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韬与中国报刊19 世纪 70 至 80 年代,近代中国产生了首批为数不多的国人自办中文报刊,打破了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垄断局面,书写了近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光辉灿烂的报业奋斗史。王韬是近代首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者当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创办了近代历史上影响最久的中文报刊,而且以大量思想个性鲜明的评论文章,完善了传统报刊的结构构成,奠定了后代中文报刊重视评论的优良传统。 王韬(18281897),江苏吴县人,原名利宾,又名瀚,1862 年改名韬,字仲强,又字紫铨,有搜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王韬出身寒门,童年启蒙教育是在母亲的督导下进行的。少年王韬的读书目的明确指向封建科举考试,希望一朝中式而名扬天
2、下。1846 年王韬随父亲一起去南京参加举人考试,最终未获通过。王韬的积极斗志受到极大挫伤,他开始抱怨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三年后,王韬的父亲不幸去世,家庭责任和生活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王韬于 1849 年秋接受新教伦敦会办“墨海书馆”聘请,担任中文编辑,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报刊事务,并进一步研究西学。 近代意义上的报刊由四大要素构成:新闻、评论、广告和副刊,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报刊评论又被喻为报纸的号角和灵魂。然而在中国报业史上,报刊评论的出现却是十分艰难的。近代中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和王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报刊评论第一人。21815 年 8 月,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3、在南洋的马六甲问世,其主编是英国传教士米怜。月刊上每期均有站在基督教立场上的一些言论,这便是中文报刊评论的雏形。1833 年 8 月,我国境内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主编郭士立同样是传教士,但他却对世俗社会问题有着更大的兴趣,再加上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内在驱使,促使他很快将月刊的内容重点“从天国转向了人间” 。另外,这一时期的其他“外籍”中文报刊也都很重视报刊评论的地位,其发展呈雨后春笋之势,这种局面引起了满腔爱国之情的近代中国报业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积极努力地投身中国人自办报刊的伟大事业当中,而王韬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他认为外报“其所言论,往往抑中而扬外,甚至黑白混
4、淆,是非颠倒” 。中国人只有自办报刊才能有效地维护华人的尊严,并为国家的早日富强尽一份力。 如果说王韬开始参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并研究西学,是由于科场失意和生活压力被动所致,而此后他走上发展民族报业的道路却是 22 完全出于时代思考的自觉。1840 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上至下每一个中国人的自尊都受到极大的侮辱;内困外扰的中国,1851 年至 1864 年又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处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王韬选择了一次“暖昧的造反” 。1862 年,王韬以假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将刘肇均被清政府通缉,同年 11 月逃亡香港,从此坚决
5、走上针对清政府的精神造反之路。在香港期间,王韬更多地接触报界人士,并有机会游历了英国、法国、日本。西方报刊事业的发达更激发了王韬创办中国3人自己报刊的极大内在动力。1874 年 2 月 4 日, 循环日报创刊,该报由王韬、黄胜、温清溪等人集资,中华印务总局主办。不久之后负责人黄胜离开,王韬接管所有报务工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循环日报成为我国第一批自办报纸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报刊。 循环日报创刊时每期两张四版。第一版为行情版,限香港地区市场;第二版为新闻版,包括“京报全录” 、 “羊城新闻” 、 “中外新闻” 。其中的“中外新闻”栏内容以评论处于首要位置;第三版为航运消息和广告;第四版为广告和
6、启事。 循环日报的版式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基本没有变化,这种版式已经和现代报刊的要求十分接近。和同一时期的报刊内容相比, 循环日报特别重视报刊评论的地位。基本上每期都有一篇评论,有时多达两三篇。这是和王韬本人的办报思想相符合的。王韬作为循环日报的主编,极其重视评论在报刊中的地位。他自己就是一位在报刊评论方面高产的写作者。他的著作?|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其中收录他在循环日报和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或未发表的政论文章有 100 多篇。对于报刊评论文章的风格,王韬认为“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使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 。至于报刊评论的内容,王韬也赞成以经世致用为
7、主,不要玄虚或无病呻吟。王韬第一次极大地挖掘了中国古典政论文体的报刊评论特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 王韬认为国人办报的目的应该是“立言” ,必须要“博采舆评” 。王韬除了为循环日报写作评论之外,还为申报 、 万国公报等报刊写稿,其社会影响十分广泛深刻。可以说,王韬不仅要通过报刊评论4来实现中国报业人士的“立言” ,同时更要为中华民族“立言” ,展现近代报业人士在国家民族危难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另外,王韬还注重报刊编辑工作人员的培养,产生了像钱昕伯、洪干甫、胡礼垣这样一批近代著名的报刊评论家。中国人自办报刊中评论的出现使得中国报业的历史终于走出了古代阶段,报刊的结构布局和精神面貌
8、都焕然一新。 在循环日报创刊之初,王韬便一再地特别强调国人自办的独立性。他宣布:“本局倡设循环日报,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我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馆可比” , “是报之行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 。外国传教士大办“外籍”中文报纸,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度里日益失去言论的阵地。王韬强烈地意识到了报刊独立对中国人的重要,通过报刊独立来支持中国社会的“变法自强” ,是近代中国报业人士唯一所能尽力的渠道。王韬相信天下国家之势强弱循环极而必返,国人所能作的只是积极地投身到“变法自强”的社会大潮当中去。在中外时事政治评论文中,王韬激愤地揭露俄、日、英、法等国的侵略野心,明确地警示国人“强邻环视,伺隙而动”的严峻局
9、势。在国内新闻评论文中,王韬对中国当时民心涣散、官民矛盾日益加深表示出极大地忧虑和不满,主张“凡民间之事悉听民自为谋” ,中国人已经到了急需改变陈旧观念的时候。泥古派的“迂腐之士”反对变通,而王韬却认为学习西方先进的技艺,实现中国的富强实为当今“风气所趋,即圣王复生亦不能泥古法而罔所变通者也” 。王韬的报刊评论文章时刻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自强救亡精神,他的文章对孙中山、康有为、郑观应、伍廷芳等人的思想产生过影响,对转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5必须指出,王韬及循环日报所鼓吹的新政主要是指学习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而并不触及中国社会根本的封建政治体制。在王韬思
10、想的深处,他仍然肯定中国封建道统的至高无上,西方国家的奇技淫巧不过是“偏于器之一端耳” 。中国在走向强盛的过程中, “不变者道也,屡变者法也” 。 “变法”可以, “变道”却坚决不许。 综观王韬的一生,创立中国人自己独立的报刊事业是其主要的社会活动,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也正是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体现。王韬借鉴了当时西方国家先进的报业操作技术,然而他思想观念上却始终不能超越近代中国的时代束缚。青少年时期的王韬接受的是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训练;到达上海后,他又接受西学,游历英法等国。他比后来清政府公派的留洋学生更早更长时间地在西方社会“度过一段有意义时光” 。特殊的个人经历使王韬比大多数中国人能够更早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然而他却醒在一个封建保守势力极其强大的时代,个人的努力最终只能以无奈的叹息宣告结束。王韬晚年定居上海,著书立说,直至1897 年 5 月病故。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体育学院社体系,71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