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美术鉴赏第 4 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二)主要知识点 中西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差别。 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 因心造境 ”的艺术创作特点。 西方风景绘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空间深度的绘画手法特点。 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 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的手法。 西方风景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
2、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 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四)教学准备 挂图、教参、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多媒体展示两幅作品:中国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西方的油画霍贝玛的乡间村道(请学生观看然后回答:从空间角度看两幅作品有何不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讨论回答,引出课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新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乡间村道的空间符合视觉的真实,色彩真实,像照片一样。千里江山图的空间感更加辽阔,色彩亮丽。 由此导出知识点:中西方的透视:西方焦点透视(知识点介绍) 中国散点透视(知识点介绍) (2)多媒体出示分别介绍两幅作品作者。 (3)设问:为什么中国的山水画不
3、采用科学的焦点透视,空间感却比西方的更加辽阔? 导入: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空间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三远法 (4)多媒体展示:西方风景油画干草车、德累斯顿十字教堂(介绍作者以及背景) 中国山水画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渔庄秋霁图(介绍作者以及背景) 设问:画面的完整度上来观察不同。(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西方的风景画画面形象色彩逼真、完整。中国的山水画却多有留白处。为什么? 由此导出知识点: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空间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出示:溪山行旅图由其介绍“虚实相生” (介绍其特点,多媒体出示相关知识点。) (4)出示: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渔庄秋霁图(引入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至山下而仰山巅
4、,谓之高远。至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至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空间表现手法:三远法 设问:观察三幅作品,回答分别属于哪三远。(学生讨论) 总结知识点:早春图深远、溪山行旅图高远、渔庄秋霁图平远。 (5)鉴赏中国山水画的两个要点: (1)“意境”之美。 出示作品:飞瀑奇峰图清朝石涛(介绍作者) 教师具体介绍:石涛的山水画创作手法和思路:“搜尽奇峰打草稿”。 清代画家对于不同季节不同地理位置的山石的创作体会。(多媒体出示) 学生体会总结:中国上水画的创作特点,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造过程。 (2)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 (用笔、用墨、用色是整个中国画的鉴赏方法。
5、因此,我们将其放在下一节课讲完中国画的三大画科时再介绍。) 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相关练习题,学生巩固知识。 小结:(多媒体展示知识点,随音乐欣赏优秀作品。 )板书设计: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透视手法 中西方的透视:西方焦点透视 中国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 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 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方法: (1)“意境”之美。 (2)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 教学反思: 适当增加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作品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6、,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 第四课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手法。2. 西方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三教学内容:1. 中西绘画不同的构图手法和景物描绘手法:西方画:善于从特定角度深入研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美景。中国画: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自然山水的感受体
7、验,不求在画面上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山水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2. 三远法高远:是从下向上央仰视才觉得高远。深远:可理解为是对山水重叠曲折的纵深感觉的表现。平远: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让人产生平野渺远之感。人物和作品:1.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北宋画家。徽宗时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是中国绘画史上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千里江山图中景色连绵不断,大致可分为几个段落,各段落之间衔接巧妙,过度自然。其首为起伏的山峦山坳间树木茏葱,村舍民居散见于湖岸泊边一桥与湖中小岛相连,两座高山为一水所阻隔,水上架设木桥,桥身结构精巧,此后仍是不断的群山,时而移为近景时而推为远
8、景。2. 霍贝玛乡间村道霍贝玛在这幅画中采用了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布局,使画面空间具有深远感和空气感,令观者如临其境。3.巨然雪景图五代宋初山水画家,江宁(今南京)人,开元寺僧,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体,而又有所发展,善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所绘烟岚晓景壁画,为当时所称赏。亦用长披麻皴画山。后人把他与董源并称“董巨” ,是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4.石涛飞瀑奇峰图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一代画坛大师。石涛是个出家人,自称苦瓜和尚。又号清湘老人,石涛是明代皇族,刚满 10 岁时即遭国破家亡之痛,削发为僧,改名石涛。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
9、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5.干草车是康斯太布尔最著名的代表作,画面自然真实,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他以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向僵死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宣战。6.溪山行旅图 范宽范宽(活动于十世纪) ,陜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
10、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 范宽” 二字款。 7、早春图 郭熙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著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 。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 ,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8、鱼庄秋 图 倪瓒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
11、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桠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入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渔庄秋霁图是倪瓒的代表作。该图所绘了太湖一角的山光水色。近处画一小小的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一的树,隔水两道山丘,和近处的土坡差不多。画中并没有渔庄,大概是根据云林跋中“戏写于王云浦渔庄”来定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