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今为商丘)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便将稻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成 语 启 示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
2、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2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成 语 启 示寓 意 :犯了 错误,遇到挫折,这是常见现象,只要能吸取教训才能避免重犯错误。要及时知错就改。守株待兔宋 国 有个 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 树 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 农 民 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的国君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成 语 启
3、示 :主 要 批 评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还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3笨。 揭 示 道 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 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惊弓之鸟战国时, 魏 国 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
4、 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问道, “你有这样的本事? ” 更羸说:“ 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 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 魏王看了,大吃一惊, “真有这本事!” 更羸笑笑说:“ 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 问:“ 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 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 还 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 后来用“ 惊弓
5、之鸟” 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4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战 国 策 楚策四) 成 语 启 示原指以巧制胜, 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恐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 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就是这个道理。 画蛇添足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 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画 蛇 添 足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
6、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5成 语 寓 意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分 析 点 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 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 喻 节 外 生 枝 ,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 实 事 求 是 ,不卖弄聪明,否 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名著 三 国 演 义 第一百一十回: “张 翼 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
7、正如画蛇添足也。 ”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 安 全 性 。这 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 “画蛇添足”的教训 ,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 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 揭 示 道 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6画 蛇 添 足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
8、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掩耳盗铃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 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
9、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 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 朵捂住不就听不 进钟声了吗 !”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7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故 事 寓 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