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部“文字的长征”笔谈胡世宗日记2006 年 8 月,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部浩浩 8 大卷,洋洋 408 万言的大书胡世宗日记 。这是军旅诗人胡世宗 45 年从军和从文真实而珍贵的记载。该书问世后即受到文学界的关注。贺敬之题写书名,老作家袁鹰在序中称该书为“文字的长征” ,是“生命长征史、心灵长征史” 。不久前,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等单位召开了此书的发布会,一些读过该书的作家、评论家和胡世宗的战友、诗友给本报寄来文章,本报特选发其中一部分以飨读者。编者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 8 卷本的胡世宗日记摆到我的面前,让我感到十分惊奇。一是惊奇于作者的毅力。我们常说持之以恒,可若真正做到
2、持之以恒是很不容易的。能把日记坚持写下来,并且写了 45 年,这实在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没有超常的惊人的毅力肯定是做不到的。二是惊奇于作者的勤奋。熟悉世宗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个勤奋的人,我曾为他的诗集鸟儿们的歌 战争与和平的咏叹调和散文集当代诗人剪影等多部作品写过评论文章。他创作出版了诗、散文、评论等各种著作近 30 部,还有其他体裁的创作,如小说、电视剧、歌词,其中他写的小说曾被小说选刊转载,他作词的歌曲我把太阳迎进祖国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他随军区文工团去南海西沙慰问,来去 47 天,写了 80 余首诗;他2参加总政组织的赴南疆前线采访,写出了小说和报告文学,还出版了一本诗集;他与诗人
3、结伴同走红军长征路,写出了许多散文和诗,人还在长征路上,就有诗文发表在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等报刊上。世宗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人。三是惊奇于世宗记录生活的耐心与细密。我粗粗翻阅了他的日记书之后,真的惊奇于他怎么能把逝去的日子记录得那么清楚、鲜明,这部日记让我回忆起好多忘却了的人和事,文坛大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普通百姓的伦理来往、日常生活,亲人、朋友、同事的一件件大事小情,皆在日记的记录之列。我认为这部书留下了当代一个军旅诗人生活的深深的足印,留下了他和许多人生命的切片,这其中有岁月的留痕、擦痕或许还有划痕。看到 1980 年 8 月与韩作荣、李松涛、方冰、阿红等众多诗友参加北戴河河北诗会的老照片
4、和文字记载,感慨系之,岁月无情催人老啊!我们当珍惜生命的宝贵时光,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 袁鹰先生说这部日记是世宗从学校到军旅到文坛的生命长征史、心灵长征史,充实而多彩。先生的序文说是知人论文,再恰当不过了。 朱亚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社长、作家) 世宗和我的交往,从 1963 年春天初次见面算起,至今快有 44 年了。我对他为人的热诚、做事的认真、追求的执著,该说是不乏了解的,也早就知道他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当他这 8 大本日记摆在眼前的时候,我还是感到非常震惊,随之就是由衷的钦佩。 我对世宗说过,看了你的日记,想起一段历史。1798 年拿破仑远征3埃及,德农男爵随军南下,用画笔素描沿途所见的古
5、迹、景物和民情风俗。拿破仑看了画稿,听了汇报,当即决定成立两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勘测德农见到的画到的宫殿、神庙、陵墓等古代遗址。战后,拿破仑下令帝国印刷局出版埃及行记 。这部巨著共有 24 卷,包括 3000 幅绘画,德农的画稿占了很大比重。尼罗河流域古文明在 19 世纪的重新发现,举世公认是从拿破仑一世和德农男爵开始的。 画家德农走一路画一路,从吉萨金字塔画到埃及的第一瀑布。诗人胡世宗则是走一路记一路,这一路长达 40 多年,北至漠河南抵西沙,两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路他就重走了两遍,眼界之宽广、笔录之丰厚,令人叹为罕见。史学家称赞德农“一枝笔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埃及” 。世宗这枝笔更了不起,
6、可以说记录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400 万字的日记,既有事件实录,又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有相关人物的行迹、言谈、文稿、书信、照片,乃至非知交不得见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还有当时当地小环境与大背景的具体写照。如果以史料定位,这份史料堪称独树一帜。通常而言,史笔择要记事,对人的心理和事物的细节一般是略而不记的。而世宗笔下多是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质感化记述,不少篇章是可以当作随笔或散文来阅读欣赏的。文献性与文学性、史料性与可读性熔于一炉,这是胡世宗日记突出的特色之一。 前不久,国防大学原政委李文卿上将打电话给世宗,说日记中的一些事情,比如在创作室骑自行车沿黑龙江采风,比如军队南北作家交流互访,很值
7、得回味,对研究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很有帮助。李政委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这两项活动都得力于他的决断和支持。 4回顾这段经历,我觉得世宗的日记集中体现了他的向往崇高和好学多思。听到的看到的大事小情,心有所动就记下来,举一反三去思考、去消化,把阅历升华为感悟,丰富自己的心灵营养,增强从文从事的创造才能。这是他的精神优势,是极可宝贵的生命自觉,是他事业有成的重要原因。所以, 胡世宗日记还显见出一种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正道与真谛,对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范咏戈(文艺报总编辑、评论家) 胡世宗日记的出版是 2006 年中国文坛的一个特殊收获。 作者在不经意中把一个纯粹的私人话语空间,扩展成了
8、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在这个公共话语空间中,人们得以经由“岁月倒流”看到作者如何从一个普通中学生步入军营,走向文坛,取得花甲之年后做人为文的圆满,看到一种“生活着的生活” ,更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观照:从时间追往中感悟生命之激情,从“毅力写作”中把握生活的艺术。 45 年的军队生涯,他完成的是承上启下一代军人的使命,他站在前辈军人和当代军人的连接点上。尽管他没有如前辈军人那样成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但是他做了他这一代军人应做的一切,还收获了一顶军中著名诗人的桂冠。作为一个诗人,或者是作为一个文人,他的诗在军内外都拥有大量的读者,向文坛向社会奉献出了沉甸甸的几十本著作。作为家人他是丈夫和父亲,特别是培养
9、了“羽泉”中的海泉这样一个知名度甚高的儿子,是他做父亲的成功。世宗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感恩心态和燃烧般拥抱的态度。这种心态和态度使他充分利用了曾供职5的三个平台,即人民日报文艺部、解放军文艺社和大军区文化处,抓住机遇成就了一个有成就的诗人、有地位的军人,一位有建树的文学活动家。作为诗人他广交文友,如切如磋谈创作,从一罐啤酒一盘花生米一只熏鸡与友把盏彻夜聊天,从保留了这么多年友人的通信,可以看出他的重友与真诚。祖国的天南地北、边防的旮旮旯旯,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从事文学从不局限于体裁,他的作品当中有诗作,有散文,有评论。日记里面有一些篇章,比如和浩然、李瑛、周涛等作家的交往的篇章作为作家评传来读,
10、也都是不差的篇什。 三个维度统一在内心和谐上,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内心和谐的胡世宗。说他是胡世宗本人也可,说他是胡世宗的文学形象也可。这大约是“日记”的一种意外价值吧。 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 胡世宗日记是一个品牌。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也写日记,但像世宗坚持 45 年的跨度、408 万字的篇幅、8 大卷的规模,我觉得这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这个 45 年时间的跨度,就成为了一个品牌。春风文艺出版社是很有想法和很有创意的一个出版社。记得起来的是他们出过“布老虎”丛书,以中国民俗吉祥物作为自己的品牌打出去,这个品牌至少在近十年内是很响亮的,在读者和文化界人士中间曾产生了很大反响。
11、出版世宗这么一个大作是很不简单的,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品牌。 胡世宗日记是在平凡中见奇崛。这部日记虽然是记述了平凡6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但日积月累 45 年,坚持不懈地记述了作者在学校、在军营、在文坛的活动,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世宗是一个执著的人、勤奋的人。惟其执著、勤奋,才使他的日记构成了一种文学的文本,才有了奇崛的感觉。 胡世宗日记是在琐细中见博大。这个博大不在其篇幅,也不仅在于年代的跨度。在琐细的记述中,有关于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文坛的、亲情的、友情的这个博大在于日记表现了一种叫做“信史”的作用,让人见其史料的价值,作者在这时应是一个史记官。在琐碎的细小的生活当中,它能够让
12、我们有兴趣地阅读,在一定意义上有了深度,见其博大。 胡世宗日记在史实中见细节。这是一部文学的日记。我粗略地翻看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重点地看了 6、7、8 卷。我看了上世纪 70 年代的一段,即世宗在人民日报社帮助工作时所记述的东西,很多文字笔锋中带着感情,是史家笔法、文学笔法,写得绘声绘色,很有性情。这部日记,篇幅大小由之,有的长达万字,我数了一下,一天的日记竟达7 页之多,写徐迟的,完全可以作为小报告文学或很好的散文来读,有的短的就几十个字。日记的文学色彩很浓,除史实以外,还有细节,足见作者的性情。 张同吾(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诗评家) 胡世宗日记是当今文坛绝无仅有的写作奇迹。不管是风和日丽
13、还是凄风苦雨,不管是信马由缰还是日夜兼程,不管是书斋闲境还是军7旅生涯,哪怕半夜站岗归来,也能挤时间写一段日记,记述或描绘当日的生活图画或是心灵侧影。他这种勤奋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超常的细腻,都是令人惊叹、令人肃然起敬的。 世宗是个热情洋溢的人,是个精细周全的人,是个充满昂扬向上和进取精神的人。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部队,热爱家乡,热爱亲朋,热爱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热爱他所从事的文学事业。这从日记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得出来。世宗在日记中翔实地记述了他与诸多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的接触、交往,或聆听教诲,或鱼雁往返,这些文字既洋溢着诚挚的友情,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深刻的认识意义。可以说,他以多彩
14、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当代文坛名家的群像,他们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宗以他独特的方式,创作了一部诗人的心灵史和一条五彩缤纷的文学画廊。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祖国大地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世宗作为富有艺术责任感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讴歌时代精神的诗篇,在他的日记中也激荡着欣逢盛世的喜悦。但是上世纪 60 年代初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已显露出“左”的端倪,以致酿成“文革”的空前的历史灾难。也许世宗是诗人而不是哲人,也许因为他所处的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地位,在他的日记中淡化了愤懑和痛苦。也许他太和善太恭顺,他几乎喜欢一切人,其实他所接触和采访的文坛名家们,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做人
15、原则和政治观念上都有很大差异,甚至大相径庭。而在世宗日记中,他几乎都认同都赞美而缺乏辨识。这部日记丰富、精到而略显细琐和驳杂。前 45 年 8 卷本的日记是一片浩瀚的生活之海,我希望他后 45 年的 8 卷本日记是崇峻的生命之8山。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评论家) 日记的本意,是为了备忘。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胡世宗也这么看。结果,一记就是几十年几百万字。有了这些日记,很多很可能忘记的人和事、情感和记忆,就本原地留了下来。这其中自然会有胡世宗说的“流水账” ,但是也会有很多自己和他人不该忘记的东西,例如感情和友谊、失落和收获等等。胡世宗说在重新阅读和整理这些日记的时候,就像“
16、又生活了一遍”似的。其实,同世宗有相近人生经历的人读他的日记,不也会有“重生一次”的感觉吗? 胡世宗的日记本来是属于私密性的内容。如今,时过境迁,私密得到解放,反而使得许多带有共用性的内容呈现出它的珍贵价值来了。例如,作为一个诗人,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同艾青、张光年、臧克家、刘白羽、张志民、李瑛、浩然、袁鹰、贺敬之等很多诗人、作家的交往内容,无意间记录着当时社会生活的信息,隐含着不同性格、心理和行为的人的人生表现。而当这其中的人们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候,胡世宗的这些记录就会成为真实重要的研究参考资料。 从历史的遗存看,日记是属于历史记事范围的一种个人书写方式和存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很有
17、价值的日记体文献。甚至可以说论语就是孔子的学生和孔子言论的记录。胡世宗是将日记这种文体运用得娴熟自然的少数人之一。他的日记记事记人,有环境景物描写、生活情形把握、内部珍闻记录等,有的是很好的内心写真,有的是抒情的独白,9有文有诗,有图有画,很是丰富,读起来十分有趣和有味,可以说是胡世宗在大量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之外的又一部内容丰富的个性化力作,是别人无法雷同和重复的个人和历史素描。 胡世宗把日记写成了大文章,将自己的私语变成了社会的珍藏。 彭定安(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评论家) 胡世宗日记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原生态的文本,与创作文本不一样,它体现出的是真实性、真诚性和真切性。 胡世宗日记有四个
18、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一、读这个日记就是读胡世宗。从胡世宗日记看胡世宗是怎么从一个小学时代中学时代的文学爱好者成为一个著名的诗人、一个多面手的作家。成长的历史本身就有很多可述性,有很多的价值。二、它具有很深厚的社会价值。日记公布之后,就从私人文本成为了一个社会文献。任何文本都有第二叙事系统,它表面上记的这些事情则是第一叙事系统。比如, 胡世宗日记告诉你今天他看到袁鹰了,今天收到臧克家的信了。这是第一叙事系统,而它背后的第二叙事系统是不自觉地存在的,就是在正面的叙事背后告诉你当时的社会状况。比如日记的第一天写 1960 年中师的学生从下午 4 点开始劳动,直到第二天凌晨 1 点,劳动持续了整整 9
19、个小时。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就劳动 9 个小时,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当时劳动光荣,但现在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虽然他没有想告诉你这个事情。三、它描述了文坛风景。 胡世宗日记对文坛记录得很详细,从臧克家到袁鹰等大批老作家都出现在其日记里,他们的言行、他们的10书信以及他们的思想状态等等,这里都有。事后的记录都不如当天的记录好。 胡世宗日记这个价值是很大的。四、它自身也拥有文学价值。胡世宗日记有的两三行,有的很长,确实是自由的日记。综上所述,这些日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王向峰(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世宗日记有三个价值非常突出。 一是历史价值。日记所记载的是特定时间里的
20、事情,以及日记主人那时的所想所思,或者对于时局及其他有关事情做的评论。这些如果放在单一的时间里,意义不会显得特别突出;如果放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就形成一个非常时间的历史记录。比如,第 1 卷开始写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还没有过去,吃饭、买东西凭票等等,都有记载。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大事,作者在日记里都有记载,有的还有评论。文艺界的一些事情更不用说了,他都是亲自参加的经历者,作者都做了比较恰时的评论。 再就是艺术价值。日记谁都记,但是日记真正能拿出来给别人看而又能看下去,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从胡世宗日记里可以看到它是文学艺术。比如,在海南三亚的海滩上,有用贝壳串成的项链出售,虽然质地粗糙,自己戴着不好,送人也没有太大的价值,但那卖项链的小姑娘是上学之余去卖这些东西,以此讨些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作者买时用的是零钱,但对这样的公平交易过意不去,所以又把零钱要了回来,给了小姑娘一个整票。这个事情写得很细,算得上是篇散文,而且对这个生活小片断写得非常到位。