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读莺莺传, 研讨人生爱恨,美国诗人、幽默作家奥利弗闻德尔霍姆斯说:“爱情是一把高明的钥匙,它能够开启欢乐之门、仇恨之门、嫉妒之门,而最容易的是开启恐怖之门。”,俗话说,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两个异性感情发生碰撞,人生有了相互交会的轨迹,“爱”由此而生。“爱”的走势大致有二:一为心心相印,花好月圆;一为背盟负心,情断义绝。每当情弦崩断,爱情破裂,“恨”随即发生。说白了,“恨”有时也是一种爱,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张生和莺莺在普救寺搞的那场恋情被编为“西厢”故事,流传千古。这是一个爱情话题,也包含着“性别”哲理。作为一个经典载体,它可以寄托心愿,也可以代表某种
2、审美诉求。是悲,还是喜?其中的滋味,得到历代人们不断地改编和诠释。,读原文,研讨下列话题,1.莺莺传是一部元稹旧情难忘的“忏悔录”吗?请结合元稹人生经历予以分析。2.张生与莺莺之间是否存在过“真爱”?二者爱情悲剧的根源和实质应该是什么?3.人们普遍认为,“爱”不需要理由。难道“抛弃”就需要理由吗?你认为,张生在“抛弃”莺莺后所讲的那一大套“忍情” 是厚颜无耻的托词,还是对辜负恋人的自我辩护?,4.张生和莺莺对他们“曾经拥有”的爱情各自抱着怎样的态度?莺莺对张生的“始乱终弃”有没有“爱之深,恨之切”意味?5.在整个爱情故事中,小说反复写张生之“惑”,即“搞不懂”。他为什么时常对莺莺“搞不懂”?难
3、道真的是“女人心,海底针”?6.莺莺为什么那么矜持?是“装”得那么深沉吗?,7. “西厢”故事的流变是基于中国人爱慕“团圆”心理吗?“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瞒和骗”文学的样板吗?你所期待的“西厢”故事的结局是“始乱终弃”,还是“终成眷属”?8.对张生而言,他能否做到“宦婚两不误”?为保证“爱情事业双丰收”,当今年轻人应该从张生身上吸取些什么?,很多人认为,会真记传奇乃元稹初恋故事的自供状,张生即元稹本人的论断,前人多有考据,比如元稹的年龄、行踪,都和会真记的张生符合;崔莺莺的母亲郑氏是张生的“异派之从母”,而元稹的母亲也姓郑,与崔母出于同宗如此等等,以至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
4、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的婚恋履历勾勒:,21岁上在寓居某寺时,遇到同在某寺寓居的崔莺莺,发生初恋。之后为求取功名,赴长安,渐弃莺莺;24岁娶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季女韦丛,事后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30岁上遇到薛涛;同年韦丛卒,元稹写下“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两年后,元稹在江陵贬所纳妾安仙嫔;36岁时续娶裴淑,亦为大家闺秀。如此接二连三,找不到感觉了。真爱化作逢场作戏!,难道莺莺传是一份元稹的忏悔录 ?,人们大多认为,莺莺传不是西厢记那样为爱情增添了狂想的浪漫的东西,它是一部写实小说,是中唐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的忏悔录。但是元稹忏悔得不诚心不彻底,一边忏悔
5、还一边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好在他对于这场惊天动地的爱情经历终生怀抱着难以逾越的美好感受,记录得非常真实,令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场爱情事件中沉默的那一方的真相,同时也了解到忏悔的那一方并不安稳的心。,任何后世的评价都只是隔靴搔痒,让我们还是把爱情送回唐朝,送回1200年前。 公元800年,一个20岁的青年男子看到了一个同样年轻的女子。地点是在一座寺庙的西厢房。也就是说,这场恋爱的发生地是在一座寺庙里。现在我们肯定不会去一座寺庙里发展我们的爱情了,但是在1200年前,寺庙还是恋爱的高发地段。,“真好色者”张生lust for women,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
6、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淫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爱情机缘:一场和平年代的战争促成了一场爱情奇遇,亡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浑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家财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
7、,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统戈节令于军,军由是戢(j)。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曰:“姨之孤嫠(l)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初遇:崔氏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虏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su)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
8、月终,今贞元庚辰生十七年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张自是惑(1)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莺莺一开始就带着“愁怨”出场。,拜会红娘: 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红娘为他献策。,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翌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予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干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
9、一开始,张生是什么姿态?面对红娘之问:你那么喜欢小姐,为什么不向她母亲求婚呢?她尚待字闺中呀!张生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从来没有对女人动过心,遇到小姐我简直控制不了自己,几天不见,我小时候得的弱症都复发了。如果经过媒妁礼聘的繁琐过程,至少得要两三个月,那时候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命在。西厢记:我死也。,婢曰:“崔之贞顺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人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投之。,传递书信: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
10、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传递书信:莺莺则写了明月三五夜作答,约张生西厢会面。,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清代张潮幽梦影:“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崔之东有杏花一树,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di)之曰:“崔氏之笺召我矣,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女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
11、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张生赴约:张生逾墙到西厢房赴约,莺莺却衣着工整,面色严厉地把张生训斥了一顿。,被莺莺训斥再也不敢胡思乱想,心里十分绝望。,数夕,张君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同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
12、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矣。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耶?”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正当张生绝望之时,红娘拿着枕头和被子,搀扶着莺莺来到张生的房间。后,二人同居于西厢“几一月矣”!,是后十余日,杳不复至。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会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诗渝之。崔氏宛
13、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将行之夕,再不复可见。而张生遂西。(没有西厢长亭送别!),愁怨何以成为一种美?,古今男性为什么总是梦想“结着愁怨的姑娘”?,不数月,复游于蒲,舍于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之,亦不甚观览。大略崔之出人者,势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2)之。,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14、,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嘘唏。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涟,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云:“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伏承便示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pian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以来,常
15、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寐之间,亦多叙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y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z),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谓要盟之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
16、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鸣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qu,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诚,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曰:“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
17、树渐葱茏。风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珮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濛濛。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红。言自瑶华蒲,将朝碧玉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ru)馥(f),肤润玉肌丰。无力慵(yng)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喜千年会,俄 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苒苒,旭日渐曈曈(tngtng)。乘骛还归洛,吹箫亦
18、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mm)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箫史在楼中。”,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稹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则为蛟为螭(ch),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 至今为天下僇(l)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于是,坐者皆为深叹。,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
19、潜赋一章, 词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自是绝不复知矣。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附录:李绅莺莺本传歌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姬鬟年十七。黄姑天上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请探讨:男女当事人对分手的态度?O张生的请求意味着恬不知耻
20、,还是旧情难忘?O莺莺的反应意味着是好结好散,还是讽刺挖苦?,1、通过张生与莺莺之间诗赋的往来,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也间接地展现了唐代开明的社会风气,连女孩也拥有受教育的权利。2、故事以男主角张生一开始见到莺莺,便惊为天人。然后徘徊不去,或尾随不舍,或本人加以挑逗,或贿其下人以传情。这种直接与无所顾忌的表现方式,显示了唐代开明的社会风气。3、张生与莺莺之间属于自由恋爱,自由恋爱在当时的社会是被允许的,一些家长也会接受孩子的选择。,以“明月三五夜”一诗答应了张生在西厢房相会,但当张生到来时,她却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当私定终身
21、后,莺莺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待张生赠会真诗后,两人才正式开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崔莺莺的矛盾心理,在责骂张生后不久,莺莺让红娘“敛衾携枕”而至。莺莺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肢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前后态度转变之剧,不但令张生难以理解,想必读者亦不易理解,归结出此中之心理转折如下:,张生是一位“性温茂,美风容”的翩翩佳公子,并且善诗词,张生于她又有救命之恩,莺莺因此早已被张生打动。故题“明月三五夜”相约在西厢,但因礼教观念深植于心,也怪他不按正常程序求婚,却想用私会的方式来追求她,所以临阵反悔,改为责骂。虽然她责备了张生,内心却觉得不忍,加上自己对张生
22、早也倾心,所以再来找他,于是有了自献之事。,崔莺莺的矛盾心理,莺莺是否有难言之隐,其心头阴影是什么?,3、两人私订终身之后,莺莺羞于自己“自荐枕席”的行为,并感到后悔,毕竟这么做是不合礼教的,所以才会在枕边哭泣。过了十余日,莺莺都没来找张生,这期间想必是在情感与理智之间作挣扎。4、张生又赋会真诗三十韵来打动她,这次她终究被张生的才华与情意给感动了,从此两人便抛礼俗于不顾,“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地热恋起来。,张生“自以文挑”时,莺莺却“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
23、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张生将去长安,莺莺却“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崔莺莺的神秘色彩,崔莺莺,作者对莺莺的描写极为细腻,利用一些看似互为冲突的情节,来表现莺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呈现出像莺莺这样的小女子,是如何遭受“爱”的折磨的。从一个端庄的闺秀,变成与情人私下相约的女子,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而现诸于外的,便是一连串令张生费解的举动,在透析莺莺的内心之后,这些举动都是可以让人理解,而且也令人同情的。,张生,非礼不可入。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
24、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张惊,为之礼,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张生,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因赠书于崔,以广其意,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张生,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与崔,求以外兄见,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怜取眼前人,“主题”探讨:鞭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揭露当时社会中确实存在的落后意识和陈腐观念-唐代现实的婚恋观?批判封建社会的门阀制度
25、?揭露了礼教与情感的矛盾冲突?,这个理由太牵强!“始乱终弃”的故事原本寻常。只是,倘若你想甩掉的女人,个人条件近乎完美,恐怕就要花点心思找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了。元稹不愧是才子,眼珠一转,便把责任推了个干净,大凡天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舍。用现代汉语转述一下就是,你完美得都不像人了,我哪还敢娶啊!,在张生的叙述中,有两句话特别值得关注,第一句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翻译过来就是:漂亮女人的美丽不会祸害她自己,但一定会祸害他人。第二句是“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翻译过来就是:我的道德不足以战胜美女的邪毒。“太优秀”能否成为“抽身”理由?托词
26、吧,为“不爱”找个释怀的理由:男性意识,由这两句话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尤物=美人=妖孽”;二是“美是毒药”。如果把他话语里的“尤物”转换成“毒蛇”,“妖”换成“蛇毒”,照样文通句顺所有的毒蛇的毒都不会伤害它自己,但一定会毒害别人我的道德肌体抗拒不住美丽蛇毒的攻击与伤害。,张生说“忍情”,一如玄宗当年面对贵妃被处死,“君王掩面救不得”。中国男人历来于情理两性之间徘徊,为人所认可赞许的,却总是后者那是吴起式杀妻求将,也是武松一刀搠着玉兰心窝,更是张生文人式的刻薄与恶毒。忍情,忍情,儿女自是不能情长,项羽偶然气短,就落得个兵败身亡。张生,不过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男人。,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张
27、生?,显然,后人并不甘愿按照小说作者给出的思路。基于同情弱者心理,人们大多骂张生厚颜无耻,指责他不负责任的态度,以至于他在遭到千夫所指后,体无完肤。由于“自叙传”之说的缘故,就连才子元稹也受到联想性的株连,其道德水平也备受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元稹没有忠骨只有佞气,没有正色只有谀容,君子鄙之,史臣讥之,万世之下,永远被后人瞧不起。,张生与莺莺恋爱的结局是张生对于婚姻“理智的选择”的结果。这样的刻薄,这样的扭曲,这样的不厚道,清代冯班说:“至今读之,犹使人伤心。”陈寅恪直斥其“薄情多疑”。还有人说,这样的话“令人作呕,中国男性的无耻表露无遗”-,他说,她如何如何,所以我不得不尽管,那个如何如何极尽
28、溢美之词,却足以使当事人心生悲凉:如果你因为我不完美而离去,至少我还能努力变得完美一点;如果你因为我太完美而离去,是不是我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毁形象?所以,一旦这样的理由出现,只能说明这个男人是铁了心要离开,藏在华丽的无奈背后的真实障碍一定是一个你依靠自身努力所无法改变的事实,,道德评判与感情评议,陈寅恪先生对元稹的道德评价非常苛刻,“微之所以弃双文(即莺莺)而娶成之(韦丛字),及乐天(白居易字)、公垂(李绅字)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许”,“但微之因当时社会一部分尚沿袭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风,故亦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然则微之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
29、杂用之时,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此话怎讲?,巴尔扎克:“人生最高目标,男人为功名,女人为爱情。”(英国哲学家)培根:“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心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公众评议:善补过?,对爱情来说,公众的眼神有时会带着善意的残酷,而且这种眼神经常是没有原则的。假如一对看起来不合适的人走到一起,人们就会以外在条件上的差异为由希望他们分开,而一对看起来合适的人要分手,人们又会以道德为由要求他们厮守。判断这场爱情的有无:事实同居;证人红娘;证据悄悄写就的情书。,比照现代爱情,元稹是怎样向崔莺莺提
30、出分手的?对于像一声叹息中的梁亚洲这样的男人来说,这个分手的形式非常重要。分手分得好,再见亦是朋友,再见亦是老婆;分手分得不好,可能妻也离了,子也散了,家也分了,最后情人又跑了。所以梁亚洲们整天愁的烦的不是爱情,他们愁的是他们在爱情事件中如何才能毫不受伤地抽身而出。,当外遇之事被妻子宋晓英知道后,第一句话就是:“咱们离婚吧!”同时问他:“你爱她吗?那你爱我吗?”梁亚洲很诚实地说:“我对你们娘俩是另外一种感情,晚上睡觉吧,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什么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那跟锯我的手一样,疼!你们娘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爱着的人,两边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对于花样年华中的周
31、慕云来说,如何才能跟苏丽珍不再错失地走到一起,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他必须用爱来解决他内心的矛盾:他无法与一个不爱的女人如此亲密,亦无法在如此亲密的情况下仍然不爱这个女人,更不用说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同时爱两个人。最为糟糕的是,苏丽珍也是这样的人。这样两个人撞在一起,他们的内心是如此亲密,但是在外表上,却不得不越发小心、生分了。那种爱过于理想,容不得半点虚伪。,一个男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梁亚洲,过于小心又会变成周慕云,总之都是非常苦恼的事情。当然,一不小心和过于小心就是一个男人无爱或有爱的分界。想得开的人说,崔莺莺的结局有什么不好?张生走后,她很快就嫁人了,也许她的现任老公非常爱她。在一个秩
32、序社会中,一个内心自由、行为拘谨的知识女性,应该找一个内心淳朴,善于生活的老公,这是较简易的生活法则。,【人生感悟】,1.爱恨情缘:不论传统的中国社会或现今的时代脉流里,男女两性从来就没有平等可言,二者的从属关系难以改变。在文化价值上,“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从”的概念,赋予了男性上位权力的正当性。“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构筑了男女、主从、上下的性别关系想象。莺莺传中的莺莺对张生的抛弃所持的态度是:“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只自哀其僻陋,未指责张生的无情,实归因于性别角色定位,哀而不怨。,2.男性对“拒绝”的认知、回味与珍藏
33、。为了替无味的爱情添加一点辛酸的味道,请注意使用“拒绝”。中国向来都预设了女性必须拒绝(事实上莺莺基于道德的限制也做到了这一点),元稹续会真诗提到:“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尽管有所拒绝,但仍然情不自禁地投怀送抱、自荐枕席,终于付出了代价。两场拒绝都那么令人刻骨铭心:一开始对张生追求的拒绝,出于一个大家闺秀的矜持和对自我的尊重、自恋;最后对张生求见的拒绝则源于对张生始乱终弃之恨。没有莺莺的两场拒绝,张生就不会如此珍重,这个故事便意味索然。,3.“以身相许”的悲哀。中国传统父权中心的压抑下,使得“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建构女子拥有的只有身体的意识形态,更将身体物化,把传统女性“以身相许”视为理所
34、当然。,4.“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句话包含着很深的含义,相爱的两个人当然想今世乃至来世生生世世都能够长相守,但是并不是每一对相爱的人都能长相守。解决张生与莺莺“爱恨”矛盾的关键是如何将他们捏合在一起,即“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5张生与莺莺之恋是诗意的、含蓄的,不是世俗如火如荼的。他们从恋爱到分手的每一幕都很浪漫而动人。6.张生何曾“抛弃”莺莺?对“莺莺”的诱惑,金榜未题名的他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也许就是当今女性主义者们所谓的“恐女症”。7.崔张爱情告诉我们:“爱”并非意味着一拍即合、永葆热恋的温度;“恨”并非意味着你死我活、反目成仇。有一种爱叫拒绝。,后话,一个完美的女人和一
35、场完美的恋爱竟然是莫名其妙的分离结局,谁能不气闷呢?大概是元稹及其莺莺传让天下有情的男人太过气闷,大家就集体来改编,发誓要还莺莺一个公道,发誓要让“佳人合配才子”。这样传唱改编的结局,是莺莺传被搬上了舞台,成了一出大团圆的西厢记。,小说改编成戏剧多有篡改。莺莺传的改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一次改编实例。当王实甫把唐传奇莺莺传改编成元杂剧西厢记,持续数百年的改编行动终于达到了戏剧上的非凡成功。但是,对于莺莺传来说,这种成功无异于一次灾难。,我们不能不正视一个事实:生活原本没那么美!,西厢记只不过保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情节、冲突,男女主角则完全被偷换了,它的爱情也是别一样的爱情。这次改编因其成功更加糟糕,它完全遮蔽了莺莺传对艰难苦恨的人生现实的描摹,以及对复杂人性的卑微或光芒的观照,呈现出老少咸宜的简单道德愉悦。,思考题,1.结合作者品格,试述张生“忍情”的实质?2.张生为何必一定要抛弃莺莺?是忍情,还是另有隐情?(有无可能喜新厌旧、明媒正娶)3.莺莺传以“不欢而散”结束,西厢记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尾,哪种结局更符合你心意?4.张生与莺莺的故事,含有怎样的“爱恨”哲理?,82,感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