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孤城遥望玉门关离开阳关,车行驶在去往玉门关的路上,透过车窗望去,蓝天之下,道路两边除了黄沙戈壁,偶尔会出现一些骆驼刺,其他的生命迹象则很少见,与阳关附近的绿洲相比,这里实属荒凉。车行驶许久,终于快到了,笔者心里不禁想着这“春风不度”的玉门关究竟是怎样的图景? 人去关城空 物非人亦非 车刚停下,司机指着远处的一个土墩说那就是玉门关遗址。也许很多人跟笔者一样,初见玉门关会有些怀疑甚至失落,难道这就是当年抵御敌军的雄关要塞?难道这就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的门户?竟如此残破,孤立于荒漠。但这座被称为小方盘的遗址的确是汉玉门关,只不过曾经的辉煌图景被历史尘埃所吞没不见,悠悠的驼铃也早已绝于耳畔,黄沙流过
2、,时光也流过,玉门关正如一位穿越历史的将军,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在此孤立了千年,留下这一点遗骸昭示着曾经拥有,也让拜访者去臆想、追忆,苍凉之感已无需言说。 走近些,它的容貌也更加清晰,四方形的城墙高 10 米,上宽 3 米,下宽 5 米,东西长 24 米,南北宽 26.4 米,整个墙体由夯土垒筑,坚固雄伟,以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屹立不倒。西面和北面各开一座城门,从西侧门洞进入,城墙内的图景也极为单调,唯见几株耐旱的沙生植物和空旷的天空,墙上也布满深深浅浅的风蚀凹槽。关城下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在拍照,与游客相对比,玉门关显得格外高大,却也越发2显得孤独;与游客的笑声对比,或许古人在此也只得哀
3、叹了吧!如今,玉门关人去楼空后,物非人亦非,无论是原关城还是残址,皆给人以萧瑟之感。 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往今来,多少人就因为这句诗而对玉门关魂牵梦绕,不远万里,想看一看这“春风不度”的孤城,吹一吹这大漠之边的风。虽然诗人所指的彼玉门关或许并非此小方盘城,但这都不影响拜访者的“玉关情” 。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玉门关所在的河西走廊一线正好处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上,来自东南部的暖湿气流受到重重高山的阻隔,春风很难深入到西北内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气候相比,玉门关自然荒凉孤寂了。然而这“春风”真的是春风吗?玉门关深居西北边境,是汉朝与匈奴作战的前线,自古边疆多战
4、事,无论将军、士兵还是官员,离开富庶的中原大地,来到玉门关亲历这边塞的凄凉寂寥,目睹过战场的残酷,体会过深处异域的感受,每当少数民族的羌笛声传来时,怎能不将自身命运与玉门关联系呢?怎能不期盼战事早日结束、归还故里呢?又怎能不埋怨这春风不来、皇恩不至呢?除了在这玉门孤城上望一望长云雪山,听一曲折杨柳 ,万千思绪也只得寄予永远吹不到的春风了! 血雨腥风过 玉关硝烟起 玉门关因战争而产生,也见证着战争的残酷。 “春风不度” ,烽烟却频起,战争的血雨腥风从玉门关吹过,铁骑相会,兵刃相接,一边书写传奇,一边上演悲壮。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3祖在豪情壮志冲破云霄的
5、同时,也深深地担忧着国家安危,深怕异族会随时侵犯边境,危及大汉的万代基业。也正如高祖所担忧的那样,自汉立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帝国最大的威胁,灵活机动的匈奴铁骑常常越过长城,长驱南下,烧杀抢掠,扰乱国家安宁。无奈敌不过匈奴,朝廷也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但即使连年远嫁宗亲,奉上丝绸珍宝,却依然满足不了匈奴的欲望于是,汉武帝刘彻君临天下后决心改变汉朝对匈奴的一贯软弱, “盗可往,我亦可往” ,凌云壮志溢于言表,势必将残暴骄横的匈奴远驱漠北,永不复还。 经过长久的蓄势,汉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 年) ,汉武帝力排众议,决然放弃和亲和防御战略,调遣大量骑兵深入敌境,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作战,战争的狂风不断卷席
6、。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 ,汉武帝决定打击河西匈奴,于是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两次横扫河西地区,迫使匈奴远走大漠。从此,河西走廊收归中原王土,划入汉朝的舆图。 自霍去病大败河西匈奴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先后“列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后又沿祁连山北麓修筑了东西向的长城,并于敦煌郡“据两关”:阳关、玉门关南北对峙,恰如哼哈二将扼守大汉的西北门户,保证了河西地区的安宁。今天,汉玉门关的关址尚存在诸多争议,但多认为是现今疏勒河下游的小方盘城,它南枕祁连山,北望马鬃山,玉门西出为茫茫大漠,东进则为河西沃野,是除了阳关外通往西域的唯一门户。疏勒河向西流过,长城东西蜿蜒,南北形成双重防线,关
7、城筑在湖沼密布的疏勒河南岸,守住四周的珍贵水源,玉门关自然成了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以后国家向西域用兵多出玉门关。 4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 ,为了夺取西域大宛国(今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等地)的天马,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骑兵六千、步卒数万,出玉门关远征大宛国,但一路西去皆不受沿途小国待见,士卒战死饿死无数。等到了大宛国后,士卒仅剩数千,并且都是精疲力竭。再战,又遭到大宛国的顽强抵抗,损兵折将,形势日下。于是李广利决定撤军,退回玉门关,并向天子请求暂且停战休整。汉武帝大怒,传口谕:“军队有敢进入关的,斩首。 ” 李广利只得驻扎在敦煌,就此第一次远征大宛惨败。太初三年(公元前 10
8、6 年) ,做了充分准备后,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 6 万军队再次出征大宛,和前次不同,此次汉军声威浩荡,西出玉门关后,很顺利就攻到了大宛国都城,一举围困守军,大宛国贵族不得以杀掉国王毋寡,与汉军签订城下之盟,献出大量良驹。不过,汉朝两伐大宛损失也非常惨重,死伤甚众。 此外,玉门关大大小小的战乱不断,烽烟时起战争如同狂风,狂风吹过,山河俱衰,血流漂橹,悲壮而又惨烈。玉门关自诞生就注定了其战争性质,屯兵驻甲,抵御敌军犯我国境,送走军队征战杀场,铁蹄踏破黄沙,刀光剑影后,战场上横尸千百。多少将士出了玉门关后就再也没能归来,尸骨也只得留在异域,被流沙一层层掩埋。生者只盼春风来度,死者只求魂归故里,可唤来
9、的却还是一场场血雨腥风,也许这就是玉门关的宿命,也是为卒者、为将者的宿命, “何须生入玉门关” ,为国为民,死而无憾矣。 曾经玉关门 漫漫丝路风 铁骑踏过带来的是血雨腥风的战争,狂风卷地百草枯折;而驼铃飘过则让漫漫丝路缓缓展开,如微风拂面。 5汉武帝是位有为之君,他深谋远虑,在向北打击匈奴的同时,向西联络西域部落以牵制敌人,南北相战,东西相和。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到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汉武帝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这两次出使的军事目的都没有达成,但张骞的“凿空”客观上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此后, “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 ,东西交往又进一步加强,玉门关也迎来了它的兴
10、盛时光。 玉门关,位于丝绸之路北线的关键节点,曾经是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桥梁,东来入玉门关,则踏入了华夏的疆土;西去出玉门关,将进入茫茫大漠,东西来往,都会将玉门关作为休整、补给的中转之地。商贾、官方使节、传教士、留学生、旅行者络绎不绝;西域的良马、宝石、香料、水果、蔬菜等经过玉门关中转进入中原;中原的珍贵丝绸、铁器、金银器、镜子、茶叶以及其他制品,也经过玉门关不断输入西域、罗马等地;不同民族的风俗、饮食、服饰、技艺、信仰等文化也在此汇聚、交往、传播玉门关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承托着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让文明脉搏在此碰撞出精彩的火光,并渐渐地散发开去。 据说,当地流传着一
11、个故事:西域的于阗国盛产美玉,于是商队要将美玉运到中原换取丝绸。运送玉石的商队要穿过一个叫“马迷途”的地方,这里地形复杂、乱石遍布,沙尘铺天盖地,商队每次走到这里都会迷路,等来到玉门关时,骆驼都已筋疲力尽、昏迷不醒,好像中了邪似的。有个常年经商的老者就说:这是因为常年途经此地运送玉石,却从未祭祀过关神,这是关神对我们的惩罚。于是,人们挑选了一颗上等6的和田美玉镶嵌于关城之上,从此,商队就能顺利通过了,玉门关的名字也就此而得。虽然只是传说,但我们不难看出,玉门关在丝绸之路上曾一度具有很高的地位,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内外形势的变化,丝绸之路三通三绝,玉门关也三设三废。到唐朝
12、,玉门关东迁至汉关以东 200 千米的瓜州双塔堡附近;到了五代宋初时,玉门关又移至唐玉门关以东 200 千米的石关峡。 如今,来到玉门关,不见烽烟,不见驼队,听不到胡人的羌笛,也触摸不到昔日的图景。孤立于荒漠,玉门关不语,人们无奈慨叹“秦燧汉关今犹在,张骞李广俱往矣” 。 玉门关不再是曾经的玉门关,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没有战争,也没有贸易,商人不需要,军队也不需要,但是旅游者需要。与玉门关不解的缘分,诗人在一千多年前早已设定,无论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还是“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颇有意蕴的诗词,终将会让读者变成旅游者,千里迢迢来赴约,好让自己不生遗憾。于是,我们来了。 【责任编辑】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