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求椭圆离心率 张军背景介绍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直接给出性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椭圆的几何性质,本人借签“问题连续体理论”,着力体现如下设计思想: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概念的发生、完善过程,展现研究问题的基本程序:实验归纳猜想证明,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2、初步运用椭圆的几何性质,会解决简单问题。3、帮助学生体会怎样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性质,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2、难点:椭圆的离心率教学过程: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很快获得椭圆的如下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长轴、短轴。T:以上几条性质能否全面刻划椭圆呢?S(众):不能。用课件展示几个椭圆,让学生观察,比较。T:这些椭圆除了对称性、顶点、长轴、短轴等共性外,是否还有其它有趣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椭圆的扁圆程度。由电脑展示两个扁圆程度明显不同以及两个大小不同,但扁圆程度不易明显区别出来的椭圆。学生议论纷纷。S1:究竟是什么量决定椭圆的扁圆程度呢?S2:如何判定两个椭圆的形状是否相同?S3:椭圆的扁圆程度与椭圆大小有关系吗?T:咱们做个实验吧。并说明实验过程:(1)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有
3、6 个小组。(2)第一个大组的实验用具是一个硬纸板、两个钉子、一根绳子。第二个大组的实验用具是一个硬纸板、两个图钉、一根绳子,硬纸板上画三个矩形。(3)a、c 是椭圆的两个基本量,给定 a、c 椭圆即确定,其扁圆程度也确定,那么第一组的同学是否可以由椭圆的定义出发考虑,能否用一个量刻划扁圆程度。第二组在每个矩形内画一个椭圆,使其长、宽分别是椭圆的长轴长、短轴长,三个矩形的长、宽各不相同。(学生开始实验,实验完毕,第一组的六个图都展示在黑板上。)T:第一组的同学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量能刻划椭圆的扁圆程度,派个代表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好吗?S4:a、c 这两个量共同决定椭圆的扁圆程度。我们组画了两个
4、椭圆,发现在图钉位置固定不变的前提下(c 相同),绳长越长的,椭圆越接近圆;绳长越短,椭圆越扁。(其他同学认可)学生受到启发,提出问题。S5:如果 a 不变呢?T:是呀,a 不变会怎样呢?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很快得出结论。S6:我们画了两个椭圆,绳子不变(a 不变),C 越小,椭圆越接近圆;C 越大,椭圆越扁。T:太棒了,但能否将这种定性描述定量化呢?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椭圆的扁圆程度呢?学生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发现问题答案。S:用 a、c 的比值。 越小,椭圆越接近圆,越大越扁。T:“越小”有多小?“越大”有多大。S:0 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下表:c不变越小不变越大a越大不变越小不变离心率越小
5、越大形状椭圆越接近圆椭圆越扁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联系问题连续情境”,使全体学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试验探究、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课后将成败进行了反思:1、我认为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创设变换绳长,图钉位置等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离心率变化对椭圆的形状影响实践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解决。2、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气氛活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数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4、尊重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在倾听学生发言时,还不够耐心,有时有抢话的现象。2、板书可采用图文结合,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更具体形象地做到表达的有效性、条理性。充分让学生有意识地获取和读懂板书,形成合理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