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056975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摘 要有关公正论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展开过要么主张马克思为资本主义公正辩护要么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不公正的激烈思想论战。对于这种论战进行细节性分析,我们参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应该对公正论题采取一种批判建构的整体分析方法。由此进入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从中可以辨识出我国学者关于公正论题的三条理论线索:最小化公正命题虽然不完全忽视整个社会公正问题,但出于发展效率或活力考虑,认为资本剥削符合公正理念;最大化公正命题尽管不排斥有活力的物质财富积累,但基于对广泛的社会不公现象的观察,更为强调公正价值理想追求的批判意义;过渡性公正命题则诉诸主流意识形态,把

2、公正价值实现贯穿于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相互统一的公共制度安排。鉴于最小化公正命题与最大化公正命题之间存在某些理论差异,本文强调要在承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包含公正观念的理论基础上,沿着过渡性公正命题线索,在实然与应然相统一的辩证道德实践意义上完善马克思中国化的公正理论,以推动公正价值实现的道德实践运动。 关键词公正论题 马克思中国化 批判建构方法 政治话语 中图分类号B27;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5-0017-08 在当代中国,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有关公正(正义)问题的学术2讨论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如罗尔斯的正义论等)的热情

3、评介,而非源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说在集权型计划经济时代,还根本不可能把公正问题纳入公众视野的话,那么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当市场、商品、资本、技术等力量尚未完全对社会整体造成分割时,公正问题仍很难通过马克思主义话语进入到中国现实的政治语境之中。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经济的强劲增长和社会的多重实践开始不断触及到其不公正的权力分配基础,这时中国人的政治话语便围绕公正问题汇聚成某种大声的喧哗。这种喧哗虽然延续了上个世纪有关公正问题的学术讨论,但毕竟不再仅仅限于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热情讨论,而是带上了明显的马克思中国化色彩,且暗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诉求。 一、公

4、正论题:马克思的批判建构整体方法向度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其理论与实践威力使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20 世纪仅仅限于自我辩护。直到罗尔斯正义论 (1971 年)一书出版后,自由主义再度复兴。这一理论形式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逐步从马克思的道德关怀转向其本质问题,包括是否存在马克思的公正思想。其实早在罗尔斯之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涂凯就在马克思的革命思想(1969 年)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反对公正理念” ,这一看法在之后伍德的马克思对公正的批判 (1973 年)一文中得到拓展,因此被布坎南称为“涂凯伍德论题” 。尽管维尔在 1973 年的马克思的公正观一文中3就对涂凯的观点给予了批判,但直到 1978

5、年胡萨米发表马克思论分配公正 ,才以与“涂凯伍德论题”相反的主张招致伍德的反驳(马克思论权力和公正:回应胡萨米 (1979 年) ) ,从而引发了长达 20 年之久的“马克思与正义之争”的激烈思想论战。 在马克思思想中,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来自生产方式,而非道德和公正等意识形态内容。因此,伍德正确地强调“离开社会生产方式谈公正的根本性是错误的” ;1 (P406) 涂凯也同样正确地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基于断言资本主义的不公正来指责资本主义” , “他们反对认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主要始于分配问题这样一种观念” 。2 (P36-37) 但问题是人们并不能由此否定马克思在人类物质实践基础上从公正视

6、角批判资本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价值诉求无疑包含了对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批判。马克思的确批判过德国工人党哥达纲领(1875 年)中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 “公平分配”和“平等权利”概念,3 (P8-13) 但他在这里拒斥的是一种被认为是陈腔滥调的资产阶级公平思想,而非一般意义的分配公正概念。伍德强调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是一种基于生产方式的综合判断,这实际上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不公正问题的批判。至于涂凯则承认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界定为建立在资本积累主导的工资劳动剥削上的生产方式,只是不认为马克思是单纯按照分配公正原则来谴责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在于商品交易价

7、值高于劳动交易的剩余价值。这种价值判断虽然不完全基于公正的道德关怀,但无疑包含了公正价值标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胡萨米在批判伍德从“马克思的公正标准” (如马克4思说“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 )4 (P379) 推出的“资本主义剥削是公正的”1 (P405) 这一观点时,认为伍德在这里忽视了马克思反讽资本主义的特殊语境(如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 )4 (P379) 以致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单一的、盛行的、大家公认和遵守的道德标准”当成了“马克思的公正标准” 。1

8、(P423、426) 这里的问题已不再是是否存在马克思的公正思想,而是在马克思思想中是否有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公正标准了。涂凯认为并不存在什么超越资本主义的公正标准,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生产方式均有自身的平等形式,从别的某种观点对其做出判断没有任何意义。 ”2 (P46)伍德则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超越公正的无阶级社会,因为“马克思相信阶级社会的终结也意味着那种需要权利和公正观念在国家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社会的终结。 ”1 (P411) 马克思曾强调过“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3 (P12) 但同时也设想过“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

9、义社会。即使不能如胡萨米那样生硬地说共产主义是一个公正社会,也可以以超越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平等。无论如何,正如维尔指出:“在谈到马克思对公正的关怀时,只是要表明这一原则包含在了马克思的著作中。 ”5 (P373) 正如我国学者认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这场论战的问题与其说是“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 ,还不如说是“马克思如何对待正5义”的问题。6 (P6) 其核心在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是出于美德、权利和公正等非实践的道德意识层面,还是出于生产活动、共同体(阶级) 、自由和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实践层面?这一问题的边界显得相当模糊,如果用意识与实践两个明确概念来代表这两个层

10、面,那么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在唯物史观意义上给予了一种整体论回答。在他看来,人的思维是一个实践问题,离开实践的思维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因此“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7 (P16) 他在这里强调体现一定历史时代特征的思维、思想和道德判断是否合理是一个现实性和力量或此岸性问题,而现实性则是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产品本身。马克思把现实性概念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实际上也就是将公正、权利、美德等道德因素同生产、共同体的利益分配、人的自由活动等实践因素联系了起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道德因素置于生产方式中加以考察,认为它在特定生产方式中

11、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的这一正面说法是同某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一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相适应的。 ”8 (P508) 如果“人”的概念本身包含了公正这一道德因素,那么它就包含在一定阶段的生产方式中并能体现出相应的现实性。但这属于建构层面,马克思还针对阶级利益偏见指出了道德因素的批判层面:“非人的这一反面说法是同那些想在现存生产方式内部把这种统治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加以否定的意图相适应的,而这种意图每天都由这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不断地产生着。 ”8 (P508) 他认为资产阶级利益偏见被赋予了圣洁的公正道德6含义,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乃是一种

12、实践批判,不仅批判了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而且从全人类立场为其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和普遍主义的公正价值提供了一种预言式证据,并从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社会关系视角为共产主义的公正道德价值辩护。这意味着马克思的公正思想体现了批判和建构相互统一的整体方法论,也意味着用这种整体方法论关照当下马克思中国化的政治话语,必须要从现实中辨识其公正论题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战的政治意蕴。 二、最小化公正命题:消解效率或活力的理性焦虑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现实,市场平等交易意义上的效率和活力具有其合法性,所谓最小化公正命题的内涵也正限于此。在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语境中,这一最小化公正命题涉及的

13、基本问题是:是否需要分配公正?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涂凯和伍德那样,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也是从马克思批判哥达纲领来切入这一问题的。顾准曾较早针对马克思反驳哥达纲领关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提出的“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3 (P5) 这一观点,认为这种反驳是为了重申他早年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所提出的异化及其复归理论。 “因为,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不可以证明,劳动产品的占有是违反正义的吗。现在反过来责备:赋予劳动以超自然的创造力,等于为资本家和地主占有劳动资料辩护,这里和常识之间要拐几个弯才能走得到。 ”9(P659) 这是说,7马克思在坚持产品为工人所创造因此

14、应为工人所拥有的理论预设与资本家通过剥削无偿占有工人产品的实际情形之间有着相当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为当代中国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诉诸马克思承认剥削行为的历史正当性留下了较大空间。有学者根据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公平分配”概念的诘问,即“难道资产者不是断定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3 (P8) 认为“资本剥削确有其贪婪和残酷的一面,但马克思从来也不否定其公平和合理的一面” ,因为剥削行为“合乎经济规律,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 。10 (P32) 也就是说,资本剥削行为既然不违反经济规律和生产规律,也就谈不上它不合理或不公正。这一论证并未停留在马

15、克思的经典著作引证上,而是进一步强调了最小化公正命题:“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把它限制在符合现今社会公平正义的范围内” 。10 (P32) 其基本含义是:尽管在中国资本剥削的历史正当性已经消失,但由于其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即使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仍然要允许外资和私人企业发展,允许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只是要排除其在中国实行原始积累并避免使劳动者与生产条件相分离的可能情形。 最小化公正命题的意义在于为市场化改革辩护,其出发点是避免因强调社会公正而助长那种缺乏效率或活力的平均主义情形。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理,这种传

16、统心理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平均主义得到强化。由于缺乏社会活力和经济效率,不仅生产没有充分发展,人民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借助主流意识形态人为地制造了8公正与自由、公平与效率、平等与活力的绝对对抗。而最小化公正命题强调不要希望短时间内就能消灭资本剥削,必须要在中国现实中“全面、准确、科学地宣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和分配的基本理论” ,要“把符合经济规律的资本剥削,同超经济强制的剥削掠夺加以区分” ,“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剥削加以区分。 ”10 (P34) 这一最小化公正命题意义的马克思中国化诉求,不仅从马克思的“公平分配”批判那里取得了相应的学术资

17、源,也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思想中获得了印证,因此实际上为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力辩护,有利于以最高的效率或活力动员更多的资本要素参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创造较大的物质财富。 但最小化公正命题显然有某种“反对公正理念”之嫌,因为按照它的逻辑,如果在马克思经典著作意义上认为资本剥削符合经济规律,那么就必然意味着公正作为道德原则属于非科学范畴,甚至会导向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公正概念可言这一极端结论。在这里如何解释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公平分配”的批判,对于理解中国现实中的公正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学者指出, “马克思当时对于拉萨尔的批判是正确的” ;但不能由此

18、认为马克思一般地反对“分配公平”概念,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现实中“教条主义地搬用马克思在革命年代的一些说法” ,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中国现实分配政策的制定严重脱节,出现分配理论找不到方向而政策的制定缺少理论依据的奇怪现象” ,这无异于“放弃了争取公平、公正的基本权利” ,所以“把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统治9时期的一些说法和结论生硬地搬到今天来用,肯定是一种错误。 ”11 (P1) 少数经济学者和投资者将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资本要素分配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公平分配”原则,但当今时代知识要素已经大大地改写了这种传统分配公平原则,利润不再是投资人独自占有,而是由劳动者在协商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进

19、行利润分享。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不关心分配和分配公平问题,而是关心分配和分配公平的具体内容” ,因为马克思强调的是“不同的生产方式应该有不同的公平的分配方式。 ”11 (P2) 也就是说,如果最小化公正命题强调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并不能避免马克思当年曾经揭露和批判过而在今天仍然存在的那些不公正问题,那么就应该主张马克思有关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公正思想在当下中国现实中包含了最大化公正命题。 三、最大化公正命题: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价值追求 最小化公正命题主要限于经济领域,如资本所有者违反劳资间平等自由原则、不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不规定双方权利义务、不让职工成立工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肆意侵犯人权、打骂

20、体罚职工、任意延长工作日、不按法律规定发放工资、压低工资标准、任意克扣拖欠工资、不提供安全生产保障、不为职工提供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等等。但公正论题的内涵显然较此要广泛深刻得多,尤其是当代中国现实中的诸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公共医疗不公等,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问题焦点。从经济领域放大到整个社会领10域来看待公正问题,必然要在理论上指向最大化公正命题。 在“马克思与正义之争”的思想论战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试图建构马克思的公正思想体系的同时,也对罗尔斯的公正理论做了大量批判。其中布坎南在批判罗尔斯的公正(分配)理论时,认为他犯有忽视生产、假定阶级永恒、没有认识到

21、任何道德判断均与阶级意识相关、不加批判地接受个体主义功利人性观等多方面错误,而且把马克思理论归结为一种“反伦理”或“道德怀疑主义” ,甚至按照马克思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公正的。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背景下试图使罗尔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相容的话,那么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则是把罗尔斯的正义论作为一种“参照”来“有效地揭示” “马克思正义的一般理论” ,认为马克思实际上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资关系提出了一个“正义难题” ,而罗尔斯不过是对这一难题做了自身的“现代回应” 。12 (P12、14) 按照这种解读逻辑,罗尔斯把马克思在公正意义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概括为这样一个公正难题:“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平等的自由实际上纯粹是形式的” ,但“背景制度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平等在一般情况下是如此巨大,以致于拥有更多财富和占据更有利地位的人们通常控制了政治生活,并制定了能增进他们利益的法律和社会政策。 ”13 (P215) 罗尔斯为此从自由平等与机会公平和差异两个公正原则出发认为,自由平等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现实的不平等属于自由的公平价值方面,只能通过税收等公平价值来得到补偿;至于私有制本身带来的不平等问题,罗尔斯主张将作为基本权利的拥有个人财产的独占使用权与作为非基本权利的参与控制生产工具和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区分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