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西大岗山木荷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摘要:分析了江西大岗山木荷天然林生长与生境的关系、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木荷耐瘠薄、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土层较厚、阳光充足的条件下生长更好;在天然林群落中,木荷占主导地位且以高强度聚集方式存在;木荷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分布均匀。关键词:木荷;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063-02 1 引言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森林旅游的重视,市场对优良阔叶树树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目前市场上阔叶树种类仍然偏少且供不应求。因此,研究、开发、推广新的优良阔叶树造林树种尤为
2、重要。本文通过对江西大岗山木荷天然林生长与生境的关系、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木荷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被研究的木荷天然林位于江西省大岗山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年珠实验林场林区内,地处北纬 2735,东经 11434,属亚2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海拔2001091.5 m,土壤为山地黄红壤。 2.2 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2015 年 11 月进行了样地调查,样地选择在木荷分布比较多的观音岩、水晶坑、泗姆后山 3 个地方,并依据不同的坡位、坡向设置了 3 个样地
3、,每个样地面积 900 m2。 调查采用格子法,即把每一块样地按 10 m10 m 分割成 9 个格子,在每个格子内进行乔木的每木调查,测量各树种的树高、胸径,同时测定样地的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类型、郁闭度、土层厚度及林下植物种类、数量1。 2.3 数据分析方法 (1)群落缘木结构指标2。扩散系数 C=S2/X,式中 S2 为方差,X为平均数;聚集度指数 I= C-1;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2)多样性指数3。丰富度指数 R=S/N,式中 S 为树种数,N 为样地总立木株数;Simpson 指数 SP=N(N-1)/ni(ni-1) ,式中 ni 为第i 种的立木株数
4、;Shannon 指数 H=-pilnpi,式中 pi 为第 i 种的相对多度;均匀度指数 E=H/lnS。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荷天然林生长与生境的关系 从 3 个木荷天然林样地生境因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 1) ,木荷可以在不同的坡位、坡度且土层较薄的土壤中生长,表明木荷耐瘠薄、有3较强的适应性;就树高、胸径来看,在调查的各样地中,3 号样地木荷树高更高,普遍在 16 m 以上,胸径较大,这说明树高、胸径的生长与林分密度、郁闭度及土层厚度有较大的关系。 3.2 木荷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 根据在年珠实验林场木荷天然林群落 3 个样地的调查,可以发现,在群落中,木荷大多与其他树种混生为主,
5、比如刨花楠、苦槠、丝栗栲、拟赤杨等。同时,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分,林下鲜有木荷幼苗,表明木荷是喜光树种。 根据调查数据,用群落缘木结构指标扩散系数和聚集度指数来分析群落的聚集强度,计算结果扩散系数为 C=5.19,聚集度指数为 I=4.19,说明木荷在天然林群落中是高强度聚集分布。同时,从木荷天然林群落各种群重要值可以看出(表 2) ,木荷的重要值最大且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均为最高,表明在调查的各混生树种当中,木荷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以木荷为主的天然林群落。 3.3 不同立地条件下木荷天然林群落多样性分析 通过对各样地多样性指数的分析、比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各群落的结构特点和树种分布状
6、况。从表 3 可以得出,木荷天然林的 3 块样地中,就树种的丰富度指数分析,表明各群落的树种种类较多;从 Simpon指数、Shannan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来看,普遍较高,说明木荷天然林群落当中,不但分布的树种丰富而且各树种分布数量也相对均匀。 4 结语 (1)从木荷天然林生境因子调查结果来看,木荷能在不同的坡向、4坡位、土层厚度下正常生长,说明木荷耐瘠薄、有很强的适应性。 (2)根据对木荷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木荷在群落中为上层林木,占主导地位,并且以高强度聚集分布方式存在;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和重要值均为最高;与其混生的树种主要有刨花楠、苦槠、丝栗栲、拟赤杨;由于郁闭度相对较高,林下植被主要以耐阴树种如楠木类的幼苗及油茶、杜茎山、蕨类等为主,鲜有木荷小苗,表明木荷是一种喜光树种。 (3)从木荷天然林 3 个样地多样性比较可以得出,木荷天然林群落当中,分布的树种较为丰富而且各树种分布数量也比较均匀。 参考文献: 1何贵平.不同立地条件下刨花楠天然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3(11). 2钟章成.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陈永富,杨秀森.中国海南岛热带天然林可持续经营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