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讲“活”思政课的学术达人一说到大学里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可能很多同学会皱起眉头,认为这些课程枯燥、说教。在大学校园里,也不乏这样的场景:思政课的课堂上,一百多个人的大教室,大家都抢着往后面坐,前排座位空空荡荡 学生不爱听,老师讲得累,思政课俨然成为了高校“最难讲”的必修课。 而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支“最年轻”的教学团队,平均年龄不过 40 出头,其中还有三成是“80 后” 。三尺讲台上,他们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热情,讲“活”了“最没劲”的课。 陈琳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座无虚席的概论课 陈琳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偌大的阶梯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鲜有学生看书做
2、作业,更不见有人打瞌睡或是玩手机。 “电影1942里对特殊时期人性的展现, 星际穿越那个为了求生而撒谎的星球探索者,以及狼图腾中作为神的狼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性”在概论课的开头,陈琳用三部电影大片举例,谈及人类内心中的“兽性” ,课堂上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 2话锋一转,陈琳说到了概论课的主旨:“我们这门课所关注的,就是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让这个小动物更多地展现文明 ,而非兽性 ;而它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大背景,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鲜活的当代中国。 ” 对于陈琳老师主讲的概论课, “有趣、紧贴实事、不墨守成规”是学生们最多的评价。 作为复旦大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带头
3、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钰民教授表示,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使学生对这门“没劲”的课程感兴趣:“陈琳博士通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以学生熟悉的电影和阅读作为切入点,摆脱了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授课方式,自然受到学生的喜欢。 ” “80 后”学术达人 陈琳生于河南省安阳市,2002 年高考进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读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复旦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 年在法国巴黎一大索邦经济学院参加“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项目”的博士生联合培养,2012 春季获得西方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开始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公正与代际
4、流动、家庭政策和女性主义。 陈琳师从复旦经济学院前院长袁志刚教授。还在读博时,她就连续两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经济篇一等奖,据介绍,这一论坛每年面向全国征稿数十篇,能够进入终审答辩的文章不过十多篇,而能获得一等奖的仅有一篇,是唯一的最高荣誉。她的博士论文题为中国3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经济机制与公共政策 ,五份论文评审意见均为“A” ,在答辩优秀率 30%上限的规定下,她的答辩成绩超过 90 分。2012 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她就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年,青年项目的批准数量仅占到申请数量的 23.4%,而陈琳负责项目所在的管理科学部,批准率不到 18%。此外,她也作为第
5、一作者,发文于世界经济 、 经济学家等核心期刊。 陈琳专注于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擅长采用经济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她看来, 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为主线,以讲解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公共政策为内容,尝试回答“通过怎样的制度和文化建设、让当代中国社会更可爱”这一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讲好这门课程,就需要运用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和部分人文学科的知识,经济学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实证计量方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收入分配、代际流动和社会公正问题也是该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专业研究的讲述,一来是深入分析的必然选择,二来也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树立一种认识:公共政策的制定
6、既要有价值立场和人文关怀,也离不开对社会问题、机制机理的严谨学术分析。在复旦概论课的讲台上,陈琳与学生一次次分享着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思考,以自己的“心灵成长史”打破通常印象中高校思政课的死板样貌。 周易 、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杨绛的我们仨 、葛兆光的中国十大经典 、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 、托马斯?皮凯蒂的21 世纪的资本论各4时代、各领域的经典作品出现在陈琳老师的一次次课堂中,她带着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 在陈琳看来, “思政课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在学习、探讨中解答同学们的现实困惑” 。 对话陈琳:让学术回归社会责任 中华儿女:您上的概论课能让学生们
7、听得津津有味,是如何做到的?您的授课方式上有哪些创新,背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陈琳:我的前辈李冉老师说, 概论是一本有关当代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我觉得这个概括特别好。同时,大学生正是这个社会中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我觉得这两点结合起来,就为这个课程的吸引力奠定了基础。但是确实,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思政课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同时也面临不可否认的、严峻的理论和实践挑战。我现在只是有一些尝试,远远谈不上创新,也还在努力,现在摸索的几个方向包括: 第一,在根本态度方面,秉持直面问题、坦诚交流、正面引导的态度,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第二,在问题的引入方面,从大家的小生活出发,把教材和
8、文件中的大问题和生活中的小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大家的兴趣、明确问题的现实意义;第三,在具体内容和讲述方法方面,采用学术研究的方法、以知识为载体,并落脚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怀;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问,用问题串起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这里面最难的是第三点。 概论课的“大百科全书”性质决定了对5这门课的学术展开需要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我现在距离这一目标还差得很远。到目前为止,我和同学们感受都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我往往讲述地更为深刻和得心应手,而对于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更多其他专业问题的时侯,我更多的还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就职这四年来,在教学需要的推动之下,我不断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经典到时评,从传记到专著,这三年多读的书加起来,可能比过去求学十年间都要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成长,但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应该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