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初中化学 1-3 单元知识点归纳绪言: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创立了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无其他物质生成。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5、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在物理变化中一般不发生化学变化。6、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颜色
2、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还伴随有吸热、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物理变化也可能有上述现象发生如:电灯发光是物理变化;水沸腾有气体放出是物理变化等。7、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38、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9、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变现出来。10、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依据是: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实验中的知识点:胆矾(蓝矾)CuSO 45H2O 蓝色。镁带银白色,因表面有一层氧化膜而成黑色,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冒出白烟(氧化镁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铜)。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2、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交流评价。3、 实验中的现象:火焰分为:内焰、外焰、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在火焰上罩上一个干而冷的烧杯,在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在烧杯内壁涂上一层澄清石灰水,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见同
4、步优化 P2.P3 必须去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41、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的结论。2、 空气按体积计算: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0.94% 、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3、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他们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4、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5、 我们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可根据化学符号(化学式)来判断,纯净物有自己的化学符号(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化学符号(化学式)。6、 氧气最重要的用途是:支持燃烧和
5、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有炼钢、气焊、气割、宇宙航行等;供给呼吸有登山、潜水、医疗急救等。7、 氮气是制硝酸和化肥的原料,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例焊接金属、灯泡中、食品包装中冲入氮气作保护气,医疗上可用液氮冷冻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8、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曾叫做惰性气体。也可用作保护气、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9、 有关气体的污染及保护:污染空气的主要物质:有害气体和烟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烟尘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改进工艺、积极植树造林等来保护大气。10、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使用红磷:因为红磷可
6、以燃烧且燃烧后又无气体生成。5完成实验后发现进水不到 1/5 的原因:a 装置漏气; b 红磷量不足; c 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进水。(说明:如果装置漏气,装置在冷却过程中会有外界空气进入装置占据空间使进水不到 1/5;红磷量不足时红磷燃烧完了装置中还有氧气剩余,进水就不到1/5;装置未冷却到室温,由于热胀,装置内的气体膨胀占据一定的空间进水不到 1/5)绿色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课题二 氧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降温后(-183)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继续降温(-218)可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2、化学性质:a 、木炭:木炭在空气中可以
7、烧到红热而在氧气中发出白光;b、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c、铁丝:铁丝要旋成螺旋状(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等到火柴快燃尽时伸入集气瓶(避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集气瓶底预先铺入一层细沙或水(防止生成的黑色物质落到集气瓶底炸裂集气瓶);铁丝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物质、放出大量的热。写出相应的文字表达式:a.b.c.6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举例:a.b.c.4、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举例:5、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养,具有氧
8、化性。6、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很慢,甚至不容易被觉察的氧化反应。课题三制取氧气1、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无色)、氯酸钾(白色)、高锰酸钾(紫黑色)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触媒)3、 反应装置:7如何安装与选择: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方法 1 将导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好,否则装置漏气。方法 2 上图 B:从长颈漏斗向容器中倒水,使液面没过长颈漏斗下端管口,然后用止水夹夹住导管,再向长颈漏斗中倒水,若发现长颈漏斗中液面高出容器内液面,而高度差长时间
9、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好,否则装置漏气。5、 实验过程(过氧化氢溶液):上图 Ba、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在集气瓶中灌满水倒扣在在水槽中(排水法收集),c、向装置中加入药品,d、收集气体(等到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收集)。6、 实验过程(氯酸钾或高锰酸钾)上图 Aa、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向试管中装入药品并固定到铁架台上,c、在集气瓶中灌满水倒扣在在水槽中(排水法收集),d、给试管加热(首先预热)e、收集气体(等到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收集),8f、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停止加热(防止水沿导管导流流入试管炸裂试管)。7、 收集方法:a、排水集气法:要求气体不溶于水也不
10、与水反应,这样得到的气体纯度较高但不干燥;b、向上排空气集气法:要求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与空气发生反应;c、向下排空气集气法:要求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不与空气发生反应;(如果气体有毒又无色无味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8、 氧气的验满:a、排水法:有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b、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气体已满。9、 工业制取氧气: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沸点不同。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9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一水的组成电解水:电解水时在正极(阳极)生成氧气;在负极(阴极)生成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 2:1,。实验开始一
11、段时间后会发现得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不是2:1。(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而氢气是难溶于水,二者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导致体积比不符合 2:1),再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体积比又符合 2:1(因为氢气与氧气在水中溶解的都很少,当生成气体的量大时溶于水的部分气体可以忽略不计)。2、氢气的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火焰为淡蓝色、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任何可燃性气体、液体固体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都可以爆炸)。3、氢气验纯方法:用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将试管靠近酒精灯点燃,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若声音很小说明氢气较纯。4、化合物:由不同
1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举例:5、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10举例:课题二 分子和原子1、分子原子的特征:体积很小、质量很小、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隔。2、原子构成分子,分子再构成物质,有些物质也可以直接由原子构成(如:金属和部分非金属)3、 物质三种状态的变化、热胀冷缩实质是分子间的间隔在发生变化(间隔变大或变小),分子本身大小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6、有关物质组成的说法(以水为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说明:只说物质时,是由元素组成;提到分子时是由原子构成;提到分子个数时是由几个原子构成)。7、化学变化的实质(用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分子破坏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举例说明:2HgO 加热 2Hg+O2 2H2O 通电 2H2+ 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