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古代的媒妁及其称谓媒妁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可以说无媒不婚。而所谓“媒” ,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 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问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赖媒往来,以传婚姻之言也矣,或即为使 。 ”媒妁是古代男女婚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人,是婚俗礼法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我国,媒妁有自己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形成了各色称谓,反映了我国古代婚俗文化的一些特点。 关于媒妁的起源,历史并无明确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据宋人罗泌路史?后纪二记载,女娲“祷于神祗,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
2、,是日神媒。 ”罗苹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 ”女娲为媒,可算是媒人的祖师了。这也说明在远古时期已经有媒妁存在了,它应该是人类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变后的产物。至殷周时,媒妁的作用日显重要,没有媒人,就没有婚姻,即使是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也必须通过媒人来正式提亲,否则当事男女就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以及诗经?卫风?氓中所说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讲的都是当时媒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周代政府还设有官媒,据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
3、嫁。凡娶判2妻人子者,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官媒掌管着出生的人口,限制着男女的婚嫁年龄,不但撮合男女,还负责实施类似现代婚姻法所规定的条律。官媒的权力之大,凭着一本花名册,便可操纵国内男女的婚姻。至春秋时,官媒的设立已成为一种制度, 管子?人国篇记载“凡国皆设有掌媒” ,国家对男女婚姻的管理已经制度化了,这当然也是我国古代礼制文化发展的结果。战国以后,官媒就逐渐为私媒所替代,但并未完全消失。私媒当时在民间广泛存在。很多私媒为了撮合成功赚取谢礼,就难免有吹捧坑骗之嫌。战国策?燕策中苏代对燕昭王说:“周地贱民,为其两誉也: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
4、男富。 ”这里的贱民说的就是私媒,他们中有的为了谋取私利而欺骗男女双方。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也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班固白虎通载:“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 ”清代陈立注:“将欲与被合婚姻,必先使媒氏通其言婚必由媒交接。 ”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孟子?滕文公下)如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即使要改嫁,也要通过媒人,可见在汉代媒妁依然重要,沿袭了前代遗风。到了隋唐,媒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唐律?户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 此前男女婚配必有媒人还是一种礼法的要求,但在这里,媒人已
5、成为必需的法律条件。到了宋代, “说媒”已成为一种职业,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汴京“有媒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宫3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凉伞儿,皆两人同行。 ”媒妁已有阶层之分和职业化的服装。当时媒妁已经有了自己专门的行会组织,行会就是同行业的联合组织,有自己的行规,而国家通过行会控制管理媒人这个行业。元代对媒妁的管理也很具体,当地的媒人由乡社推选而产生,然后官方进行登记,然后颁发行媒的学习手册至元新格 ,让他们熟悉行媒的章程和律令。明清两代的明律和清律也基本沿用了唐宋有关媒妁的法律,规定媒妁在婚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对他们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媒妁
6、能够在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并且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确定下来,是与我国古代特殊的以血缘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结构息息相关的。为了保护男方的家庭财产,保障女子有基本的生活保证,男女双方需要一个中间人对双方以财产为中心的各项条件进行反复的比较衡量,代替对方进行讨价还价;并且古代缔结婚姻的“六礼”程序繁杂,不经专门的职业人代劳是很难完成的。 在媒妁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形形色色对媒妁的称谓,这些称谓或褒或贬,反映了人们对媒妁既恨又爱的复杂文化心理。下面对这些称谓作以介绍。(1)伐柯人。这个称呼来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所以后世称媒人为“伐柯人” ,称提亲为“伐柯” ,称作
7、媒为“执柯”或“作柯”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嫁娶”条载:“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 ”即指媒人说亲。(2)冰人。这个称呼来源于晋书?索?传 ,据说令狐策梦见自己立于冰上,与冰下人语。醒后使占梦者索?卜,索?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4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 ”后世遂称给人作媒为“作冰” ,媒人便有了“冰人”的称呼,甚至把缔结婚姻双方送给媒人的礼品叫“冰敬” ,岳父则成了“冰翁” 。(3)红娘。这是今人用得最多的称谓,它来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 ,王实甫据此改编为西厢记杂剧。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莺莺的侍女
8、红娘从中设谋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后, “红娘”便成了媒人的美称,是一个带有明显褒扬情感的称呼。(4)月下老人。这个称呼来源于唐人李复言所作传奇续玄怪录?定婚店 ;“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问:所检何书?云:婚牍耳。 又问:囊中何物?云:赤绳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绳一系之,亦必好合。 ”此后,月老的传说逐渐传开,后世因又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简称“月老” 。由于月老撮合男女因缘时以红绳为工具,所以后世有“千里因缘一线牵”的说法,一些地方在婚姻仪式上便有牵巾礼仪。(5)马泊六,亦称“马伯六”或“马佰六” 。这个称呼常用于贬义,指为了收敛钱财而为男女搭桥的老
9、妇。如水浒传第 23 回写王婆自云“老身为头是作媒,又会作牙婆,也会抱腰,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 ”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清代褚人获纂辑的坚瓠广集中云:“俗呼撮合者曰马佰六 ,不解其语,偶见群碎录:北地马群,每一牡将十余牝而行,牝皆随牡,不入他群愚合计之,亦每伯牝马用牡马六疋,故称马伯六耶?” 也就是说“马佰六”讲的是公马和母马在马群中的比例,这种以马指媒人的称呼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低意味。但是关于这个称呼的来源也有另外的观点,后汉书?马援传:“昔秦人有陇之地,为周牧马。时天子以肆马之乘5为尊而居出有行。秦人居陇地而逐土人,每有俘者,男皆奴之,唯女留之于马槽而伯(泊),以供兵士。故兵士皆以
10、马伯留为乐。 ”可见, “马伯留”在这是指俘获来的女子,但后世却演变为对媒人的称呼,其间的演变过程怎样,还有待进一步考察。(6)保山。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如红楼梦第 119 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 ”因此,旧时亦别称媒人为“保山” 。除了以上比较为人熟知的媒妁的称谓外,根据清梁章钜称谓录 ,媒人的称呼还有以下几个:涓人、中涓、媒媪、媒介、良游、媒伯、媒娉、骞修等,此不赘述。 媒妁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是我国礼制文化和婚俗文化的一种反映。媒妁的存在,对古代家庭的管理乃至社会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媒妁也确实在事实上造成很多家庭和婚姻的悲剧,当然这些悲剧归根结底是封建伦理制度造成的,但是人们在无法冲击现存制度时,只有把矛头指向媒婆。这从人们对媒人五花八门的称呼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