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MI 控制方法:屏蔽、滤波、接地我们知道,造成设备性能降低或失效的电磁干扰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有一个电磁场所,其次是有干扰源和被干扰源,最后就是具备一条电磁干扰的耦合通路,以便把能量从干扰源传递到受干扰源。因此,为解决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必须围绕这三点来分析。一般情况下,对于 EMI 的控制,我们主要采用三种措施:屏蔽、滤波、接地。这三种方法虽然有着独立的作用,但是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良好的接地可以降低设备对屏蔽和滤波的要求,而良好的屏蔽也可以使滤波器的要求低一些。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屏蔽、滤波和接地。1 屏蔽屏蔽能够有效的抑制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干扰。采用屏蔽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限制内
2、部的辐射电磁能量外泄出控制区域,另一个就是防止外来的辐射电磁能量入内部控制区。按照屏蔽的机理,我们可以将屏蔽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场屏蔽。1.1 电场屏蔽一般情况下,电场感应可以看成是分布电容间的耦合,图 1 是一个电场感应的示意图。图 1 电场感应示意图其中 A 为干扰源,B 为受感应设备,其中 Ua 和 Ub 之间的关系为Ub=C1*Ua/(C1+C2)C1 为 A、B 之间的分布电容;C2 为受感应设备的对地电容。根据示意图和等式,为了减弱 B 上面的地磁感应,使用的方法有增大 A 和 B 之间的距离,减小 C1。减小 B 和地之间的距离,增大 C2。在 AB 之间放置一金属薄板
3、或将 A 使用金属屏蔽罩罩住 A,C1 将趋向 0 数值。相对来说 1 和 2 比较容易理解,这里主要针对第 3 种方法进行分析。由图 2 可以看出,插入屏蔽板后(屏蔽板接地)。就造成两个分布电容 C3 和 C4,其中 C3 被屏蔽板短路到地,它不会对 B 点的电场感应产生影响。而受感应物 B 的对地和对屏蔽板的分布电容,C3 和C4,实际上是处在并联的位置上。这样,B 设备的感应电压 ub应当是 A 点电压被 A、B 之间的剩余电容 C1与并联电容 C2 和 C4 的分压,即Ub=C1*Ua/(C1+C2+C4)图 2 加入金属板后的电场感应图由于 C1远小于为屏蔽的 C1,所以在 B 的感
4、应电压就会减小很多。因此,很多时候都采用这种接地的金属罩作为屏蔽物。以下是对电场屏蔽的几点要点总结:屏蔽金属板放置靠近受保护设备比较好,这样将获得更大的 C4,减小电场感应电压。屏蔽板的形状对屏蔽效能的高低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全封装的金属盒可以有最好的电场屏蔽效果,而开孔或带缝隙的屏蔽罩可以有最好的电场屏蔽效果,而且开孔或者带缝隙的屏蔽罩,其屏蔽效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屏蔽板的材料以良性导体为佳。对厚度并无特殊要求。1.2 磁场屏蔽由于磁场屏蔽通常是对直流或很低频场的屏蔽,其效果和电场屏蔽和电磁场屏蔽相比要差很多,磁场屏蔽的主要手段就是依赖高导磁材料具有的低磁阻,对磁通起分路的作用,使得屏蔽
5、体内部的磁场大大减弱。对于磁场屏蔽需要注意的几点:减小屏蔽体的磁阻(通过选用高导磁率材料和增加屏蔽体的厚度)被屏蔽设备和屏蔽体间保持一定距离,减少通过屏蔽设备的磁通。对于不可避免使用缝隙或者接风口的,尽量使缝隙或者接风口呈条形,并且顺沿着电磁线的方向,减少磁通。对于强电场的屏蔽,可采用双层磁屏蔽体的结构。对要屏蔽外部强磁场的,则屏蔽体外层要选用不易磁饱和的材料,如硅钢等;而内部可选用容易到达饱和的高导磁材料。因为第一次屏蔽削弱部分,第二次削弱大部分,如果都使用高导磁,会造成进入一层屏蔽的在一层和二层间造成反射。如果要屏蔽内部的磁场,则相反。而屏蔽体一般通过非磁性材料接地。1.3 电磁场屏蔽电磁
6、场屏蔽是利用屏蔽体阻隔电磁场在空间传播的一种措施。和前面电场和磁场的屏蔽机理不同,电磁屏蔽对电磁波的衰减有三个过程:当电磁波在到达屏蔽体表面时,由于空气与金属的交界面上阻抗不连续,对入射波产生反射,这种反射不要求屏蔽材料必须有一定厚度,只需要交界面上的不连续。进入屏蔽体的电磁波,在屏蔽体中被衰减。穿过屏蔽层后,到达屏蔽层另一个屏蔽体,由于阻抗不连续,产生反射,重新回到屏蔽体内。从上面三个过程看来,电磁屏蔽体对电磁波的衰减主要是反射和吸收衰减1.4 电磁屏蔽体和屏蔽效率 屏蔽效率是对屏蔽体进行性能评估的一个指数,它的表达式为:SE(db)=A+R+B1) 其中 A 为吸收损耗,吸收损耗是指电磁波
7、穿过屏蔽罩时能量损耗的数量,吸收损耗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AdB=1.314(f*)1/2*tf: 频率(MHz) :铜的导磁率 :铜的导电率 t:屏蔽体厚度2) R 指反射损耗,反射损耗(近场)的大小取决于电磁波产生源的性质以及与波源的距离。对于杆状或直线形发射天线而言,离波源越近波阻抗越高,然后随着与波源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但平面波阻抗则无变化(恒为 377)。相反,如果波源是一个小型线圈,则此时将以磁场为主,离波源越近波阻抗越低,波阻抗随着与波源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距离超过波长的六分之一时,波阻抗不再变化,恒定在 377 处。反射损耗随波阻抗与屏蔽阻抗的比率变化,因此它不仅取决于波的类
8、型,而且取决于屏蔽罩与波源之间的距离。这种情况适用于小型带屏蔽的设备。近场反射损耗可按下式计算:R(电)db=321.8-(20*lg r)-(30*lg f)-10*lg(/)R(磁)db=14.6+(20*lg r)+(10*lg f)+10*lg(/)其中 r 指波源与屏蔽之间的距离。3) SE 算式最后一项是校正因子 B,其计算公式为:B=20lg-exp(-2t/)此式仅适用于近磁场环境并且吸收损耗小于 10dB 的情况。由于屏蔽物吸收效率不高,其内部的再反射会使穿过屏蔽层另一面的能量增加,所以校正因子是个负数,表示屏蔽效率的下降情况。也就是说,我们想抑制住 EMI,必须提高屏蔽效率
9、,那么,屏蔽材料的选择也变得很重要了.只有如金属和铁之类导磁率高的材料才能在极低频率下达到较高屏蔽效率。这些材料的导磁率会随着频率增加而降低,另外如果初始磁场较强也会使导磁率降低,还有就是采用机械方法将屏蔽罩作成规定形状同样会降低导磁率。在高频电场下,采用薄层金属作为外壳或内衬材料可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但条件是屏蔽必须连续,并将敏感部分完全遮盖住,没有缺口或缝隙(形成一个法拉第笼)。然而在实际中要制造一个无接缝及缺口的屏蔽罩是不可能的,由于屏蔽罩要分成多个部分进行制作,因此就会有缝隙需要接合,另外通常还得在屏蔽罩上打孔以便安装与插卡或装配组件的连线。设计屏蔽罩的困难在于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
10、孔隙,而且设备运行过程中还会需要用到这些孔隙。制造、面板连线、通风口、外部监测窗口以及面板安装组件等都需要在屏蔽罩上打孔,从而大大降低了屏蔽性能。尽管沟槽和缝隙不可避免,但在屏蔽设计中对与电路工作频率波长有关的沟槽长度作仔细考虑是很有好处的。任一频率电磁波的波长为:波长()=光速(C)/频率(Hz)当缝隙长度为波长(截止频率)的一半时,RF 波开始以 20dB/lO 倍频(1/10 截止频率)或 6dB/8 倍频(1/2 截止频率)的速率衰减。通常 RF 发射频率越高衰减越严重,因为它的波长越短。当涉及到最高频率时,必须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任何谐波,一旦知道了屏蔽罩内 RF 辐射的频率及强度,就
11、可计算出屏蔽罩的最大允许缝隙和沟槽。例如如果需要对 1GHz(波长为 300mm)的辐射衰减,则 150mm 的缝隙将会开始产生衰减,因此当存在小于 150mm 的缝隙时,1GHz 辐射就会被衰减。所以对 1GHz 频率来讲,若需要衰减 20dB,则缝隙应小于 15 mm(150mm 的 1/10),需要衰减 26dB 时,缝隙应小于7.5mm(15mm 的 1/2 以上),需要衰减 32dB 时,缝隙应小于 3.75mm(7.5mm 的 1/2 以上)。可采用合适的导电衬垫使缝隙大小限定在规定尺寸内,从而实现这种衰减效果。由于接缝会导致屏蔽罩导通率下降,因此屏蔽效率也会降低。要注意低于截止频
12、率的辐射其衰减只取决于缝隙的长度直径比,例如长度直径比为 3 时可获得 100dB 的衰减。在需要穿孔时,可利用厚屏蔽罩上面小孔的波导特性;另一种实现较高长度直径比的方法是附加一个小型金属屏蔽物,如一个大小合适的衬垫。上述原理及其在多缝情况下的推广构成多孔屏蔽罩设计基础。多孔薄型屏蔽层:多孔的例子很多,比如薄金属片上的通风孔等等,当各孔间距较近时设计上必须要仔细考虑。下面是此类情况下屏蔽效率计算公式SE=20lg(fc/o/)-10lg n 其中 f 截止频率 n:孔洞数目注意此公式仅适用于孔间距小于孔直径的情况,也可用于计算金属编织网的相关屏蔽效率。接缝和接点:电焊、铜焊或锡焊是薄片之间进行
13、永久性固定的常用方式,接合部位金属表面必须清理干净,以使接合处能完全用导电的金属填满,保持高阻状态.导电衬垫的作用是减少接缝或接合处的槽、孔或缝隙,使 RF 辐射不会散发出去。EMI 衬垫是一种导电介质,用于填补屏蔽罩内的空隙并提供连续低阻抗接点。垫片系统: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压缩,压缩能在衬垫和垫片之间产生较高导电率。衬垫和垫片之间导电性太差会降低屏蔽效率,另外接合处如果少了一块则会出现细缝而形成槽状天线,其辐射波长比缝隙长度小约 4 倍。确保导通性首先要保证垫片表面平滑、干净并经过必要处理以具有良好导电性,这些表面在接合之前必须先遮住;另外屏蔽衬垫材料对这种垫片具有持续良好的粘合性也非
14、常重要。导电衬垫的可压缩特性可以弥补垫片的任何不规则情况。所有衬垫都有一个有效工作最小接触电阻,设计人员可以加大对衬垫的压缩力度以降低多个衬垫的接触电阻,当然这将增加密封强度,会使屏蔽罩变得更为弯曲。大多数衬垫在压缩到原来厚度的 30%至 70%时效果比较好。因此在建议的最小接触面范围内,两个相向凹点之间的压力应足以确保衬垫和垫片之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另一方面,对衬垫的压力不应大到使衬垫处于非正常压缩状态,因为此时会导致衬垫接触失效,并可能产生电磁泄漏。与垫片分离的要求对于将衬垫压缩控制在制造商建议范围非常重要,这种设计需要确保垫片具有足够的硬度,以免在垫片紧固件之间产生较大弯曲。在某些情况下
15、,可能需要另外一些紧固件以防止外壳结构弯曲。压缩性也是转动接合处的一个重要特性,如在门或插板等位置。若衬垫易于压缩,那么屏蔽性能会随着门的每次转动而下降,此时衬垫需要更高的压缩力才能达到与新衬垫相同的屏蔽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太可能做得到,因此需要一个长期 EMI 解决方案。如果屏蔽罩或垫片由涂有导电层的塑料制成,则添加一个 EMI 衬垫不会产生太多问题,但是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很多衬垫在导电表面上都会有磨损,通常金属衬垫的镀层表面更易磨损。随着时间增长这种磨损会降低衬垫接合处的屏蔽效率,并给后面的制造商带来麻烦。如果屏蔽罩或垫片结构是金属的,那么在喷涂抛光材料之前可加一个衬垫把垫片表面包住,只
16、需用导电膜和卷带即可。若在接合垫片的两边都使用卷带,则可用机械固件对EMI 衬垫进行紧固,例如带有塑料铆钉或压敏粘结剂(PSA)的“C 型”衬垫。衬垫安装在垫片的一边,以完成对 EMI 的屏蔽。推广开来说,不仅仅针对高频电路,一般系统都需要进行屏蔽,这是因为结构本身存在一些槽和缝隙。所需屏蔽可通过一些基本原则确定,但是理论与现实之间还是有差别。例如在计算某个频率下衬垫的大小和间距时还必须考虑信号的强度,如同在一个设备中使用了多个处理器时的情形。表面处理及垫片设计是保持长期屏蔽以实现 EMC 性能的关键因素2 滤波 滤波通常采用三种器件来实现:去耦电容、EMI 滤波器和磁性元件。2.1 去耦电容
17、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当电路在很快的器件高低电平变换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正弦谐波分量,这些正弦谐波分量就是我们所说的 EMI 成分,这些高频谐波会通过和其他设备之间的耦合通道对其他设备造成电磁干扰。合理使用去耦电容就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电磁干扰的效果,实际的电容是可以等效图 3 所示的模型:图 3 电容的等效模型其中等效串联电阻我们称之为 ESR,等效串联电感我们称之为 ESL,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个等效电容的谐振频率为:Fr=1/2LC电容的滤波原理就是通过这个频率来确定。小于谐振频率的时,电容体现为容性,而当频率大于谐振频率的时,电容就体现为感性。所以,我们在滤除较为低频的噪声的时候,就应当选择
18、电容值比较高的电容,想滤去频率较高的噪声,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 EMI,则应该选择数值比较小的电容。所以,在实际中,我们通常放置一个 1uf 到 10uf 左右的去耦电容在每个电源输出管脚处,来抑制低频成分,而选取 O.01uf 到 O.1uf 左右的去耦电容来滤除高频部分(对去耦电容的特性分析请参考第五章电源完整性分析)。 为了获得最佳的EMI 抑制效果,我们最好能在每组电源和地的引脚都能安装一个电容,但是如果电源在流出引脚前在 Ic 内部已经放置去耦电容,那么在引脚处就不必在和每个地之间连接一个电容了.但是这样对 IC 芯片的成本会相应提高。图 4 是一个放置耦合电容和不放置耦合电容的 EM
19、I 仿真比较:图 4 去耦电容对抑制 EMI 的作用2.2 EMI 滤波器EMI 滤波一般是用在对电源线的滤波,它是用来隔离电路板或者系统内外的电源,它的作用是双向的,即可以作为输出滤波,也可以作为输入滤波.EMI 滤波器是由电感和电容组成。比较常见的几种 EMI 滤波器有:穿心电容,L 型滤波器,型滤波器,T 型滤波器等。对于不同滤波器的选择,我们通常是通过滤波器接入端的阻抗大小来决定。如果电源线两端都为高阻,那么易选用穿心电容和型滤波器,但是型滤波器的衰减速度比穿心电容大;如果两端阻抗相差比较大,适宜选择 L 型滤波器,其中电感接入低阻如果两端都为低阻抗,那么就选用 T 型滤波器。2.3
20、磁性元件磁性元件是由铁磁材料构成的,有来抑制 EMI,最常见的磁性元件有磁珠,磁环,扁平磁夹子。磁环和磁夹子一般用在连接线上,如图 5 所示。图 5 磁性元件示意图磁性元件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相当于在传输线上串入一电感,厂家一般会提供与图 6 类似的特性图,设计者必须根据需求来选择相应的磁性元件,在下图中,线上串接一个磁性元件的插入损耗可由下面这个公式计算得出:Loss(dB)=20log(Zs+Zf+Z1)/(Zs+Z1)图 6 磁性元件的特性图由于磁性元件并不增加线路中的直流阻抗,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在电源线上做 EMI 抑制器件。由于磁珠很小也很容易处理,所以有时候也把它用在信号线上作为
21、 EMI 抑制器件,但是它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影响了信号的上升下降时间,除非万不得以或者在设计的最后调试阶段,一般不推荐使用3 接地 实际中,信号的基本接地方式有三种,浮地、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1.浮地浮地就是指和公共地分开的接地。采用浮地的目的是为了将电路或者设备与公共地或可能引起环流的公共导线隔离开来。浮地还可以使不同电位的电路之间的配合变得简单。由于浮地和其他公共地之间隔离开,所以,一般不会受到其他地上噪声的影响,但是,却容易在浮地上面形成静电的堆积,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静电干扰。目前有种解决办法是采用大电阻将接浮地设备和大地相连,能够进行静电释放。2.单点接地单点接地是指在一个电路或者设备中
22、,只有一个物理点被定义接地参考点,电路或者设备中所以的接地信号都接到这个接地点,由于所有的接地信号都接到一起,由于每个信号接地的距离不一样,很容易使接地点的电平不稳定,而且,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单点接地不适合高频电路或者设备。因为在高频下,信号波长很小,如果接地线的长度接近/4 的时候,接地处会形成短路,反射系数为-1,信号会反射回来,达不到接地效果,所以,对于高频电路,我们不提倡使用单点接地方式而使用多点接地方式。3.多点接地多点接地是指设备或电路中的各个接地都直接接到离它最近的接地平面上,以使得各个接地线的长度远小于 /4。多点接地的优点是比较简单,而且接地线上出现的高频驻波现象明显减少。
23、但是多点接地系统中的地线回路对系统提出了跟高的要求,保证各个接地点之间的稳定电平和低阻抗是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4.混合接地由于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有很多情况下,系统内部将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两种混合使用,也就是我们说的混合接地。先将电路中的所有电路接地特性进行分析、统计,将那些必须多点接地的使用多点接地,而其余的进行单点接地。示意图 7 是一种混合接地的方式,对于直流,电容是开路的,电路是单点接地,对于射频,电容是导通的电路是多点接地。图 7 混合接地示意图良好的接地能够减缓电压瞬变,保证良好的信号回流路径,它是抑制 EMI 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将屏蔽和接地配合使用,这样对于高频下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八章中还有对接地理论的更详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