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问之,不亦乐乎.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3117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而时问之,不亦乐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而时问之,不亦乐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而时问之,不亦乐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而时问之,不亦乐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而时问之,不亦乐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而时问之,不亦乐乎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让 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随时提问的习惯?问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笔者以语文教学为例对校内师生开展了调查。 二、调查和分析 (一) 学生主动发问能力的调查与分析(调查表略) 调查中发现:(1)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提问人数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提问人数只占所调查人数的 10.4%,明显偏低。说明学生没有养成随时发问的习惯。 (2)学生曾向老师提问,低年级学生向老师发问课外多于课堂;能对老师所提供的答案提出过异议的占 1.8%,高

2、年级学生居多;敢在课堂上和老师展开争论的学生廖廖无几。 (二)造成学生主动发问能力弱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2从表 1、表 2 中可以看出造成学生主动发问能力弱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师主导过分,课堂提问过多,没有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并且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造成学生学习上对教师的过分依赖,造成学生只管听,只等着教师提问的一种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更严重的是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调查中发现学生有上课觉得无事可做的不良倾向,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提问只要有几个好学生回答就可以了,而其他的学生只是处于“听众” 、 “记者”状态。有的教师虽然已发现这个问题,但也只是在课的最后问一下学生:“你们还有什么不懂吗?

3、”而学生只有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瞬间产生的问题,才是比较精辟的,是智慧火花的突然喷射,过后就会消失,所以最后提问效果是不好的。 三、措施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实施。 1.以问带问,激发认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关的情境,以激起学生设问深思发现解决问题。 “不协调”必须要先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多种多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

4、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3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例如在浙教版义务教材小语第六册中的烧纸船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拿出一只干的纸船,问学生:“这只船会燃烧吗?”然后当众烧毁,又拿出一只装满水的纸船放在火上烧,发现这只船没烧掉。这时,学生就感到很奇怪,纷纷问:“老师,为什么这只纸船不燃烧?”然后让他们上来观察,原来里面装着水,于是学生又纷纷提问:“为什么船装了水就不会烧起来呢?”这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 、 “悱”状态,急切地等待老师解答,这时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2.以问提问,提高教学的认知和“原动力”

5、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教师要注意不断创设“提问”情境,善于把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显露给学生,让学生有“问”源。那些新颖有趣、逻辑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变的教学内容,均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例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27 鱼游到了纸上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故意把课题写成了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哗然,立刻指出书上是用“游”而不是“画” 。教师故作愕然,问,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于是持不同观点学生开始争论:鱼究竟该“游”还是该“画”的问题,这时教师马上引入课文内容,让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找出关键词句

6、来说明用“游”的理由,在此基础上,还要作必要的深入, “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从而体会到画鱼青年的忘我境界和刻苦学画的精神。 43.边学边问,促进参与的广度和自主性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发现问题,也不善于提出问题,他们习惯于听老师提问,举手答问,当老师要他们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往往愣住了,有的马上说:“没有” 。学生从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题,从不敢提问题到大胆提问题,是有一个培养过程的,要有耐心指导。 (1)引导学生深入书本,多思好问 书本中的课文既是知识又都是问题,需要经过“消化”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之一就是要读懂书,多思考,勤提问,鼓励学生从最简单的

7、字词开始提问,如:“北”这个字的笔顺怎样?“到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虽然很简单,但说明他们能认真阅读,发现问题后,还能毫无顾虑地提出来了,老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如:“提得真好!”这样,提问的人数就更多,劲头就更足了。 笔者就浙教版小语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作了一次统计,学生提出了如“什么叫老天爷?老虎为什么怕老天爷?” “老虎为什么不一口把狐狸吃掉?” “为什么用假不用借?”等 16 个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问人数占全班(46 人)人数的 34.8%,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发问能力。 (2)帮助学生提高提问质量 教师在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的同时,又要防止学生漫无边际提一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

8、,应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第一步: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判断一下你们认为这些问题中的哪些问题提得好?5为什么?第二步:给出提问题的范围:不理解的词句;不理解的课文内容;不理解的标点等。第三步:让好学生带头提问,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第四步:养成边预习,边提问的习惯。可用小纸条的形式,夹在预习本里一起上交。这样老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并进行归纳分类,同时围绕学生的提问,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做,就使学生从“消极的待问状态”“积极思维随时准备发问状态”提出问题产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欲望师生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到浙教

9、版义务教材小语第二册司马光砸缸这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司马光为什么只一个人砸缸?如果他叫大家一起砸,就会更快地救出孩子了。 ”使课文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又如浙教版义务教材第六册中的自选商场一文,有学生在预习中就对“塑料框”中的“框”提出异议,认为应该用“筐”,结果这确实是教材中的一个错别字。 4.动态设问,深化问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师有时要装装“糊涂” ,偷偷“懒”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当学生陷入困境时,教师要顺势利导,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深入读课文,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等手段,使学生

10、的模糊感觉变得清晰起来。例如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一文,学生开始认为“发愤”就是“发奋” 。教师不直接指出不同点,而是欲擒故纵,先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形成探究的期6待,当学生深入文本,潜心研读,在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发愤”比“发奋”好像更深一层,这是老师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找出它们之间词义的区别,再读读课外链接材料,让学生讨论到底用“发奋”还是“发愤”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最终罗列出用“发愤”的理由至少有 6 个之多。在熟知课文内容和背景的基础上,作“有源之水”的辩论分析,不仅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结论,更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升华了主题。 【参考文献】 王道俊、王汉澜编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苏列?符?赞科夫著.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版. 小学语文教师2002 年第 9 期 小学语文教学2008 年总第 309 期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一小) 责编 / 张新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