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73259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2、 农业的特性1)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2)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3) 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3、 农业的地位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农产品对人

2、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 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 农业的作用1)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2) 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粮食安全功能:4 个要素构成: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

4、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经济功能:农业具有传统经济功能: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农业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2文化功能: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和需求1、农产品供给规律:1)在其他条件不便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农产品供给数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原因:当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将带来新的生产者,从而增加生产和出售的农产品数量。当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可使原来的生产者增加生产量

5、,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供给量。2)特例:当有些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反而减少,当价格降低时,供给量却增加。原因:农业资源的专用性较强,生产用途范围狭窄,不能顺利实现转移和流动。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预期的不确定性。2、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1) 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2) 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3) 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4) 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大3、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第六章:土地与水资源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

6、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的自然特点是自然赋予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没有必然联系)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1) 农业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32) 在农业中土地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还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3)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

7、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4、中国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1)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中国土地总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公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2) 全国耕地分布不平衡,多数耕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季风区3) 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后备农用资源贫乏5、中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2) 土地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土壤有机质下降,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变薄;耕地沙化、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3) 山林乱垦、草原乱垦与荒山闲置现象同时并存。6、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1) 因地制宜2) 节约用地3) 保护资源4) 有偿利用17、农业双层经营机制19

8、、水资源的概念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20、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1) 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其经济价值具有无限性2) 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3) 水资源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植物生产)4) 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5) 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21、中国水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存在的问题:1) 浪费惊人:天然降水利用率 10 到%农田灌溉率 30%40%,工业和

9、生活用水学杂费惊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及一般工业化国家的一半2) 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3) 地下水开采过度,地表下沉、下游断流、海水倒灌4) 水域环境污染严重5)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重建(开发)轻管,重用轻管,重新(上项目)轻配等现象,使得水资源利用不充分,保护不得力4合理配置与利用:1) 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2) 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3) 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用水配额及收费制度)4) 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大力发展节水技术)第七章:农业劳动力1、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的特殊性概念: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

10、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特殊性:1) 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2) 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不同地方气候不同,适合不同农作物生长发育)3) 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环节多)4) 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环节多)2、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 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 农业劳动具有能动性是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生产要素,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1)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经济学分析)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11、劳动年龄以外及在二、三产业的人可参与农业劳动)3) 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以严重不足(在发展中国家)4、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概念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5、中国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特点1) 农业劳动力数量大2) 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 1.6 亿3) 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东南沿海人地关系紧张,西北人稀少5、 刘易斯模式、二元经济的概念(注意:拉尼斯-费有两点对刘易

12、斯模型的评价)刘易斯式的主要内容:1)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2) 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 0 甚至为负)53) 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5) 在上述往复过程中,一方面,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6) 另一方面,在传统农业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农业有机构成提高,劳动边际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报酬不断与

13、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业劳动力转移放慢,二元经济结构消失评价:刘易斯模式的积极作用:它适用范围较广,对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有重大影响刘易斯模式的不足:(1)只强调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部门的发展,农业发展停滞必然影响工业的发展;(2)忽视工业技术发展和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吸纳劳动力的影响;(3)假设城市中没有失业存在和工资水平不变,这与实际不相符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式批评:1) 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作用2) 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二元经济: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

14、门,这个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6、 托达罗模式 、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托达罗模式(解释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离开农村)1) 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2) 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差异3) 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 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是一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力或称排斥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

15、引力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广义狭义之分。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业管理技术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指农业生产技术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1)渐进性:通过改进、完善技术使技术进步以渐进形式出现 2)系统性:农业技术进步与其他技术及相关因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系统 63)外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是外生的。人口增加、工业化、城市化 要求农业供给更多产品和劳动力4)复杂性:(1)环境复杂性,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协调发展难以控制不能持续保持农业技术进步最佳环境;(2)内容复

16、杂性,指各种技术进步有效组合才能形成较大社会生产力;(3)结构复杂性,只有发挥农业技术的综合效应才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4)农业技术应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5)周期性:农业技术进步周期性包括两方面:1)一种技术体系从生成到应用再到新技术出现而使其淘汰的时间过程,2)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 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 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3)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扩大农业资源利用范围提高农业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4) 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5) 改变农民的生产

17、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7、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大致可划分为二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8、中国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1)尽快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1)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农业优良品种(2)形成以有机能投入为主,无机能投入为辅的农业能源投入结构(3)研究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畜禽饲养技术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农田水利技术,有效改造中低产田(占 60%)(水利设施、节水灌溉)3)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4)进一步提

18、高化学化水平十一章 农业家庭经营1、 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弹性很大的一种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1)家庭经营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相适应(1)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地域性和生产环节的继起性要求家庭经营7(2)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但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可控制性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采取灵活措施应对,这要求生产经营者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家庭经营能使生产经营者拥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可见,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其成果有很大

19、的差异性,劳动成果要靠 劳动者对生产经营的合理安排并对全过程细心的作业和管理以及对市场的准确预测。这些特点决定家庭经营与农业生产要求相适应2)家庭经营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特点相适应(1)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规律决定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作业多数又往往可以由同一劳动者边连续完成(2)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于采用工厂化劳动而更适合采用家庭经营方式3)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兼容性(1)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2)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

20、性小(3)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不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有利于农业家庭经营(1)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管理成本最小和激励最大,(2)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农业实行家庭经营家庭劳动者及家庭成员合理分工在时间上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上都达到较好的水平3、家庭承包经营和双层经营的概念家庭承包经营:1) 农户拥有相对独立的产权2) 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农户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3) 收益权:农户拥有对土地产品的剩余索取权,成为独立的财产主体4) 处置权:农户拥有对承包土地的有限转让权:不

21、得买卖土地,不得改变农地用途,但可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和入股等双层经营:家庭经营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基础,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4、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土地产权不清晰和农户的产权得不到稳定的保障。具体表现:1) 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未根本解决后果:产权边界不清,导致各个“上级”以土地所有者的名义侵犯农民的土地所有权。2) 农民土地产权残缺理论和实践中,关于农户土地产权的内容(有哪些权力),如何行使,如何保护,规定既不明确,又十分混乱。83) 土地频繁调整家庭承包制在集体所有制

22、的框架内必然按“成员权”均分土地,结果是:由于人多地少,按人口平均承包土地必然导致农地经营规模细小和分散;成员变动必然调整土地,土地频繁调整不仅本身成本高昂,是规模不经济愈加突出,而且使农户对土地承包取法稳定的误区;均分土地导致土地资源与人力资本非优化配置。4)“双层经营”名存实亡5) 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组织性十二章 农业合作社1、 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八大原则1) 自愿(市场合作经济的理论基础)2) 一人一票3) 现金交易4) 按市价售货5) 如实介绍商品6) 废除按资本进行分配的方法,盈余按购买额分配7) 重视对社员的教育8) 对政治和宗教保持中立2、 马克思、恩

23、格斯、列宁合作经济的理论(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列宁的合作制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经济的一般理论:1) 国家政权对合作社性质的决定作用2) 合作社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工厂和信用制度3) 合作社应为公有制: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4) 生产合作是合作制的主要形式5) 合作制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合作的基本理论:1) 对于小农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2) 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应遵循的原则:不强制、示范、说服、帮助。3) 引导中农、大农入社,逐步消除雇工剥削。4) 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列宁关于合作制的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合作社思想。新

24、经济政策时期的合作社思想。列宁论合作制一文的基本思想。1) 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2) 合作社适合农民的特点3) 使全体居民都加入合作社需要很长时间4) 国家要从各个方面帮助合作社发展,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先权,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发展合作社是不够的95) 完成合作化,要进行文化革命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两种含义包括合作社的社会制度观点和合作社的企业观点。在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

25、的企业组织形式。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1) 自愿与开放的社员2) 社员民主管理3) 社员经济参与4) 自主和自立5) 教育、培训与信息6) 合作社间的合作7) 关注社会5、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1) 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即服务性与盈利性的相统一;2) 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即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3) 管理的民主性,即自主与自愿的有效结合;6、 市场型合作经济组织与生产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比较(1)建立的原则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是在罗虚代尔原则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而来的;生产型合作经济则主要借助行政力量,融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于一身的经济组织,被当做未来社会过渡的经济

26、形式和为国家提供资本积累的组织形式(2)指导思想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的思想基础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生产型合作经济则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3)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生产型合作经济则计划经济中形成(4)目的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注重效益和效率;生产型合作经济以政治目标大于经济目标(5)主体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生产型合作经济以取消家庭经营以集体经营为基础(6)管理形式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依法民主管理;生产型合作经济实行行政管理(7)与国家关系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国家为其发展提供优良的法律、政策环境,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靠自身经营,自主

27、经营,自负盈亏;生产型合作经济是国家的政治组织,接受国家的直接领导,其成败取决政府的政策10(8)发展领域不同:市场型合作经济组织服务领域主要在产前和产后;生产型合作经济组织合作领域为主要在产中十四章 农业保护政策1、 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1) 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多方面。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下,从整个社会看农业很难达到最佳资源配置,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2) 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环境)3) 农业的弱质性:(农业效益低,要素外流)4) 农业的不稳定性2、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

28、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宏观调控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3、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1) 保护农业,提高收入;2) 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3) 培育农业市场机制,稳定农产品市场;4) 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4、 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1)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中心,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改革小型水利投资和改革管理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家财政支持与启动后,使农

29、田水利设施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2)加强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在生态脆弱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3)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以农村的道路、电网、引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市场设施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5、 粮食专项储备调控1)要把粮食的专项储备与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2)要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统筹考虑,注意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3)要把粮食的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结合起来,实现动态平衡;4)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将粮食的进出口贸易与粮食的专项储备结合起来,以实现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和应付大的自然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