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宝”诞生的秘境“文物”出关记 1997 年底,南方某城市海关。 一个持因私护照的男子在办理出境手续时,被海关人员截留,原因是在他随身携带的行李中发现有三块古玉。文物出境是违法的,于是人和东西一同被移送公安机关。 男子姓薛,护照显示为安徽蚌埠人。男子反复解释,那三件玉雕并非古玉,而是自家作坊的产品。是自己亲手所雕,带出国是要送给朋友。公安人员岂能轻信他的话,东西送到文物部门鉴定,得出的结论是:三件玉雕皆是某博物馆藏品,国家一级文物。 偷运走私国家一级文物,已经够严重了,还有文物的来路,怎么从博物馆弄出来的?背后都有什么人参与其中?从护照记录看这薛某已数次出境,还有什么东西被弄了出去? 这定
2、是一桩大案! 专案组迅速组建,第一件工作从文物来源查起。可是到了某博物馆,馆方表示文物并未失窃,仍好端端保存在馆内。办案人员一头雾水。没办法,只好扣下东西,放薛某回蚌埠,要求他再做三件同样的玉雕,以证明他的说辞。 三个月后,新做的三件玉雕送来,办案人员再次送到文物部门。鉴2定专家答复:“上次不是鉴定过了吗?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没问题。 ” 办案人员拿出上次查扣的三件玉器,鉴定专家顿时哑然,继而连呼:“绝技!绝技!” 成品轻易不示人 我曾数次到过蚌埠,没有见过薛某,但结识了那里几位玉器行当里的朋友,有开玉雕厂的,有开玉器店的,也有专门被玉雕厂老板雇了去,专事仿古件制作。像这种被特殊雇用的人,手艺自
3、然没得说,手下带有若干个徒弟,老板指定做什么便做什么,从高古三代到宋元明清,大件小件,都做得来。当然他们必须遵循严格的规矩,做什么不能对外讲。做出的活儿不能带出厂。哪怕是照片,也绝不能让外人看。 一个周末,我和北京玉雕大师李东乘车赶往蚌埠。到了蚌埠,在一位李姓老板的店里,我们看到有仿周的璜,仿汉的璧,仿南北朝的辟邪,年代更早一些还有仿红山文化的玉?、良渚文化的玉琮等。李东看后很是惊讶,每件东西做工都一丝不苟。一件仿汉的出廓谷纹璧,直径二十多厘米,如此大的器形,地子碾得格外平整,好孔、廓沿、每颗谷纹蜷曲的尾线,都无可挑剔。现代砣具的痕迹最大限度地做了处理和掩藏,唯一让内行人看出名堂的是那沁色。沁
4、色是玉器入土或在保存过程中,接触自然界的矿物质,自然形成的一种玉质颜色的内在变化,而眼前玉器上的沁色,要么有种漂浮感,要么留下了火劫纹,要么蹭上土灰和朱砂。李老板倒是实话实说:“仿古就是仿古,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买3家来了,我说明是仿品,你拿了货,出了我这个店门,你怎么说是你的事。 ”李老板的话不是没有缘由的。大凡玉商从他的店里买了东西,拿到外边谁还肯说是仿品?内行买家终归是少数,说不定一件东西就卖出个天价。 伪古东西,拿去挣境外文物贩子的钞票,涉及的是商业道德问题,不存在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但近年来一种动向不能不令人警惕。有些伪古玉器,一些人想方设法弄出境外,在外边倒几道手,最终常常又弄回国
5、,制造出一种“文物”回归现象,然后拿着入境证明,堂而皇之地进入各种拍卖会和收藏市场,身价自然就大大地得以提升。这种“脱胎换骨” 、 “瞒天过海”的手法,其欺骗性和危害性,自不待言。 代价:污染严重 蚌埠个体玉雕作坊,以仿古为主,我们先来看两剂配方。 配方一:氢氟酸溶液,浓度 10。将器物浸泡 410 小时,器物表面即生成白灰皮。着加沁色,用高锰酸钾,做出的黄色即为铁锈黄;用硫化汞,做出黑色即为水银沁;用碱性橙,即做出枣红皮或洒金黄。 配方二:硝酸、硫酸各一半,加 50水,浸泡器物,时间因玉质不同酌情把握。此方主要用于咬缝,添加硫化汞、磷苯二钾酸、碱性橙等,即可得到各种沁色。 这是这些作坊给玉器
6、染色最常见的配方,并不复杂,也不神秘,即使一些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可掌握操作。 4这些作坊,多数既是住宅,又是生产车间,也是做买卖的店铺。做成的玉坯经酸碱处理后,接下来的工序便是烘烤。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液化煤气罐,罐子上接一根长长的胶皮管,另一端安装一个像氧焊枪一样的操作工具,点燃煤气,使用喷射出的火苗烘烤那些半成品玉坯。操作者面前还有一盆水,一只鬃刷,烘烤几秒钟,鬃刷蘸水淬激,再烘烤,再淬激,如此反复,玉质就起了变化,变得疏松可以吃色了。到了这种程度,再给器物不需要颜色的地方涂上蜡,着色之处暴露,开始上色。上色的颜料,便是上边所说的各种化工物质。着色深浅视需要而定,有的要上若干遍
7、,最后用油石、细砂纸打磨抛光,或用布砣蘸上三氯化二铈抛光。还有一种方法,把器物放进一种特别的滚筒内,加金刚砂、玛瑙粉或细锯末来抛光,称之为滚光。 北工地离蚌埠最大的民营玉雕企业正东玉雕厂不远,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玉雕作坊云集之处。这里一幢幢新建的居民楼拔地而起,与新建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地面环境。走进街巷,许多人家门前都流淌着红色的、绿色的、黑色的污水,都是处理过玉器的化学废水。这些污水从作坊排到大街上,有些人家干脆就在大街上冲刷打磨玉器,污水就在工人脚前漫成一条小溪。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在房前屋后,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在这里,我见一个老妇人正在家门前用破抹布擦拭玉器。有人做这活儿时戴着
8、胶皮手套,老妇人却赤裸双手,那手已被化学染料染成绛红色。我问她知道不知道染料对身体有害,她对我的问题很茫然,半天才回答:“不用手干,那用什么干活呀?” 5诱惑:近 10 倍的利润 这种状况并不是蚌埠所独有,而是如今仿古玉雕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玉雕仿古异常活跃的西安、徐州、南阳、扬州等城市,我都曾目睹过类似蚌埠的情况。这已经成为毋庸讳言而又必须正视的现实。 正视是一方面,能否解决是另一个问题,对此我持一种非常悲观的态度。 最大的难点在于,仿古玉器有市场,能卖钱,这就决定了很难轻易剪除其弊端。 让我们把视线仍投向蚌埠。 蚌埠仿古玉雕走得最火的是被当地人叫做“怪兽”的大型摆件。在北
9、方,这种东西人们称做貔貅,传说是龙的儿子。 蚌埠几乎每家作坊都做“怪兽” ,经烘烤酸碱处理,身上布满红色或黑色纹理,大到数十斤、上百斤的有,小到手把件也有,多是岫玉或地方杂玉。这种玉料,几元钱一公斤,一件个头不算小的“怪兽” ,料钱百把十元,工钱在当地很便宜,也就百八十元,成本不到 200 元,批发价却能卖到三四百、四五百,而拿到各地的店里,价钱可以标到上千元。这样的赚头,如何能让厂家商家罢休? “怪兽”真成了怪兽! 目前中国法律面对玉器作旧伪古,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摹和伪的界限有时很难划分清楚。厂家生产,法律是难以干预的,商贾6在说明是仿品的前提下销售,法律也奈何不得,但在五花八门的销售渠道里,商贾怎样介绍这些东西,那只有天知道了。他就是昧着良心说瞎话,明知是伪古的东西却说成古物,你又能怎样?他会说:我看它就是古物!在玉器这个特殊行业里,中国现行法律还有很多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