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析生态文明视野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目标摘 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相依相存,相互促进。新型城镇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质内涵是人的城镇化,是围绕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等重要问题而展开。宜居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城市真正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价值目标 Abstract: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pendent existence, promote each other. People oriented is the core val
2、ue of the new town, Easy living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own to take man as the starting point, promot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o that the city really become suitable for human habitation of the home.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 ecological
3、 civilization ; value goal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16(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令世界瞩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由城镇化所引起的资源环境约束瓶2颈突出。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城镇化率 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如果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
4、、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新型城镇化是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传统城镇化的一种超越。中国的城镇化必须注重生态文明,走以提升质量为主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而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与目标则是关键所在。 1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相依相存,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载体,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1.1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新型城镇化是以追求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就是要建设集约节约、生态、和谐的
5、宜居城镇,逐步转变过度消耗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改善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3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及和谐型社会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推进城镇化,必然带来对资源需求的增大,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加剧,环境问题将会更
6、加突出。因此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过程,使城镇各项资源达到优化配置,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必须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安排城镇的空间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要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浪费、高排放、大拆大建式的城镇发展模式,做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集约节约,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 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只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通过培育具有绿色低碳发展能力的产业和企业来
7、促进全社会集约、节约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必然会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从而优化美化生产和生活环境,提升城镇的宜居水平,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通过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形成绿色环保的理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普遍的共识,从而全面地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42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中心,既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价值,又把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
8、发展过程都要回归到人本身,将人的需要、人的发展能力、人的幸福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2.1 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早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 ,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以人为本”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十八大习近平的“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无不体现了执政者勤政为民的理念和精神。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现实的人是马克思考察人的问题的根本
9、出发点,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不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人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平等、完整、和谐、自由的发展,包括人的生活、人的各方面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展现。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5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他认为只有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谈得上其他的高级需求。经济水平低时,人们的公共需
10、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上;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就进一步产生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以及个性发展等许多新的需求。在社会关系的发展中必须把个人的需要加以综合,形成全体人民的一般需求或共同需求,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顺应人性的内在要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2.2 新型城镇化本质内涵是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到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连续性过程。城镇化对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人的潜力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居于城市。沙里
11、宁也曾强调“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安适的家园”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迈出了巨大的步伐。改革开放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城市扩张趋势明显。但是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的局限,急功近利的城镇化发展观念的引导,传统城镇化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城镇化早期主要表现为物的城镇化,追求以高楼大厦为标志的城市形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视城市主体人的存在与需求,淡化了人的6生存质量。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反思,其本质内涵是人的城镇化。 “发展城镇要依靠人也是为了人,城镇化的一切应当围绕人
12、的城镇化来展开” 。新型城镇化绝不是简单地建高楼、建广场,实现人口的空间转移,而要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新型城镇化的关注点是人,是围绕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等重要问题而展开,各项规则的运行、政策的实施,都必须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关怀人的生存处境,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标:宜居 宜居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标。宜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统一。宜居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是新型城镇化应该追求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13、 3.1 宜居的基本内容 狭义的“宜居”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环境,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 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 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7自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自然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空气质量良好、绿化面积适当
14、、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体系便利等 。而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注重文化、教育功能,促进公共环境品质提升和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等。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3.2 宜居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庄子 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在马克思主
15、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中,马克思认为, “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人不要消极地顺应自然,而要积极地顺应自然,要十分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类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这样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达到一种互为有利的状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资源环境基础的好8坏直接对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产生制约和反馈。如果不顾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为所欲为地去主宰自然、破坏环境,我们最
16、终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追求规模、经济、速度,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自然一味征服欲攫取,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惊人,最终导致资源环境和人居环境严重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远去。环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它对人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我们在盲目建设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把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宜居城镇摆在首位,努力建设资源集约的、环境友好的、适宜人生活的新型城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4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宜居目标 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和核心要义,也是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破解资源环境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选择。 4.1 将以人为本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进行,充分尊重人的需求和发展权,追求社会的公平发展和机会均等,实施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化解社会不公。在布局规划、产业发展、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9同等待遇,促进农村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