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082423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当前,越来越多的机构或个人抑或专业群体关注到教师,特别是中国乡村教师的基本素养、质量。为此,2016 年 1 月,受凯风公益基金会的邀请,以北京大学康健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为主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就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这一主题举办了一次沙龙讨论会。本刊采撷其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康健:关于教师基本素养的养成,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我国的教师培养在体制上经历了从完全独立的定向培养到非定向培养的重大变化。伴随一系列改革,如课程改革、体制改革,教师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的流失已经造成严重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丧失。可以说

2、,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有必要成为讨论的一个重点。 朱旭东: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养成是一个大题目。过去十几年,我确实主要围绕教师教育开展课程研究。从客观上来判断,现在的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难道仅仅是以往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吗?我认为不能把板子打到某一领域、某一部门、某一政策上,因为更多的还是外在社会变革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 以乡村教师的质量为例,我认为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整个社会内部的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的均衡度,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国际上包括发达国家也会是这样。这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基本问题,并非中国独有。从2这一逻辑角度来讲,讨论教师基本素养时,也要追寻教师本真、本体最需要

3、的素养,而不再讨论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之间的差别。 那么,高质量教师到底是什么样的,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互联网时代中西合璧的教育、优质教师的平民化等问题,都很有意义。所有这些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教师是谁?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基本素养?为此,我提出“教师全专业”概念。我们理解教师,往往是从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来理解,教育专业包括教学和心理学两部分内容,但在我的研究过程中以及走进课堂去观察乃至于在课堂发现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关于“学习”没有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性。 关于教师的专业性,大多数观点关注在两个“专业”上,一是“学科专业” ,二是“教育专业” ,但很少关注“学习专业” 。无论是

4、大学,还是社会教育机构,或多或少存在着学习专业缺失的问题。为此,我在建构教师专业时指出,教师至少应该有三个专业属性:一是学科属性,没有学科,教师是不可能具备基本素养的。二是学习属性,是教师对学习的发生做出的判断,从幼儿园教师到大学教师都应如此。现在有关学习的属性、学习的专业属性,在教师素养上并不具备,导致大多数教师(工作)效率低下,或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没有得到重要保证。三是教的属性。 只有将教师的学科专业、学习专业、教育专业作为整体的结构来讨论,才能体现出教师基本素养。如果教师没有学习的专业养成,基本上在课堂是半专业状态。因此,我建议教师教育研究者的工作一定要在教师学习的专业上下功夫,这就需要:

5、第一,让教师意识到知晓学习(如3何发生)的重要性;第二,教师要具有在课堂表现出学习的设计能力和技能。如果教师没有学习的设计能力,他基本上关注的是自己如何把内容呈现出来,而不会关注对这个内容,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再从教师基本素养的角度看,首先可以从教师的专业属性来讨论。基于教师专业属性的三个方面,即学科属性、学习属性、教的属性,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学习素养、教学素养。现在最重要的是教师学习素养的养成,这是我们走出的一条中国教育质量发展和保障的道路。 所以对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人来讲,有关学习素养包括知晓学习怎样发生、学习理论有哪些等,应该成为基本条件。尤其是当我们谈到互联网时代的慕课

6、、翻转课堂、微课等,当这些新鲜事物依然无法能够提升学生学业时,教师依然应该站在教的立场上,而不是在学的立场上。互联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教师要给学生学的设计。当我们让学生面对互联网时,教师是不在场的,要先在背后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怎样设计?学生怎么学习?可见,学习设计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康健:刚才朱老师在谈这个问题时,我也在想最近有关教育本身的讨论。确实,社会上的反思越来越多。刚才说到互联网时代,现在做“互联网+教育”的人很多,许多是产业,往往宣扬未来教师还会存在吗?未来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还需要吗?这对教育研究是一个 挑战。 朱旭东:这些应该是企业家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的说法,大多是在刻意引导

7、。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太多的技术变革,每次变革都会对教育提4出到底要不要教师、要不要学校的问题,但教育组织化的本质没有改变,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是以组织的方式存在的, “互联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组织化形式。 康健:这是个问题。我参加过一些行业大会,发现这一类观念在当前仍表现得很强势,对此我是感觉到有一定的压力的。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大量概念,从认知到学习,使用的大多是心理学概念,也包括学习和认知的关系。 朱旭东:今天的学习已经不是纯粹心理学的学习概念。第一,今天谈的学习是学习科学。学习科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跨学科的领域,所以如果教师不懂得人类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就不

8、可能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因为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是问题解决,从问题解决到项目,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再到情境学习,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互联网永远代替不了孩子在幼儿园、小学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儿童必须进行(社会)情境化学习,也奠定了学校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需要性。第二,现在谈的学习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心理学概念。例如,佐藤学教授的学习理论,他关于学习的概念就完全超越了心理学,已经进入社会、哲学、政治的范畴,运用平等、对话、合作、共同体的理念。心理学主要谈的是个体在接受外界环境的过程中,有可能的一种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个体的方式,不能涵盖现在我们讨论的学习的概念。 康健:最近我在看一本书神经教育学

9、 ,其中的一个基本立论是医学脑科学的一些成果希望很快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也就是说,有关脑科学、心理学,包括医学在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直接指导一线教师工5作。从一些一线教师做的课题研究中也能看出,他们已经拿这些东西作为工具和标尺,把一些所谓研究的数据、成果当作立论或工具使用。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一线,这已经变得很严重了。例如,前段时间疯传的有关开发学生左右脑半球的争论,有人就立刻倡导将其应用到教育领域。这在我看来,半身不遂的人用了可能比较好,健康的人这么用绝对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如果简单地用国外的一些所谓流派的研究结论当作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甚至当作工具来用时,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就会显露出来。 朱旭东

10、:康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在实践领域有指导意义。值得肯定的是,教师积极汲取、吸纳已有研究成果,并进一步转换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原来的那种只听领导和专家的情况应该是往前推进了一步,至少教师已经有了(工作上的)自主性。 为什么教师会一窝蜂地跟所谓潮流,是中国教育缺乏对判断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才会导致有些教师认为这些东西是新的,拿来后马上就能用,而不知在用的过程中,会涉及各种外在条件以及本班学生基础等诸多因素。 因此,教师教育研究者应帮助一线教师,让他们具有自主选择性和自主发展能力,这是教师教育研究者今天培养中小学一线教师具有研究能力的一个目的。有了这种意识和能力,他们才会对一切(潮流理念)持怀疑态度,怀疑之后再次做出选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孙建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