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 (恢复).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74802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 (恢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区域 (恢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区域 (恢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区域 (恢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区域 (恢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区域的划分区域:一般解释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依据区域的内在结构划分:均质区域(同质区域) ;极化区域(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二、 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三、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四、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方创琳)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的全球化;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区域发展

2、的主题。区域发展的这三大趋势,对区域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显示出进行全面的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区域研究区域研究的意义:认识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现状,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为区域开发和发展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传统领域:区域系统、经济区划、资源开发利用、区域产业结构、城乡或工农业生产模式、人口分布、移动和预测等。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构成形式与社会文化的作用模式、知识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效应、数字化时代信息空间中特殊的人地关系、信息地理环境的描述及虚拟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的关联问题。3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有形的

3、物质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1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信息资源为主2 扩大区域研究的范围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3 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关注“新产业区”现象4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区域研究必须以 PRED 的协调为目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和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五、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别人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4、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5.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5、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六、1.区域经济背景的分析内容:区域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区域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区域市场化水平;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产业结构特色(常以第二产业为主) 。完整的产业结构(主导或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产业) ;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区域特色产业部门结构。(2)产业布局特色(通常,依区域发展阶段而布局) 。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产业布局具有分散性; 工业化阶段,围绕城镇体系布局产业结构。七、区域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一

6、)区域人口结构分析主要包括: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二)区域人口增长分析。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增长率分析主要指标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生育率等增长类型分析)。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年轻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成年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衰老型:(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2.人口增长惯性分析。3.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质量分析1 概念: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

7、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a.区域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分析。绝对量指标:劳动力人口、劳动适龄人口。2.相对量指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3.劳动年龄的划分。b.区域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八、技术扩散1.概念: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2、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空间梯度式、跳跃式、双向式扩散。3.技术选择的原则-总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具体原则:(1)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 (2)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8、。 (3)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 (4)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5)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4.技术选择的标准:高产出标准论;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高积累标准论;时间系列标准论。九、单一指标1.绿色 GDP:(狭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 GDP 中予以扣除。 (广义)绿色 GDP=传统 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实施绿色 GD

9、P 核算体系的难点:(1)自然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2)按市场价格,但有的项目环境成本难以科学估。2.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3.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十、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

10、、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人民素质等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研究意义:扩大了研究的视野,讨论如何提升区域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来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在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战略与决策提供了新思路。吸收了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竞争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形成独具特色和适用价值极高的区域经济的一个分支。 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量化原则;一致性原则;简明、易操作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十一、区域(发展)优势:是指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

11、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从而使该区域更富有区域竞争力。专题: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生产某些特定产品所拥有的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表现为在区外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其标志就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战略时所形成的优势。来源于组织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来源于组织的学习能力,这是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强调通过组织学习、组合创新和强势品牌建立核心能力以

12、保持自己的优势,突出的是动态的、一定时间内不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的能力。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创造和维持其竞争优势。 (1)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要素禀赋结构差别很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竞争优势理论解释了要素禀赋结构相似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现象。 (2)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竞争优势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比较优势主要涉及各国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则涉及各国之间同一产业的关系。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一定在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在于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即在于产业的竞争优势,他通过“钻石结构

13、” (National Diamond)理论来说明。他认为影响一国开发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有 4 项:(1)要素条件;(2)需求条件,特别是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3)相关、支撑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十二、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1.策略性区域规划。 内容侧重于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针,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布局,以及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措施和政策,相当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物质性区域规划。 内容偏重于区域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建设工程项目的空间布局规划,对于

14、资源的开发利用,城镇的发展和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各种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极为重视。3.综合性区域规划。 综合性区域规划是通常说的区域规划,比较规范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兼容策略性规划和物质性规划的特点,内容系统、全面。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区域分类1.自然区一般是通过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特征区内的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如我国的东南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等。 2.经济区或是经过经济区划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也可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连片地方,如聚类经济区、经济协作区、经济特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3.行政区是为了对国家政权职能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

15、的地域单元。4.社会区是以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差别,按人文指标划分的地域单元。不同的社会区,往往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民居的形式和建筑风格也往往各有特点,如 广府地区、潮汕地区、客家地区等 (四)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自然区域规划,如流域规划、沿海地带规划、山区规划、海岛规划、草原规划、湖区开发利用规划、滩涂开发利用规划等。2.经济区域规划,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闽粤赣边境经济协作区规划等。3.行政区域规划,如市域规划、县域规划、镇域规划等。4.社会区域规划,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等。区域规划的由来1.

16、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1)工业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大的要求。 (2)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要求。2.80 年代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特点:(1)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2)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3)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3.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现阶段的努力方向:(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上法制轨道。 (2)重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 (3)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 PRED 的协调发展。 (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

17、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 (6)重视公众参与。(六)区域规划方法1.系统法 构成: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 2.传统综合方法。 3.比较法。 4.数学模拟法。十三、区域发展战略(一) 概念: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二) 内容:区域发展战略的依据、目标、重点、措施。(三) 分类经济发展战略与空间开发战略。(四) 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基本的战略思想:集中式发展战略;分散式(平衡)发展战略;集中与分散的融合发展战略。2.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

18、的层次关系;体现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间的关系。3.SWOT 分析与战略抉择a.SWOT 分析法(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对组织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方法。 S 代表 strength(优势) ,W 代表 weakness(弱势) ,O 代表opportunity(机会) ,T 代表 threat(威胁) 。b.从整体上看,SWOT 可以分为两部分:(1)SW ,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 ,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们是组织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 (2)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包

19、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c.中山市概念规划中的 SWOT 分析内部条件优势(S)世界知名的名人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能力;融会包容的文化传统;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吸引外商的传统优势劣势(W)强市弱中心,缺乏空间增长极;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水平低,产业升级换代缓慢;工业布局受行政分割制约大外部条件机会(O)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外商投资热;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结构调整;南沙的开发、建设威胁(T)长三角、京津唐城市群对珠三角的竞争和威胁;周边城市激烈竞争的威胁;d. 区域地位相对下降d.SWOT 分析的重要意义:(

20、1)可以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2)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十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一)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1.点-轴开发模式: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

21、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2.点-轴开发方式的工作步骤(3 个要点): (1)选择有潜力的“ 线”作重点开发;(2)在“线”上选“点” 作重点发展;(3)建立“点” 、 “轴”等级体系,并确定先后开发次序。3.意义: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4.重点开发轴选择的主要依据:以交通干线为依托,实现产业布局与交通运输的最佳空间组合;工业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基础,有较大发展潜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资源丰富,或可供给性良好。5.重点发展城镇选择的主要依据: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重点开发

22、和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较好。(二)圈层结构理论1.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内圈层(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 特征: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和城市向外扩散的源地。.中圈层 特征:位于中心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其功能和景观具有城乡两重性。.外圈层(城市影响区) 特征: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2.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圈层结构理论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应用于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应用于城市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三)增长极理

23、论1.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2.增长极分为产业增长极和区域增长极。3.增长极的作用包括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其周围地区的经济要素与经济活动的吸引和集聚作用。极化效应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效应;区位经济效应;城市化经济效应。.扩散效应:是指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周围地区产生的促进带动作用。扩散效应产生的原因:增长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和技术的“外溢”作用;政府的调节作用。4.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增长极、增长点、增长中心、发展中心、生长点

24、等新概念不断地出现;70 年代,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开发与规划的有效性遭怀疑;目前已派生出增长中心、生长点的概念和核心-边缘理论、发展中心理论等来丰富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已显然。.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城镇都是增长极) ;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增长极的结构问题) ;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通常是布置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且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启动型工业的培育问题) ;构建增长极的体系(增长极等级体系问题) ;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培育有利增长极发展的软环境;正确认识增长极建设与区域社

25、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十五、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有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即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概念:是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一种投影,反映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空间布局的阶段差异: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圈层型 );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点轴型) ;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分散型) 。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均衡型)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点圈区线”相结合,多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点”指每一个具体城镇;“圈”指中心城市圈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副中心城市圈;“区”指指城镇密集区;“线”指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与城镇发展轴线。5.城镇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