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人伦的至理.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86209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人伦的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孝--人伦的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孝--人伦的至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号:2008101129姓名:周坤龙孝人伦的至理人类文明不管进化到何种程度,出生、长大、衰老是必由之路,因此,孝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尤其对于我们这个长期受儒家伦理熏陶与洗礼的民族来说,孝更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象征。无论从先秦的经典哲学中还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八荣八耻,无不体现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与要求。他不仅已成为我们的立人之本,更是我们的做事之需。如孝经中所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立身。 ”“人之行,莫大于孝”等等。因此孝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德。在此我主要谈论如何尽孝,以及孝为何用两个问题。如何尽孝?孔子主张:第一:敬养父母。这

2、里对父母,不仅是养,而且要敬。当然养是首当其冲的,如果连养都做不到,那就是莫大的不孝,但是仅养不敬也是不孝。 “今之孝者,皆能有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为政 )因此对待老人,不仅只是给一口饭吃,缺乏尊重、关心和爱护。不仅是每月一百块、二百块的赡养费。而是要尊重,要发自内心的亲爱的亲爱、关心,不能应付了事。但是要怎样才能在尽孝的时候很好的做到“敬”呢?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为政 )说的是,尽孝不仅仅是养,而是要有态度。有事,做弟子的去做;有好的饮食,年长的人先吃,仅仅这样侍奉父母,能称的上是孝吗?因此孔子主张子女不仅要善

3、于体会父母的心态,而且在父母面前应当总是保持愉悦的颜色。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刻在父母的面前保持幸福的快乐的心情,否则孔子也不会说“色难 ”。第二:以礼侍奉,委婉劝谏。 论语中孔子要求人们按先圣留下的“礼”去侍奉父母,而这种礼,是包括养生、送死、祭奠等诸多规范的庞大的体系,严格按照“礼”所规定的标准去孝敬父母。即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 为政 )同时,孔子还要求人们,在父母有错误的时候应当委婉劝谏。这样才不至于使父母陷于不义,而且即使劝谏不成,也要保持对父母的恭敬顺从,不要怨恨父母。即“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也

4、绝不仅仅是养老送终的形式,而是刻在骨子里脑袋中的铭记,不仅仅是每年清明节时的象征意义的祭拜,而是虔诚的恪守礼仪的去思念祭奠。在家中与父母发生意见的不同意,不应该是不加谦让的顶撞,而是以合理的平和的心态去劝说。第三:善保己身。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还应当让父母不为自己而担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 为政 )也就是说,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不为别的事,比如触犯法律,或行不义之事,或做冒险之事而担忧。而且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里仁 ) 。同样说明这一道理,父母在世的时候,尽量不出远门,如果必须要出,一定要告知方向。想想现在的子女,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动

5、不动就网吧通宵,从来不告知父母,他们不曾知道父母曾多少个日夜为他们而担心操劳,上学,就业,婚姻等等一系列的事,父母而无不想的面面俱到,而我们的,除了让他们担心还做了些什么,这难道是孝吗?第四:无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也。 ”(论语 学而 )就是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父亲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父亲死的时候又是什么表现,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父亲做人处事的风格,就可以称的上是孝了。当然,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因为父母的行为或行当也不一定全是对的,比如父母从事的是偷鸡摸狗的事,比如父母卖国求荣,我们难道还要去三年不改其志吗?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待无违应该

6、是辩证的理性的,孝子应该继承发扬的是父母的正业善道,至于父母的过错,应当改制,去之,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孝,而不是盲目的任意的。当然,孔子关于孝的论述也不全然正确,比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的是孔子认为孝是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包庇。这在如今的法治社会当然是不对的,但是孔子为什么当时会提出如此的说法呢,我想可能与他本身提出的孝慈为人伦之本,强调父子之间的关怀和爱护。父亲犯了法,儿子不忍心看着父亲去坐牢受罪,所以儿子要替父亲隐瞒,否则在孔子看来亲子之间的伦理关系会受到破坏,所以他说“直在其中” 。

7、但是这样做毕竟与当今社会不符,所以我们在学习论语时也要有所扬弃。孝为何用一、以孝治天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孝悌也者,其为任之本与!(学而第二章)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来谈论孝悌,说明孝悌可以维护政治的安定。汉朝开始提倡“以孝治天下” ,把它作为一条政治原则,无论从皇帝本身还是官员的选拔无不体现了孝。例如汉朝每位皇帝的谥号必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 、 “孝景帝” 、 “孝武帝”等等,而且汉朝实行推“孝廉”作为朝廷选拔官员的办法。整顿社会的伦理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要提倡“仁者爱人” (博爱) ,提倡“博施于

8、民而济重” (为人民服务) 。然而如果对自己关系最亲密生养己生的父母都不爱,能够真心实意地去爱别人乃至博爱大众吗?如果对自己的同胞兄弟都不友爱,不关心和帮助,那么他能够真心无私的对待朋友,同事吗?所以,孝悌是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道德。更是我们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修身达仁“仁”是孔子提出来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在论语记录中“仁”包括孝、悌,忠、信、恭、敬、智、 、勇等美好的品德。而孝悌是孔子倡导的家庭伦理基础,孔子以“孝悌为仁之本”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在家庭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到社会就能忠于国君,尊敬师长,不会犯上作乱,所以”孝慈则忠”因此,若想成为理想中的

9、仁者,养成完美的人格,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家庭环境中做起,要身体力行,时时处处尽自己的力量,一点一滴的去做。在传统的家庭内部,父母生养抚育子女,以此来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如果没有父母对子女的抚育,孩子不可能长大成人,而父母年老不能劳动,子女应该赡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养儿就是为了防老” 。父母总是把子女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事业的继承者,但是社会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孝的,或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孝。试想,一个人对生他养他的人都不能报恩,他又会对谁怀有感恩之心呢,因此,当今社会把孝作为一个人品格最重要的因素。当然, 论语中所体现的儒家文化,是影响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时间岁河中,他不断的被丰富和发展,在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他又将体现出巨大的礼仪教化的作用,但是我们一定要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把历史文化精神合理有效地为我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