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春季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一、单选题1.(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2.(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3.(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4.(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 ,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5.(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
2、定势。6.(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8.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欧文E 休斯) 。9.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10.从系统论角度看, (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11.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12.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1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4.
3、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15.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 16.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17.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18.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19.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21.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22.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2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
4、征不包括(C全球性) 。2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25.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26.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27.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8.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29.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30.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32.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 安德森)。33.阶级斗争产生
5、的物质根源是(C利益纠纷) 。34.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35.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36.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7.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 1971 年出版的(A 政府过程 )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38.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39.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40.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41.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4
6、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4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 A萨巴蒂尔) 。44.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4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46.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47.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48.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49.文化环境不包括(D心理文化) 。50.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5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
7、(B政治学) 。52.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53.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54.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A功能论证) 。55.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56.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B个人福利) 。57.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58.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59.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A财产) 。60.政策方案制定
8、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枢纽)地位。61.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重视理性) 。6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6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评估准备) 。64.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 1973 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 执行 )出版作为标志。6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C政策目标) 。66.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67.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诺斯) 。68.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9、。69.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组织中的个人)为出发点。二、多项选择题1.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 D失常利益) 。2.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可能的原因 B似然的原因 C受控的原因) 。3.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解释 B组织 C实施)三者最为重要。4.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经验分析B比较分析 C初步的预测分析) 。5.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 B在现实社会中,自
10、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C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 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6.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B政策环境 C政策资源 D政策问题)7.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利益集团B政治党派 C大众传媒 D思想库和公民) 。8.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 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 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 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9.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B理性经济人假设 C交易政治学
11、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0.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 B政府职能C政府失灵) 。11.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A集体性 D规则性) 。12.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1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系统性B互动性 C联动性与定向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E稳定性与突发性) 。14.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国内政策环境 B国际政策环境) 。15.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阶段。16.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选择 B综合 C 分配 D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
12、则。17.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C以 “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 。18.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精英分析模型 C集团分析模型) 。19.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非官方决策者 C官方决策者) 。20.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全球化 B信息化 C知识化) 。21.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 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 。22.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B杜鲁门 C本特利 D莱瑟姆) 。2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 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
13、人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字昆合性工具) 。24.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C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 D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平的一 、不公平的)25.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义务论标准 B目的论标准 C本质论标准D品德论标准) 。26.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27.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 B如何生
14、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 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28.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 。29.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 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30.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命令型工具 B激励型工具 C能力建设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 。31.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技术可行性 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C政治可行性 D行政操作可
15、行性) 。32.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A分配性问题 B调节性问题 C再分配问题)33.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 ,即 P 途径。C 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人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 ,即 B 途径) 。 34.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35.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A,官方
16、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36.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人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37.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A描述性理论 B规范性理论C批判性理论)38.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采集评估信息 B分析评估信息 D得出评估结论) 。39.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慈善不足 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 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40.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是(A实事求是,面向未来 B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 C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 D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4
17、1.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 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2.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43.威廉罗威将问题分为(A结构优良性问题 B结构适中问题 D结构不良问题) 。44.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源有(A现有的政策提案 B通用的解决方案 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案 D非现成的解决方案) 。45.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市场化工具 B工商管理技术 C社会化工具) 。46.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含(B事实因素 C价值因素) 。47.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A全球性 B突发性 C结
18、构不良性 D复杂动态性) 。48.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经济分析法 C阶级分析法) 。49.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C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D支持联盟框架) 。50.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是(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51.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C国民收人的大小D国民收人的分配) 。52.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B价值因素 C政治因素 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53.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A客观因素 B主观因素 C环境因素 )54.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
19、政党) 。55.政策的导向是(B观念 D行为)的导向。56.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目标 D方案) 。57.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A相互联系 B相互依存 C相互影响 D相互作用) 。58.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事实层面D价值层面内容)的整合性评估。59.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B.“服从”观点 C.“务实”观点) 。60.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 、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政策补充 C政策修正 D政策终止) 。61.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 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 C整
20、个政府的机构利益) 。62.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B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 C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 。63.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过度重视高级官员的目标和能力,忽视其他执行机构的影响 B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是由多元的政府机关或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很难适用 C容易低估基层官员和一些利益集团采取各种对抗措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可能性 D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严格区分是无意义的) 。三、名词解释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
21、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2.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复杂动态性: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在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影响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问题具有“复杂动态性”的特征,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社会问题的“复杂动态性”强调,人们为适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
22、选择适应性策略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反馈与无限循环的过程:人们为了适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选择一种适应性策略,而这种选择又反过来影响或作用于人们的直觉与环境,进而使人们为适应新的直觉与环境而重新进行策略选择。4.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5.公共政策终止(PohcyTe?ination)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6.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
23、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7.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8.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这些总成为基本国情。9.精英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精英理论认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因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
24、英价值偏好的结果。10.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11.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 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12.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
25、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13.全体一致规则(UrianimitvRule)又称“一票否决制” ,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14.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15.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16.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
26、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17.政府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 ,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18.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19.志愿失灵是指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扣一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四、简答题1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1)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7、(2)政策资源的缺乏;(3)政策环境的变化;(4)触发机制的影响。2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l)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价值;(2)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的偏好;(3)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解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4)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无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5)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3、公共政策的内涵。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
28、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这里需要强调四点: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4、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James E.Andersen)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
29、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现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一个理想的政策过程,基本包括了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和调整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对政策的质量发生作用。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政策过程诸环节的变化,同时也将导致政策及政策体系的变化。为保证
30、政策机制的运行,我们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环境之间的整体作用。(3)超前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政策的超前性,不仅是保证政策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合理分配社会利益的有力保证。(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按照权力主体来划分,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从内容上看,政策体系中的各项政策,也有不同的层次关系,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等。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不同类型的政策之间并非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的。(5)多样性。公共
31、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现代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由政府职能的日益拓展所决定。(6)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上一般所讲的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因为政策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7)公共性。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是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政策形成与发挥作用的逻辑基础。6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
32、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因此,行政决策在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7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l)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8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有三个,即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l)全球化。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它是以市场化与
33、信息化为基础,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2)信息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3)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9如何理解全球化。(l)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2)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程。(3)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4)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过程。10第三部门(公益机
34、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1)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2)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3)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业知识。11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系统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政府议程比系统议程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
35、界定或陈述的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且决策系统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系统议程就转人政府议程。已成为系统议程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成为政府议程的问题。提上政府议程的问题,也并不一定是系统议程的问题。1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通常,社会问题进人政策议程有如下四种途径:(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介人,政府只是有限介人;(2)政府主动介人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人;(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人;(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人。1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
36、力的超重;(5)表达方式失当。14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政策对象能接受某项政策,主要有如下原因:(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 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 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对政策都会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理解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经过利益比较而接受政策。15政策宣传的重要
37、作用。 (1)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2)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16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1)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2)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3)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4)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5)公共利益的层次性;(6)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17 利益的内涵与特点: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驖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说明:1、利益的实质是资源与条件,它具有客观性。2、利益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它具有主观需求性。3、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也
38、有精神,因而必然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4、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似乎有人不想涉及,但这是千真万确的。5、条件作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特点:首先,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其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普遍性。再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合理性。最后,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交换性。18、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系统性、互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联动性与定向性、隐定性与突发性。19、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A、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B、做好组织准备 C、做好物质准备
39、 D、制订执行计划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A、政策实验 B、全面推广 C、指挥协调D、监督控制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A、绩效评估 B、追踪决策20、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1)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量(2)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3)监督主体方面的 缺陷(4)监督机制制度化不足21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1)技术可行性(TechnicalFe 此 ilile) 。技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体产出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2)经济可行性(EconomicFeasible ) 。经济可行性主要关心政策规划的成本大小、产出的收益多少。(3)政治可行性(PolitiC
40、alFeasible) 。政治可行性主要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权力或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或规划的成效。(4)行政可行性(AdministrativeFeasible ) 。行政可行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规划的可能性。22、政策执行的特征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是“服从”观点,着重于执行者如何服从上级制定的规范和限制。因此,如何设定正确的执行行为模式就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第二个角度是“务实”观点,着眼于执行者实现政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没有需要改进之处。我们认为,政策执行具有下列特征: (1 政策执行包含多元的行动者从现实来
41、看,立法者、法院、利益团体都可能执行公共政策,只有从多元角度界定政策执行者,才能掌握政策执行的多元特性。(2 政府规模的膨胀与公共计划的繁复性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政府需要成立各种机构和组织,从而引进大量的公务人员,增加更多的财政支出,这种特性使得政策执行系统日趋繁复。(3 政策本身具有多元的、含糊的目标与期望由于许多的政策行动者参与了政策的执行,再加上公共计划本身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因此,目标的陈述就不能太过清楚,必须尽量使用“公共利益”或“于必要时”等模糊性字眼,让执行者能够针对不同个案的需要,赋予更多的裁量权。(4 政策执行包括太多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政策执行所面临的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乃是一种
42、与环境非常密切的开放系统。不仅国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足以影响政策执行结果,而且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五、论述题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l)“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43、”“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人到政策制定系统中
44、,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 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如果仿照经济学的语言做一个类比,分配社会利益是分蛋糕,而这种分蛋
45、糕的基础就是做蛋糕。所以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人们既会关心分配前的状况,也会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若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在社会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过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完全一致的。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
46、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其政策从根本上讲自然是为少数剥削者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与剥削阶级的价值取向一致。而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利益整合。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JohnRawl,)认为,所谓社会是为获取共同利益组成的协同事业体,因而各社会成员在通过建立社会及其相互协作以增加利益时,具有互相一致的利害关系。至于社会总体所获得的利益,如何向每一个社会成员进行分配,却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利害关系上相互对立的态势。所以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
47、除了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上,人们已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因而由利益差距所形成的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组织利益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为解决由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策制定者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持有不同利益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为。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是要提供一种普遍遵循,或者至少相关人员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在追求利益时所出现的矛盾或冲突中的行为。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 。利益整合建立在利益选
48、择的基础之上,前者既是后者的逻辑结果,又是实现结果,而且往往是两种结果的有机统一。利益整合,除体现在政治行为与普通准则上,还体现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上。在现实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利益是多元化的。政策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政策的作用,是要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排除那些消极因素,把各种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中,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利益分配。不少人认为,政策是一种资源,谁得到了政策,谁就拥有了一定资源。实际上,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对不同的政策对一象来说,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往往对一些人是直接的,而对另一些人是间接的。一般来说,人们从政策那里所得到的好处,从程度上看是不等的。比如,获得减免税政策的企业,是直接利益的获得者,而与这些企业产、供、销相关的其他组织与个人,很可能是这一政策的间接获益者。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衡。它们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即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利益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