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学习钟扬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篇合集学习钟扬精神心得体会播撒一方种子收获期待梦想他,胸怀梦想,投身于科技报国,曾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桃李满园,尽心尽力教书育人,辅导学生成为栋梁之才;他,不重名利,赶赴XZ偏远山区,毕生致力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他,就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扬教授。鉴于他在科研、教学等领域的突出贡献,中央宣传部追授他为“时代楷模”称号。播撒“科研”种子,收获绿色生态梦。钟扬教授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的科学研究工作30余年,像海绵一样孜孜不倦地汲取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养分,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
2、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都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在人迹罕至、空旷缺氧的雪域高原,为了摸清这片植物宝库的“家底”,他一年至少行走3万公里,率领团队一次次进藏收集种子样本,风餐露宿、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身体极限,最终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播撒“教育”种子,培育人才强国梦。作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他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他深入边远藏区,积极探索培育高端人才援藏新模式。在高原植物学的人才培养方面,他不仅限于在课堂上教学培养,还留下了一支科研团队,带领
3、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生态研究的步伐行之更远,让科学道路无限延伸。播撒“爱心”种子,铸就援藏振兴梦。钟扬教授十几年间往返上海XZ两地,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奔波,也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授课。在XZ学生的心目中,钟扬教授不仅是令人敬仰的生物家,还是一位慈父般暖意温情的老师。他对XZ学生的关怀总是无微不至,他所有的学生都吃过他做的饭,一半以上的学生在他宿舍住过。他和学生时常秉烛夜游、促膝长谈关于科研的见解和态度。也曾有人问过他,如果不去XZ,留在上海专心搞研究发论文,是否有更多成就。他回答“也许是吧。”他始终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钟扬教授
4、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他的科研和教育梦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锐意进取,勇挑重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辅导的学生和率领的团队也在矢志不渝地继续追寻他的脚步,继续传承他的衣钵,完成他未尽的目标和使命。“播撒”一方种子,“收获”期待梦想,钟扬对科研的追求和探索,对教学的奉献与回馈,让这股科研之光持续照亮“世界屋脊”,也照亮每位国人心。学习杨汉军精神心得体会弘扬践行英模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干部近日,中组部追授杨汉军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在全国全党掀起深入学习杨汉军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中。通过深入了解杨汉军的事迹,他始终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信念坚定、政治过硬,秉持“
5、听党的话、做党的人、为党做事。”;他公道正派、敢于担当,坚持以公心识人用人,为踏实肯干的“老实人”撑腰,为敢闯善为的“干将”搭台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是干部群众眼里隽的好干部。杨汉军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崇高品质,已成为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有为的巨大力量。杨汉军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在党旗下的誓言。这位30年来始终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拼搏赶超的好干部,用平凡光辉的人生历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从他的事迹中看到了杨汉军同志作为党的干部应有的“忠诚、干净、担当。”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我们党90多年的光
6、辉历程中,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和多不胜数的先进模范人物,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和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锻造一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铁一般的队伍。向杨汉军同志学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抓好新时代党建工作、扎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对党忠诚,是党员的根本政治担当。向杨汉军同志学习,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与党同心同德,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湖。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保共产
7、党人政治本色。个人干净,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清白做人、干净干事准则和为官底线。向杨汉军同志学习,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坦坦荡荡为官,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和实践准则。向杨汉军同志学习,爱岗敬业,尽心尽责,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四平八稳,做一个“狮子型”干部,勇闯全面深化改革的激流险滩,勇于为决胜全面小康,打好三大攻坚战冲锋陷阵,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为党和人担责。忠诚、干净、担当,赋予了党的干部标准新的时代内涵。向杨汉军同志学习,既要学习他
8、的坚定信仰忠于党,又要学习他奉献为民,更要学习他清正廉洁最担当。把他思想、精神、作风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树立起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工作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学习杨汉军精神心得体会披荆斩棘勇如狮狮子,地球上力量最强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威武的身姿、惊人的力量和梦幻般的速度,为其赢得“万兽之王”的美誉。改革的征途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有许多“腊子口”要征服,有大量“娄山关”要攻克。涉险滩、啃硬骨头,谁来挑大梁需要一大批“狮子型”干部一往无前、冲锋陷阵。“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这是湖北武汉为“狮子型”干部画的“像”。选
9、“狮子型”干部,选人者先得成为“狮子”。湖北武汉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就是这样一员“狮子”般的闯将。短短两年,他把“波澜不惊”的组织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他为“默默无闻”的组工干部赢得点赞市民票选的“2017年武汉市20件大事”,组织工作占据3席,且全排在前10位。天妒英才。2017年8月9日,这位敢闯敢拼的硬汉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人生的齿轮永远定格在55岁。啃“硬骨头”接“烫山芋”跨领域、新岗位,他总敢“吃螃蟹”因为一位素昧平生的组织部长“力挺”,在旁人看来即将“退二线”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易山伟,非但没退,反升任“一把手”。这位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组织部长,
10、正是杨汉军。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叠加,武汉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急需一批“狮子型”干部攻坚克难、拼搏赶超。然而,现实中少数干部推诿、扯皮、怕担责,杨汉军对此忧心忡忡。2017年5月,市委部署“狮子型”干部大调研,选一批“铁军”抓重点、攻难点、消痛点、出亮点。破冰解难,重担落在了杨汉军身上。“过去一些集中调研往往过于强调年龄、学历等结构性要求,容易让干部群众陷入误区。”设计调研方案,杨汉军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领会中央要求、借鉴各地经验、结合武汉实际一个打破常规的设想在杨汉军脑海中逐渐成型“狮子型”干部必须不拘一格,与年龄、资历解绑,更多强调干事创业的实
11、绩,“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几经打磨的方案一出,尺度之大,让人振奋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任职年限,只要想干事、能干事,都有被推选的机会,还可以毛遂自荐。“连过去不想干事的人都想当狮子”,干部的精气神一下子提振起来。新探索,尺度大,实际操作中,难免遭遇“拿不准”“不适应”,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惑“易山伟,有冲劲,但已57岁,按惯例准备实改虚,能不能用”“有名干部,曾因工作失误受到处分,此后更加努力工作,创造了许多业绩,能不能用”“当然用要让干部知道,只要符合狮子型干部标准,就有被推选的机会”杨汉军当即拍板,给调研组的同志吃了定心丸。不拘一格,千挑万选。最终,309名“
12、狮子”进入储备库,其中,第一批108名“狮子”被提拔到急难险重任务一线扛起重任,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33岁。这样的导向,不仅“导”出了好干部,更“导”出了干部拼搏赶超的精气神。敢“吃螃蟹”,能啃“硬骨头”,是杨汉军的一贯作风。2015年到武汉工作前,他在湖北省委组织部工作了26年,干部、人才、基层党建从普通干部成长为副部长,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岗位,他都迎难而上、追求卓越担任全省第一任人才处长,举办首次中部人才论坛,打开人才工作新局面;推进村主职干部专职化管理,工资比照副乡镇长标准,让村干部腰包“鼓起来”;把“泥腿子”进城的脏乱差社区,建成全国3A级旅游景区,赢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
13、号;跨领域、新岗位,杨汉军总能“游刃有余”,靠的是什么“杨汉军,不用扬鞭自奋蹄。”武汉市委主要领导一语道破“天机”。思维开阔直击“要害”能在“山穷水尽”时冒出金点子做党建工作,不容易。2017年,杨汉军却让全市市民为党建工作点赞他推动的“红色引擎工程”进入群众票选的“武汉20件大事”。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边是社会治理难,一边是一些党组织“进不了门、入不了户、说不上话”,基层党建不够接地气,市委提出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力求通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向确定了,抓手在哪里“没有好的切入点,党建工作容易陷入自弹自唱,更谈不上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找抓手,杨汉军领着组织部一班人打开思路,
14、“问题就是抓手,从问题最多的地方入手”广泛调研,多方纳谏。“市民对社区物业满意率最低,反映的问题60以上涉及物业管理。”武汉窗口单位民意测评显示。物业、党建,本不搭界,如何关联“街道工作人员不一定敲得开居民家门,但物业敲得开。”物业公司覆盖千家万户,杨汉军独辟蹊径,他想通过开展“红色物业”,把物业发展为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力量。方向一下子有了如此“奇特”的想法,也招来不同声音,“组织部管干部、管党建、管人才,怎么还搞起了物业”“只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把党组织关怀送到居民身边,才能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杨汉军看得深。城市社区成千上万,“红色物业”第一步往哪儿迈又是一个难题。杨汉军直击要
15、害,“先从没有物业的小区开始,那里的群众往往比较困难,矛盾问题也多。红色物业以低价有偿方式入驻,党组织直接为群众提供服务。”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小步快走持续推进几个月来,“红色物业”让全市近800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在小区里散步,从没有这么神清气爽过”家住江岸区江汉北路社区18号小区居民卢和毅感慨,“红色物业”进驻后,成堆的垃圾不见了,昏暗的路灯亮堂了,乱停的车辆归位了。“他思维开阔,能在山穷水尽时冒出金点子。”杨汉军总是带给人惊喜过去,武汉全市人才工作职能、资金分散,政策碎片化;2017年,武汉成立招才局,杨汉军兼任首任市招才局局长。招才局是个虚拟机构,没一个编制,却得实体运作,怎么办“形势
16、催人,再不能按老黄历办事。”杨汉军有的放矢,抽调精兵强将,将现有人才工作职能、政策、专项资金整合到一起,招才局“虚功实做”起来。武汉高校多,校友资源也多,却一直没能好好利用。2017年,市委提出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想挖掘校友资源“大金矿”。通过杨汉军的金点子,不到两个月,第一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举办,达成签约总投资989亿元如今,“资智回汉专场活动”已成功举办11场,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14万亿元。“这些年,组织部门的急事、难事多,但杨部长办事有方法、有思路,难题一一破解。”武汉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何慧超感言。钉牢打实追求卓越“干就干好,干成一流”2017年夏,气温逐日上升
17、。比气温更高的,是大学生的留汉热情。在杨汉军的推动下,不到一年,新增30余万大学生留在江城就业创业,数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坐拥百万生源,武汉早几年“近水楼台错失得月先机”大学毕业生留汉的只有50左右,硕士、博士则更少,大学毕业生不断“东南飞”,市委市政府2017年初提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下决心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年初部署,年中便已硕果累累。秘诀是什么“出台好政策,钉钉子般抓政策落地。”武汉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郑东道出原委。如何留住更多大学毕业生有人建议“给金钱补贴比较实惠,效果立竿见影”。杨汉军不是没想到。“金钱短期效果虽好,但难以给大学生真正的归属感。”“解决大学生最实
18、际的问题,让他们觉得这个城市温暖,才是长久留人的关键。”他看得长远。“落户难”“证明多”“住房贵”“流程繁琐”“手续复杂”一场场调研、一次次摸底,“痛点”被一一挖出。“便捷的落户政策和质优价廉的人才公寓,能吸引大学生,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赶在毕业季前,杨汉军带着一班人制定并发布了“含金量”颇高的“留汉九条”本科及以上可先落户后就业,刚毕业大学生能低于市场价享受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留汉九条”,条条直击“痛点”,饱含诚意。如今,位于友谊大道尼斯酒店、东湖路11号等黄金地段,一套套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陆续交付。“没想到条件这么好,地铁站附近,交通便捷,物业费、水电费全免,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燃气
19、灶一应俱全,租金却比周边便宜得多。”走进人才公寓,即将落户武汉的博士毕业生刘登学满是惊喜,“毕业后选择留汉工作,正是看中这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细致入微、钉牢打实,越来越多的“孔雀”选择留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票选“武汉20件大事”,武汉市民高票点赞“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这一项。“干就干好,干成一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杨汉军笔记本上隽秀的字迹,映照他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不忘初心坚守本真“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为人民服务”55岁,一个似乎可以“靠岸歇脚”的年龄,杨汉军却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狮子”,闯劲十足。生命的最后13天,他仍在加速奔跑。2017年7
20、月28日至8月6日,全球引才,杨汉军10天行程18万公里,3趟红眼航班,飞机座椅就是床,省下来的是时间。回武汉,仍是红眼航班。飞机落地,不倒时差,杨汉军回家换了身干净衣服就直奔办公室“这几天,确实忙,确实累。”但他就是停不下来。“快来人部长晕倒了”8月9日下午,杨汉军被同事发现倒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心源性猝死,回不来了。”“我来自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就教育我无论何时都不能忘根忘本。”杨汉军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入党宣誓就两分钟,但要用一辈子的行动去证明,你是个合格的党员,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他不忘初心、坚守本真。杨汉军出生于湖北仙桃农村,幸运的是,
21、他赶上了恢复高考。上大学、跳农门、当干部,他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获益于时代机遇的人,更知道珍惜机遇。而今,党中央把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试点放在武汉,这样的发展机遇,怎能错过在他看来,一项项工作是一个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他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绝不放过。组织部长有“权”,可这“权”,杨汉军不滥用、更不私用。给他“说私情”的领导干部也有,但他顶住压力,“得按标准来”。组织部长家的门,自然有人打听。可杨汉军家门前,格外冷清。“我家的门是敲不开的。”他在公开场合多次“发布”。“逢年过节,我们回家都不按门铃,只用钥匙开门,这样也能避免尴尬。”妻子姜枫道出了原委。直到杨汉军去世后,同事才有机会踏进
22、这位老部长“神秘”的家门。那一刻,许多人不禁潸然泪下。谁能想到,一位厅级干部还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墙壁上还残留着渗漏的水渍杨汉军,从没把家里的困难告诉别人。“官当得再大,终有一天要退下来。当我们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当年有多大权力、多么威风,而是为党和人民做了多少贡献,干了几件实事好事。”无论做什么工作,杨汉军始终怀着一颗百姓心、一颗平常心。在贫困村遇见88岁的孤寡老人郭桂荣,他心疼,让老人唤自己“伢儿”。至今,没事时,老人还会坐在家门口,盼着杨汉军的到来。虽然妻儿身体都不好,但杨汉军认为,一家人相互照料,其乐融融,快乐满满。姜枫眼中的丈夫,爱工作,也爱生活,“很有生活情趣”。他爱旅行,“我们约定,退休以后一家人一起自驾游”;他爱电影,“前些日子,有部好影片上映,我们还说好了一起去看”;他爱音乐,“最爱听降央卓玛的爱在天地间”姜枫轻吟着,往事历历在目。照片中,杨汉军温润如玉。笑意盈盈的背后,是一股“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闯劲、一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一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像狮子般一往无前、永不言弃,杨汉军一生赤诚,一生拼搏,一生无悔。斯人已去,但他披荆斩棘的故事,永远留在江城人民的记忆里;他追求卓越的精神,永远融入了城市蓬勃发展的脉动中;他真挚为民的情怀,永远筑进了共产党人的风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