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智慧.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0032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问与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问与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问与智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问与智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界初三年级语文备课组q学问与智慧罗家伦教学目标:1、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 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 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教学重点;1、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 优美语言的积累。教学难点阐述:1、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和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联系:关键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学问为什么

2、不能离开智慧?没有知识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没有智慧的人,从事研究工作,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找到核心所在,研究的总是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二是知识为什么不能离开学问?智慧也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2、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在论证“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中心论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如在论述“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的”时

3、,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论述“智慧不能离开学问”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3、 品评优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作者学识渊博,视野宽宏。文章论述学问和智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例证典型,语言精炼,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品评优美的语言,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评,让学生感受到其语言的优美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素养,可让学生通过仿写例句的形式来加强积累与运用。教学时间:2 课时。第 2 页 界初三年级语文备课组q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教学过程:1

4、、 新课导入。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 塞2、 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3、 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4、 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 ,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

5、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5、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 “冬烘先生”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

6、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6、 研读第二部分:(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 3 页 界初三年级语文备课组q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出示投影片。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

7、何不同之处?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 ,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 ,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 ,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7、 第四节重

8、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8、 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9、 总结归纳全文。(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2)写作特色: 辩证分析 ,说理透彻。 运用多种论

9、证方法,说理充分。 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10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第 4 页 界初三年级语文备课组q附录:一、关于作者:罗家伦(18971969 ) ,1928 年 8

10、月至 1930 年 5 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 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 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 年赴美留学。1922 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 年 8 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 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二、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赵金珊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三、板书设计: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学问与智慧罗家伦板书一(区别)学问 智慧原料 熔炉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有) (无)有学问的笨伯(无) (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板书二(联系)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