ”芦山八景诗有两组,一为七绝,一为七律。七绝一组云:“一、芦山耸翠:万仞芦山秀所皆,岭杨人物此胚胎;参差翠绿垂天表,多是栽培梁栋材。二、寨岳朝屏:一山高耸近三台,曾为当时御武来;回峙屏朝知有意,又将文运自此开。三、平园竹雾:瑞雾轻笼数亩平,修篁曾有凤凰鸣;而今子 益孙犹盛,不尽风摇玉

38、佩声。四、汤垅松阴:古垅松阴胜景雄,大夫神化已成龙;孙枝更有凌云志,佇看三台次第通。五、坞池浸月:一泓有自开水,万里无云展玉轮;影入绿波珠颗现,光摇碧浪锦蛟腾。六、穰岭凌云:举头渺渺与云齐,回首迢迢万岳低;路自最高山上至,人从平地步天梯。七、永桥流碧:永兴桥下碧泉通,一脉流传万派同;云雨未施风浪静,青天白日卧长虹。八、圭突锺灵:瑞玉灵锺造化全,深藏不欲市王前;故将元土加培厚,留镇关西起后贤。 ”次为杨氏重建祠堂记。次为 “刺史杨震公像 ”(后有苏东坡撰像赞 )、 “ 学士应之 公像 ” (后有皇帝敕谕之像赞、朱熹所撰之像引 )、 “ 忠襄邦乂公像 ” 、 “ 县尹杨素公像 ” 、 “ 进士杨纲

39、公像 ” 等。最后为杨氏历代支系图。 卷一芦山岭下杨氏宗谱。此卷实为上芦岭下杨氏宗谱。从三十六世杨素 (石埭上芦岭派肇基之祖 )起至五十一世上。卷二秋浦开元派宗谱。从三十九世始迁祖茂三起至五十世上。卷三贵池开元涌泉派宗谱。从四十一世始迁祖喜千起至五十一世止。此三卷中,每世每人名上注明其为某人之子,名下则注明此人与所娶妻某氏生卒年、并所生子女名字。每卷后附有该宗派名人小传。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杨氏始祖得 姓由来和家族发展传衍分派的大致情况。杨氏之先出自武帝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孙王齐生伯侨扫周,其子封为杨侯,因以为氏。至东汉初,有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四十里华阴人杨宝,统谱推为一世祖。习

40、欧阳尚书,西汉哀帝、平帝时隐居教授,不应王莽之征。光武帝高其节,公车特征,不至卒。相传他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鸱枭击伤,乃救之。后某夜有一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谓当使其子孙洁白,立登三公。后果应之。此事在统谱和正史中都有记载。宝生子震 (? -124),字伯起,为二世。诸生。习欧阳尚书,明经博览,时称为 “ 关西夫子杨伯起 ”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年五十始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至夜怀金十斤送震,谓暮夜无知者。震以 “ 无知,神知,我知,子知 ” 作答而拒收。有人劝他置业产,震曰:“ 愿使后世称清白吏子孙,不亦可乎? ” 延光二年 (123)拜太

41、尉。震生秉 (92-165),字叔节,为三世。博9 通书传,年四十余,应司空辟。历任豫、荆、徐、兖、四川刺史,以廉洁称。尝曰: “ 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 秉生赐 (? -185),字伯献,为四世。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初隐居,不应征辟。桓帝时,以司空高第官侍中 。灵帝即位,侍讲华光殿,累迁司徒、司空、太尉、封临晋侯。赐子彪 (142-225),字文先,为五世。少传家学,以博习旧闻,征拜议郎,累迁司徒。董卓死,拜太尉。其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问之,彪答: “ 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 自杨震至杨赐,三叶为宰相;自杨震至杨彪,四世为太尉,故 东京 (汉时洛阳之称。帝王世纪: “ 汉高帝都长安

42、,光武帝都洛阳,是以时人谓洛阳为 东京 ,长安为西京。 ” )杨氏为汉名族。彪生修 (175-219),字德祖,为六世。好学,有俊才。汉末为曹操主簿,后为曹操借故杀之。至十二世杨忠 (507-568)事魏及周,封为隋公。忠生坚 (541-604),小字那罗延,为十三世。初仕北周,位至相国,袭封隋国公。大定元年 (581)废北周,自称帝,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后为太子广 (569-618)所弑。十四世有恭仕 (? 639),唐初拜侍中,弟师道 (? -647)为中书令。十 六世有执柔,武后朝为平章事,与祖、父、叔一门三相。十七世有元琰 (640-718),封弘农郡公。二十世有绾 (?-777),居

43、华州,少孤,家贫,事母甚孝,性深静清俭,大历中 (766-779)拜相。二十三世有憑、凝、凌俱登进士,称 “ 三杨 ” 。憑与子敬之并登第。敬之生子戎戴,登进士。戎戴生收 (816-868)、严 (? -878),咸通中 (860-874)俱登进士。收生钜,与弟严,及严子注,两世四人均为翰林学士。三十一世有邦乂(1086-1129),字希稷。宋徽宗政和五年 (1115)进士。先后任婺源县尉,蕲州、庐州、建康 三府教授。建炎三年 (1129)十月,金兵渡江,犯建康。留守杜充降,邦乂不屈,刺血书曰: “ 宁为赵氏鬼,不作他帮臣。 ” 大骂就缚,剖心而死。谥忠襄。今墓在南京雨花台,旁有二忠祠,与文天

44、祥合祀。邦乂生五子:长子振文、次子郁文、三子炳文、四子灿文、五子焕文。长子振文生万金,迁庐州。次子郁文生万思,迁居石埭芦山。三子炳文迁春榖。庐州派有杨微,生通,授徽州路司户参军。子清,家新安之上北街,其后数传之喜千,见贵池山川形胜,遂迁至开元涌泉山之麓。喜千即为卷三所载贵池开元涌泉派之始迁祖。春榖派炳文的长子若,登第,累官奉议大夫, 诸孙居南陵,有茂三者,迁秋浦。茂三即为卷二所载秋浦开元派之始迁祖。炳文的次子名,迁莆阳。名的曾孙素,少颖异,博学,由闽任池州石埭县令,有惠政。见山川秀丽,遂与宗弟同家芦山之麓后村宅上。至第四十一世杨纲 (1236-1330),二十三岁登开庆元年 (1259)进士。

45、调庐州合肥薄,又任当涂簿,升四川成都守事。后复由后村宅上迁芦岭下 (即今七甲 )。杨纲公的故宅后来改为宗族祠堂,现已拆除。总之,自东汉开始,杨氏家族流衍分布于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除以上三派外,尚有弘农派、河南派、宛陵派、华州派、华阴派、 建安派、春榖派、蒲阳派、庐州派、吉水派、新安北街派等。 根据卷首的杨氏历代支系图,可知弘农杨氏子孙迁往石埭的共有三支。兹简述如下: 1、 (唐代 )杨收 锦 (收之次子 ) 行密 (唐景福时为淮南节度使 ) 演 永祚 (因避难迁居石埭芦山之后村 ) 2、 (唐代 )杨收 钜 (收之长子 ) 道乐 应之 志达 郁文 (邦乂之次子 ) 万思 (

46、迁石埭芦山之后村 )邦乂炳文 (邦乂之三子 ) 名 (炳文之次子 ) 相 寿三 素 (因宦游石埭,遂卜居芦山之后村 ) 如上所述,后来杨素的五世孙杨纲复迁居芦山 上芦岭下,即现在的七甲。而杨仕山的故里为大芦岭下杨村。该村杨氏宗族统谱未收 (该村三大分祠堂有万历年间立灯油祭祀公田碑记一块,文后所载60 人名字,统谱皆未收,可证 ),又据故老相传该村与七甲同族不同宗,故可推定大芦岭下杨姓必为永祚或万思之后。总之,杨氏迁往石埭的三支,皆为唐代杨收之后。杨收 (816-868),字藏之。博闻强记,十三岁略通经义,善于文咏,时人称为 “ 神童 ” 。武宗会昌元年 (841)进士。历任太常博士、中书舍人、

47、兵部侍郎、刑部尚书。 在皖南,人们的宗族观念很重。宗族由族人家庭组成,祠堂则是宗族存 在的体现。如长芦村目前有57 户人家、 500 余人,杨姓约占半数。半个世纪以前,该村几乎全为杨姓,人口自然也更少,可是,却10 有建于明代的总宗祠一座 (三进,占地 1000 多平方米 )、支祠六座 (现已全部拆除 )。有祠堂,必然要修宗谱,以收 “ 尊祖睦族 ” 的效果。 “ 族规家训 ” 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卷杨氏家规的内容几乎涵盖并规范了杨氏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重视对族中子弟品质、学业的培养。当我们登上杨氏祖坟所在地凤形山,发现很多墓碑在墓主的名字上都有很长的官衔,杨氏家族历代都出现不少名人

48、,与杨氏家族重视对族中子弟的教育有 很大的关系。 统谱的最后是两篇跋文。其一为万历辛巳 (1581)季冬南陵闇斋程文绣作。他在跋中言: “ 杨氏之谱起自弘农关西,自汉迄今,阅四十九世,其来远矣。学士收、钜修于唐,进士冲远、万里、若、纲修于宋。 ” 可见杨氏宗谱在唐、宋之间已经过数次修订。其二为杨氏后人、此部宗谱编纂的发起人与组织者杨梧作。他在跋中言,自先祖杨纲公编修天历宗谱后 “ 迄今数百余年矣。余恐岁久佚坠而又泯其传焉,故与弟煓、姪可、蓁、美,会集秋浦春芳等,同请钜工硕士,踵前旧谱,据实重修。首之以凡例、遗像、基图,次之以图传、世系,至于艺文 ,靡不悉载,恳户部尚书松坡毕老序其端,俾人人知尊祖宗,序昭穆,合亲疏,佑贤辅德,历世之久,族虽分而思合,分虽疏而欲亲,地虽远而不忘,其关世教也,不亦大乎?诗曰: 聿修尔德,无忝厥祖。 又曰: 子孙才族,将大吾后。 裔当共勖哉!时万历十年 (1582)孟夏之吉四十九世孙痒生杨梧拜手谨跋。 ” 杨仕山居士共有五子二女。长子自新 (字筱园 ),次子自超 (字葵园,乳名向清 ),三子、四子均因病早逝,五子福严 (字祇园 )。长女圆明;次女静週, 21 岁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