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小学数学模块三作业.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83480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小学数学模块三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培小学数学模块三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培小学数学模块三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培小学数学模块三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培小学数学模块三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模块三作业一、选择题1.小学数与代数内容第一学段包括哪些内容?(ABCE)A.数的认识 B.数的运算 C.常见的量 D.式与方程 E.正比例反比例 F.探索规律2.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应抓住哪几条重要的主线?(ABC)A.数概念的建立 B.运算的理解和掌握C.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 D.代数的初步3.标准对整数的认识在第一学段设计了 4 条内容,下面哪几条是第一学段的内容?(ACDEF)A.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B.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C.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

2、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D.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E.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F.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4.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是( A )A.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具体的量C.分数起源于分D.小数是十进分数5.“数的运算”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是( C )A.数位 B.计数单位 C.运算律 6.学习估算有( ACD )价值。(多选)A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B.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C.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D.估算有利于培养学

3、生做事的计划性。7.标准中常见的量基本在第一学段出现,标准有关常见的量的规定包括哪些方面? ( ABCDE )A.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B. 能认识钟表,了解 24 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C.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D.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E.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8.保罗用$5 去购买牛奶、面包和鸡蛋。当他到达商店时,发现这三种食品的价格如下图所示: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 A )A.当保罗试图确认$5 是否够用时;B.当销售员将每种

4、食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C.当保罗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D.当销售员数保罗所付的费用时。9.史密斯家每星期的用水量是 6000 升,他家每年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升?( C )A.30000 B.24000 C.300000 D.2400000 E.30000001.修订后明确的两个常见数量关系是什么?请选择一个本学期教材中你认为“最难” 的应用问题,说一说您是如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的,说一说学生所使用的方法。并结合新课标学习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答:修订后明确的两个常见数量关系是:总价= 单价数量、路程= 速度时间。一根绳子长 100 米,第一次用去 42 米后,第二次又用去 27

5、 米,一共用去多少米?王老师还要用 20 米够吗?这道题给出后,我便放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引导让学生质疑,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知道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还剩的等于总量减去用去。在回报的过程中弄清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我是这样做的:先用 42 加 27 等于 69,求出用去多少米。然后再用 100 减 69 等于 31,再比较 31 和 20 的大小。因为 31 大于 20,所以王老师还要 20 米够。学生所用的方法是综合分析法。通过这次新课标学习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使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

6、做到会了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会,教给学生能学会的知识。在教学中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人人都学到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请参照 标准对于方程学习的要求,列举教学中的一个案例,说说如何促进学生形成符号意识或模型思想。答: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学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了让学生联系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求出 x 的值。同时还要学生注意三点:一是规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等式变换时,每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二是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看左右两边是不

7、是相等;三是联系上面的过程,深刻领会什么是“解方程”。作为教师要知道方程就是一种数学模型,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五上教材主要安排的了求和、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等一些基本问题,它们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相比,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飞跃。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时具体分这样几步:(1)明确条件和问题;(2)分析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等关系;(3)把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翻译”成未知数 X 和已知数之间相等

8、关系的方程。这样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在第二学段分两次教学“方程”。六年级上册是第二次接触方程,教学解形如 axb=c、axb=c、axbx=c 的方程,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方程,是学习一种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有价值与长远意义的是体现是建模思想。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灵活对问题进行“表征”,建立问题表征时,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迅速地收集,处理题目中的信息,去除多余的选择必需的,问题的表征就是建立在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正是由于问题表征具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它也以不同方式影响问题解决的难度。经过问题表征

9、之后,下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提示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才能列出相应的方程解答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在五(上)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这里在揭示等量关系之后,他们一般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程序,但在写设句时,我们教师要多加指导,必要时,可以像教科书中处理的一样,在设句中写出两个未知量的表示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数量关系式到方程式的转换。当学生得到问题答案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回顾与反思。一是检查解答是否正确,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而且通过检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先前解决问题时所建构的解题

10、模型。二是把解决问题的活动作为一个思考对象,反思活动过程中关键的想法与关键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解决具体问题中的“经验”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教师要注意设计好能引起学生反思的提问,如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体会?通过反思,解决问题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和观点得到提升。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也正是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串具体知识、具体问题的解法,循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认识“方程”这一内容的教学价值与地位,增强学生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