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塑性成型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07791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塑性成型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属塑性成型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金属塑性成型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金属塑性成型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金属塑性成型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三章1、何谓最小阻力定律?它的基本点是什么?最小阻力定律可表述为:变形过程中,物体各质点将向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即做最少的功,走最短的路。2、影响金属塑性流动与变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金属塑性流动和变形的主要因素有:接触面上的外摩擦、变形区的几何因素、边形物体与工具的形状。变形温度及金属本身性质等。这些内外因素的单独作用,或几个因素的交互影响,都可使流动和变形很不均匀。3、简述研究变形分布的基本方法及原理。金属塑性加工中,研究变形物体内变形分布(即金属流动)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1) 网络法。它是研究金属塑性加工中变形区内金属流动情况应用最广的方法。其实质是观察变形前后,各

2、网格所限定的区域几何形状的变化。 (2)硬度法。此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冷变形情况下,变形金属的硬度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提高。 (3)比较晶粒法。此法的实质是根据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大小,与退火前的变形程度的关系,来判断各部位变形的大小。变形越大,再结晶后晶粒越小。利用再结晶图,近似地得出变形体内各处的变形程度。除此之外,还有示踪原子法、光塑性法、云纹法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4、变形不均匀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原因:质点的应变状态不同,即它们相应的各个轴上变形的发生的情况、发展方向及应变量的大小都不同,所以,会产生不均匀变形,实质上是有金属质点不均匀流动产生的,凡是影响金属塑性流动的因素,都会对不均

3、匀变形产生影响。后果:(1) 、引起变形体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是应力分布不均。 (2) 、造成物体的破坏。 (3) 、使材料变形抗力提高和塑性降低。 (4) 、使产品质量降低。(5) 、使生产操作复杂化。 (6) 、形成残余应力。5、减少不均匀变形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正确选定变形的温度速度制度 2)尽量减小接触面上外摩擦的有害影响。3)合理设计加工工具形状 4)尽可能保证变形金属的成分及组织均匀。6、简述塑性加工工件残余应力的来源及减少或消除措施。残余应力是塑性变形完毕后保留在变形物体的附加应力。来源:1)机械加工引起的残余应力 2)温度不均匀引起的残余应力 3)构件尺寸公差引起的残余应力减

4、少或者消除措施:(1)热处理方法:可用退货、回火等方式来减小或消除。(2)机械处理:例如是零件彼此碰撞、用木槌打击表面或者喷丸法打击工件表面、表面碾压和压平、表面拉直、在模子中作表面校形或者精压。(3)减小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均匀变形。7,简述研究残余应力的方法及原理(不是重点 知道几种方法就可以) 。基本方法:机械法,化学法,和 X 光8,锻造,轧制,挤压和拉拔加工中断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产生原因有哪些?锻造表面开裂:自由墩粗塑性较低的金属饼材时,由于锤头端面对镦粗件表面摩擦力的影响,形成单鼓形,使其侧面周向承受拉应力。当锻造温度过高时,由于晶间结合力大大减弱,常出现晶间断裂节裂纹方向

5、和周向拉应力垂直。当锻造温度较低时,晶间强度常高于晶内强度,出现穿晶断裂。措施:尽量减少鼓形所引起的周向拉应力。1)减少工件与工具间的接触摩擦;提高接触表面的光洁度,采取适当高效能润滑剂。2)采用凹形模3)采用软垫。4)采用活动套环和包套内部断裂 :因变形不深入,故在断面中心部分受到水平拉应力作用,当此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应力时,就会产生与拉应力方向垂直的裂口。措施:采用槽形和弧度锤头,从而减少坯料中心处的水平拉应力,或把原来的拉应力变为压应力轧制表面开裂:对平辊轧制,当轧件通过辊缝时,沿宽向质点有横向流动的趋势,由于摩擦阻力的影响,中心部分宽展远小于边部,而中心部分厚度转化为长度的增加,股板端

6、呈圆形。由于轧件为一整体,所以边部受附加拉应力,而易于产生周向裂纹。此外,当辊型控制不当或坯料形状不良也会出现裂纹。 轧制薄板时,当辊型为凹形,或者坯料为凹形断面,会产生于上述相反的情况,严重时会出现板材的中部周期裂纹。措施:首先是要有适宜的良好辊型和坯料尺寸形状,其次是制定合理的轧制工艺规程。内部裂纹:在平辊间轧制厚坯料时,因压下量小而产生表面变形。中心层基本没有变形,因而中心层牵制表面层,给予表面层以压应力,表面层则给中心层以拉应力。当此不均匀变形与拉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心部产生裂纹,而应力得到松弛。当变形继续进行,此应力又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产生心部裂纹,如此继续,在心部产生了周

7、期性裂纹。措施:增加 l/h 值。随着 l/h 的增加,变形逐步深入;同时增加到底压量,可使 l/h 增大。9、金属断裂的基本类型? 通常以单位拉伸时的断面收缩率大于 5%者为韧性断裂,而小于 5%者为脆性断裂。(1)脆性响裂:单晶体中为解理断裂,多晶体中为沿解理面的穿晶断裂和沿晶界的晶间断裂(2)韧性断裂:主要是穿晶断裂,若晶界处有夹杂物或沉淀物,也会发生晶间断裂。10、简述塑性-脆性转变温度及其影响? 一般的金属与合金(面心立方者除外)有塑性-脆性转变现象。如果改变试验温度,就可以发现有一个转变温度 Tc ,在 Tc以上,断裂是韧性的,在 Tc以下,断裂时脆性的。一般规定塑性下降 50%的

8、点的温度为塑性-脆性转变温度,用 Tc表示。塑性-脆性转变温度的影响因素:(1)应力状态:实验表明,对不同深度缺陷的拉伸试样,拉应力状态越强,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越高,脆性趋势越大(2)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状态:如晶界的影响杂质的影响,随着杂质的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剧烈的增加。11、简述金属的可加工型? 金属的可加工型是不同加工方法进行加工是,工件出现第一条裂纹前所达到的最大变形量,如可锻性、可扎性、可挤压性、可拉拔性等。它是制定各种塑性加工工艺规程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金属的可加工型常用两个因子的乘积来表示,一个因子为 f1表示材料的塑性;另一个因子 f 2表示该加

9、工方法的固有特性。可加工型 W 可表示为: W=f 1*f 2 (其中 f 2的值很难确定)12、挤压和拉拔裂纹的产生的主要形式、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裂纹产生的主要形式是:(1)表面裂纹,又分为周向裂纹和纵向裂纹(2)内部裂纹裂纹产生的原因:由于摩擦力的阻碍作用,使表面层的速度低于中心部分,于是在表面层受附加拉应力,中心部分受附加压应力,与基本应力合成后,工件表面层的工作应力仍然为拉应力,当工作应力超过材料的实际断裂强度时,表面上就会产生向内扩展的裂纹。当挤压比(挤压变形程度)较小,或拉拔时L/d0较小时,表面变形深入不到棒材内部,从而导致中心层产生附加拉应力,此拉应力与纵向基本应力相叠加,若

10、轴心层的工作应力大于材料的断裂应力时,变回出现内部裂纹。预防措施:(1)加强润滑,见笑摩擦阻力,会使金属流动不均匀性减轻,从而可以防止表面裂纹的产生。 (2)采用反向挤压、反张力拉伸、辊式横拉伸等方法来减少摩擦。 (3)对于挤压来说,增大挤压比,是、使变形深入轴心区,可以防止和减轻内部裂纹现象的发生。 (4)对拉拔来说,增加 L/d0可使变形深入到轴心区,即增加变形程度和减小模孔锥角,可减少内部裂纹现象的产生。第 4 章4.1 概述塑性加工中绝大多数工序是在工具和变形金属相接触的条件下进行的,金属沿工具表面滑动,工具必然要产生阻止金属流动的摩擦力,即两个物体界面间的切向阻力。外摩擦:发生在金属

11、和工具相接触表面之间的,阻碍金属自由流动的摩擦。摩擦的负面影响:1、工(模)具产生磨损,工件表面被划伤 2、使金属变形力、能增加,并引起金属变形不匀 3、使产品产生裂纹,要定期更换工具润滑:在金属塑性加工中,必须在工模具与坯料之间加入润滑物质,以减少摩擦,防止粘结。4.2 金属塑性加工时摩擦的特点及应用一、塑性成形时摩擦的特点塑性成形中的摩擦与机械传动中的摩擦相比,有以下特点:1、在高压下产生的摩擦2、较高温度下的摩擦3、伴随着塑性变形而产生的摩擦,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由于高压下变形,会不断增加新的接触表面,使工具与金属之间的接触条件不断改变。4、摩擦副(金属与工具)的性质相差大5、在接触面上各点

12、的摩擦不一样6、接触面是不断变化的二、外摩擦在压力加工中的作用塑性成形中的外摩擦,大多数情况是有害的,应设法减小,但在某些情况下,外摩擦有利于加工过程。三、外摩擦对金属加工过程的不利影响:1、改变物体应力状态,使变形力和能耗增加2、引起工件变形与应力分布不均匀3、恶化工件表面质量,加速模具磨损,降低工件寿命四、塑性加工中摩擦有效性的利用:1、用增大摩擦的方法改变咬入条件,强化轧制过程2、在冲压生产中增大冲头与板片间的摩擦,可以强化生产工艺,减少由于起皱和撕裂等造成的废品3、开式模锻时可利用飞边阻力来保证金属充满模膛4.3 塑性加工中摩擦的分类及机理一、外摩擦的分类及机理外摩擦:发生在金属和工具

13、相接触表面之间的,阻碍金属自由流动的摩擦。塑性成形时的摩擦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1、干摩擦:不存在任何外来介质时金属与工具的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通常指的是不加润滑剂的摩擦状态。2、流体摩擦:当金属与工具表面之间的润滑层较厚,两摩擦副在相互运动中不直接接触,完全有润滑油膜隔开,摩擦发生在流体内部分子之间的摩擦。流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表面状态无关,而是与流体的粘度、速度梯度等因素有关。3、边界摩擦:介于干摩擦与流体摩擦之间的摩擦状态。摩擦机理:关于摩擦产生的原因,即摩擦机理,有以下几种学说:1、表面凹凸学说:所有经过机械加工的表面并非绝对平坦光滑,都有不同程度的凸起和凹入

14、。当凹凸不平的两个表面相互接触时,一个表面的部分“凸峰”可能会陷入另一表面的凹坑,产生机械咬合。当这两个相互接触的表面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时,相互咬合的部分会被剪断,此时摩擦力表现为这些凸峰被剪切时的变形阻力。根据这一观点,相互接触的表面越粗糙,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就越大。降低接触表面的粗糙度,或涂抹润滑剂以填补表面凹坑,都可以起到减少摩擦的作用。2、分子吸附说:分子吸附学说认为:摩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接触面上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结果。物体表面越光滑,实际接触面积就越大,接触面间的距离也就越小,分子吸引力就越强,因此,滑动摩擦力也就越大。近代摩擦理论认为,摩擦力不仅来自接触表面凹凸部分互相咬

15、合产生的阻力,而且还来自真实接触表面上原子、分子相互吸引作用产生的粘合力。对于流体摩擦来说,摩擦力则为润滑层之间的流动阻力。4.4 摩擦系数及其影响因素摩擦系数,其数值随金属性质、工艺条件、表面状态、单位压力及所采用润滑剂的种类与性能等而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金属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工具材料及其表面状态;接触面上的单位压力;变形温度;变形速度;润滑剂。1、金属的种类和化学成分摩擦系数随着不同的金属、不同的化学成分而异:(1)不同种类的金属,摩擦系数不同。(2)同种材料,化学成分变化时,摩擦系数也会不同。一般说,随着合金元素的增加,摩擦系数下降。规律:粘附性将强的金属通常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如铅、

16、铝、锌等。材料的硬度、强度越高,摩擦系数就越小。2、工具材料及其表面状态(1) 工具材料的影响遵循第一影响因素所表现的规律:材料硬度、强度越高,摩擦系数越小。(2) 一般来说,工具表面光洁度越高,摩擦系数越小。但如果两个接触面光洁度都非常高,由于分子吸附作用增强,反使摩擦系数增大。(3) 工具表面加工刀痕长导致摩擦系数的异向性。3、接触面上的单位压力(1) 单位压力较小时,摩擦系数为常数,与正压力无关。(2) 单位压力增大到一定数值后,润滑剂被挤掉或表面膜破坏,这不但增加了真实接触面积而且使分子吸附作用增强,从而使摩擦系数随压力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 4、变形温度:一般情况下

17、,摩擦系数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主要受氧化膜/质的影响。 变形温度是影响摩擦系数变化因素中最积极、最活泼的一个。 5、变形速度:一般情况下,随着变形速度增加摩擦系数下降。在干摩擦时,变形速度增加, 表面凹凸不平部分来不及相互咬合,表现出摩擦系数的下降。在边界润滑条件下,由于变形速度的增加,油膜厚度增大导致摩擦系数下降。6.、润滑剂:压力加工中采用润滑剂能起到防粘减摩以及减少工模具磨损的作用,而不同润滑剂所起的效果不同。因此,正确选用润滑剂可显著降低摩擦系数。4.5 测定摩擦系数的方法1。利用库伦定律测定塑性加工中的摩擦系数2。方法:夹钳轧制法 原理:利用纵轧时力的平衡条件来测定摩擦系数。实

18、验室用钳子夹住板材的未轧入部分,钳子的另一端与弹簧测礼仪相连,测得轧辊打滑时的水平力。操作简单,结果精确,可用来测定冷热状态下的摩擦系数。楔形件压缩法:在倾斜的平锤头件塑压楔形试件,可根据试件变形情况以确定摩擦系数。圆环镦粗法:利用圆环镦粗时的变形来测定摩擦系数。3。润滑的目的:减少金属变形时的能耗 提高制品质量 减少工模具磨损,延长工具使用寿命。4。润滑机理:1)流体力学原理:摩擦力的本质是润滑剂分子间的吸引力 2)吸附机制:润滑剂中极性,非极性分子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润滑膜。5。润滑剂的分类:液体润滑剂包括矿物油,动植物油,乳液。固体润滑剂包括石墨,肥皂,二硫化钼。液-固型润滑剂,是巴固体润

19、滑粉末悬浮在润滑油或工作油中,构成固-液两相分散的悬浮液。熔体润滑剂4.6 塑性加工的工艺润滑工艺润滑目的及润滑机理润滑的目的:为减少或消除塑性加工中外摩擦的不利影响,往往在工模具与变形金属的接触界面上施加润滑剂,进行工艺润滑。其目的如下:(1)降低金属变形时的能耗(2)减摩防粘,提高制品质量(3)减少工模具磨损,延长工具使用寿命润滑机理: (1) 流体力学原理:油的粘度与温度及压力有关。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随压力的增加,油的粘度升高。(2) 吸附机制:润滑剂的选择:塑性成形中对润滑剂的要求:(1)良好的耐压性能(2)良好的耐高温性能(3)无毒、无污染、无腐蚀(4)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20、5)有冷却模具的作用(6)不应对金属和模具起腐蚀作用常用的润滑剂分类:(1)液体润滑剂,包括矿物油、动植物油、乳液等。 (2)固体润滑剂,包括石墨、二硫化钼、肥皂等。 (3)液固型润滑剂(4)熔体润滑剂,包括玻璃、沥青或石蜡等润滑方法的改进:1。流体润滑 2。表面处理:(1)表面磷化处理 (2)表面氧化处理 (3)表面镀层第 5 章 1.塑形:是指固体金属在外力作用下能稳定地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性能。可用最大变形程度来表示,并称其为“塑形极限”或“塑形指标” 。2.塑形与柔软性的差别:前者是指金属的流动性能,是否易于变形,后者是指金属抵抗变形的能力,是变形量的大小,即塑形好的金属不一

21、定易于变形,因此变形抗力不一样,如铜的塑形好,并不像铅那样易于变形,因为铜的变形抗力较高。而铅的柔软性,主要不是指它的塑形好,而是指它变形抗力很小。所有的金属在高温下变形抗力都很小,可以说具有很好的柔软性,但绝对不能肯定它们必然有良好的塑形。因为温度过高往往使其产生过热或过烧,在变形时,就容易产生裂纹,即塑形变坏。可见,金属的塑形与柔软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3.塑形指标举例:断面收缩率及延伸率,冲击韧性,高向压缩率,扭转角。4.塑形指标的测量方法:拉伸实验法,压缩实验法,扭转实验法,扎制模拟实验法5.塑形图:表示金属塑形指标与变形温度加载方式的关系曲线图形,称为塑形状态图或简称塑形图。6.多晶体

22、变形的特点:变形不均匀同一晶粒的不同部位不同晶粒之间晶界的作用晶粒大小的影响:在晶界中,原子排列是不规则的,在结晶时这里还积聚了许多不固溶的杂质,在塑形变形时这里还堆积了大量位错。晶粒越细,即在同一体积内晶粒数越多,塑形变形时变形分散在许多晶粒内进行,变形也会均匀些,与具有粗大晶粒的金属相比,局部地区发生应力集中的程度较轻,因此出现裂纹和反生断裂也会相对较迟。这就是说,在断裂前可以承受较大的变形量,所以细晶粒金属不仅强度、硬度高,而且在塑形变形过程中塑形也较好。7.多晶体变形后组织的改变:纤维组织 变形机构 变形亚晶粒8.多晶体的塑形变形包括晶内变形和晶间变形两种。晶内变形的主要方式是滑移和孪

23、生。晶间变形包括晶粒之间的相对移动和转动、溶解沉积机构以及非晶机构。9.多晶体的塑形变形机构包括:晶粒的转动与移动、溶解沉积机构、非晶结构。10.晶粒的转动与移动:各晶粒原来位向不同,但金属整体的变形应该是连续的、相容的,产生了相互牵制而出现力偶,造成了晶粒间的转动。11.溶解沉积机构:实质是以相晶体的原子迅速而飞跃式地转移到另以相的晶体中去。高温缓慢变形条件下两相合金的塑形变形时确定。条件:随着温度的变化或原有相晶体表面大小及曲率的变化,伴随有最大的溶解度的改变。 足够高的温度条件。 两相有较大的相互固溶度。重要特点:塑形变形在两相间的界面上进行,又由于金属的沉淀很容易在显微空间和显微裂纹中

24、进行,则原子的相间转移可使这些显微空洞和裂纹消除,起着修复损伤的作用,从而可使金属的塑形显著增大。12.非晶结构:在一定的变形温度和速度条件下,多晶体中的原子非同步地连续地在应力场和热激活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的过程。在受力状态下,有温度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变形机制,又称热塑性。合金的塑形变形1. 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塑性变形(1)单相固溶体的显微组织与纯金属相似(2) (a)固溶强化:固溶体材料随溶质含量提高其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晶格畸变,阻碍位错运动;(b)强化机制柯氏气团强化。(c)屈服和应变时效 现象:上下屈服点、屈服延伸(吕德斯带扩展) 。预变形和时效的影响:去载后立即加载

25、不出现屈服现象;去载后放置一段时间或 200加热后再加载出现屈服。原因:柯氏气团的存在、破坏和重新形成。(d)固溶强化的影响因素溶质原子含量越多,强化效果越好;溶剂与溶质原子半径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溶剂与溶质原子价电子数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间隙式溶质原子的强化效果高于置换式溶质原子。2. 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1)结构:基体第二相。(2)性能(a)两相性能接近:按强度分数相加计算:软基体硬第二相第二相网状分布于晶界(二次渗碳体) ;结构 两相呈层片状分布(珠光体) ;第二相呈颗粒状分布(三次渗碳体) 。弥散强化: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粒子、位错环阻碍位错运动)强化沉淀强化:位错切过第二相粒子(

26、表面能、错排能、粒子阻碍位错运动)13.影响金属塑形的内部因素化学成分 杂质:一般而言,金属的塑形是随纯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金属、非金属、气体使金属和合金产生脆化现象,可使冷热变形都非常困难,甚至无法进行。 合金元素:合金元素的加入,多数是为了提高合金的某种性能(为了提高强度、提高热稳定性、提高在某种介质中的耐蚀性等)而人为加入的。当加入的合金元素与基体的作用使在加工温度范围内形成单相固溶体时,则有较好的塑形。如果加入元素的数量及组成不适当,形成过剩相,特别是形成金属间化合物或金属氧化物等脆性相,或者使在压力加工温度范围内两相共存,则塑形降低。对于二元以上的多元合金,由于各元素的不同作用及元素之

27、间的相互作用,对金属材料塑形的影响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组织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组织结构是指组元的晶格、晶粒的取向及晶界的特征而言。 面心晶格的塑形最好,体心晶格次之,六方晶格的塑形较差。 多数金属单晶体在室温下有较高的塑形,相比之下多晶体的塑形则较低。 如果晶粒细小,则标志着晶界面积大,晶界强度提高,变形多集中在晶内,故表现出较高的塑形。 单相系(纯金属和固溶体)比两相系和多相系的塑形要高。合金中的组元及所含杂质越多,其显微组织与宏观组织越不均匀,则塑形越低,单相系具有最大的塑形。金属与合金中,脆性的和易熔的组成物的形状及它们分布的状态,也对塑形有很大影响。14.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

28、塑形变形时,由于晶粒发生滑移,出现位错的缠结,使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升高,塑形和韧性降低的现象,称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随变形量增加,位错密度增加,由于位错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变形抗力增加。随变形量的增加,亚结构细化。随变形量增加,空位密度增加。几何硬化:由晶粒转动引起由于加工硬化,使已变形部分发生硬化而停止变形,而未变形部分开始变形,没有加工硬化,金属就不会发生均匀塑形变形。15.影响金属塑形的外部因素变形温度:金属的塑形可能因为温度的升高而得到改善。 具有明显扩散特性的塑形变形机构发挥了作用。 发生了消除硬化的再结晶软化过程。变形速度变形程度:变形程度

29、对塑形的影响,是同加工硬化及加工过程中伴随变形的发展而产生的裂纹倾向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冷变形,一般都是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塑形。对硬化强度大的金属与合金,应给予较小的变形程度即进行下一次中间退火,以恢复其塑形;对于硬化强度小的金属与合金,则在两次中间退火之间可给予较大的变形程度。 对于热变形,采用多次小变形。应力状态:静水压力值越大,金属的塑形发挥得越好。 (静水压力:由均质体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压力,是一种全方位的力,并均匀地施向物体表面的各个部位。 )静水压力对提高金属塑形的良好影响,可由下述原因造成: 体压缩能遏止晶粒边界的相对移动,使晶间变形困难。 体压缩能使金属变得致密,使微观宏

30、观组织破坏得到修复。 体压缩能完全或局部地消除变形物体内数量很小的某些夹杂物引起的应力集中。 体压缩能完全抵偿或者大大降低由于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拉伸附加应力。变形状态:关于变形状态对塑形的影响,一般而言可用主变形图(体积不变原则)来说明。因为压缩变形有利于塑形的发挥,而延伸变形有损于塑形,所以主变形图中压缩分量越多,对充分发挥金属的塑形越有利。按此原则可将主变形图排列为:两向压缩一向延伸的主变形最好,一向压缩一向延伸次之,两向延伸一向压缩的主变形图最差,三向压缩的主应力图和一向延伸两向压缩的主变形图组合的变形力学图,是最有利于金属塑形变形的加工方法,如挤压、旋锻、孔型扎制等。尺寸因素:基本规律

31、是随着加工件体积的增大而塑形有所降低。原因:实际金属的单位体积中平均有大量的组织缺陷,体积越大,不均匀变形越强烈,在组织缺陷处容易引起应力集中,造成裂纹源,因而引起塑形的降低。就铸件来说,小铸件容易得到相对致密细小和均匀的组织,大铸件则反之。周围介质(考虑有害气氛及腐蚀) 周围介质和气氛能使变形物体表面层溶解并与金属基体形成脆性相,因而使变形物体呈现脆性状态。 周围介质的作用能引起变形物体表面层的腐蚀以及化学成分的改变,使塑形降低。有些介质(如润滑剂)吸附在变形金属的表面上,可使金属塑形变形能力增加。16.提高金属塑性的主要途径:控制化学成分、改善组织结构,提高材料的成分和组织的均匀性;采用合

32、适的变形温度速度制度;选用三向压应力较强的变形过程,减小变形的不均匀性,尽量造成均匀的变形状态;避免加热和加工时周围介质的不良影响等。17.超塑性:金属材料在受到拉伸应力时,显示出很大的延伸率而不产生缩颈与断裂现象,把延伸率 超过 100的材料统称为“超塑性材料” ,相应地把延伸率超过 100的现象叫做“超塑性” 。特点:大延伸、无缩颈、小应力、易成形。18.按照超塑性实现的条件(组织、温度、应力状态等)可将超塑性分为:恒温超塑性或第一类超塑性(细晶超塑性)特点:材料具有稳定(对温度不敏感)的超细等轴晶粒组织,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和一定的变形速度条件下出现超塑性,晶粒直径多在 5 um 以下,有良

33、好的超导性能。相变超塑性或第二类超塑性,又称为动态超塑性或变态超塑性。特点:经过多次循环相变或同素异构转变而获得大延伸率。产生条件:具有固态相变的特性;外加载荷;在相变温度上下循环加热与冷却。存在问题:要求变形温度反复变化,给实际生产带来困难,故使用上受到限制。其他超塑性或第三类超塑性(短暂超塑性)特点:普通非超塑性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快速变形,显示出超塑形。19.细晶超塑性(又称组织超塑性)的重要特征:变形力学特征:当应力超过最大值后,随着应变的增加应力缓慢地连续下降。金属组织特征:大部分是共析和共晶合金,并且要求双相,是因为第二相能阻止母相晶粒长大,而母相也能阻止第二相的长大;稳定,是指在变形

34、过程中晶料长大的速度要慢,要求晶粒的边界比例大,并且晶界要平坦,易于滑动,要求晶粒细小,晶粒尺寸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一般直径小于 10 um 的。20.细晶超塑性变形的机理:扩散蠕变理论:晶内晶界扩散蠕变过程共同调节的晶界滑动模型晶界滑动理论:位错运动调节晶界滑动的理论模型动态再结晶理论:在高温变形时,这种再结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恢复过程,即一方面产生应变硬化,一方面产生再结晶恢复(软化) 。好像变形的同时又有退火,就会促使物质的超塑性。21.超塑性的应用:真空成形法。真空成形法有凸模法与凹模法,凸模法是将加热后的毛料,吸附在具有零件内形的凸模上的成形方法,用来成形要求内侧尺寸精度高的零件

35、。凹模法则是把加热过的毛料,吸附在具有零件外形的凹模上的成形方法,用于要求外形尺寸精度高的零件成型。一般前者用于较深容器的成型,后者用于较浅容器的成形。其实真空成形也是一种气压成形,只是成形压力只能是一个大气压,所以它不适于成形厚度较大、强度较高的板料。气压成形。 超塑性模锻和挤压。 无模拉拔。感应圈移动速度越大,材料越粗。第 6 章 1.冷变形的概念:变形温度低于回复温度,在变形中只有加工硬化作用而无回复与再结晶现象,通常把这种变形称为冷变形或冷加工。2.冷变形时金属显微组织的变化:显微组织;亚结构;变形织构;晶内及晶间的破坏3.冷变形时金属性能的变化:物化性能:密度:密度降低;电阻:一般而

36、言,冷变形使金属电阻有所增加;化学稳定性:冷变形所产生的内应力是造成金属腐蚀(应力腐蚀)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力腐蚀的主要防止就是退火,消除内应力。力学性能组织与各乡异性4.热变形的概念:所谓热变形(又称热加工)是指变形金属在完全再结晶条件下进行的塑形变形。一般在热变形时金属所处温度范围是其熔点绝对温度的0.750.95 倍,在变形过程中,同时产生软化与硬化,且软化进行得很充分,变形后的产品无硬化的痕迹,如热锻、热扎、热挤压等。5.热变形的优点:金属在热加工变形时,变形抗力较低,消耗能量较少。因为扩散过程和溶解过程加速,滑移系增多,加工硬化被消除。金属在热加工变形时,其塑形升高,产生断裂的倾向性减小。因为加工硬化消除利于显微裂纹愈合及原子扩散。与冷加工相比较,热加工变形一般不易产生织构。因为在高温下发生滑移的系统较多,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不断变化,在热加工工件中的择优取向或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